1. 引言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主要特征与内在要求。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是一项关乎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福祉提升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拓展社会工作介入的新领域、发展新方向、找到新路径,以此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体系[1]。但社会工作实践充满着挑战和机遇,介入研究的发展任重道远。在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实务性、介入性和应用性成为了引领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
社会工作具有“实务性”,即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实践性质。社会工作实践需要基于客观数据,科学评估干预效果。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不同介入方式的有效性和实践经验,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了解各种社会问题,并借助科学方法理解和干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具有“介入性”的特征,即介入个体、家庭、群体或社区的社会问题,旨在改善其生活质量,介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研究和评估介入效果具有挑战性。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要求研究者思考如何有效地介入个体、家庭、群体或社区,实现问题的改善;最后,社会工作具有“应用性”,即研究成果需要能够被实际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需要关注实际操作性,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福祉的提升。同时,要强调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紧密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和实践措施。
在“实务化”专业特性的要求下,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以期本研究为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提供视角参考和理论指引,为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福祉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数据库中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文献期刊为基础研究样本。通过“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式如下:“主题 = 社会工作介入”或者(OR)“篇名 = 社会工作介入”,并且选择时间检索选项“年Between (2013, 2023)”,文献时间跨度为2013~2023年,文献检索时间段为2013年11月15日至2023年11月15日,文献下载时间为2023年11月15日,共检索到2097篇学术期刊文献(不包含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为保证文献的代表性、针对性和分析结果的科学性,通过筛选、去重,并人工剔除摘要、通知、资讯、论坛和新闻稿件等无法进行分析的文献后,最终得到2061篇文献,文献原始数据包含篇名、作者、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等信息。
2.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专业软件,该软件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工具,通过对某特定领域的文献集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路径和学术演化特征,并通过绘制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来形成对学科演化和科学发展前沿、热点及趋势的分析[2]。该软件已被全球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相比其他同类软件,知识图谱直观、可视化效果较好且易于解读,方便研究者实现不同分析目标。
3. 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与数据分析
3.1. 文献发文量统计分析
Figure 1. Publication status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from 2013 to 2023
图1. 2013~2023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
年度发文的数量以及其变化情况,是该领域重要性、受关注程度等的总体反映,文献数量的时序变化是衡量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某一学科领域学术论文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图,能够明晰学科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态[3]。从2013年至2023年(2023年统计数据仅到11月15日),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文献年均增长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从2013年起,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数量逐渐增长,特别是2013~2014年增长幅度尤为显著,但从2019年开始,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到2023年,年均发文量较峰值(2019年)减少140余篇(见图1)。由此可见,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虽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但也受社会热点、政策方针、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呈现增长的状态,且具有持续性。
3.2. 期刊主要来源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的来源期刊,能够为研究人员查询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提供便利[4]。分析发现,近十年(2013~2023)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期刊载文量高达2061篇。本研究统计了载文量前10名的期刊分布(图2)。其中,中国社会工作期刊载文最多,载文量为119篇(约占5.78%),其可能是社会工作相关研究进行交流学习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另外,社会与公益、社会福利(包括理论版)、法制与社会的载文量均在50篇以上,说明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制度)和法律(司法)之间存在交叉研究,且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十的期刊中仅有一家大学(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载文量为32篇。从现有研究数据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逐渐增加,说明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和专业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融合的过程。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leading journals i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2013~2023
图2. 2013~2023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主要期刊分布
3.3. 文献发文机构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生成机构共现图谱,研究机构布局和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图中发文量越大的机构节点字号越大,机构学术合作关系越强,连线宽度和密度越大。通过对机构共现分析可知,包含了174个节点(N = 174)、16条连线(E = 16)、节点密度仅为0.0011 (Density = 0.0011)。由图,不同机构之间的连线少且相对集中,说明机构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多以团队自我研究为主,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关系不强,在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之间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学术交流机制,研究相对封闭,合作密度较小(如图3)。
Figure 3. Research organization co-occurrence map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
根据研究机构共现图和机构发文量统计图可知,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的节点最大,近10年发表社会工作介入有关文献51篇,是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表明其为社会工作介入的核心研究机构或该机构更多关注社会工作介入方面的研究;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沈阳化工大学、分别为34、23、23、20 (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ssued by research institutes, 2013~2023 (top 5 institutes)
表1. 2013~2023年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前5所)
序号 |
发文量 |
机构/单位 |
1 |
51 |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
2 |
34 |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3 |
23 |
山西医科大学 |
4 |
23 |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
5 |
20 |
沈阳化工大学 |
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方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地域差异来看,东部高校的发文量明显高于中西部高校。
3.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研究热点体现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对分析该领域研究脉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作为文献研究热点的主要特征词,能够有效揭示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聚集点,有利于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同时,该领域研究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还与文献的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分布年限两个关键指标相关[5]。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初步处理后的2061篇文献数据的关键词(Keyword)设置为节点类型,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selection criteria设置为(g-index) k = 10,然后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能够明晰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在2061篇CNKI数据库样本文献中,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结果显示,网络节点数量为258个(N = 258),各节点间连线共有864条(E = 864),网络密度仅为0.0261 (Density = 0.0261),其中Q值为0.3729 (大于0.3)、S值为0.7596 (大于0.5)。如图4所示,图中字号较大的关键词,表明这些关键词2061条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等;其他较小字号的关键词,如农民工、老年人、困境儿童等,也是该领域学者较为关注的话题。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graph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另外,取出现频次前10的关键词及它的中心性,可知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主要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介入”“学校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医务社会工作”“留守儿童”等。其中,关键词“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介入”的位居前二,中心性分别为1.37、0.41,这表示社会工作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实务领域的研究。去除两个主要关键词(“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介入”),关键词“精准扶贫”“介入”“学校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医务社会工作”“留守儿童”“优势视角”的中心性分别位于第二至第五位,且上述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在50次以上。
关键词中心性是指其在共现网络中充当“桥梁”的能力,关键词之技安连接紧密且频次高,说明中心性越高,反之亦然。综合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排序,忽略三个通用性关键词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介入”“介入”),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学校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医务社会工作”“留守儿童”等主题,是近10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点(见表2)。
Table 2. Co-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centrality of keywords
表2. 关键词共现频次及中心性
排序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度 |
首现年份 |
1 |
社会工作 |
1168 |
1.37 |
2013 |
2 |
社会工作介入 |
331 |
0.41 |
2013 |
3 |
精准扶贫 |
90 |
0.02 |
2016 |
4 |
介入 |
85 |
0.04 |
2013 |
5 |
学校社会工作 |
69 |
0.02 |
2014 |
6 |
乡村振兴 |
65 |
0.01 |
2018 |
7 |
医务社会工作 |
65 |
0.04 |
2014 |
8 |
留守儿童 |
60 |
0.03 |
2014 |
9 |
优势视角 |
50 |
0.02 |
2014 |
10 |
青少年 |
43 |
0.02 |
2015 |
3.5. 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明晰地了解到数据的分布情况,以此观察各子集的特性,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利用CiteSpace中的clustering函数,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更好地掌握当前社会工作干预实践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并通过采用内置的LLR对数似然算法,将聚类方法设置为LLR算法(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 [6]。根据自动聚类结果,参照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聚类标签,将最大聚类值设置为8,最终得到聚类分析结果。
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对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热点进行分析,从而获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见图5)。结果显示,Selection Criteria是g-index (k = 10)1,表示该网络是当g-index (k = 10)时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图谱参数模块值Q (Modularity Q)代表的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它的值与聚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当Q值高于0.3时,说明聚类图结构为显著,Q值在0.4~0.8表示适合聚类[7],图中结果显示Q = 0.3729,证明聚类图结构是显著的而且可信度高。Silhouette值是度量网络同质性的衡量标准,通常认为,S值大于0.5时,聚类就被视为是合理且可分析,而S值越靠近1,则表示网络的同质性程度越高。图中结果显示,Silhouette值S = 0.7596,表明整体网络同质性较高而且聚类结构比较合理。因此,对数据进行聚类处理是有效并合理的。
依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发现,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主要8个聚类,主题分别为:#0社会工作、#1社会工作介入、#2乡村振兴、#3医务社会工作、#4学校社会工作、#5留守儿童、#6社区治理、#7司法社会工作(见表3)。
基于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内涵、伦理价值、方法技巧、实践(实务)领域、服务群体和研究领域拓展、发展趋势主体特征分析,将8个主题归纳为4大类别的聚类,分别为基本内涵类研究、实践(实务)领域类研究、政策导向类研究和服务群体类研究。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knowledge graph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from 2013 to 2023
图5. 2013~2023年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Table 3.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co-occurrence network clustering table
表3. 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共现网络聚类表
序号 |
聚类大小 |
聚类主题 |
轮廓大小 |
聚类标签词 |
#0 |
52 |
社会工作 |
0.883 |
城市融入、养老机构、助人自助、党建、社会管理、社会工作、
可行能力、实务研究、团体咨询、会谈 |
#1 |
38 |
社会工作介入 |
0.572 |
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救助对象、困境儿童、少年(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临时救助、大学宿舍、心理需求、社区事务 |
#2 |
36 |
乡村振兴 |
0.674 |
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介入策略、“三区”计划、社工介入、
精准扶贫、农村、农村隔代养育、伦理选择、乡村建设 |
#3 |
34 |
医务社会工作 |
0.804 |
临终关怀、伦理抉择、本土化、居家养老、医养结合、
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三年制高职教育、随迁子女、医疗服务 |
#4 |
31 |
学校社会工作 |
0.861 |
学校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学校、介入模式、
戒毒、大学生、个案工作、治疗、网络思政、预防复吸 |
#5 |
27 |
留守儿童 |
0.704 |
家庭教育、优势视角(优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
可行性、标签化、职业生涯规划、田野调查、问题 |
#6 |
18 |
社区治理 |
0.793 |
社区治理、国际社区、老年人、社工服务、社会支持网络、
农村社区、实践与思考、社会发展、环境治理、自闭症儿童 |
#7 |
17 |
司法社会工作 |
0.764 |
司法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专业、未成年人、未成年、
社会工作者、未来展望、未成年犯、普惠金融发展、个案研究 |
3.5.1. 基本内涵类研究
基本内涵类研究包括聚类0和聚类1,主题词分别为“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介入”,标签词涉及城市融入、养老机构、助人自助、党建、社会管理等。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工作本体知识和方法技能的研究,通过理论提升的方式验证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可行性、有效性、必要性和可参与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参与)实务活动提供前提条件,打好提前量,做到以专业理论为实务作指引、以专业方法为实践作指导、以专业价值为实务指南(基础),从而以更加专业的、科学的、针对性的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实务领域的发展。
以聚类0 (社会工作)中的“实务研究”为例,周沛认为,从近些年的发展状况看,社会工作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社区介入”泛化与事务化“、专业化”曲高和寡“、“实务性”与“学术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同时,也提出要做到从微观和宏观、实务性与学理性、介入性与嵌入性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结合”,以提高社会工作介入的针对性与功能性[8]。
3.5.2. 实践领域类研究
实践(实务)领域类研究包括的聚类有:聚类3、聚类4、聚类7,聚类标签词分别为医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和司法社会工作。聚类3涉及的关键词标签词主要有“临终关怀”“伦理抉择”“本土化”“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医疗服务”等;聚类4涉及的关键词标签词主要有“小组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学校”“介入模式”“戒毒”“大学生”“网络思政”“预防复吸”等;聚类7涉及的关键词标签词主要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专业”“未成年人”“未成年”“社会工作者”“未来展望”“未成年犯”等。这类研究主要针对相应实践领域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境,通过聚焦当前困境应用具体专业技能展开介入,对介入的路径、策略、切入点进行研究,并探讨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以聚类4 (学校社会工作)为例,就介入的可行性来看,高潮、彭丽媛认为,我国传统学生工作一般以集体管理为主,伴随灌输式的教育,学生缺乏个体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发挥专业性、全面性、能动性和人本主义的优势[9];季丹丹等认为,从服务理念与终极目标契合性方面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可行的,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视角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并提出具体的介入路径,以期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0];沈璐运用赋权理论,探索社会工作参与单亲贫困家庭子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而导致的困境,提高其在学校的适应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单亲贫困家庭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11];王思斌提到学校社会工作在支持困境学生、帮助边缘青少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5.3. 政策导向类研究
政策导向类研究亦可称为社会热点类研究,该类别包括聚类2和聚类6,聚类标签词分布为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聚类2主要的关键词标签为“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介入策略”“‘三区’计划”“社工介入”“精准扶贫”“农村”“农村隔代养育”“伦理选择”“乡村建设”等;聚类6主要的关键词标签为“社区治理”“国际社区”“老年人”“社工服务”“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实践与思考”“社会发展”“环境治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力量,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13]。同时,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目标一致性,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度、理念趋向及服务对象等方面的耦合[14]。
从政策导向的角度看,2022年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在灵武市举行,大会聚焦“发展社会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主题,引导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中发挥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促进在新的情况下,将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起来[15]。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伟大事业,社会工作能够始终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使用专业技巧和方法有效解决巩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问题与困境。因此,在未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特有的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趋势。
3.5.4. 服务群体类研究
服务群体类研究包括的聚类有聚类5,聚类标签词为留守儿童,涉及的关键词标签词主要有“家庭教育”“优势视角(优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可行性”“标签化”“职业生涯规划”等。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众多,涵盖了“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而从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这类研究主要涉及的群体为儿童,与聚类4“医务社会工作”中的主要群体老年人有紧密的联系,故而,这两类群体被称为“一老一小”。
以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层面看,赵丽宏等认为,社会工作者是一支有着专业思想和专业技能的队伍,而社会工作介入到居家养老中,既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的需要[16];同时,付应岑从社会工作参与智慧居家养老的角度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因其优势理念、独特价值观、专业方法技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参与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极具可行性,并且通过专业方法的应用和角色功能的发挥,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大有可为[17]。由此可以看出,“一老一小”是每个家庭的关注焦点,也是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社会工作以专业价值为导向、以专业理念为支撑、以专业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实务性、科学性的优势,为“一老一小”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切实性需求,构建一个精细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网络,让老年人享受更加健康、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时让少年儿童拥有更加安全、更加幸福的童年。
3.6. 研究热点主题的演进脉络及前沿分析
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Timeline View”,并对节点适当调节,按1年度时间片段生成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关键词时区图与关键词聚类图、关键词突现图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关键词的时间线标签名就是关键词的聚类名,每个标签的左边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用来体现某一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反映了一定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对这一时期的热门关键词进行展示。若在某一阶段出现的文献较多,则表示改阶段正处在研究繁盛期,反之,则处于低潮期,也可以从时间上反映出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演变过程。
由图可知(图6),从近10年(2013~2023年)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成果看,总体呈现“高开低走”的演进趋势,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热点从传统型社会问题的研究转向以政策或时政型社会问题的研究。
“突现词”指在某一时段内被引频次骤增的关键词,突现值表示某一关键词突然出现和结束的时间(即图6中红色范围),Strength表示为凸显强度,某关键词在特定时段内突显强度越高,说明在特定时期内该主题是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突显词越靠近当下时间,则表明该关键词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能够更直观地掌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演进脉络。在已经得到关键词聚类分析知识图谱的基础上,使用CiteSpace“突现词探测”功能,突现词数量参数γ设置为0.2,绘制出2013~2023年社会工作介入领域中突现性最强的25个突现词(见图7)。可以将时区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2019年为稳步增长阶段;2020年~2023年为缓慢下降阶段。
Figure 6. Time zone map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图6. 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时区图
Figure 7. Social work’s intervention research keyword surprise chart
图7. 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3.6.1. 第一阶段:2013年~2019年为稳步增长阶段
通过知网(CNKI)检索,2013年11月15日前,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期刊文献共679篇。最早发表于中国知网(CNKI)有关社会工作介入的文章是于1994年发表于社会工作研究期刊的《社会工作的目标、焦点和功能:一个用数学说明的整合模式》,该文章由香港理工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系的曾乃明教授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陈树强教授合作发表。由此可以看出第一阶段骤然增上的前提条件有两个方面:其一,研究基础深厚。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最早开始于香港地区,由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召开的学术会议、搭建的联合培养平台、开设的专业机构和事务中心等合作关系来看,内地学者与香港地区学者的合作比较频繁,联系比较紧密,这也说明了香港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对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相关议题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发展的指向性目标;其二,2013年前有关社会工作介入层面的研究虽没有大范围、宽领域的开展与普及,但也涉及到了部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同时也产出了小规模、少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为之后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以上两个前提体条件的驱使之下,加之国家层面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出台了有关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社会治理、行为矫正等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表明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升,增强了社会工作服务基层的信心,拓宽了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路径,为社会工作介入实务、实践、基层服务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平台与契机。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社会工作介入层面的研究。这一时期“介入”“社会工作方法”“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工作”“社区矫正”“心理健康”“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社会救助”“校园欺凌”“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反贫困”“养老服务”“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支持网络”等关键词成为热点词,从强度来看“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方法”等热点词的强度较高,突显强度分别为9.95、4.67、4.1、4.02,这也是该阶段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重点。
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热点词“精准扶贫”看,“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在2013年11月首次提出,2015年1月开始实施,2017年6月年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实施主体、具体方式,为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18]。在此背景之下,“精准扶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参与)的热点话题,同时与“精准扶贫”相关话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社会救助、农村社区、易地搬迁等;另外,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养老”“空巢老人”“农民工”“城市融入”等关键词也成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词。
3.6.2. 第二阶段:2019年~2023年为缓慢下降阶段
经过2003前的基础研究阶段和2013~2019年为稳步增长阶段的发展,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在短时间内趋于饱和。但从2019年开始,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到2023年,年均发文量较峰值(2019年)减少140余篇。这段时期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路径”等,其中,“乡村振兴”“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词的强度较高,突显强度分别为13.67、4.08和3.62,为该阶段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重点。社会工作是一门以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为基础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具体表现为专业性、职业性及实务性[19]。社会工作的发展虽有理论与实务结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路径选择,但理论发展和理论提升达到饱和后,就需要应用于实际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和实务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专业教育、社会环境、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从“乡村振兴”研究热点词来分析,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层面加大顶层设计力度,陆续出台了促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通知和意见,如《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研究起到了提供契机、搭建平台、拓展视野、明晰方向、优化路径的作用,也是“乡村振兴”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工作介入实务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另外,从“新冠疫情”研究热点词来看,2019年以来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国家公共卫生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重大挑战,但同时也给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在这一时间段内,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相关的实务活动开展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很大,但这也为学者们提供了社会工作介入实务的研究思路和路径选择。因此,“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等关键词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社会工作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文献量约250余篇(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学术辑刊等)。
4. 研究结论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社会工作介入”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现状、主题和热点等内容,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4.1. 从文献发表数量增长速度看,呈现“高开低走”的时势
近10年以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年均增长数量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从2013年起,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数量逐渐增长,特别是2013~2014年增长幅度尤为显著,在2019年达到峰值(269篇),但自此之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到2023年,年均发文量较峰值(2019年)减少140余篇。总体来说,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且具有持续性。
4.2. 从期刊来源分布情况看,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
从近10年的研究数据来看,《中国社会工作》是载文最多的期刊,载文量为119篇(约占5.78%),说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是社会工作相关研究进行交流学习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另外,《社会与公益》《社会福利》《法制与社会》的载文量均在50篇以上,是社会工作研究成果展示的分支平台,也表明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逐渐增加。
4.3. 从发文机构分布情况看,呈现“百家争鸣”的局势
高校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研究主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近10年发表社会工作介入有关文献51篇,是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表明其为社会工作介入的核心研究机构或该机构更多关注社会工作介入方面的研究;另外,从目前国内社会工作学界对介入研究的区域差别较为明显,表现为东部高校发文量明显高于中西部高校,这与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社会工作行业相对发达有一定关系。同时,还发现机构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多以团队自我研究为主,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关系不强,在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之间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学术交流机制,研究相对封闭,合作密度有待加强。
4.4. 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情况看,呈现“具体而微”的阵势
由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性可知,围绕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主要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医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留守儿童、社区治理、司法社会工作等八大主题。基于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内涵、伦理价值、方法技巧、实践(实务)领域、服务群体和研究领域拓展、发展趋势主体特征分析,将8个主题归纳为4大类别的聚类,分别为基本内涵类研究、实践(实务)领域类研究、政策导向(社会热点)类研究和服务群体类研究。
4.5. 从时区图与突现词分布情况看,呈现“紧跟时事”的大势
结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时区图,将10年以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演进脉络大致分为2个阶段:稳步增长阶段和缓慢下降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热点正逐步转向困境儿童、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及路径等方面转变,这也是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新热点、新主题。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进行了介入研究,并产出了大规模的成果,对社会工作介入和实务研究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介入研究仅限于表面,未与实际工作、实际案例和实际服务联系起来,只是“纸上谈兵”,涉及的领域较窄,深度不够。故而,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时代的背景,注重社会变化与政策导向,将视线放到特定的实际领域与社会情境之中,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构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5. 未来研究展望
5.1. 淡化到关注:开拓研究思路,提升关注程度
开拓研究思路并提升关注程度是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基础。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学者、各组织、各机构对研究问题的选择和定义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并通过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和问题来引起关注。同时,要建立可持续的研究机制,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研究,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外,研究者的基本学术素养也是关键因素,提升研究者的专业能力,使其在研究设计,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更有技巧和经验。
通过以上措施,开拓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思路,提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关注度,巩固社会工作介入的基础研究,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创新。
5.2. 自主到合作:加强学术协作,构筑集聚网络
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任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这就需要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交叉运用,以全面理解社会问题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各领域、各学科、各机构、各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搭建一张共建、共享的学术研究集聚网络。这有利于各学科共享资源、交流思想、合作研究,从而提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术界与社会工作者、社区组织等实践者之间的合作,共同调研、分析评估和改进社会工作介入实践,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有利于研究者共享数据库、文献资料和研究工具,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可重复性;有利于研究者之间可以互相借鉴、相互指导,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发展,促进学科进步。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各机构、研究者应该形成紧密有效的合作网络,建立宽领域、跨学科、多视角的科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又能发挥业内的研究合力,形成具有较高聚集效应的学术共同体,迎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新局面[21]。
5.3. 单一到多元:深化实证研究,提升研究内涵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需要进行实证研究,以加深其研究内涵。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证据,验证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和影响,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工作效果,提高介入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率性,还能够揭示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在机制和因果关系,为优化和改进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实证研究还可以为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经验积累提供优质的证据支持,对于促进社会工作领域的知识传递和成果共享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形成更完善、更符合实践需求的研究范式。因此,应该加强实证研究,促进其在社会工作介入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成果转化。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好安徽”建设背景下乡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AHSKY2022D170)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NOTES
1k值越大,图谱中出现的节点就越多,k值越小,图谱当中出现的节点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