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渗透现状调查研究——以武黄地区普通高中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rmeating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aking Wuhuang District Ordinary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4.121175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樊凯鸽, 钟慧峥, 程孟荣*: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湖北 黄冈;曾剑华: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湖北 武汉;戴 亮:黄冈市黄州区第一中学,湖北 黄冈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教育现状调查高中生物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High School Biology
摘要: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教育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主题。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是落实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对培养未来公民和决策者的生物多样性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现状,笔者以武汉、黄冈地区的普通高中部分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知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态度与行为,但教师及学校的生物多样性教育意识有待提高,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有待改进、生物多样性教育评价体系亟需完善、生物多样性设施有待更新。
Abstract: The bi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clearly states that biod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theme of biology teaching. Therefore, the infiltration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implement the objectives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the biodiversity literacy of future citizens and decision-mak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author took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ordinary high schools in Wuhan and Huanggang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conducted research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certain knowledge of biodiversity and good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ut teachers and schools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ts contents and methods, its evaluation system and its facilities needed to be updated.
文章引用:樊凯鸽, 曾剑华, 戴亮, 钟慧峥, 程孟荣.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渗透现状调查研究——以武黄地区普通高中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11-1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58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基础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自“生态文明”相继出现在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及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以来,生态文明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克强同志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的发言中曾强调:“要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2]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也对生态文明教育和生物多样性教育有明确要求,要求把生物多样性教育作为生物学教学的主题[3]。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不仅能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为。因此,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对培养未来公民和决策者的生物多样性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选择[4]。同时,也是落实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为了解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现状,特设计相关问卷,进行初步调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武汉市、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在读学生(包括高一、高二及高三年级选修物理方向的学生)及生物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及向相关专家老师咨询设计出关于“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现状调查”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此问卷包括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教师问卷各1份。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及线上收集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860份,回收859份,回收率99.88%,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81.49%;发放生物教师问卷30份,回收29份,回收率96.67%,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100%。本文仅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以期为了解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多样性教育渗透现状提供有效数据。

3.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保证本次回收问卷的可靠性,对学生问卷中涉及量表分析的题目进行信效度分析。其效度KMO值为0.874,巴赫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说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利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来检测问卷的信度,结果如下表所示。问卷总体信度达0.846,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56,表明研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为了解学生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储备及情感态度,本学生调查问卷从知识、态度及行为三个维度来评价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效果。

3.1. 知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了解程度

生物多样性知识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基础,本维度共设置4类题目,分别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社会议题几个方面考察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Students’ knowledge of biodiversity (N = 700)

1.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了解情况统计表(N = 700)

问题

程度

非常

了解

比较

了解

确定

不太

了解

完全

不了解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N (%)

424

(60.6)

188

(26.9)

44

(6.3)

33

(4.7)

11

(1.6)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N (%)

343

(49.0)

199

(28.4)

96

(13.7)

46

(6.6)

16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N (%)

331

(47.3)

207

(29.6)

104

(14.9)

43

(6.1)

15

(2.1)

生物多样性相关社会议题N (%)

225

(32.1)

259

(37.0)

111

(15.9)

75

(10.7)

30

(4.3)

表1可以看出,在“非常了解”程度,“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选择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这两者都是高中生物学课本中的概念性知识,说明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巩固,大多数学生已知晓生物多样性包含的三个层次这一概念性知识。而对于目前“生物多样性损失”是世界上困扰人类的三大危机之一这一社会议题,学生了解相对较少。这说明学校教学及学生更注重书本知识的输入与储存,有关时事热点的了解,则有待加强。

3.2. 态度维度——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态度

个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动机,从而指导个体行为[2]。本维度分别从社会、个体角度出发,共设置4个题目来统计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由表2可知,对于上述问题,半数及以上学生选择“非常同意”,这说明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多数学生是支持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对于“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是促进江豚自然种群恢复的关键”这一问题,选择“非常同意”选项的学生仅占52.4%,并有学生认为人类没有义务减少活动促进江豚的种群恢复。这说明了对于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学生了解较少,需要社会更多的宣传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逐渐加以渗透。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N = 700)

2.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态度统计表(N = 700)

问题

程度

非常

同意

同意

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不同意

强烈

反对

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 (%)

536

(76.6)

114

(16.3)

30

(4.3)

11

(1.6)

9

(1.3)

高中生有异味在遇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时给予制止N (%)

415

(59.3)

196

(28.0)

65

(9.3)

12

(1.7)

12

(1.7)

学习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N (%)

453

(64.7)

162

(23.1)

63

(9.0)

8

(1.1)

14

(2.0)

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是促进江豚自然种群恢复的关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N (%)

367

(52.4)

227

(32.4)

79

(11.3)

15

(2.1)

12

(1.7)

3.3. 行为维度——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

学生行为是教育现状的具体体现,了解学生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可以直观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本维度共设置4个题目,由个人行为到社交行为分层了解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现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这一维度,仅有“作业本及演草纸我会双面利用”这一问题,超过半数学生选择“总是这样做”这一选项;而对于“看到生物多样性相关新闻时,我会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这一行为,仅有15.0%学生选择“总是这样做”这一选项。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尽自己力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个体层面上有较高的自觉性。但对于呼吁他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社会行为较欠缺,但缺乏一定的号召力。其具体结果表3所示。

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students’ conservation behavior towards biodiversity (N = 700)

3.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为统计表(N = 700)

问题

程度

总是

这样做

经常

这样做

有时

这样做

基本不这样做

从不

这样做

作业本及演草纸我会双面利用N (%)

393

(56.1)

172

(24.6)

102

(14.6)

18

(2.6)

15

(2.1)

当看到干净的路面有垃圾时,我会捡起并扔到垃圾桶N (%)

134

(19.1)

175

(25.0)

286

(40.9)

62

(8.9)

43

(6.1)

当看到有人破坏生物多样性时(如随意放生巴西龟),我会上前劝阻N (%)

148

(21.1)

137

(19.6)

214

(30.6)

129

(18.4)

72

(10.3)

看到生物多样性相关新闻时,我会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N (%)

105

(15.0)

120

(17.1)

222

(31.7)

161

(23.0)

92

(13.1)

3.4. 武汉、黄冈两地生物学生生物多样性教育渗透差异性分析

选取两个地区高一年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黄武、两地学生在知识及态度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行为维度有显著性差异,武汉地区学生行为维度得分稍高于黄冈学生。这说明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意识区别不大,但可能受教育环境及社会氛围影响,在行为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Table 4. Differences in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 Wuhan and Huanggang (Based on student questionnaire)

4. 武汉、黄冈生物多样性教育差异性检验(基于学生调查问卷)

组别(平均值 ± 标准差)

t

p

武汉(n = 41)

黄冈(n = 258)

知识维度

3.47 ± 1.14

3.55 ± 0.85

−0.44

0.66

态度维度

4.35 ± 0.98

4.42 ± 0.65

−0.45

0.66

行为维度

3.68 ± 1.05

3.33 ± 0.82

2.01

0.05*

4. 教师生物多样性教育情况

生物多样性教育不仅需要生物多样性教育不仅包含知识层面的渗透,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问卷包含教师教育意识、内容、方式及学校支持等方面。

4.1. 教育意识——教师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意识

教育意识影响教师行为,教师的生物多样性教育意识将直接在体现在其教育行为中。通过调查发现:仅有27.59%教师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非常重要”;仅有1位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教育、27.4%的学生表明学校从未成立与生态文明或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兴趣小组。由上述数据可以直观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对生物多样性教育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受升学等功利影响,大多数学校未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相关的活动及知识普及,学校缺乏生物多样性教育渗透的氛围、学生缺少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实践机会及场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渗透及生物多样性相关活动在学校及班级的开展。相较于西方国家,本调查中的生物多样性教育在实践方面教育欠缺,偏重理论知识的渗透。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重要性所在,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生态文明及生物多样性教育意识。

4.2. 教育内容——教师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内容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3.79%的教师认为高中生物教材中所呈现生物多样性素材非常丰富,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其余教师认为目前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多样性教育素材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素材内容需更丰富,知识广度需更深入;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生物多样性知识”维度,涉及高中生物学课本中的概念性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说明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巩固,有关书本中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学生记忆深刻,大多数学生已知晓生物多样性包含的三个层次。而对于目前“生物多样性损失”是世界上困扰人类的三大危机之一这一时事性知识,学生了解相对较少。这说明学校教学及学生更注重书本知识的输入与储存,而对于时事热点的学习,则有待加强。

此外,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教师在运用时需要加以处理,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以便学生更好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充与当地文化、社会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常识等,以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多样性,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时能够联系实际,达到知识的内化与输出。

4.3. 教育方式——教师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也能极大激发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3.4%生物教师在课堂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教材知识点渗透”;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以专题形式讲解”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这也说明,目前生物多样性的教育仍是以课本为基准展开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当今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5],另一方面也践行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班风、学风也有极大关系,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及班级的特点,寻求适合本班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更多样化。

4.4. 评价体系——生物多样性教育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6]。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1.38%教师认为目前的生物多样性教育“形式大于内容,不适用”,大部分活动内容的开展仅是在形式上对学生进行记忆的强化,缺乏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在阻碍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因素中,“课时量”、“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占比最大(如表5所示),这表明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教育评价体系亟需更新、完善,生物课时有待增加。生物多样性教育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不仅包含生物多样性知识的输入,也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态度的提升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的改善。因此,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成果评价不应仅以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应从多方面综合考量,在教育的过程中记录、反馈,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要求学校及相关部门建立更加完备的教育评价体系、设立更加先进的教育基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实记录、及时反馈生物多样性教育的信息,做到即时评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进。

Table 5. Barriers to biodiversity education (N = 29)

5. 阻碍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因素(N = 29)

因素

频数及比例

教师的观念N (%)

8 (27.5)

学生的兴趣N (%)

5 (17.24)

学校对生物课程的重视程度N (%)

11 (37.93)

学校的教育理念N (%)

10 (34.48)

课时量N (%)

25 (86.21)

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N (%)

21 (72.41)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及态度行为有待提高,学生缺乏社会相关议题知识、缺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驱力。目前,“以教材内容为主,将生物多样性教育相关知识渗透其中”的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最常用的方式,一方面表明此方式简单有效,另一方面也说明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有待开发。受课时量、教育者观念的影响,当前生物多样性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还不理想,具体体现为:教育效果有待提高、教育手段有待丰富、教育意识有待增强、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基金项目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2CE70)“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黄冈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3JA08)“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长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J]. 人民周刊, 2021(22): 76-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张楠. 浅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协同发展——以南海子麋鹿苑的环境建设为例[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5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2014: 95-98.
[5] 袁瑜民. 基于数据分析的教育评价是教育走向精准的重要组成部分[J]. 南北桥, 2021(2): 128.
[6] 郑毅, 王毅, 冯辉霞. “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40): 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