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焦虑下的家庭教育——基于家庭教育投资视角
Family Education under Parental Anxie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ducation Investment
摘要: 教育部颁布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并于2023年10月15日正式施行。“双减”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家庭教育被更加重视,更加注重亲子陪伴,家庭教育的功利色彩得到减弱。但“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由来已久,难以避免。本文在此背景下,从教育投资视角分析家庭教育,了解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分析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给出合理分配家庭教育投资建议: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走出盲目焦虑怪圈;优化家庭教育投资的结构。
Abstract: Recent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Interim Measures for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on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which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October 15, 2023. The “double reduction” work has achieved a phased victory, and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more attention,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parent-child companionship. The utilitarian color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weakened. However, the “double reduction” work is long-term, complex, and arduous, and the educational anxiety of Chinese paren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difficult to avoid. Analyze famil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understand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models, analyze factors that affect family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provid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investment suggestions: divide labor and cooperate to jointly undertake family education; step out of the cycle of blind anxiet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amily education investment.
文章引用:查梦洋. 父辈焦虑下的家庭教育——基于家庭教育投资视角[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42-4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63

1. 研究背景与缘由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焦虑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投入模式和效果备受关注。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家庭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家庭教育投资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从教育投资视角出发,分析家庭教育现状,为优化家庭教育投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传统家庭教育投入模式

202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一语道破因教育内卷引发“家长焦虑”的背后原因:“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1]我国的家庭教育从颜之推时期发展至今,呈现出了如下特点。

2.1. 母亲为子女付出更多的隐性教育投资

因生育子女会占用女性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导致适孕期或已育女性在职场中往往处于职场不利地位,大部分的企业、公司更加倾向招聘男性。随着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谋求一份心仪的高薪工作更加艰难了。因此从一开始,女性就因母亲身份牺牲了潜在的工作机会。加之,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影响下,已育的母亲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陪伴子女,在子女的教育上投入的更多,这种隐形的教育投资是以母亲放弃或牺牲潜在收入为代价的。[2]母亲虽然为子女的教育付出良多,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隐形的教育投资经常被家庭其他成员所忽视,甚至是被视为理所应当。另一方面,在辅导子女学习过程中,母亲容易焦虑,难以理性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又因母亲为子女的教育付出更多的精力,一个家庭常常会将孩子们的成绩好坏与母亲的努力、责任联系起来,母亲承受了更多的子女升学压力。

2.2. 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忽视了隐性投入

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逐渐被“虎妈猫爸”形象所取代,在孩子们心目中妈妈的要求更高、管束多、爱责备,反而爸爸在孩子们眼里是开明、宽容甚至慈爱的代名词。因为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的首要任务是工作,辅导子女学习的任务更多地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不得不扮演“严母”的角色,而不经常管理孩子作业,偶尔出现的爸爸成为了“慈父”。父亲对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早就为多项研究证实。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亲子沟通是父母向子女传递知识、技能,影响子女品格的主要方式。父子沟通、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的协调程度、父母与学校沟通都会影响教育成就代际传递机制。而父亲因工作应酬、出差或外出务工,父子沟通时间、机会减少,沟通的质量不高,与母子沟通不一致,造成现代家庭“丧偶式教育”的现象,从而影响孩子们的学业与成长。

2.3. 工作负担重影响家庭教育隐性投入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父母跟学校及时沟通交流属于家庭教育隐性投入的一部分,只有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馈孩子在家庭情况才能让校方及父母更好掌握孩子们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孩子们的成长。然而,由于社会高速发展,父母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工作之外希望拥有更多闲暇时光,和老师们谈孩子的学习让家长们也倍感压力,故不会经常主动地与学生的老师多交流。另外,老师工作量巨大,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双减政策的落地、延长课后服务时间等等都加重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们学习情况的机会也变少了。

3.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投资大幅提高的同时教育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虽然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已享受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家庭教育投资仍不断增大。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作为投资主体最原始形式,家庭教育投资支出的数量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

3.1. 家庭收入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与家庭的收入有关,家庭收入越高,或者收入增长的速度越快,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会越多。相反,家庭收入越低、收入增长的速度越慢,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会越低。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在提高了家庭收入后,对教育的投资有相同的增幅。经济学家Benson发现,中产阶层的教育投资支出的弹性最大,即中产阶级的教育投资增幅相对最大。处于中间层级的中产阶级担心自己的子女会滑落至下一阶级,同时也希望通过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阶层的跃升,因此中产阶级往往有较高的教育投资意愿。

3.2.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科尔曼认为家庭可以为教育提供三种资本形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3]在社会学实证研究中,人力资本通常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测量。因此可以说一般情况下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也越高,相应的可以传递给自己子女的文化资本也会提高。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文化的需求较高,对自己的子女的期待也会提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文化成就上面低于自己,往往将自己受教育成果作为标杆或底线要求自己的子女,他们会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用品、组织更多学习性活动(阅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的收入往往较高,而收入高又将进一步促进对家庭教育的投资的加大。

3.3. 公共教育的质量

公共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联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政策执行力度不均等因素,公共教育的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教育的质量达不到家长的期待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投入会起到补齐的作用。家长们为了弥补公共教育的不足,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子女的教育上,包括购买学习资料、参加课外辅导班、组织学习活动等。这种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子女的教育质量,但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

3.4. 子女的数量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明确规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资源稀释理论认为,在家庭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子女数量越多可分到的家庭教育资源越少。在偏僻的农村,生长于多孩家庭的女孩子,往往难以接受到高等教育。受到长久以来“养儿防老”陈旧思想的影响,在可支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女孩子的教育机会更少了,父母会将更多的资源、机会留给男孩子。[4]

4. “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取得显著的效果。对违规的机构坚决打击,有证的机构积极转型,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整顿了资本无序扩张、培训机构过多过滥的乱象。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减少学生课后作业的量,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等等。这一系列措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观念,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4.1. 家庭教育意识得到提高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孩子们的影响具有启蒙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双减”政策的落地,促使家长们将视线从教育机构逐渐转向家庭教育。“双减”之前每到双休和节假日,父母带着孩子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从语数外到琴棋书画,不仅孩子们觉得身心俱疲,就连家长也是不堪重负。即使,父母会时常心疼孩子没有了属于他们该有的童趣、轻松,但是更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主动或被动鸡娃。培训机构也时常贩卖焦虑,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们的焦虑也逐渐被缓解。家长们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更加注重对孩子们陪伴,带着孩子们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在节假日带孩子们去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体育馆等等,看文章、领略科技魅力、感受美、欣赏美、强健体魄等等。让孩子们学着分担家务劳动,培养他们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他们的生活技能。学习不是机械的填鸭,灌输知识,而是让孩子们主动思考、创造、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孩子们的榜样,家长们一改以往直接把孩子丢给机构辅导的方式,而是陪伴孩子们去开拓眼界,走出教室去从生活、自然、社会中学习,从动手动脑中学习。

4.2. 亲子陪伴被重视

“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孩子们的作业负担,也减轻了家长们的经济压力。[2]“双减”由于资本的介入,培训市场的无序发展,“天价”培训费现象层出不穷,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很多家庭省吃俭用,就为了为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寄希望于课外辅导机构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双减”政策的出台,整治了教育乱象的问题,让学校教育回归本质,完善课后服务,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外校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规定给了那些被动“鸡娃”的家长一个“躺平”的理由,不用再盲目的攀比孩子报的培训班的数量、学习的进度,不用担心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情况。[5]主动“鸡娃”的家长也会放慢脚步思考,是否在某个时刻因为剥夺本来属于孩子们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后悔自责。总之,“双减”促使一个家庭减少投资在培训机构的资金的比例,相应地可以增加隐性的家庭教育投资。亲子互动、陪伴等都属于隐性家庭教育投资,在经济压力减轻的条件下,家庭关系也会得到缓和、家庭氛围会更加的温馨。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也更加乐于主动地与父母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围绕学业问题展开的沟通,是儿童在学校之外接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这些日常沟通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孩子们的学习取得成就。

4.3. 家庭教育投资的功利色彩减弱

从“成本–收益”角度上分析,家庭教育投资有其特定的行为预期。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既可能是为了当下的需求,也可能是为了未来能够获得经济或非经济的收益与满足。义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普遍适用的基础性知识,是每个人适应当今社会、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必不可少的一般性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所能产生的收益具有长期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还有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从“恩格尔法则”看,一般情况下个人家庭先满足日常必需的开销后,才能满足教育这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在当今中考以及高考制度背景下,为了实现家庭教育投资收益最大化,个人家庭往往选择“语数外理化生”等等分值较高、提分较快的科目投资上,而艺术、情感、道德、劳动、体育等等成为家庭教育投资忽略的对象。“双减”政策希望让教育回归本源,该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使家长找到合适的机构去提分变成了不太容易的事情。希望通过机构帮孩子“补差”的家长,开始转变思路,思考如何提高孩子在校学习效果和效率,而不是多交一份钱在课外学习相同的内容。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做好家校沟通,共同制定孩子的学习方案,让孩子在学校也能高效的学习。帮助孩子形成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同学、老师的好习惯;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学习放松两不误,最后孩子们能够在进步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之前把孩子送到培训学校进行培优的家长,会更加科学理性看待教育,学习不是揠苗助长,学习的内容应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能只图学得快图学的内容多,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学的快不如学的精学得好。

5. 合理分配家庭教育投资建议

5.1. 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家庭教育

长久以来父母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家庭教育的诸多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接受了优质高等教育的母亲出于养育子女的需要,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子女身上。作为家庭教育的两大核心角色,缺少任何一方的陪伴都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父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与母亲分工协作共同担负起家庭教育职责。

现代家庭的规模总体上越来越小,[6]可能不止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分工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的分工合作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形成家庭的核心共同认识与价值,清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什么责任是解决分工合作问题的根本。因为子女教育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应对,不去苛责任何一方,要有“一家人”的意识。[7]

5.2. 走出盲目焦虑怪圈

国家相继推出了多项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回归教育的本质。为了让各个阶段的学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国家、学校、社会正在作出巨大的努力,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的政策和决定、相信学校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在“双减”大背景下更加出色。

5.3. 优化家庭教育投资的结构

从显性家庭教育投资角度看,长久以来应试课程学习的投入占极大的比例,对子女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资金投入不足。从隐性的家庭教育投资看,对子女时间、精力、文化投入相对较少。家庭教育投资结构的失衡,导致培养了一批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的“做题机器”。我们应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子女兴趣爱好上,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6. 结语

本文从教育投资视角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了解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分析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我们认识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本文提出的建议旨在帮助家长走出盲目焦虑的怪圈优化家庭教育投资的结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本文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家庭教育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钱洁, 缪建东. 破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可能路径: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9): 38-43.
[2] 王伟同, 周洪成, 张妍彦. 看不见的家庭教育投资: 子女升学压力与母亲收入损失[J]. 经济研究, 2021, 56(9): 73-89.
[3] 安胜蓝, 晋浩天, 李丹阳. 让教育“焦虑”少一些, 让人民满意多一些[N]. 光明日报, 2021-03-11 (7).
[4] 蔡玲. 家庭教育投入问题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动态, 2022(2): 68-78
[5] 本刊编辑部. “双减”政策让我改变了子女教育方式[J]. 工会博览, 2021(26): 25-29.
[6] 梁凯丽, 辛涛, 张琼元, 等. 落实“双减”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 43(4): 27-35.
[7] 余清臣. 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分工协作关系建设[J]. 中华家教, 2022(3):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