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视阈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的优化路径探析
Exploring the Optimis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SecondaryVocational Accounting Major under the Threshold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摘要: 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了能够充分保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中要积极融入工匠精神。针对当前中职会计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全面、评价方法不完善、评价内容缺乏实践性以及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包括将课程评价标准与工匠精神相契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以及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以上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会计专业人才。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fully ensure the teaching level of secondary accounting maj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craftsmanship into the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major courses. Aiming 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accounting courses i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not perfect, the evaluation content lacks practicality and the evaluation subject is single and other problem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sation path, including aligning course evaluation standards with craftsmanship,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incorporating assessment content that emphasize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to achie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ubject. Through the above strategies,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accounting major course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mor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with craftsmanship can be cultivated.
文章引用:黄宗志. 工匠精神培育视阈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的优化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1821-182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280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精益求精、严谨认真、专注执着等工匠精神的特质。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中职院校需要对新时代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予以重新考量,秉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革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借助多元化的形式,把蕴含着精益求精、专注执着、敬业爱业、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等诸多丰富内涵的“工匠精神”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进程当中。

在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的优化策略,不仅能够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开辟新的路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我,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代价值

工匠精神,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总是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进步与革新,随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随着新技术新时代的发展产生流变,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阐释[1]。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时代,早期的工匠精神应运而生,它是手工业蓬勃发展的精神汇聚与生动体现,亦是手工劳动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2]。对于工匠而言,“熟练掌握技术、精心练就手艺”不仅是必然之需,更是维持生计的基本根基,甚至极有可能成为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彼时,工匠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摒弃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将精力高度集中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用时间和耐心打磨出卓越的作品。他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最终,从工匠劳作方式的特点出发,工匠精神以专一坚守、敬业诚信、传承创造、精益求精作为基本内涵,体现出对工作成果的极致追求,不满足于仅仅达到合格标准,而是不断雕琢、完善,力求达到无可挑剔的境界[3]。在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工匠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全新的,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固有模式,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于是,工匠精神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也成为现代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是现代工匠精神的灵魂[4]

职业教育应当持续激发学生自觉感知并获取缄默知识,以工匠精神的核心素养为参照,全力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5]。通过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精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助力他们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2.2. 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工匠精神彰显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理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强大动力。它促使各行业从业者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极致,从而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创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时代,工匠精神能够帮助人们沉下心,专注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摇。这种专注带来的是深度的钻研和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各个领域培养出真正的行家能手,构建起稳固的专业人才体系。同时,工匠精神所激发的创新精神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工匠们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与进步[6]。这种创新不仅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更能引领整个社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工匠精神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它倡导的敬业、专注、严谨、创新等价值观,能够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追求卓越、注重品质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是多维度且不可忽视的,它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3.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会计岗位具有管理性、客观性、公正性、法律性等职业特质,因此会计人员更应展现出诚实守信、一丝不苟、崇尚细节的工匠品格。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员也能够以更加严谨、细致、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有效减少财务差错,保障企业财务的安全与稳定。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能够从多方面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深远的意义。工匠精神所强调的精益求精品质,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会计工作对严谨性和精确性的极高要求,从而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工匠精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在未来的会计领域中立足,这种认知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紧迫感和积极性。

3.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的课程是相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工匠精神所提倡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契合。很多中职学生在学完理论以后无法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无法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是实现操作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7]。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中职会计实训课程中,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就能够对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核对确认,深入研究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准确进行账务处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3.3.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工匠精神的熏陶,将养成对每一个细节都严谨对待的习惯,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确保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准确性和严肃性,提高了职业素养。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会计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的会计技术和方法,推动会计工作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此外,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明白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从而以更加敬业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会计工作中。

4. 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现状问题

课程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然而,当前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仍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中职会计课程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1. 课程评价的标准不全面

目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我国中职会计课程评价标准尚不完善,缺乏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对课程中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进行考量。中职会计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是进行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只有确立了评价标准,才能够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倘若没有评价标准,那么评价活动就缺少统一的衡量尺度,难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也无法做出真实的价值判断。我国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和行业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过于笼统,不够全面,会计课程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评价,就无法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无法实现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例如,现有评价标准未能充分涵盖诸如诚信、责任感等会计专业的核心职业素养。会计工作对职业道德有着极高要求,然而评价体系在这方面的缺失可能使学生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关于创新能力的评价不足也是突出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愈发重要,但当前的评价标准难以有效衡量学生在这方面的潜力和表现。

4.2. 课程评价的方法不完善

工匠精神强调对中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中职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还是期末考试,也有学校采用以期末考试为主,以平时成绩为辅,两者按不同占比相加的评价方式。总之,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评定方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期末考试考核的重点就是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笔试的内容和形式是有限的,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操作,任课教师也很难通过卷面成绩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清晰的认识,评判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这种不完善的评价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因此,有必要对中职会计课程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3. 课程评价的内容缺乏实践性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当前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内容往往过度聚焦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对学生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应对真实工作场景能力的考查明显不足,缺乏实践性。这导致学生可能在理论层面表现尚可,但在面临实际的会计工作任务时却捉襟见肘。同时,中职会计课程评价内容没有充分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也无法准确了解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欠缺之处。例如,对于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技能和技巧的评价比重较低,无法准确衡量学生是否真正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此外,当前的评价内容也未能充分考虑到会计行业的动态变化和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会计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评价内容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不能有效评估学生在应对新挑战和掌握新技术方面的能力。

4.4. 课程评价的主体较单一

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业成绩评价主体仍然主要倚靠校内的教师,评价制度的拟定也主要由校内人员负责,未能充分借助企业导师团队、校外的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同时也未引导学生自身进行评价[8]。这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比如在实习单位或实际项目中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同时,仅仅依靠教师的评价,可能缺乏来自行业、企业等外部视角的参与,难以准确对接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我评价也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与提升。综上所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与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多元化不相适应,进而对课程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影响。

5. 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优化路径

面对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角度、多渠道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能整体提高课程评价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职学校可以进行以下优化路径的改革。

5.1. 明确课程评价标准,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中职会计课程评价中,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多种品质作为衡量指标纳入评价,可以有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先,在评价标准中纳入对学生严谨细致态度的考量。比如在会计数据处理、账目记录等方面,看学生是否做到准确无误,如同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其次,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品质。强调在会计岗位上不断追求更高的业务水平,在账务处理技巧、财务分析深度等方面是否有持续提升的表现。在面对复杂账务和困难问题时,学生应能够保持专注、坚持不懈地去解决,这恰恰也是对自身技艺的执着钻研。同时要将中职学生会计职业操守的表现纳入课程评价中。比如对诚实守信、保守秘密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这也是工匠精神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体现。最后,工匠精神并非一味守旧,要鼓励学生在会计工作中勇于创新思维,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这也应体现在评价标准中。明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标准,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能够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对接。

5.2. 完善课程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注意品质等现实情况,必须完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方法。会计是技术性强、理论体系严谨、实务操作特性明显的传统专业,无论会计的业务内容和教学手段如何变化,其会计原理的记账手法都没有变[9]。一方面,摒弃过度注重结果考核评价的惯例,使重心向过程性评价倾斜,增大过程考核评价在学业成绩中的占比。例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等在成绩中的权重。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激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另一方面,对期末考试的内容与方式进行革新,突破惯性思维,令中职会计课程期末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更为灵活多变。首先应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分析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和业务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成本核算、利润预测等,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再者,设置开放性的论述题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探讨会计领域的新趋势、新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此外,还可以运用线上考试平台,结合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表等,丰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设置限时答题、随机抽题等环节,增加考试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总之,通过这些创新的考试内容和方式,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期末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5.3. 优化课程评价内容,注重实践性评价

中职阶段会计专业课程重基础、强应用,在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样地,工匠精神注重在实践中的反复钻研打磨,优秀的工作品质和精湛的技艺都是来自于实践中对每个细节的精心处理和把控。因此,在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优化评价内容,注重实践性内容的评价。实践性内容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环节,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制订,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10]。这些实践性内容的评价需要体现出学生的理解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素质,也要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各会计岗位的业务处理,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完成规定量的技能操作,随后根据学生上交的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情况为学生打分。如表1所示,可以作为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性内容评价标准。

Table 1.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practical content of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1.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性内容评价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完整性

(共40分)

36~40分

32~35分

28~31分

24~27分

0~23分

完成度达90%以上

完成度达80%以上

完成度达70%以上

完成度达60%以上

完成度在 60%以下

规范性

(共30分)

27~30分

24~26分

21~23分

18~20分

0~17分

规范性较好

大部分按照规范

基本按照规范

规范性较弱, 部分不合要求

规范性极差

准确性

(共30分)

27~30分

24~26分

21~23分

18~20分

0~17分

正确率达90%以上

正确率达80%以上

正确率达70%以上

正确率达60%以上

正确率在 60%以下

5.4.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化校企合作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会计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尤为重要。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以教师为主体,这样的单一评价无论是课程知识或是在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方面,都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多元智能的考量。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成为了迫切的需求。首先,教师应作为评价主体之一,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然而,教师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分数或等级,而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给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其次,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中。自我评价是内隐性的过程,它是通过思想内部的“反省”、“自查”、“检讨”、“总结”等方式进行,但可以是外显的过程,如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给课程学习情况打分,或写出自评报告,自我鉴定等。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方向。此外,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彼此的表现和贡献。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提升。最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要加强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队伍中,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企业专家带来的是真实的行业需求和最新的实践经验,他们深知市场对会计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能够确保考核标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最终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无缝对接。

6. 结语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对于存在的现状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持续关注工匠精神融入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举措,确保工匠精神能真正深入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出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和高度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也将推动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工匠精神在其他专业领域的培育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慧萍. 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内涵、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3): 43-48.
[2] 刘建军.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10): 36-40, 85.
[3] 梅其君, 韩赫明, 陈凡.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2, 39(6): 120-125.
[4] 张芙蓉, 谢盈盈. 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流变[J]. 职教通讯, 2021(9): 15-21.
[5] 祁占勇, 任雪园. 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 教育研究, 2018, 39(3): 70-76.
[6] 万长松, 孙启鸣.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5): 456-461.
[7] 周丽娜. 工匠精神下的中职会计教学[J]. 数码设计, 2017, 6(10): 240-241.
[8] 薄异伟. 浅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模式的转变[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20): 60-61.
[9] 高建华. 评价标准的变动对中职会计教学的影响[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8): 18-19.
[10] 卢旎. 高职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2(4): 50-51,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