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of Geography Major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ve.2024.1362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余 波: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学学院,云南 楚雄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地理学教学改革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iversities Geography Teaching Reform
摘要: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全面推动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文章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建设原则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期望能给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Abstract: It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ography majors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guid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geograph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geography course teaching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hoping to bring some help to relevant personnel.
文章引用:余波.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1828-1834.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281

1. 前言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标准发生了改变,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起来。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培养地理人才的重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结合课程思政的大背景,改革高校地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每个人的责任、任务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合力,以全人、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模式,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理论立足于人的需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这些论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 高校地理类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3.1. 保证建设方向正确

地理类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其正确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保证课程思政工作在正确方向上走下去。

3.2. 确定学习主体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理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与动力,让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1]

3.3. 深度挖掘地理学课程思政内容

坚持以课程思政内涵为基础,发掘地理课程思政元素;地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这些要素,使之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3.4. 以创新育人为本

要坚持创新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通过情景教学、问题探究、实验教学、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加强课程的互动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3.5.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工作合力;地理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高校地理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这五个原则构成了高校地理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框架与指导思想。

4.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4.1.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地理课程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理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

4.2. 推动地理学学科建设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将“思政教育”和“地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还能拓宽学科研究领域,推动地理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4.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课程思政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如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这些素质的提高,不仅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4.4. 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成效

职业资格证书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地理类课程思政化建设能更好地展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与优势,提高其社会认同与影响力,促进其专业认证,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在“专业认证”视野下,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化建设势在必行。它既能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加强专业认证的作用,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5.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5.1. 融入思政元素不够自然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一些教师将思政元素生硬地融入了教学内容之中,导致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够自然、顺畅。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5.2. 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

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性、灵活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更新与拓展,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科最新动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5.3. 师资力量不足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地理专业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地理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思政知识与技能,使得思政教育难以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5.4. 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地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评价制度上仍然存在着过于重视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的缺陷,这与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不相适应。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要加大对地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与专业素质,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完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课程思政背景下地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6.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6.1. 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设计

6.1.1. 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传授单一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在新课改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高校教师要坚持公平、公正理念,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发展,为祖国、为社会输送各类有用的人才[3]。与此同时,要一改以往以控制与监管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高校应当召开教师学术研讨会,在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建议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且要注意评价要素的多元化。另外,还应当不断地召开专业的教师座谈会,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探讨和总结,针对其中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加以改进,比如,建立“2 + 3”的有效课堂,召开大讲堂,适时地传播和更新教育理念,从而达到培养新的人才的目的。

6.1.2. 确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根据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和思政的特征,提出了以下思政育人的目的:将科学发展理念渗透在整个课堂中,并将环境保护、环境伦理、环境素养等价值观融入课堂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中,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而达到培养“生态人格”的目的。

6.1.3. 将思政思想融入实践教学中

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规律具有系统性、现代化等特点。在开展一项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们将教书育人理念贯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过程中,将求是型、发展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实用性的人才与国际化趋势方向、国家战略目标以及社会需要相融合[4]。同时,在“地理基础 + 典型案例”的培训模式下,构建开放型的思政教育,实现隐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思想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实现无形的、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所以,在地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把时代发展观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把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结合起来,把发展与环保、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

6.1.4. 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规划

以发展的思想对其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顶层设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在课程设置中,从“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出发,建立与教材相结合的德育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使命。对各种德育因素进行了深度的发掘;把提炼、升华和梳理好的德育要素合理地整合到教学计划中;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各方面都应积极参与[5]。只有做到科学、理性的课程设置,方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内涵。与此同时,在对地理学专业课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规划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上,发掘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发掘当前学科中五育内涵与要素,实现教学目的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

6.2. 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2.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建立在教学效果基础上,教师要在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选择,充分利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共振[6]。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现场教学、实验室教学、仿真教学、游戏教学等。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介的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地理思想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思想。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媒体,将詹天佑为现代中国修筑京张铁路而不求名利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其民族荣誉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在阐述地质特性的过程中,将同学们组织成研讨小组,并将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发展与国家振兴的重大意义;在开展实地授课时,以白芨滩治沙林场王有德同志为中心,以林、农业等为主要内容,探索出一条“以林为本、多元化、综合发展”的综合改革发展道路。

6.2.2. 合理选取课程内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新一轮的环境治理任务。在地理学专业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注意对生态环境教育进行充分发掘,特别是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主题进行论述,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制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7]。比如,在解释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对海洋生态平衡的部分损害等方面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首先利用数据进行描述,告知学生海平面的改变对于沿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向其讲述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法,这样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知识融入课堂中,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伦理观。

6.2.3. 进一步发掘新教学资料

近年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使用,从而对传统的德育方式进行有效地补充。高校可以通过开放MOOC、校级精品课程以及特色公开课程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的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知识和文化素质得到提升[8]。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蓝墨云端课堂”,通过移动终端提供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和“大气圈”等方面的知识分享,并通过“智能手机”将真实的环境事件实时传输到“教育 APP”上,并对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辨别善恶,提高认知水平,使之与我国的大政方针相协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方便、共享和互动的互联网资源来进行碎片式的教学和解答。

6.2.4. 增加社会实践

高校的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时空分布与变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十分广阔[9]。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参与一些有关的社会实践和公共福利活动,比如,在地图制作、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开展志愿者工作,使他们对地方的环境和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同时,还可以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考察、野外考察和数据收集、专家讲座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与最新科技有更深刻地认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6.2.5. 优化教学模式

地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动手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践知识较多的课程中,要强化试验训练,让学生能够直接地体验到抽象理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从而缩短他们与那些深奥理论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专业知识较多的课程中,要重视以“工作为中心”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差异化的学习目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定任务,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协作性;在实践教学中,要紧密围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的,以野外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野外实训教学改革和实践[10]。情景式教学既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们置身于真正的课堂氛围之中,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一种方式,经过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解决、总结、升华等层层深入的逻辑链,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为国家需要而服务。

6.2.6. 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高校德育工作是培养高校生全面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首要检验的就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德育观念与德育能力。为此,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应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党建工作的指导下,开展多种线上线下培训、学习交流,让教师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要构建和健全一套关于师德的长期评价体系,以此来推动整个学校的教师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既是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负责人,要保证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就必须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技能,特别是在不断变化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中,教师们的职业认识和对前沿内容的掌握,是对学生发展和引导的关键[11]。“立德树人”是每个学科、每个职业的必修课,每个学科各有各的“责任田”,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除了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德育意识和专业知识之外,教师还要具有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都要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找到最好的德育视角。

6.2.7.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主要依据自己的考核结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然而,这种评价方法并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历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体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12]。所以,要让学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系统,把多种评价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他们的学习历程、思想观念的生成与发展进行关注,这与将来他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为国家而战的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7. 结论

总之,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文在对地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提高地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展望未来,将继续重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地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改革路径进行改进与优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同时,还希望通过教学改革,形成一套既有特色又有优势的高校地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相信经过有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地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2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地理类课程思政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FSZ2201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郜智方.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3): 79-81.
[2] 张现瑶, 郇雅慧, 朱丽东. 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耦合: 类型、路径及教学指向[J]. 地理教学, 2022(20): 19-22, 27.
[3] 吴二, 蓝妮拉, 谢少少.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J]. 学园, 2022(23): 16-18.
[4] 杜霞, 李磊, 陈成忠. 高校地理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地图与测量学”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10): 67-70.
[5] 刘振振, 胡传东, 周万春, 等. 新文科下《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 绿色科技, 2022, 24(7): 251-254.
[6] 曹玉华, 毛广雄. 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21(3): 262-265.
[7] 李松涛, 周光红, 罗光杰,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 2022(4): 29-35.
[8] 王浩名, 王向东.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课程中思政要素梳理与模式创新——以“中国地理”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5): 74-78, 80.
[9] 李秀美, 宋旭峰, 牛继强, 等. 高校综合地理学专业课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高教学刊, 2023, 9(2): 174-177.
[10] 杨宗英, 谢洪. 地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地理学专业课学”课程为例[J]. 科教文汇, 2023(7): 165-168.
[11] 江燕.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10): 143-145.
[12] 陈俐谋, 谈潘攀. 四川省属师范院校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 西华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4(1):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