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89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商业银行,银行业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有125个年头,在这期间,各种类型各种职能的银行纷纷出现,作为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商业银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上世纪末就开展了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其风控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同样反作用于商业银行。当下金融环境动荡复杂,金融风险也日益提升。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合理规避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的理念在2012年首次提出,2015年李克强1总理在两会上正式作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中,互联网金融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大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引导激发了国内外许多科创公司的创造力。由于银行业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1.2. 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着重研究传统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充分选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献分析的方法、归纳研究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考量,并针对其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适配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符合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国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大多流于微观层面,侧重于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研究,例如就内部控制的环境而言,作为“互联网+”的衍生概念——互联网金融,是否仅仅是研究分析“互联网+”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唯一落脚点?其实,内部控制环境仅仅是其中的一点。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具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Leudis Orlando Vega de la Cruz; Yosvani Orlando Lao Leóny; Any Flor Nieves Julbe (2017) [1]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发展情况的研究,发现会计资料存在造假情况;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引发财务风险的案例,对企业现存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强化,查漏补缺,从而对企业经营能力范围进行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
Y.Y. Fayantseva (2017) [2]将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具体管理状况作为实验变量,确定其是否对企业财务稳定性产生影响,经过研究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因素是内部控制环境。
Hongyu Chen (2021) [3]对企业内部控制和资金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并对大量文章进行理论分析,从而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企业的资金管理,应该将企业资金的权责管控进行分散,同时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发现弥补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潜在缺陷的方法是有效的内部控制。
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讨:余菊红(2021) [4]对以“互联网+”为背景,分析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指出我国企业在短时间内必然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然而企业绝不能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各项问题置之不理,相反,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资源来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使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最终使得外部环境适应内部控制体系。
利雅(2021) [5]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并给出建设性建议:创新及激励机制多元化;监督机制透明化;风控理念与责任追究机制相结合。
胡友(2020) [6]则将中国银行NC分行作为其研究对象,对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银行NC分行内部控制状况展开研究,搜集大量研究数据并与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找出了该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控共存原则为基础,构建风险控制体系,从内部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环境等多方面给出合理方案。
常晓琴,(2017) [7]认为商业银行最直接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是内部控制,其也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作者对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将中国银行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晁海健(2016) [8]以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作为切入点,对近年来我国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风险爆发的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认为在贸易摩擦频繁的当下,国际金融环境状况恶劣,我国商业银行亟需提高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水准。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本文是基于“互联网+”的研究背景,以中国银行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理论,并结合中国银行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综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中国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本文主体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传统银行业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阐述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具体特点,进而引出本文研究的目的;第二部分则是相关理论概述,界定本文核心概念“互联网+”与“内部控制”,对基本理论进行解释说明;第三部分是在对中国银行做出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具体阐明,并对其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全面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以“互联网+”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建设性的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前文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对本课题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3.2. 研究方法
本文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对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查找相关文献利用的平台有: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iData等,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和内部控制现状,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找出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中国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运用归纳研究的方法,掌握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信息,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与历史进行比较,将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发展状况与同行业进行对比,并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有利于其更好地调整内部控制结构以适应发展需要。
4. “互联网+”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4.1. “互联网+”的界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及,同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是以互联网科技为基础,深度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产业,从而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以及组织结构变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内部控制的概念
1992年9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是受企业全体董事会、管理层及公司全体职员共同影响,有效保证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对于公司适用的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等使内部控制目标能够及时有效落实的全过程”。较之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首次将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纳入其中。
4.3. “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
“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人力资源、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4.3.1. 控制环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银行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职员的整体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首先,在“互联网+”的模式下,银行内部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时效性越来越明显,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其次,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关系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特别是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恶劣的内部控制环境甚至会导致内部控制活动失灵。最后,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各部分通力合作,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制衡,有利于实现各人员各部门乃至整个组织之间的密切配合,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之间沟通成本与内部控制成本,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展开。
4.3.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COSO中的重点部分,其水平的高低与配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决策的制定、计划的执行与风险应对,从而进一步反作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企业对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技术人员的组成与专业团队的搭建关系着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招纳大量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构建内部专业技术团队,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原职员的技能再培训再教育。其次,商业银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适应,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4.3.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环节,其主要包括风险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等。控制活动的流程有:风险预警、风险确认、风险管控。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商业银行应把控制活动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在贷前进行充分调查,特别是大额信贷业务还应由多人多部门进行综合考量审批才可做出决策,在贷后还应继续对客户的偿债能力进行动态关注,确保资金回笼安全,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对客户进行评级筛选,适当放宽对优质客户的信用政策,同时应建立失信黑名单与失信惩戒机制。
4.3.4.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在决策制定前,对相关经营风险进行识别确认。提前对风险进行评估能有效保障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内部控制活动的展开。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需要利用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并兼顾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关注各项风险系数,特别是信息安全风险系数,及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和评估能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至关重要,应密切关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管理风险。
5.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5.1. 中国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中国银行全称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12年,是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银行在各项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对国民经济的提高与国家对外经贸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在1994年改组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后,中国银行先后担任国家中央银行、外贸专业银行和国际汇兑银行并于2004年成立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
5.2.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5.2.1. 电子银行业务信息传达速率较低,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中国银行内部纵向管理层级较多,权力分化严重,没有形成有效的权责分派体系,不利于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首先,中国银行内部部门层级过多,可能导致其内部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困难。因为多层级的垂直管理模式往往会导致权力分配的分散,信息传递渠道淤塞,工作效率降低。其次,互联网金融公司组织结构较之更加精简化与扁平化,决策链更短,因此信息传递速率更高(见图1),并且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多已经建立其自己的一套成熟内部信息管理平台或系统,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也会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与经营风险。综上所述,中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在“互联网+”模式下对风险监控的程序更加复杂、耗时更长,对管理信息的披露效率较低,难以适应“互联网+”模式下电子银行业务信息传递迅速、服务便捷、风险爆发快速的特点。
Figure 1.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2P Internet finance companies
图1. P2P互联网金融公司组织架构
5.2.2. 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比重较小,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作为控制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人才引进、人力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是“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银行在2021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8189人,占比为3.07% (见表1);中国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在2021年末达到了15121人,占比达到了4.03% (见表2);交通银行与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在2021年末分别达到了4539人与35065人(见表3),占比分别为5.03%与8.1% (见表4)。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科技人才数量与同行业相比存在不足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占全行比重也较低,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传统商业银行涉足互联网的领域越来越深,银行对具备专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则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就显得愈发重要。但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缺乏综合性人才或者互联网专业团队,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不足、比重较小,恐怕难以支撑中国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快速发展。
Table 1.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Internet fintech personnel at the end of 2019~2021
表1. 中国银行2019~2021年末职工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变化
年份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人)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占比(%) |
2021年 |
8189 |
3.07 |
2020年 |
7605 |
2.63 |
2019年 |
- |
- |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2019~2021年年报。
Table 2.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t the end of 2019~2021
表2. 中国建设银行2019~2021年末职工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变化
年份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人)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占比(%) |
2021年 |
15121 |
4.03 |
2020年 |
13104 |
3.51 |
2019年 |
10178 |
2.75 |
数据来源:中国建设银行2019~2021年年报。
Table 3.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of Bank of Communications at the end of 2019~2021
表3. 交通银行2019~2021年末职工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变化
年份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人)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占比(%) |
2021年 |
4539 |
5.03 |
2020年 |
3976 |
4.38 |
2019年 |
3460 |
4.05 |
数据来源:交通银行2019~2021年报。
Table 4.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Internet fintech personnel at ICBC at the end of 2021
表4. 工商银行2021年末职工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变化
年份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人) |
年末互联网金融科技人员占比(%) |
2021年 |
35065 |
8.1 |
2020年 |
34964 |
8.1 |
2019年 |
32879 |
7.9 |
数据来源:工商银行2019~2021年年报。
5.2.3. 互联网技术投入不足,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不完善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转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无形化、开放化、智能化的数字银行4.0时代就此到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安全管控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中国银行的信息库庞大,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泄露会给银行和客户造成不可估计的资金损失并使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因此,信息安全防护对商业银行这类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显得愈发重要,合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防护不仅能够提前对潜在的信息风险进行精准识别,提高企业的信息管控安全度,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信息管控的成本和信用风险。
中国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技术方面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为2.62%,而中国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以及招商银行这类指标分别达到了2.72%、2.96%、2.8% (见图2),很明显中国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在行业中处于较低值;互联网金融机构遭受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的比重较大(见图3),再加上中行对从业人员相关专业能力培训体系也在完善阶段,因此,中国银行在构建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健全,存在着信息泄露风险并且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
数据来源:https://www.iresearch.com.cn/
Figure 2. Proportion of technology investment by banks in China in 2021
图2. 2021年中国各银行技术投入占比
数据来源:https://www.iresearch.com.cn/
Figure 3. Propor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suffered from various types of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in 2021
图3. 2021年中国境内金融机构遭受各类网络安全事件占比
5.2.4. 线上业务竞争能力较弱,客户端用户活跃度较低
在经济活动分析控制方面,中国银行虽然在金融科技战略的指导下转变了运营模式,在云生产平台完善阶段有了一定探索,但相较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同行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及范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运营效率较低信息传递速度较落后。
在“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电子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银行线上业务的展开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度较高,与同行相比没有优势(见图4)。
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中行在业务成本方面没有优势,会导致部分业务客户流失,例如个人存贷款业务(见表5)。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即使功能多样,操作便捷,但与同行业相比,手机客户端用户活跃度较低,在拓展线上业务时客户群较小,影响线上业务的开展(见表6)。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全面线上运营模式,不需要设立线下网点及柜台,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及营运成本,并且便捷高效的线上业务平台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而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其业务主要还是在银行柜台及网点进行,需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另外,针对VIP客户展开的业务咨询管理服务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相较于中国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而言,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的网贷业务审批程序精简,相关手续要求较低,且提供的信贷额度较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额度大,信用政策宽松,对客户吸引力强,从而会导致中国银行这部分客户分流。
数据来源:Analysys易观
Figure 4. Substitution rate of branches by electronic channel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图4. 中国商业银行电子渠道对网点替代率
Table 5. Statistic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mobile app market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2021
表5. 2021年金融业移动APP市场活跃度统计
APP |
领域 |
所属行业 |
开发商 |
活跃人数(万) |
中国工商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7090.1 |
中国建设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6320.4 |
农行掌上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4471.4 |
招商银行掌上生活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 |
3965.8 |
中国银行手机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2647.4 |
邮储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1850.7 |
招商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3912.3 |
平安口袋银行 |
金融 |
银行综合服务 |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431.4 |
数据来源:Analysys易观。
Table 6. Statistic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mobile app market in 2021
表6. 2021年移动APP市场活跃度统计
APP |
领域 |
所属行业 |
开发商 |
活跃人数(万) |
微信 |
通讯 |
即时通讯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97066.2 |
QQ |
通讯 |
即时通讯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
76340.9 |
支付宝 |
金融 |
线上支付 |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69585.2 |
手机淘宝 |
移动购物 |
综合电商 |
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 |
68732.6 |
拼多多 |
移动购物 |
综合电商 |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44335.3 |
数据来源:Analysys易观。
6.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建议
6.1. 精简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信息传递速率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中国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结合上述中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架构层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应厘清各职能部门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建立明确的监督问责制度与职责履行反映机制,确保责任到人,政策执行到位。第二、以互联网金融技术为依托,简化机构设置模式,使其朝着扁平化与技术化方向发展,对多层级的垂直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对不相容的职能岗位进行分离。第三、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中国银行内部管理云平台,提高内部管理信息透明度,打通信息传递渠道,强化信息技术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升工作效率与信息传递速率,降低信息沟通成本。
6.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针对中国银行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在人员选用方面,应精简柜台业务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打造线上业务办理平台,将工作量小、技术要求较低的业务如业务咨询服务、售后服务转移至线上平台,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其次,在用人过程中要重视员工技术的培养,帮助更新知识技能储备,定期组织该类职员互联网金融与信息技术的培训,培养互联网金融和风险防控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充实中行互联网技术人才储备,这在“互联网+”模式下中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中国银行也要注重老员工的知识技能再培训,使其学习新兴互联网金融知识,帮助老员工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与时俱进。最后,中国银行还应结合“互联网+内部控制”模式运行需求,不断完善职员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自主学习互联网金融技术,深入了解内部控制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操作流程。
6.3. 加大互联网技术投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下,中国银行的内部控制结构与风险防控体系发生较大变化,金融产品发展方向与业务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银行在依靠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情况下推出了“中行掌上银行APP”,部分业务实现了线上运营,但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风险也相应而生。例如信息泄露风险、支付风险、维护风险等。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银行在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技术风险应急机制,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辅之以成本分析法、风险评估法、综合分析法等对风险精准评估,确定风险系数的大小,及时有效做出风险应对措施,从而形成全行一体化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分析溯源、漏洞管理的信息安全防护局面。
6.4. 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升用户活跃度
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中国银行应不断创新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这是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鉴于中行在线上业务竞争能力较弱,客户端用户活跃度较低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重视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我国居民个人理财的偏好与趋势,展开广泛的调研,利用“大数据 + 云计算”对金融产品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产品偏好进行精准分析。第二、中行应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P2P信贷平台推出更加灵活便捷的线上理财产品,并重视互联网的传播与推广效应,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系列,形成品牌效应。第三、中行也应借鉴其他银行推出的特色产品和营销模式,针对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并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一套自己的金融产品线上销售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势必要进行调整,风险管理流程也要进行改革。对中国银行而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满足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是保障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在结合“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中国银行应加深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度,将互联网金融技术融入各项业务中,同时推动内部控制的创新,对中国银行在内部控制及风险防控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2. 展望
本文对中国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较少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结论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且由于相关信息披露的有限性以及自身信息整合能力的有限性,本文对于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学习相关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做出进一步研究。
NOTES
1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_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