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lass Cohesion Enhanc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摘要: 良好的班级凝聚力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能激励学生合作团结,实现共同成长。加强班级凝聚力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高职院校文化和班级凝聚力为出发点,基于之前学者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对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班级凝聚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班级凝聚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可以体现在价值观引领与认同强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与感染和活动组织的促进与融合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的提升策略,旨在协助教育者更好地、有效地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Good class cohesion not only creates a harmonious growth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but also inspires them to cooperate and unite, achieving common growth. Strengthening class cohes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study takes the culture and class cohes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previous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and class cohesion.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 cohes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 cohesion can be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value guidance and identificatio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creation and infection, and 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ctivity organization. On this basis,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e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assist educators in better 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翁昌顺 (202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1), 40-4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762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管理工作在教育实践中至关重要。在日常的高职学生管理实践中,教育者管理者发现班级凝聚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强烈的班级凝聚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认为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积极探索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的影响机制,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的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研究,多数研究者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职”的特点展开研究。学者姚海涛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理解。广义层面而言,它包括物质层面的设施建设、制度层面的管理体系、行为层面的日常活动以及精神层面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多维度总和。而狭义上,校园文化则聚焦于“精神文化”这一核心,它体现在师生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及行为规范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独特精神风貌和内在力量(姚海涛,2010)。关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樊人竞强调要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并倡导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策略。他认为高职院校应当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根基,积极吸纳并融入企业文化的精髓,诸如企业的核心价值取向、人才管理理念及产品质量观念等核心要素(樊人竞,2016)。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角度来看。张昌勋指出,高职院校应实施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院系、班级及个人,从物质与精神层面给予双重奖励。这一措施旨在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张昌勋,2012)。

() 关于班级凝聚力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班级凝聚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其建设意义、建设现状和提升策略三个方面。关于班级凝聚力的意义的研究,学者刘奇敏认为班级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四点重要意义(刘奇敏,2024)。关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现状的研究。学者王云飞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得出,我国高校班级对班级成员的吸引力整体不足,在班级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足,在班级中的自我满足感不够,这也侧面反映出高校本科班级在班级制度建设、荣誉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王云飞,2018)。关于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研究,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知识,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建设路径,主要涉及班级文化建设、班级集体精神培养、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和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学者张俊从班主任这一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出发,他认为要加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四点工作:制定共同奋斗目标,做好班级建设掌舵人;明确班主任职责,民主教育促自主管理;因材施教,尊重选择;结合生活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班级凝聚力(张俊,2022)。

3. 班级凝聚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 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原理为依据,其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组织和培养集体,所谓集体教育,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的教育”(朱芳转,2021)。集体教育理论认为集体是形成新人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集体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特点的集体主义者。在集体中,个体通过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产生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为班级成员对集体的认同、归属感和共同奋斗的精神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强调班级的共同目标和愿景,以及通过集体活动、合作学习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从而提升班级凝聚力。

() 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是研究个体、群体和团体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人际关系处理、行为决策管理、组织文化和凝聚力建设等。它为民主和谐班级氛围创建、班干部领导、班级成员的心理获得感和成员的成长发展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周聪,2017)。该理论认为,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遵循共同的规范并具有目标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分析班级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促进班级内部的团结协作。通过优化班级氛围、增强成员间的互动和信任,以及发挥领导者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使班级成员共同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

()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会根据所处环境的行为准则,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社会互动也是个体学习和成长的主要方式(姚海帆,2021)。在提升班级凝聚力方面,我们需充分理解该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特征,在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互动,学生可以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形成共同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互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各种班级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耦合度较低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的精髓。然而,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产教融合的程度不高,这限制了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与相互渗透(徐晓晓,2021)。当前,职业院校已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问题,并且大部分院校已经倾向于与区域内的大型企业及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与合作。在文化建设层面,它们积极吸纳企业理念与精神,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但值得反思的是,这些校企合作多停留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建设被忽视,导致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难以融合(陈国强,吴革,201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常误将物质文化简单移植,忽视精神融合,学生仅认识企业文化表象,未领悟职教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均衡

构建与激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强化物质文化是基础,但核心应聚焦于精神文化的建设。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态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程浩,沈杰,徐少云,2021)。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经过整合后,纷纷在新校区建立了设施完备的图书馆。教学楼设计宽敞且光线充足,教室均装配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宿舍楼保持了高度的整洁与卫生标准,体育馆则配备了齐全的体育设施。校园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设计具有前瞻性,建筑质量上乘,硬件设施完善。然而,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营造、校园文化构建等方面,由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或资金限制,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赵文花等,2017)。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新校区建立不久,大都缺乏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象征性的建筑,因此在文化传承方面显得底蕴不足。

() 校园文化建设短期突击现象严重

文化乃历史积淀之精神成果,需稳定于物质基础,短期难以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短期突击现象日益凸显,成为一大隐忧。部分院校为追求快速成效,倾向于通过举办一系列短期特色活动或项目来打造“文化亮点”,试图以此带动整体文化氛围的提升。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忽略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长期积累过程,导致文化建设浮于表面,缺乏内在生命力和持续性(门超,2019)。短期突击不仅难以触及文化的本质与精髓,还容易引发资源浪费和形式主义等问题。它忽视了师生对文化的真正认同与内化,使得文化活动成为空洞的展示,而非心灵的滋养(赵畅,2019)。因此,高职院校应摒弃短期突击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文化的长期培育与积淀,通过持续地教育教学实践,构建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认同的校园文化。

5.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班级凝聚力提升的影响机制

() 价值观引领与认同强化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其核心使命在于精心塑造与传播其核心价值观,诸如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以及团结协作等,不仅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每一位班级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杆。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策略,不仅可以让这些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还能巧妙地将它们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辅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内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之成为他们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当学生深刻领悟并高度认同学校的文化理念时,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吸引着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为了班级的荣耀与进步而携手并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凝聚力。同时,共同的价值观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与相互理解,使得在面对分歧或冲突时,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共同点,寻求共识,从而有效增强了班级的团结与和谐,为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环境氛围的营造与感染

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既精心雕琢物理环境,又悉心营造文化氛围。学校大力地推进绿化与美化工程,植被、景观布局和富含文化底蕴的雕塑小品,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赏心悦目又富有启迪意义的学习生活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机会,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班级成员得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共享集体生活的温馨与快乐,分享学习心得。这些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也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此外,关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展览、精彩纷呈的演出以及富有启发性的讲座。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更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的广阔平台。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们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对班级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

() 活动组织的促进与融合

集体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运动会、文艺竞赛和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这些活动中,班级成员们不仅有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更搭建了一个深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共同参与,学生们在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也得以加深。此外,这些集体活动成为了学生们学习协作、沟通与分工合作的生动课堂。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协调不同观点,并共同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这些关键技能不仅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为深刻的是,学生们在团队协作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与团结的珍贵。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宝贵的体验进一步巩固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位成员都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集体荣誉。

6. 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的提升策略

() 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

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班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班级文化中的约束性规范也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这种文化氛围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班级内部的团结互助,还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明确班级愿景和共同的价值观。通过班会或讨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来,形成班级共同认同的文化标识。这种共同的愿景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其次,重视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以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系为例,该系创新性地推行了“班级代表”机制,每个班级均通过民主方式选出一位“班级代表”,他们不仅辅助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还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的正面榜样,有效传递班级正能量,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正面导向的班级环境(刘甲,2023)。最后,倡导尊重和包容的班级氛围。教育学生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包容、理解和关心他人的观念。在解决班级冲突和问题时,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 创建科学的互助支持机制

科学的互助支持机制能够鼓励学生间形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不仅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升,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通过设立班级互助基金、心理辅导站等形式,为遇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及时帮助,增强了班级的温暖与关怀。这一策略有效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创建科学的互助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明确互助支持的目标与原则。机制应更多关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公平、公开,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和支持。如提高学习成绩、增进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等,引导班级成员共同努力。其次,构建多元化的互助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为班级成员提供即时沟通的平台。同时,可以设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或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再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互助支持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种正向激励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还能进一步推动互助支持机制的深入发展。

() 开展定期的组织团队活动

在高职学生的管理领域内,开展定期的组织团队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增强了班级成员间的默契与信任。通过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户外拓展、文艺汇演等活动,学生们在欢乐中增进了了解,培养了团队精神,有效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一策略为班级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开展定期的组织团队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明确活动目的与主题。活动前需充分调研学生兴趣与需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专业特色的活动方案。活动目的应聚焦于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同时融入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次,鼓励全员参与,注重多样性。活动形式应多样化,既包括户外拓展训练、团队竞赛等体力活动,也涵盖文化沙龙、读书分享会等智力与情感交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从而增强归属感和参与感。最后,强化团队合作与角色分工。在活动中设置明确的团队目标与任务,鼓励学生自行组队并分配角色。通过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与配合,从而加深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与信任。

7. 结论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提高老师的班级管理效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凝聚力提升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探讨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价值观、文化环境氛围和团体活动三个方面总结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班级凝聚力提升的影响机制。提出“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创建科学的互助支持机制和开展定期的组织团队活动”三点凝聚力提升的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环境。因此,建设良好高职校园文化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不仅是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更是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国强, 吴革(2013).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教育与职业, (19), 40-41.
[2] 程浩, 沈杰, 徐少云(202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职业技术, 20(1), 44-47, 85.
[3] 樊人竞(201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教论坛, (35), 31-34.
[4] 刘甲(2023). 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组织文化建设与班级凝聚力提升. 大众文艺, (22), 199-201.
[5] 刘奇敏(2024).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山西青年, (9), 154-156.
[6] 门超(2019).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路向.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3), 151-155.
[7] 王云飞(2018). 高校本科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8] 徐晓晓(2021).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5(21), 9-12.
[9] 姚海帆(2021).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湖北大学体育社团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大学
[10] 姚海涛(2010).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 科学出版社.
[11] 张昌勋(201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7), 188-191.
[12] 张俊(2022). 班主任加强班级凝聚力路径探究.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7(22), 115-116.
[13] 赵畅(2019).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原因探析. 中外企业家, (24), 203.
[14] 赵文花, 孙荣秀, 王书芳, 魏伟(2017).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措施研究. 教育现代化, 4(47), 349-350.
[15] 周聪(2017). 对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和人际关系的班级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16] 朱芳转(2021).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班集体建设.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36(2),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