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语演讲大赛“文化负载词”与篇章“叙事性”及交流能力
Exploration to the English Speech Contest “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Chapter “Narrative”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DOI: 10.12677/ml.2024.1211996, PDF, HTML, XML,   
作者: 单昆娇, 杨瑾瑜: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罗笙元: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英语公共演讲文化负载词叙事性交流能力Public English Speaking Culture-Loaded Words Narrative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摘要: 公共英语演讲是一项互动性、感染力极强的活动。外研社“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大赛以富有时代特色的话题为主题,向全国各大学开放比赛渠道,每年有数千人参与比赛。在比赛中,演讲稿的叙事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是影响演讲质量的两个要点。尤其是在赛事主题特色鲜明,主题固定的背景下,文化负载词的引入对语篇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例证采样对比研究,对比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及作用,旨在探索文化负载词与英语演讲比赛中叙事性和交流能力的关联。
Abstract: Public English speaking is an activity with strong interaction and enthusiasm.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China” English Speech Contest held by FLTRP is an annual contest opens to all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adopts the topi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as the theme. In the contest, the nar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speech.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iscourse,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ournaments with distinctive and fixed themes. This paper uses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compare the correlation and role of the above two factors in English speeches, it aims to explor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rrative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s.
文章引用:单昆娇, 杨瑾瑜, 罗笙元. 探究英语演讲大赛“文化负载词”与篇章“叙事性”及交流能力[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169-1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996

1. 引言

如今全球化已席卷到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外交蓝皮书,2023年中国政府共举办了上百场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上千名国际政要、学者、专家访问中国,中国的文化机构与教育机构积极投入国际性项目,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努力推动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合作。因此,外研社开展的“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比赛,以中国文化特色为主题,引导广大学子和世界人民以小见大,对世界未来进行思考。

在特色鲜明的演讲赛事中多次出现了饱含中国特色和文化的“文化负载词”。这些引用在英语演讲中对其内容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受众,叙事性论证有着与传统的“前提-结论式论证”不同的影响力,对传统论证的内涵进行了动态的拓展,尤其在公共演讲这样的互动性较强的语境中能够产生更直接的感染力,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公共英语演讲过程中,需要达到交流思想,感染听众的目标,尤其是竞技类演讲赛事,过程中的表达力、感染力在评分体系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见表1 [1]

Table 1.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bility rating table

1. 公众英语演讲能力评分表

公众英语演讲–语言交际综合能力评分细则

占百分比

语言能力40%

组织

发音标准,语音清晰,语调自然

6%

词汇句法运用准确,灵活多变

6%

语篇流利、连贯,衔接自然

6%

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论证具有逻辑性

6%

语用

注意鲜明,有意义、组织巧妙,内容生动,能引起听众的反响 和共鸣

8%

语言地道贴切,会使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增添语言色彩

8%

社会文化知识及思维能力30%

言之有物:提供有效例证、经证明等论据,内容丰富,论据充分,阐释合理

15%

言之有理:有效运用记叙,描写,因果,对比,解释,引用等手段展开论证,逻辑性强

15%

策略能力20%

交际策略运用:合理运用省略、回避、概括等策略,在意义表达所需的词汇、句法缺失时进行自然过渡和有效补偿,不影响言语交际连贯性

5%

演绎技巧把握:音高合适,语速适中,停顿、重音及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得当,有节奏感

5%

面部表情、眼神接触、手势运用恰当到位

5%

展现个人气质和风格

5%

心理生理调控能力10%

自信、大方、沉着

5%

根据演讲主题、演讲环境及听众反应对演讲的节奏和内容、声音及情感进行调整和控制

5%

在英语演讲过程中,采用叙事性语言能最大限度的使得语篇流利通畅,自然连贯;演讲随着叙述的开启,生动且富有吸引力;在叙述过程中所采用的叙述手法,如倒叙、插叙、补叙等,为语篇增色;采用叙事性语言,使得演讲语篇内容丰富,论据丰富,极大地增强了语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由表可见,在公共英语演讲中影响得分的因素中,很大程度都与语言的叙事性息息相关。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信仰、习俗、艺术、技术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形成了民族认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2]。在演讲赛事中,选手通过运用“文化负载词”等媒介加强交流能力和叙事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参与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更好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之中,同时选手可以更好地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因此,研究英语演讲中的“文化负载词”与交流能力,语篇叙事性有不凡的意义。“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交流的关键媒介,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传统和独特价值观,因此其英译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理解和认同。”[3]

2. 演讲中的叙事性

“叙事性语段,即用来叙述事件的语段。篇章语法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完整语篇,也可以是小于完整语篇的超句单位,如语段。”[4]在演讲过程中,篇章中的叙事性语段,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仅仅通过文字将事件叙述清楚,而是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叙述为相应的观点提供佐证。在定题演讲过程中,在大同小异的标题框架下,选手得以输出基于自身理解之上的独特观点,使得语篇内容、表达方式,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选手通常采用叙事性的语段对中心主题进行引入,加强等正面论证,或提出问题,反面论证,如:

“Life begins and ends in nature. Dianchi Lake in my hometown is an endowment of nature to people in Kunming. It helps regulating Kunming’s climate, making it a spring city all year round. My grandmother is a farmer living by the lake, she always tells us “The lake was clear and green, providing us with drinking water and livelihood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paddle boat, fishing with my father on the lake, chasing and picking up shells with my friends on the shore. Our laughter echoing in my ear.”

由本段节选自题为“The Path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的定题演讲稿,文本开端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述,叙述滇池的作用,如:endowment of nature; helps regulating climate,为后续描述奠定基调,再运用祖母的第一人称视角在听众眼前铺开了栩栩如生的实时画卷。语段采用补叙的叙述手法,直接向听众展示了过去滇池沿岸的风貌,把大众的视角拉回过往,后文再展现与现今的情形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引人深思。随着叙述的展开,听众会看到湖面上的小船,岸边追逐嬉闹的孩提时代。通过采用叙述性语段,演讲者呈现出来的并非文字和语音,而是建构出来的画面,听众可以更大程度上见叙述者所见,以生动的叙述吸引听众,达到增强感染力和穿透力的作用。

“I was hurt by her recognition towards herself. She once said that she is like the beans she grew, worthless and mundane. Suffering from poverty for half of her life, my great grandmother got no time to think what she is capable of. Her beans have become a tattoo of shame, although her bravery and intelligence has already made her a good woman. In fact, she is not an exception. We Chinese people have suffered from this sense of shame over the past decades. But when and how did we get out of this shadow of being afraid to admit our egos?”

本文段引自演讲稿:When All Voices Are Heard, All Lives Are Wonderful!文段中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祖母的一生比作辛苦劳作得来的豆子,那些豆子又成为了她无法磨灭和摆脱的“烙印”,像文身一样镌刻在皮肉和脑海中。在一部分老一辈人的观念中,他们的人生如同农田里长出来的作物,没什么价值且一点也不高贵。这样的比喻鲜活,生动,丰富了演讲的故事性和独特性,赋予了文段不一样的魅力。

通过采用叙事性语言,该语篇做到了语言流畅,衔接自然,生动且不乏趣味,通过叙事性语言,论据例证丰富且饱满,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和深思。

由此可见,在英语演讲中,叙事性语言在演讲的语篇中会影响整体叙述的层次和说服力,在引入主题,进入演讲过程,以及最终达到的目的效果上尤为重要。

3. 英语演讲中的交流能力

宏观上,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日益密切,文明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包容性成为今后交流的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尚不能够完全匹配,国际传播效果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称。”[5]通过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在各国不同文明和意识形态之间架起共识的桥梁,使得文明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思想的沟通更为频繁,创造出新的发展中心点。微观上,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属性,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都需要不间断地交流以发挥出人的社会属性。在不间断地沟通和交流之中,个体获取新的知识完善自我。

外研社“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比赛充当了一个具有高专业化,精准度的平台,从特定的主题中发散辐射出去,挖掘出文化,民俗,经济,环境等不同方面的“中国故事”。青年选手作为第一讲述者,得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4. 演讲中文化负载词对交流能力的影响

“文化负载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学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领域,文化负载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加,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文化负载词被定义为有特定文化含义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更是承载着特定文化价值观和情感意义的符号。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使用往往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又称词汇空缺,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在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语言间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完全对应的表达。文化负载词汇是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是不同文化群体对事物的不同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映。”[6]

“特殊地域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通常与中国各地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风俗等密切相关,具有特殊的地域背景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性和文化传统的承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3]交流能力的强弱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尤为重要,在全球化潮流之中,交流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话语权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文化交融与创新的进程。文化负载词主要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以及特殊地域文化负载词。(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周莹)

以“Never Leave a Fraternal Ethnic Group Behind”为题的定题演讲稿为例:

“I’m a Lahu girl from Xishuangbanna. Lahu is one of the oldest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In Lahu language, we call ourselves “Kuokongcuo”, which means “mountain man”. From age to age, the rolling mountains provided us shelters and resources, but also cut us off from the modern world.”

该文段中引入了拉祜族的少数民族语言,在英语演讲过程中采取“异化”(foreignization)的翻译策略,保障语篇内容的特色,根据其读音保留源语言的发音进行传达(采用的翻译方法:音译)。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其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采用两种翻译策略,一种是“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异化”即是前者,在演讲中使得读者对这类陌生的词汇出现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吸引听众,丰富听众读者的词汇,扩充其认知。

以“like climbing a mountain”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演讲稿为例:

“And when I reached the mountaintop at five o’clock in the morning, there were many our national flags and the Party’s flags waving and sparkling against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Before long, people around broke into a spontaneous choir of 'Me and My Motherland’. For a moment, I was carried away by the pride in the motherland.”

文段中描写了登山的场景,鲜红的国旗和党旗迎风飘扬,人群不约而同的吟唱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文段中坐着采取了该歌曲名字对应的直译方法,既直白简洁的传递了歌曲主旨,又引起听众,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听众对文本的关注度和求知欲。这样的文化负载词还能承载特定的声音,由于是基于歌曲,许多听众在理解之后脑海里会自动联想对应的曲目,因此加深了对演讲秒回场景的理解和印象。这样的传播手段是新时代下对中国特色文化及其内涵的新传播。

随着探究的深入和案例的积累发现,不同文本中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负载词,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做出了延续和发扬,如:“When All Voices Are Heard, All Lives Are Wonderful”中引入了“Zhu Xi agreed that one good way to settle the society is “Changing people’s mind”, while Wang Yangming argued that it should remain “Being man-of-people”.”这引发关于中国两大古代思想家的思考和学习,朱熹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可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意味着他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可以而且应该被引导和改变的,以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在“The Path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中引入了古代道家经典易经的名言:“change brings difference.”这种简洁明了且具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文化负载词由演讲者传递给了数不清的听众,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在新时代迸发出不同于往的活力。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产物需要保证最大限度的正确宣传。示范文本中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的独特发音不做改动的把它融入到演讲中,不仅可以使演讲富有独特性和民族性,还能向听众毫无保留的展示源文化的文化特色,更能在演讲与相关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拓宽听众视野,进一步丰富其语言系统,达到促进国际文化交融和传播进步的目的。

5. 结语

本文以2023外研社“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演讲稿为基础,发掘英语演讲中的叙事性以及文化负载词与交流能力之间的联系,阐述交流能力与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叙事手段和叙事性语言可以使文本生动,逻辑连贯,进一步增强语篇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入文化负载词,能够保障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得独特性,实现文化交融,相互学习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善于利用叙事性语言对事物进行描述,合理采用文化负载词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还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朗. 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动及评估规划——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新课型探索[J]. 外语研究, 2010(6): 56-62.
[2] 梁辰. 国际传播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1): 56-58.
[3] 周莹.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1): 24-28.
[4] 李晋霞. 论证语篇中叙事性语段的语言特点[J]. 汉语学报, 2023(1): 16-26.
[5] 段鹏. 加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J]. 现代出版, 2024(2): 1-7.
[6] 张焱.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难译现象处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