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新兴语气词“惹”的研究
An Interac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Emerging Tone of Voice on the Internet: A Study of “re”
DOI: 10.12677/ml.2024.1211997, PDF, HTML, XML,   
作者: 周 侠: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惹”互动语言学网络新兴词“re”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Online Emergent Words
摘要: 21世纪,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语言环境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新兴词语及其搭配。这些网络新兴词语及其搭配也成了现阶段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惹”在现代汉语中是动词,常常组词“惹怒、惹事、招惹”等词。在当今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中,“惹”这个词经常作为一种语气词使用,在网络上非常活跃。本文将从互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语料库)中对话语料为研究对象,通过会话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网络新兴语气词“惹”的句法分布、语用功能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研究网络新兴词“惹”具有的互动功能,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为理解网络语言的互动功能及其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研究网络新兴词“惹”也可以为理解青少年的网络社交、网络沟通策略以及网络语言教育提供实践价值。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on the Internet, a large number of network emerging words and their collocations have appeared in the sociolinguistic environment. These new words and their collocation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research at this stag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re” is a verb in modern Chinese, which is often used to form words such as “renu, reshi, zhaore”, and so on. In today’s online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 word “re” is often used as a tone of voice and is very active on the Interne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we will take the dialogue corpus in BCC (BLCU Corpus Center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corpus analysis, we will have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pragmatic func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ly emerging tone of voice word “re” on the Internet. By studying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emerging word “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online language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the emerging word “re” can also provide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adolescents’ online socialisation, onlin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online language education.
文章引用:周侠.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新兴语气词“惹”的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175-18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997

1. 引言

近年来,互动语言学成为了语言学界研究的新方向。互动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对话双方的交际工具,本质上互动性的。互动语言学研究包含两方面:一是从语言的韵律、形态、句法等方面研究语言结构是如何在互动交际中被塑造的[1];二是在社会交际中,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会话行为是如何通过语言以及非语言的多模态资源(如眼神、手势等)来实现的[1]。兀瑾(2020)在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语气词“哒”进行形式和意义上的分析,得出“哒”句型与语境具有相互塑造的互动关系[2]。路慧颖(2023)在互动语言学视角下考察网络新兴语气词“捏”,运用会话分析法和语料库分析法,分析了网络新兴语气词“捏”的句法分布、语用功能及其形成原因[3]。芦佳鑫(2024)在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新兴词“滴”的用法、互动语境及其在语境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现了“滴”独特的人际互动功能[4]

在当今的网络交流环境中,大量新的语气词应运而生,比如“嘞”“滴”“嘟”“惹”等。人们在线上交流中频繁使用与传统语气词不同独特含义和语用功能的新兴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惹”是动词,有“招引;触动对方;引起爱憎”等义项。但近年来,“惹”常常出现在网络交际中,作为语气助词。“惹”最初源于蔡依林的微博,是淋语的一个语气词。后来,网友刻意模仿蔡依林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声入人心》节目中,表情包生产商挖掘出了马佳“惹”,马佳也被尊称为“马惹老师”,引领“惹”文化潮流。这种文化用法又见于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同时,这也促进了语气词“惹”的广泛使用和传播。

2. 语气词“惹”的句法分布研究

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气词“惹”的相关语料,研究发现语气词“惹”可以放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一般用于句尾,但是在陈述句中既可以用于句末,也可以用于句中。在句类上,语气词“惹”大多出现在陈述句和感叹句中;其次是疑问句;最少的是祈使句。语气词“惹”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起到缓和语气、回应听者的作用;在感叹句中,表示夸赞和赞美;在祈使句中,表示委婉的请求或劝阻。

2.1. “惹”在陈述句中的句法分布

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料,研究发现“惹”作为语气词在陈述句中的使用非常灵活,它既可以出现在句尾,也可以出现在句中。

(1) A:“五毛钱特效的虫虫后来死惹。”

B:“最后又活惹!”(BCC对话语料)

(2) A:“其实这是部亲情片,更确切是养育情。”

B:“文艺起来吓死人惹。”(BCC对话语料)

(3) A:“好羡慕你有这么多外国朋友惹。”

B:“也只是朋友惹 。”(BCC对话语料)

当“惹”作为语气词出现在陈述句中时,既可以位于句尾,也可以位于句中。不止出现在对话中,也可以出现在一般的文案里,陈述句本身没有要求听话者回应的要求。在例句(1)中,去掉B句末尾“惹”,也不会影响B对A的回应,但是有语气词“惹”,B说话的语气比没有“惹”的语气更为欢快。在一般陈述句中,“惹”位于句中和句尾一般是语气词“了”,表示回应听者。因此,语气词“惹”在这里发挥了缓和语气和回应听者的作用,使语气更加温和,并强调了其应答的功能。

2.2. “惹”在感叹句中的句法分布

(4) A:“你们俩都太可爱惹!!!”

B:“谢谢姑娘!你也超可爱!”(BCC对话语料)

(5) A:“我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B:“丞哥请吃饭惹!!!这么幸福!”(BCC对话语料)

(6) A:“据说还是老师,这样素质的泼妇居然还是老师,能有教学质量么?真是太离普了。”

B:“是啊~真是气属人惹!!”(BCC对话语料)

通过分析语气词“惹”在感叹句中的分布情况,发现“惹”通常位于感叹句的句尾。在例句中加入“惹”后,可以强化句子的感情色彩,如例句(4)中加上“惹”后,相当于“啦”,表示赞美和夸赞。

2.3. “惹”在祈使句中的句法分布

(7) A:“啊啊啊啊啊太开心惹!竟然被回复更爱你了。”

B:“快去碎觉惹。”(BCC对话语料)

(8) A:“淘气值1478可以拉嘛?”

B:“不好意思,暂时满员惹。”(BCC对话语料)

(9) A:“50包邮。”

B:“这么便宜!不卖惹。”(BCC对话语料)

通过对祈使句中出现的语气词惹进行分析,发现“惹”一般位于祈使句句尾,例句加上“惹”后,弱化了强硬的感情色彩,如例句(7)中加上“惹”后,相当于“了”,表示委婉的请求或劝阻的意思,与没有加“惹”相比,语气更加委婉、宠溺。

2.4. “惹”在疑问句中的句法分布

本文收集到的语料考察到“惹”在不同的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和是非问中的分布情况及语气意义。

(10) A:“女妃是不是也要播惹?”

B:“2月13日。”(BCC对话语料)

(11) A:“你换发型惹?”

B:“假发哈哈。”(BCC对话语料)

(12) A:“你染发惹?”

B:“假期染的。”(BCC对话语料)

(13) A:“我刚刚做了一个很可怕的梦。”

A:“你也做了噩梦?……好基友一被子。”

B:“回家了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明天是不是要回家惹?”(BCC对话语料)

(14) A:“走亲戚。”

B:“哪个亲戚惹?”(BCC对话语料)

例句(10)和(13)都是正反疑问句,例句(11)和(12)是非疑问句,例句(14)是特指疑问句。

在上述不同的疑问句中,“惹”都出现在疑问句的句末,且都不承载问询信息的意义,只是起到缓和语气,使得询问的语气更加委婉,期待听者的回应。

3. 语气词“惹”在互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互动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是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塑造的[3]。当某种语言现象存在于互动会话中时,它必然会具有某种独特的功能。网络新兴语气词“惹”,经常出现在人际交流中,展现出了强烈的互动功能和独特的表达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交际需求。通过对比和分析相关语料,发现语气词“惹”具有以下语用表达功能:

3.1. 强调焦点信息

在汉语句子结构中,通常前半部分包含已知信息,而新信息则多出现在句子的后部,尤其是在句末。这部分新信息,也被称为句末焦点,是说话者希望听者特别关注的内容,因此它往往承载着句子的核心意义。根据上下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新兴语气词“惹”多用于陈述句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中的句尾,少部分用于句中。在对话中,可以使听话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句末焦点。

(15) A:“哎,国庆在家堕落的我。”

B:“我要准备出门看电影拍照片惹!”(BCC对话语料)

(16) A:“哈昨晚没看到,现在我早醒啦!”

B:“摸摸头,好日子就要来了,还有一个月就放假惹。”(BCC对话语料)

在例句(15)中,说话者表达了表示自己国庆期间是有事情做的,即使没有“惹”这个词,这句话依然可以独立存在。然而,当说话者采用了网络新兴的词汇“惹”时,就给句子增添了一种感叹的语气,这与语气词“啦、呀”有着相似的效果。这种用法不仅在表达上强调了自己对假期的安排,而且也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一安排产生关注。在例(16)中,A表达的观点为自己昨天晚上早睡了,才没有看到信息。B的回答中B“惹”字的运用强调了对假期的期待。

3.2. 缓和句子语气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确保沟通顺畅,交际双方需共同遵循人际语言交往的一系列语用原则和规范,例如礼貌原则、尊重原则、合作原则等。礼貌原则是Leech提出的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的核心是尊重他人,要求交际双方注重礼貌仪表、礼貌举止、礼貌用语等,以此约束人们的语言活动,促使交际者更加得体地使用语言,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然而,在实际交流中,双方可能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尤其是双方讨论敏感或者尴尬话题的时候,亦或者双方观点或看法上出现分歧,交际双方往往需要采取恰当的言辞策略来缓和紧张气氛。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三种礼貌调控策略:使用礼貌标记词、使用模糊限制语和运用语用移情指示语[5]。在本研究中,发现网络新兴语气词“惹”可视为一种礼貌性的标记词。交际双方在讨论尴尬或敏感话题时,或在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使用“惹”这个语气词,能有效缓和紧张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这样,说话者可以用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诉求,同时不会使听话者感到为难。

(17) A:“你最近又有考试啦?”

B:“不是,是要出远门儿坐飞机惹。”(BCC对话语料)

(18) A:“刚打开就吓得我要丢手机。”

B:“这么萌都要丢手机,咦惹。”(BCC对话语料)

例(17)中,A问出的问题,关心中带着少量的疑惑,使得对话气氛变得有些紧张,B如果回答过于生硬可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情谊,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说话人B在回答的时候使用了语气词“惹”,语气更加亲切,也不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开心。在例(18)中,A对B的话的真实性提出质疑,B回答中“惹”字的运用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3.3. 推进话语交际

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研究发现语气词“惹”具有推动话语交际的功用,能够轻松地转变交际双方的角色,让会话一直进行下去,不会中断。例如:

(19) A:“呀说好的汉服上街,没人陪我都有点不太敢穿惹。”

B:“下周可以约一个哈哈哈。”(BCC对话语料)

A在话尾通过“惹”与B建立一个即时联盟。A通过说“没人陪我都有点不太敢穿惹”把说话的机会让给了B,双方在此时转变了会话的角色,此时,B从听话者转变为说话者,而A说话者变成了听话者。

3.4. 彰显个性语言风格

真田信治(2003)认为,人们会趋向使用属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的语言文字,而回避使用民族通用语,因为这种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出使用人群特殊的思想意志以及情感态度[3]。在网络语言环境中,年轻网民倾向于使用新兴网络语气词来代替传统民族通用的语气词,例如,他们会用“滴”或“嘟”来代替“的”,用“嘛”来代替“吗”。分析表明,语气词“惹”在用法上与“啦”“了”“喽”相似,极有可能是网民将这些传统语气词创造性地改变为“惹”。同时,“惹”带有一种可爱、卖萌的语气,可以使话语听起来更加委婉。在网文的一段对话中,“当时说谁最丑来着。”“我们桃桃最帅惹!!”使用卖萌的语气回答说话人的嘲讽,这里的“惹”虽然表面上看似在卖萌,但实际上是为了否定之前说的话。

4. 语气词“惹”的形成动因探究

从语言本体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视角来考察语言变化,可以深入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动态。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其内在结构的影响,还与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和语用策略紧密相关。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反映了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研究语言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内部发展和社会语境,以及使用者的心理和语用因素。“惹”作为网络新兴语气词,本文将从语言本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维度去探究语气词“捏”的形成动因。

4.1. 语气词“惹”形成的语言本体因素

语气词“惹”的国际音标是[rɛ],而“了”和“呢”的国际音标分别是[lɛ]和[nɛ],在键盘上“r、l、n”三个字母各得并不近,但是这三个音节极为相似。通过分析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语气词“惹”在功能上与“了”和“呢”相似。因此,语气词“惹”很可能是“了”和“呢”的变体。“惹、了、呢”的韵母是开口呼,在舌面元音图上是半高、后、不圆唇元音。比起常见的“了”和“呢”,“惹”常见于非正式的交流场合,如朋友间的聊天、社交媒体的发文等,用来营造一种亲切、随和的氛围。同时,它也反映了当代语言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语言创新和表达个性化的追求。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网民用“惹”替代“了”和“呢”,这样使得交际过程中交际环境更加轻松,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

4.2. 语气词“惹”形成的外部因素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映射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心态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更新,这些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如今,尽管人们在物质生活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社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也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在生活中,也许有些情绪无法直接说出或者无法当面表达。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交流平台日益丰富,推动了网络新兴词语的产生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惹”产生了语气词的用法。互联网的发展也推动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发展,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也衍生了“惹”本身特有的情感,促进了网络新兴词“惹”的传播。而网络新兴语气词“惹”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线上交流始终存在情感表达不足的缺陷,但是新兴网络语气词的委婉、亲切、礼貌的表达,更能够推动交际双方互动的欲望。

5. 结语

网络新兴语气词“惹”可以用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既可以用于句中,也可以用于句尾[6]。语气词“惹”在交际互动中具有强调焦点信息、缓和句子语气、推进话语交际以及彰显个性化风格的语用功能。语气词“惹”形成动因既受到语言本身特性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推动。此外,根据调查表明,年龄、性别和使用场合对网络新兴语气词“惹”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年轻女性一般多倾向于使用语气词“惹”;语气词“惹”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特别是交流与生活、与学习相关的琐碎事情等,亦或者常见于平辈之间的交流。网络新兴语气词“惹”打破了普通话中动词的使用限制,其语气词的用法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频繁使用,它的流行为线上交流共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样性,在人际互动中展现了多种语用功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梅, 李先银, 谢心阳. 互动语言学与互动视角的汉语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3): 1-16.
[2] 兀瑾. 网络语气词“哒”的互动性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S1): 20-22.
[3] 路慧颖.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新兴语气词“捏”的研究[J]. 今古文创, 2023(35): 127-129.
[4] 芦佳鑫.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新兴词“滴”的研究[J]. 新楚文化, 2024(19): 86-89.
[5] 王晓日. 贸易信函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6.
[6] 阎浩然. 吴桥方言语法记略[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