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模糊语存在原因及翻译策略研究
A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Fuzzy Language in On Cold Damage
DOI: 10.12677/ml.2024.1211100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蒋 靖, 柯 蓬, 廖 玲*: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模糊语翻译策略《伤寒论》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old Damage
摘要: “模糊”在语言表达中通常不被看好,然而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在各类文本中,模糊语都广泛存在。模糊语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时代变化、文化差异以及汉语特色表达等是模糊语存在的客观因素;除此之外,书写者为达一定的表达效果也会主观地选择使用模糊语。本文首先阐述《伤寒论》中模糊语存在的原因,再分析李照国英译本对模糊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总结出不同存在原因的模糊语的处理方式和翻译策略的异同。这不仅加强了人们对模糊语的认识,避免了翻译过程中对模糊语的忽视情况,还为理解和研究中医著作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Abstract: “Fuzzy” is generally not appreciated in language expression, but it exists widely in both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various texts.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fuzzy language are various.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the existence of fuzzy language are the changes of tim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 expression.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expression effect, the writer will subjectively choose to use fuzzy language.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ambiguous words in On Cold Damage, then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fuzzy language in Li Zhaoguo’s translation version, and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of dealing with fuzzy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This not only enhance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fuzzy language and avoids the neglect of fuzzy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ing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ks.
文章引用:蒋靖, 柯蓬, 廖玲. 《伤寒论》中模糊语存在原因及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201-20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01

1. 引言

模糊语通常被误解为不能被理解、完全模糊不清的表达,从而避免模糊语的使用。然而有的模糊语的存在不能避免,还有的模糊语甚至是书写者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主观选择的,通过分析语境以及模糊语存在的原因,可以明确其含义和表达效果。《伤寒论》中存在着大量模糊语,根据王旋统计,在《伤寒论选读》的326条原文中,用模糊语言描写证状的有280条左右,阐述病理和治则的各有五、六十条,煎服方法的有28条左右,可以说几乎每条可见模糊语言[1]。可见模糊语言在中医典籍中使用频繁,是中医典籍英译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2. 模糊语概述

国内最早提出有关模糊语相关概念是伍铁平(1979)的一篇文章《模糊语言初探》,他指出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外延,表达的也就是“模糊概念”,那么表达模糊概念的词就是模糊语言[2]。王希杰(1983)则认为这只是“模糊语言”的狭义概念,只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语言的模糊性即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单位之间出现语义交叉或者语言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含义,其存在与语境无关。广义的“模糊语言”,既指语言的模糊性,也指模糊的言语;模糊言语是在交际活动中的具体产品,是同具体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的[3]。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模糊言语往往是由模糊语言所构成,但是非模糊语言也能够构成模糊言语。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伤寒论》中所有的表义不明确的表达,也就是王希杰指出的广义的模糊语言,本文用“模糊语”来代替。

3. 《伤寒论》中模糊语产生原因分类及其翻译

模糊语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模糊语可以是书写者为了一定表达效果的主观选择,比如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能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变化造成词语的含义出现了差异而导致了词语的模糊,古今异义词便是如此;使用语法超常结构、词性多样等汉语特色表达也会造成模糊;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使得语言表达和理解之间存在着隔阂。因此本文按照主观选择、时代变化、汉语特色表达、文化差异对模糊语进行分类分析。模糊语存在的原因不同,翻译策略及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别。

3.1. 主观选择

模糊语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书写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的主观选择,比如使用比喻或者夸张等修辞使表达更加形象具体,模糊限制语用来增加灵活性以及表示强调等语气。

3.1.1. 修辞的使用

例1: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伤寒论》条145)

李照国译文:But [there is] delirium at night like seing a ghost, indicating that heat has entered the blood chamber (uterus) but will not attack stomach qi and double energizer. [It will] certainly heal naturally.

例1中“如见鬼状者”使用了夸张手法,夸张地描述了病人神志不清、语言混乱的症状“像见了鬼”,形象地体现出了症状的严重性。李译译为“like seeing a ghost”,保留了原文中夸张表述和模糊的表达,采用了词对译的方法,实现了双语语义和修辞效果上的对应。

3.1.2. 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指能够修饰限制中心语且能改变其模糊程度的词语,在《伤寒论》中模糊限制语用来增加灵活性以及表示强调等语气。如:

例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伤寒论》条168)

李译:[In] cold damage [disease], [if treated] either by vomiting [therapy] or by purgation [therapy], [after] seven or eight days, [the disease is] not resolved, [and there are symptoms and signs of] heat bind in the internal, heat in both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frequent aversion to wind, severe thirst, dryness of the tongue surface, vexation and desire to drink several sheng of water.

“大渴”和“渴”同义,“大”的意思是“非常”,增强了“渴”的表义程度,起强调作用。“七八日”、“时时”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时间,“数升”表示两升以上的水。这些不确定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造成了表达的模糊,但也促进了表达的灵活性,如“七八日”即可以指七,也可以指八日,或者在七日和八日之间的任何时间。译文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如七八日译为“seven or eight days”,时时译为“frequent”,大译为“severe”,数升译为“several sheng”,保留了原文的模糊限制语的表达效果及其模糊性。

3.2. 时代变化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成的中医典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许多词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语甚至已经被取代而很少再使用,如传统剂量单位和古代时间词。

3.2.1. 传统剂量单位

《伤寒论》中使用了大量的量词单位来限制中药材的剂量,剂量是中医药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剂量单位需要明确。《伤寒论》中的量词单位有两、升、石、斗、铢、合、分、方寸匕等,有的量词单位跟现代剂量单位表示的具体重量有差别,如两和升,古代一两是31.25克,而现代的一两是50克,古代一升是200毫升,而现代是1000毫升;有的剂量单位在现在几乎不被使用,如石、铢、合、斗、方寸匕。在现代看来,它们表达的具体剂量具有模糊性。在李译本中这些传统剂量单位基本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石-dan、两-liang、升-sheng、斗-dou等等,保留了原文的模糊性,表现了中医药独特的量词文化。

3.2.2. 古代时间词

例3: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伤寒论》条9)

李译:To sub side Taiwan disease, [it usually starts] from si (9:00~11:00) to wei (13:00~15:00).

东汉时期的计时方法是用十二时辰计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5中巳是指上午9点至11点,未是指下午1点至3点,现在已经不用它们作为计时方式,而采用24小时计时法,它们表示的时间相对于现在的计时方法是模糊的。在译本中采用了音译 + 注释的方式翻译了原文中的巳和未,即si (9:00~11:00)、wei (13:00~15:00),音译保留了原文的古籍文化的独特性,又添加了注释消除了表达中存在的模糊。

3.3. 汉语特色表达

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汉语重意合,词与词、句与句之间主要依靠语义来连接,有时缺乏逻辑词和连接词造成表义的模糊;除此之外汉语中一个词可能有多个词性,在表达中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这也可能造成表义模糊。

3.3.1. 词性多样

词性多样是指在一个词有多个词性,在语言使用中有不同的语法作用,词性的多样一般会使得表达更加灵活简练。

例4:针足阳明(《伤寒论》条8)

李译:[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to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针”一般用作名词,例4中“针”是指“用针刺”的意思,用作动词而模糊了词性,但也让表达更加灵活简练。李译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增加了动作性名词application和treatment,使得译文表义完整,去除了原文词性的模糊。

3.3.2. 语法超常组合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时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缺乏语法结构上的联系,呈现出一种非逻辑的无序状态,这样的组合则被称为语法超常组合。

例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伤寒论》条13)

李译:Taiyang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headache, fever, sweating and aversion to wind can be treated by Guizhi Decoction (桂枝汤, cinnamon twig decoction).

例5中“太阳病”及其后的四个两字动词短语,它们既不是主谓、述宾等语法结构,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的逻辑词连接,需要读者自行去体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表义是模糊的。译文增译了“characterized by”,用来连接太阳病以及其后的短语,将动词短语处理为太阳病的定语;还在汗出和恶风之间添加了and,指明短语之间的并列关系。译文中增加了非谓语动词以及连词,使得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不再模糊。

3.4. 文化差异

秦秀白(1984)指出模糊语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同一概念的认识也有所不同[4]。《伤寒论》作为一本东汉末年著成的中医典籍,包含着大量的中医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文化而言,若没有深入了解,那表达文化的词语便是模糊的。《伤寒论》中一些属于中医的独特术语,如:药方名、病症名等。

对独特的病症名,李译本中大都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如:太阳病:Taiyang disease、阳明症:Yangming syndrome。药方名的翻译李译本中不仅采用了音译,还对药方名进行了字的对译,如:小青龙汤Xiao Qinglong Decoction (小青龙汤,minor blue loong decoction)。这些名称的具体含义以及为什么要叫这个名称并不是重要的,因此李译保留了模糊,还原了独特的中医文化,采用音译和音译 + 对译的方法。

由此可见,模糊语存在原因的不同,译文对模糊语的处理方式和翻译策略也不同,总的来说有去除模糊和保留模糊两种处理方式。对于书写者主观选择的模糊语,李译本保留了原文的模糊和表达效果,如例1中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还原了修辞。对于由时间变化造成的模糊语,李译大都去除了原文的模糊,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古代的文化特色,又阐明了这些传统词汇的现代含义。由汉语特色表达造成的模糊语,译者一般采用增译的方法去除原文中表达的模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模糊语,译者一般采用音译或音译 + 对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模糊,体现独特的中医文化。

4. 总结

本文对模糊语存在原因的阐述,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模糊语并改变对其的负面态度,从而提高译者在翻译时对模糊语的重视。模糊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与模糊语存在原因有密切关系,主观选择和文化差异下的模糊语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原文的模糊,而时间变化和汉语特色表达造成的模糊语则需要去除原文中的模糊,这为译者能够快速找到处理模糊语的方式和策略提供了思路。

基金项目

2024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J2024G06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旋, 陈竹友. 浅谈《伤寒论》的模糊语言[J]. 中医药文化, 1984(4): 8-13.
[2] 伍铁平. 模糊语言初探[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79(4): 41-46.
[3] 王希杰. 模糊理论和修辞[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3): 107-113.
[4] 秦秀白. 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4(6):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