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系统是分层次的,因为我们需要将词组合成短语,再将短语组合成句子,最后从口中说出一段段话语,所以话语才是语言最终的表现形式。“话语它的组织形式、结构特征一方面是话语信息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决定或制约了人们对话语的解读。所以说研究话语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对揭示语言事实都是有意义的。”[1]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有时在词和语法上并无错误,但组合在一起却有些奇怪。因此汉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教会学习者进行连贯表达,重视对话语的研究。
我国最早介绍“话语分析”理论的是黄宏煦(1982),他介绍了柯特哈德《话语分析导论》的内容并作了简单评价。后面随着我国研究队伍的壮大,“话语分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对汉语语言本体进行研究,探讨某类结构或词在会话中的功能,也有对汉语课堂的会话进行研究,比如教师的指令语等。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运用“话语分析”理论针对访谈、演说等节目的话语进行研究,“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作为一档影响力非常大的中文赛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目前还没有对“汉语桥”比赛这一中文比赛节目进行研究的。
我们发现“汉语桥”比赛选手的话语与对外汉语课堂话语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选取了第十九、二十两届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节目,拟运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其内部的话语结构,并发掘对汉语教学会存在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本文搜集了“话语分析”和“汉语桥”这两块的文献资料,在了解现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结构框架。
2.2. 观察法
本文在“汉语桥”网站(http://bridge.chinese.cn/)上观看比赛视频,并将之进行转写,生成语料,然后运用话语分析相关理论对所获得的语料进行具体研究。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汉语桥”比赛话语整体分析
研究“汉语桥”比赛话语,我们可以先从整体出发,分析其会话结构及话语主题。
3.1.1. 会话结构
一个完整的会话应该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因此一场“汉语桥”比赛的会话结构可以分为比赛开始前、比赛进行中、比赛结束后三个部分。
相比较来说,不同的会话主体会有不同的会话内容、交际者、情景等,但会话的开端和结尾部分则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所以更能体现会话的整体特点,因此我们也将选择对应的比赛开始和结束两个部分来分析。
会话一开始通常有开头语,或称“开头序列”(opening sequence) [2]。开头序列可以是问候,如“你好”、“早上好”、“你好吗”,也可以是称呼语,“同学”、“同志”、“阿姨”,还可以是用来吸引注意力的礼貌语,“打扰一下”,“请问”。在“汉语桥”比赛中,开头序列都是由主持人开始的,如语例1和语例2。
语例1
主持人:汉语为桥,天下一家。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现场,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主持人朱迅,欢迎大家的光临!欢迎大家。
语例2
主持人:汉语为桥,天下一家。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第二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现场,我是朱迅。我们回来了!欢迎大家!
在语例1和语例2中,主持人先是喊出“汉语桥”比赛标语“汉语为桥,天下一家”,然后用问候语“大家好”向观众问候,接着用介绍语“xx是”介绍节目和自己,最后用问候语“欢迎大家”表示欢迎。这一套就是主持人的开头序列。
在日常对话中,交际主体完成后,会话者会进行适当的结尾,以此巩固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谢格洛夫和萨克斯二人将会话的结尾划分为了结束序列、前置结束序列和话题界限序列三个基本组成部分[3]。
结束序列标志着一个会话的正式结束,常采用道别语“再见”“下次见”等,也有使用祝福语的情况,如“祝你一切顺利”。前置结束序列则是在会话正式结束前,会话者表示自己认同可以结束会话而发出的信号。话题界限序列的内容比较多样,可以是总结,也可以表达愉快、感谢、祝愿等。
“汉语桥”比赛结束后阶段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个比赛环节结束,另一种是整场比赛结束。
由于比赛是淘汰制,所以单个比赛环节结束这一阶段的结尾是由淘汰选手和主持人发出的,由前置结束序列和结束序列构成,如语例3。
语例3
主持人: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公布这一轮的得分……在这里非常遗憾地要跟杜勒玛、崔宣、李昊瑞、李惠人、何明五位选手道声珍重,说声再见。杜勒玛,有什么话想留在赛场上?
选手杜勒玛:我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不会放弃我想当翻译员的梦想,我觉得我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淘汰选手分别留下自己的参赛感言)
主持人:总要说出这两个字,再见,谢谢你们。
在语例3中,主持人先公布晋级结果,“在这里……想留在赛场上”这两句是前置结束序列,表示主持人认同比赛环节的结束;接着淘汰选手留下参赛感言,也是前置结束序列,同样表示对环节结束的认同;最后一句话是结束序列,主持人用道别语和感谢语表示对淘汰选手们的不舍和感谢。
在整场比赛结束后,都会由主持人作出结尾,序列结构是话题界限序列 + 前置结束序列 + 结束序列,如语例4。
语例4
主持人:亲爱的朋友们,到目前为止第20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所有赛程全部结束了。希望在各位同学接下来的人生旅程当中,汉语就像一双翅膀一样,助你们展翅高飞。如果你们还舍不得我们的话,可以继续在央视频或者是汉语桥俱乐部app上点击本届比赛的精彩瞬间、精彩过程。还是那句话,期待着明年,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在北京相聚。我们明年再见!
在语例4中,“亲爱的朋友们……精彩过程”这三句话都是话题界限序列,主持人在陈述比赛结束后,表达了祝福并补充了比赛信息;“还是……在北京相聚”这一句话是前置结束序列,用来结束前面的话题界限序列,发出认同这一届比赛结束的信号;最后一句道别语“我们明年再见”作为结束序列正式宣告比赛的结束。
通过分析“汉语桥”比赛的会话结构,我们发现在比赛开始前和比赛结束后这两部分中,主持人的发言分量明显多于其他人员,且用到的话语形式多样。另外这两部分的会话结构都有各自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式。
3.1.2. 话语主题
Keenan和Schieffelin指出话语主题是讲话者提供或者索求新信息的一个或一系列命题。概括地说,话语主题是希望能得到立即关注的问题[4]。问题之间的转换就是话语主题的转换。韦罗尼克•特拉维索在《会话分析》一书中提到:“话语主题研究的基础是语义连贯现象......在互动中,它是参与者之间合作的结果……互动参与者只有通过合作,才有可能中断主题、引入主题、继续主题、深入主题或偏离主题。”[5]可见在长会话中,会存在多次的话语主题的转换,由一个旧主题进展到新主题,从而形成连贯持续的会话。
结束旧主题既有明确性结束,也有非明确性结束。明确性结束通常是运用在议程、环节明确的场合。“汉语桥”比赛有明确的环节,因此明确性结束的形式很多,比如主持人在安排环节时经常用的衔接语,“接下来是……”“第二轮我们将进行……”。
非明确性结束是指交际中想要结束的一方多次采用沉默、停顿等行为来暗示自己不愿意继续交谈下去。但从中国礼貌文化来看,在对方话头未尽时表现出沉默、停顿并不恰当,正确的做法还是用委婉的话语提示对方或自行引导使当前主题结束。这一形式在“汉语桥”比赛中没有体现。
结束旧主题后,会话者会提出新的主题。提出新主题可以采取建议行为,如“我们应该谈谈……”,但它的语气比较正式,适合用在多方讨论重要议题的情境中。而在“汉语桥”比赛中不太用建议,而是经常使用提问来推动话语主题进展,如语例5。
语例5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我相信几位老师也都看到了,就是那个王亚萍那发型说是西游记里的神仙,大家也很关心他们在上面怎么生活呀、吃些什么呀?
鞠萍老师:……(对主持人的问题进行回答)
主持人:哎,三位老师,如果让你们只能带一样食物上太空,你会带什么?
三位老师:……(回答)
主持人:那各位选手,如果只能选择一样食物让你们带上太空吃六个月啊就这一样,你们会选择什么?
选手们:……(回答)
在语例5中,主持人就宇航员的生活、饮食提出了问题,大家围绕这个问题互动完后,主持人再引申出一个新问题——想带什么食品上太空。提出的问题之间是串联的,因此抛出的新问题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3.2. “汉语桥”比赛话语内部分析
“一次会话活动是由参加者一次接一次的局部发言所构成的,一个参加者的发言和另一个参加者的发言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构成连贯的话语,他们是如何进行更迭的,这是会话的局部结构研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6]接下来我们就将从会话的局部结构对“汉语桥”比赛话语内部进行分析。
3.2.1. 话轮转换
日常会话的过程看上去是所有人都在说话,实际上所有会话者都默认并遵守一定的会话规则,会话内部是衔接有序的。在研究大量会话的基础上,萨克斯等人提出了“话轮”(turn)这一概念[7]。
埃德蒙森认为“话轮”这个术语表达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8]。李悦娥、范宏雅两位学者则将话轮定义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9]简单来说,话轮就是会话中任意一方每一次说出的话。如语例6,就可以分为13个话轮(用T + 数字表示)。
语例6
T1 主持人:刘昭昂,我想知道在惠灵顿,在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名胜?跟我们介绍一下。
T2 选手刘昭昂:虽然惠灵顿是特别漂亮的,可是我们这边最漂亮的地方应该是皇后镇。你听说过吗?
T3 主持人:我去过。
T4 选手刘昭昂:啊,你去过。
T5 主持人:正大综艺新西兰专辑是我做的。
T6 赵杨老师:皇后镇我也去过。
T7 主持人:太美了,而且我觉得有一点跟英国的那个剑桥很像。
T8 赵杨老师:对。
T9 朱力安老师:刘昭昂,下次朱迅姐姐去的话,你可以请她吃你们那的牛肉。
T10 选手刘昭昂:我就是想跟她说,来吧,我请你吧。
T11 主持人:罗迪娜,在保加利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我们去保加利亚可以去。
T12 选手罗迪娜:我推荐大家去玫瑰节,举办的地点在巴尔干山的卡赞勒克谷底。然后保加利亚生产玫瑰精油,每年的6月份会有玫瑰节,还可以看到玫瑰精油的制作的过程,还可以买到玫瑰精油,对皮肤很好。
T13 主持人:我觉得罗迪娜的生活一定是充满了各种美好的东西。比如说你说到葡萄酒,你说到玫瑰精油,让我们对你生活的那片土地也非常地向往。真心希望有机会去欧洲,再去走一走看一看。谢谢罗迪娜。
语例6中有13个话轮。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构建话轮的成分既可以是较复杂的句群,如T12、T13;也可以是简短的词句,如T8是词,T3、T5、T6是单句,T7是复句。选择构建话轮的成分一般看自己表达需要,但是能在一个话轮中说出一大段话来也是较高表达水平的体现。
一段会话中不止一个话轮,话轮越多,会话就越长,而话轮的转换次数多,则能体现在这一场会话中有多个发言角色,也就能包含更多的话语信息,具备更丰富的话语结构。
实现话轮的转换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目前说话的人指定下一个说话的人,然后转换话轮。这种情况在“汉语桥”比赛中体现得较多,比如:“比赛开始前”主持人对参赛选手的“召唤”,就是用点名的方式指定下一个说话人;“比赛进行中”同分的选手将进行附加赛,按题目要求轮流说成语。这里的选手都明确知道自己的话轮位置,上一位选手回答完毕,就会自动轮到下一位选手进行回答,下一位选手的话轮是被指定的;同样,晋级到总决赛最后一关“巅峰对决”的两名选手,主持人将进行轮流提问,这里选手的回答话轮也被指定了。
另一种是所有参与会话的人自行选择是否接过话轮。这种方式在“汉语桥”比赛里也有一定体现,如语例7和语例8。
语例7
主持人:罗琪,白鹤亮翅这个动作你能不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选手罗琪:可以啊。(展示)
王宁老师:我从小学武术。
主持人:你吗?
王宁老师:其实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就打的是少林。
主持人:那你来一下。
王宁老师:这不行,哈哈哈,现在就像那小品说的,鞋能上去,腿上不去了。
加油团妮卡:我知道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打太极的方法,我可以给你们看一下,你也可以一看就记住了。我有大西瓜,要先切一半,给你一半,给他一半,西瓜没了。
语例8
主持人:今年是牛年,谁知道明年是什么年?谁知道明年是什么年?第一个举手的是腾格斯。腾格斯,明年是什么年?
选手腾格斯:虎年。
在语例7中,王宁老师和加油团的妮卡同学通过自我选择的方式接过话轮。在语例8中,腾格斯选手通过举手的方式接过话轮。
在一段会话中会存在多个话轮,为了保持会话的顺利进行,大家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不能你争我抢。“娴熟的话轮替换是交际能力之一,它要求一个人在观察话轮进行的同时,判断获取发言权的机会。”[10]
3.2.2. 相邻对
有的话轮彼此之间相互有关联,我们把它们称作“相邻对”(adjacency pairs) [11]。相邻对的类型有很多,“汉语桥”比赛中最常见的一类相邻对是“提问——回答”结构,这也是日常会话中最常见的一类相邻对。
相邻对往往有以下特征:由两个位置相邻的话轮构成,且属于不同的发言人;有顺序限制,两个话轮一前一后,不可颠倒;有条件限制,前一个话轮的类型关系到后一个话轮的类型。由于在真实的交际中,相邻对不是一组接着一组的,而是相互杂糅的,因此使用起来更加复杂和多样[12]。
3.2.3. 反馈项目
在话轮替换中,轮到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其他人为了保持良好的会话关系,就会发出一些信号,表示对说话者的关注,这些信号则被称作是反馈项目[13]。反馈项目分成言语性反馈项目,比如“嗯”“噢”“对”“是吧”,和非言语性反馈项目,比如点头、注视、表情等。
在“汉语桥”比赛中,反馈项目很多,比如在专家老师介绍文化知识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选手在听的同时会不自觉地点头,在老师讲到比较有趣的地方时还会微笑,这都是他们的反馈。另外,比赛中主持人的反馈也很到位,除了会采用身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作为反馈外,她还会在自己的话轮内先重复一遍上一轮发言者说的话,或者根据发言者的话进行反问,这也算是一种反馈。
虽然反馈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很少,但是对会话的发展很有帮助。说话者在发言时总是会关注每个听话者的反应,看他们是否感兴趣,或者有没有理解清楚。如果反馈不足,会话就难以顺利进行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通过对“汉语桥”比赛话语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在会话结构上,结构完整,有头有尾,运用到的形式也很丰富,各有特点;在话语主题上,“汉语桥”比赛中主要用到了指令和提问推动话语主题进展。另外“汉语桥”的话轮替换很流畅,多由主持人分配话轮,也有话轮自选的情况;在相邻对上,“汉语桥”比赛最常用的相邻对类型是“提问–回答”对,且有嵌套的相邻对出现;在反馈项目上,“汉语桥”的反馈项目里有语言的反馈,也有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反馈。这些都帮助其组织成了一个顺利而成功的会话。因此从中可以找到一些对优化汉语教学的建议。
4.2. 建议
培养会话结构意识:中国人在进行日常交际时喜欢礼貌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单刀直入[14]。基于前文研究可以发现,“汉语桥”比赛话语的会话结构完整,在满足交际需要的同时也使用了许多话语表达形式。而在交际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丰富自己的话语,并选择出一个合适的开头和结尾,既能使会话顺利地开展,也体现了会话双方良好的交际能力,而这首先就需要教师去培养学生的会话结构意识。
注意教材中对话的完整性:目前的一些汉语口语教材中的会话开头比较单一,有些甚至都没有结尾,这个是教材编写时的缺失,教材对话作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材料之一,应该在编写时重视其会话结构的完整。
结构归纳与模拟操练: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时对学习过的开头与结尾方式按情境需要进行归纳,这样在接下来遇到这类情境时,学生就能判断自己该用什么样的开头与结尾才能顺利完成交际。此外,教师还可以先进行会话模拟训练,然后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会话情境。比如要进行的会话类型是拜访型,就可以让同学们在已经布置好情境的课堂展开训练,期间教师要提示同学们运用到对应的会话结构。练习结束后,再给同学们展示一段真实的拜访别人的视频,了解正确地道的表达形式。
锻炼话轮替换技能:所有会话都需要通过话轮替换进行,因此会话的顺利进行与话轮的有序替换密切相关[15],这一点在多人参与会话的“汉语桥”比赛中体现得更充分。“汉语桥”比赛的互动性强,整个会话过程非常融洽,这与它的话轮替换十分顺畅有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先学习话轮该如何构建及话轮替换的相关知识,如话轮的分配、获得和保持等。
在最开始接触话轮时,教师应先教给学生在话轮转换时常用的简单表达。比如话轮开始时可以用“说一下”“我觉得”这样的话来陈述观点;当接过话轮时,可以说“是的”“的确”“不过”这些词作为对上一轮的反馈,然后再陈述;让出话轮可以用提问或点名的方式;最后话轮的结束可以对前面的对话进行简单的总结或者表示自己的情感[16]。当学生熟悉了简单表达后,教师再教给学生话轮替换技巧与策略,并组织学生进行交际。交际时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话轮替换当中,要鼓励学生在使用词、句子的基础上,多尝试用句群等较长的形式去表达。
5. 小结
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选取了第十九、二十最新两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话语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与汉语教学相联系,提出一定建议。研究发现,“汉语桥”比赛的会话结构完整,有头有尾,运用到的形式也很丰富,各有特点;在话语主题上,“汉语桥”比赛推动话语主题进展的形式是“明确性结束原主题”,然后“提问引出新主题”。同时,“汉语桥”的话轮替换很流畅,多由主持人分配话轮,也有话轮自选的情况;“汉语桥”比赛最常用的相邻对类型是“提问–回答”;“汉语桥”的反馈项目里有语言的反馈,也有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反馈。
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培养会话结构意识、注意教材中对话的完整性、结构归纳与模拟操练以及锻炼话轮替换技能等建议。这些建议旨在促进汉语教学,提高学习者在进行汉语会话时的参与度和流利度,实现高质量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