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大致可分为人口学因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共三类。人口学因素主要有性别、生源地、专业等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有就业自信心、自我认知及评价、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心理因素。本研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共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毕业生生涯希望,降低就业焦虑,促进其生涯获得顺利发展。
Abstr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xiety are many and complex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emographic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The factors of demography mainly include gender, the origin of students, specialty, and so on. The external factors mainly include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so on, the internal factors are employment self-confidence, self-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self-efficacy, and other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career hope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reducing employment anxiety, to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
1. 引言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在2023年达1158万,在2024年达1179万[1],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在2024年创历史新高,加上近年来市场的岗位需求量缩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和复杂。由于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对就业的预期偏向消极,进而加重就业焦虑,过度的就业焦虑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促进他们及时调整心态,采取主动求职行为,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促进其生涯获得顺利发展。
2. 就业焦虑的定义
就业焦虑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问题时,察觉到与既定职业目标或期望存在差异,从而引发的不安与焦虑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具有明确的根源,它随着就业过程的开始而出现,并随着就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2]。就业焦虑是指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面对就业竞争压力感觉到无法控制自己命运而产生的心理冲突;或者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遇到困难或者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主要表现是个体在就业过程中内心缺乏安全感,对就业前景充满了担忧,甚至可能产生恐惧感[3]。就业焦虑是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遭受的外部刺激”或“个体对就业的不当认知”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引起个体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该消极情绪会伴随就业的全过程[4]。根据以往研究对就业焦虑的概念定义,本研究认为就业焦虑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前准备不够充分、就业过程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业结果与预期不符等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该消极情绪体验产生的原因明确且伴随着就业过程的结束而得到缓解或消失。
3. 高校大学生生涯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相关文献,结合对广西部分本科高校就业工作的相关教师的访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人口学因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
3.1. 人口学因素
人口学因素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的性别、生源地、所学专业或专业类型等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所产生的影响。在性别上,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就业焦虑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也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4],但是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6]-[12]。以往实证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样本的取样背景(取样时期、取样地区、取样群体特性等)有关,但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显示女生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男生,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女生群体相对比较细腻、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致;二是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性别歧视、职业发展机会不均、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担忧等因素,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使她们对就业表现出更多担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群体[5] [10],独生子女群体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经济上、精神上的支持,在生涯发展等方面也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生源地上,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4] [9] [11],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获得更多家庭教育、经济及资源上的支持,在生涯发展及规划上也能获得较多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教育上、经济上获得支持相对较少,在职业生涯决策上较容易出现困难及产生焦虑。在专业类型上,文科专业的就业焦虑显著大于理科专业[10],非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焦虑显著大于师范类专业[13]。理工科专业、师范类专业的职业指向性、就业范围或者就业岗位都相对比较明确,理工生和师范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做了相对充足的就业准备,有利于降低生涯决策困难和减少就业焦虑。文科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比较广泛且指向性不强,就业竞争压力相对更为激烈,导致文科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
3.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所处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家庭所给予的支持不足、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及服务不够、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太大等,主要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3.2.1. 家庭因素
大学生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支持和期待、亲朋友好友的帮助等均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大学毕业生如果在父母处获得的帮助和支持越多,则其就业焦虑就会越低[6] [7],这里所指的父母支持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上、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父母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如生涯发展决策上给予恰当的指导、在个人择业上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自由、在择业遭受挫折时给予个人成长空间及情感支持等,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在经济支持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毕业生,父母给予的经济支持较多,使其在择业上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可以在较充分地对比之后再做出决策;而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大学生毕业生,不仅着急就业还着急择业,希望能够尽快就业能够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也希望能够选择收入较好且与自己的期望相符的岗位,所以就业焦虑程度越高。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则其就业焦虑就会越低;大学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越差,则其就业焦虑就会越高[4] [5] [8]。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在子女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希望子女比自己这一辈更优秀,这些过高的期待会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压力,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焦虑。所以,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对其期望越高,其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就越大,则就业焦虑越高[5] [8]。
3.2.2. 学校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承诺和认同、学校的生涯发展指导和服务、学校的心理及生涯发展辅导等均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在专业的承诺和专业认同上,大学生的专业承诺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就业焦虑[11] [14];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择业焦虑[15] [16]。拥有较高的专业承诺、专业认同的大学毕业生对所学的专业拥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同程度,对未来持有比较积极的期待,对未来就业过程的焦虑感就越低。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动积极提供专业的、全面的、系统的就业支持和帮助服务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地过渡到职场。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职业规划咨询、就业信息发布、模拟面试训练、校友网络构建等,以上服务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源与信息及帮助他们有效地自我推销与应对职场挑战。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各类就业活动,如招聘会、行业讲座等,为毕业生搭建起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的桥梁,有效降低了他们的求职难度与焦虑感。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和服务上,学校提供的就业支持和帮助越多,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就越低[4]。此外,学校还应该针对就业焦虑较高的毕业生群体给予心理及生涯发展辅导,旨在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提升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生涯规划团体干预、心理团体干预、心理个体干预等均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具有缓解作用[5] [17]-[19]。所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毕业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3.2.3. 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其就业焦虑产生一定的影响,诸如市场的岗位需求量、社会支持(就业政策、就业福利、就业指导和相关的帮助等)等。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加之市场能够提供的岗位缩减,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对就业的焦虑不断增加。社会支持能够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的负向情绪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就会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应对,进而有效降低就业焦虑[20]。
3.3.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体择业效能感、就业自信心、职业使命感、积极应对等,以上个体的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越高则其就业焦虑就会越低[14]-[16],通过提高择业效能感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去关注就业相关信息、做好就业准备、关注专业发展前景,进而提升个体的就业自信心,而个体的就业自信心越高则其就业焦虑越低[4] [5],所以择业效能感既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焦虑,也能通过就业信心来影响个体的就业焦虑。职业使命感和积极应对方式均能负向预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6],高职业使命感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就业,并为此做了较为充分的职业规划和准备,这能够有效降低就业焦虑;能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去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有利于身心健康且能够有效降低就业焦虑。
4. 缓解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有人口学因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高校实际工作,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共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4.1. 个体方面:调整认知,合理评价
4.1.1. 对自我进行合理的评价
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测评网站等方式均可参与测评)、通过亲朋好友等他人的角度来对自我进行较为全面地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学会接纳自我。在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之后,就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且能够面对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4.1.2. 对自我的认知进行调整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何看待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及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能够影响就业的焦虑程度。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书籍、课堂、书籍、心理咨询中心等来主动学习认知调整的理论(如情绪ABC理论),掌握认知调整的方式,学会调节情绪。当前就业形势,唯有大学生调整认知,积极主动去应对就业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就业过程,有效降低就业焦虑。
4.1.3. 提升自我的就业自信心
拥有较高就业自信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能够采取积极的就业行为,还能积极面对和积极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有效降低就业焦虑。提升就业自信心的方式具体有:一是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要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切实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二是做好就业准备,提前做好生涯发展规划,了解就业形势和现状、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实习提前适应就业环境且增加就业经验;三是扩大就业范围,增加自己的面试机会,不断提升面试技巧。
4.2. 家庭方面:提供就业帮助,降低就业期待
4.2.1. 给予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自由并尊重其选择
家庭应当对大学生抱有充分的信任,并且在他们面临职业选择的重要时刻,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和帮助。一是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理解他们对于未来职业前景的憧憬和追求。家庭成员应当避免将自己的期望和意愿强加于大学生身上,而是要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二是家庭还应当赋予大学生足够的自主决策的空间,让他们在选择职业道路时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这样的自主决策空间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感,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驱动力。
4.2.2. 及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
家庭成员应积极与大学毕业生进行定期沟通,以掌握其就业进展及需求。一是家庭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协助其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为其提供相关行业信息及潜在就业机会;协助其建立和拓展其人脉网络以促进职业发展。二是家庭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实习及兼职活动,以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同时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简历撰写及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三是家庭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持续学习和提升个人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四是家庭成员应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以缓解其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压力。
4.2.3. 合理降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待
受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寄予较高的期待,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期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就业焦虑,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对其期望越高,则其就业焦虑越高[5] [8]。所以,作为父母要适当调整认知,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合理的评价,合理降低对子女的就业期待,不要给子女过大的压力,以免大学毕业生有过高的就业焦虑。
4.3. 学校方面:提供就业帮助,降低就业期待
4.3.1. 根据发展前景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
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率等均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产生影响,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会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4]。一是高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研判及预测各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各专业的就业率为导向,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如取消或合并市场需求量较小的专业、增设社会及市场需求量较大但有缺口的新专业等,进一步降低学生因为专业前景和就业率而产生的就业焦虑。二是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或者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加课程的实用性,让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4.3.2. 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和支持体系
为更充分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多元化且全面的就业服务和支持体系。一是高校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生涯规划咨询服务,协助学生根据个人特质和兴趣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二是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通过亲身体会企业工作环境来提升对未来职场的适应;同时将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和招聘会,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分享行业动态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三是开展模拟面试和职场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积累面试经验和职场技能,增强自信。四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就业信息数据库,汇集各类就业信息和资源,便于学生随时查询和获取。五是将通过收集学生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来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4.3.3. 关注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根据对人口学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不同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之间的就业焦虑会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高校需要深入调查并了解特殊群体就业焦虑的实际差异及具体成因,并据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才能够有助于毕业生减轻就业焦虑,这是高校心理教育干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具体如下:一是高校要对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进行普查以便及时掌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现状,并密切关注特殊群体;二是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等对高就业焦虑群体或者个体进行及时的心理团体辅导干预、个体心理辅导干预等。
4.4. 社会方面:推出激励政策,维护就业公平
4.4.1. 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激励政策
一是要加强就业激励政策的宣传,让大学毕业生切实受益。二是要根据就业需求量,通过给予个人就业补助等激励政策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引导,避免大城市大学生扎堆,边远地方大学生缺失现象的出现。三是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
4.4.2. 共同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公平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因为遭受到性别、毕业学校(双非学校)、学历等方面的原因而遭受到一定的就业歧视待遇。一是要倡导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事项的宣传要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二是要完成企事业单位的用人监督机制,促进就业公平环境,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5. 结语
本研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本研究能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对高校就业工作者开展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