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生发展理论下农村电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逻辑与策略
The Logic and Strategy of Rural E-Commerce to Help Build Livable and Livable Industries and Beautiful Villages under the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ory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村电商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而新内生发展理论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指导农村电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新内生发展理论,阐述了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且对于用该理论指导农村电商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行适切性分析,阐释了新内生理论下农村电商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了目前乡村建设存在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农村电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参考和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rural Internet technology, rural e-commerce is in a stage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rural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rural e-commerce to help build livable and livable industries and beautiful villages. Based on the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using this theory to guide the rural e-commerce to help livable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xplains the new endogenous theory. The internal logic of rural e-commerce to help livable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rural e-commerce to help build livable and beautiful villages.
文章引用:郝嘉琪. 新内生发展理论下农村电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逻辑与策略[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1550-155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30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作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部署[1]。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对“三农”问题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亿万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回应。然而,乡村建设仍然面临着公共服务基础有待巩固、参与主体动力不足、资金投入保障不强等问题,导致无论是外部力量推动,还是乡村内生动力均存在不足,阻滞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项目的开展,农村电商日益成为乡村产业与全球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窗口,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多种功能与价值,使其在建设和美乡村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2]。农村电商作为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是联结乡村场域内外资源、整合乡村内外发展动力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助推器。然而,当下农村电商并未充分发挥其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际效能。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农村电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逻辑起点,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农村电商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新生发展理论下农村电商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蓝图。

2. 新内生发展理论与农村电商外部作用

2.1. 新内生发展理论及适切性

传统的外生发展理论过度追求外部因素的作用,重在追求经济的增长,引致乡村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独立性缺失。1975年,瑞典Dag Hammarskjöld基金会在联合国报告《我们现在怎么办》中首次提出内生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的概念[3]。随后,鹤见和子等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内生发展理论,指按照固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要求,进行自主创造的发展理论[4]。马荟等进一步阐述了内生发展理论的框架,应包含资源的充分利用、居民的有效参与以及地方文化认同三要素[5]。与传统的外生发展理论相比,内生式发展理论强调动员乡村内部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而不依赖外部资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然而,自该理论问世以来,仍然遭受到不少的批评,他们认为乡村是一个社会整体,无法仅从单一视角进行独立构建。于是新内生发展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强调发展落后地区单纯依靠区域内部资源和居民努力来摆脱困境的想法太过理想化,要以本土资源为基础、以群体参与为关键、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积极与外部环境产生交换,进而将外部环境转化为内部发展动力[6]。这种新形式的内生性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新内生发展道路。

如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大致经历了外生—内生—新内生推动发展的复杂过程,并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对乡村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新内生发展理论始于国外学者为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开始得对较晚,且研究重点多集中于乡村振兴进程中解决内生发展问题的模式选择。常关涉社会多元发展内容,如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故学者的研讨方向并不限于经济关系。王静等对体育特色村庄内生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进行了深刻剖析[7];贾娟基于新内生理论,探讨了县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路径[8];马海龙从内外发展联动效应出发,研究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整合[9]。这些本土化研究均取得良好效果,为新内生发展理论应用于农村电商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经验借鉴。但新内生理论之所以适用于农村电商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主要取决于三个层面。第一,战略导向层面。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区域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协调发展,这既与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相匹配,也与农村电商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与之协同发展的观点相契合。第二,农村电商长远发展层面。农村电商经济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电商的内生型本土化资源和外生型公共资源在资金、政策、契合本土特质与满足乡村居民需求等方面各具优缺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决定了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内外共生的新内生发展道路,而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无疑又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第三,理论发展层面。新内生理论是农村电商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它强调“内外共生”、“上下联动”的发展理念,与学者们倡导的“主体多元”、双向嵌入不谋而合,有利于纾解当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市场主体同质化、专业人才缺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堵点”,从而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速增效。

2.2. 农村电商的外部作用

新内生发展理论同时关注内外部双重资源,强调外部资源的内化。农村电商不仅能为乡村本土人才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技能培养平台,还能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到乡村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农村电商可以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外部资源,且起多重外部作用。其一,农村电商的经济功能。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伴随着农村电商企业发展日臻成熟,农户依靠互联网把商品销售到城镇地区,收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电商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农村电商的引入及发展为农户提供了多样的就业及创业机会,从而提高了转让土地的可能性。亟须通过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来保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其二,农村电商的创新功能。有学者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了农村电商与物流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农产品流通,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发展。其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作用下,当下农村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挑战,亟需通过农村电商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

3. 新内生发展框架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乡村建设也纵深推进,但是一系列挑战也随之显现。

3.1. 乡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在政策的宏观调控下,社会各界“向农”意识不断增强,乡村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但与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乡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不足。在城乡二元体制惯性作用下,乡村的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年限较低。据2022年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程度的群体占比高达86.3% [10]。可见,乡村的人力资本素质难以有效支持乡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其次,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相对增长,但是仍不能满足和美乡村的结构性需求。随着农村电商、现代农业等新产业的兴起,对具备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当前农村能够提供这类人力资本的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缺乏适合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培训机会,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导致这类高素质人力资本极为稀缺。

3.2. 乡村主体有效参与不足

在新内生发展框架下,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乡村主体的有效参与不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首先,乡村主体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有限。乡村主体大多由于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或缺乏相关经验,对农村电商等新兴发展模式和项目持观望态度。进而使得一些具有潜力的乡村发展机会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阻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提升[11]。其次,乡村主体间的合作与协调不足也影响了其有效参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及的各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目标偏差等问题,导致资源和信息整合效果不佳,影响了乡村建设的实施效果。

3.3.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均衡。发达地区的乡村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持,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设施较为完善。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种不平衡的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进展缓慢,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宜居宜业水平。第二,区域间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容易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创新[12]。而欠发达地区存在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从而欠发达地区在推动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有限。

4. 农村电商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内生逻辑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已然成为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推动乡村建设持续向前,必然要遵循新内生逻辑,以农村电商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4.1. 农村电商推动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电商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更是促进人力资源供给的重要工具。其一,农村电商吸引人才回流。随着电商的深入普及,农村就业模式进行迭代升级,吸引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回流,大大加强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储备。其二,农村电商增强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在电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劳动力得以在生产、销售、物流等多环节中全面提升,形成层次丰富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显著提升。其三,农村电商优化了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如前所述,电商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多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掌握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化。

4.2. 农村电商激发群体有效参与,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

群体的有效参与是内生式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之一。乡村群体不仅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乡村建设需要乡村群体的有效参与,何以提升乡村群体的有效参与度,让乡村群体手段多起来、能力强起来这需要从农村电商中探寻答案。其一,农村电商为广大乡村群体提供了便捷的参与渠道。不同于以往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使得农民摆脱了中间环节的限制,直接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这极大地增强了乡村群体的积极性。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乡村群体对乡村发展的认同增强,有利于广大乡村群体的积极参与。其二,农村电商能增强乡村群体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同乡村群体通过合作社、村集体等组织形式,以电商为平台,联合起来共同发展,不仅提升乡村群体的经济利益,也增强了乡村群体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4.3. 农村电商促进区域协同合作,为和美乡村建设加快资源整合

农村电商在促进区域间协同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资源整合进程。其一,农村电商打破时空限制,使得不同地区的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和优化配置。例如,边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迅速销往其他地区。其二,农村电商推动了区域品牌的打造。在电商平台的支持下,多个地区得以联合起来打造区域品牌,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其三,电商的普及加快了区域间物流、信息等方面的整合与合作。电商物流网络的不断健全完善,跨区域的物流合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总而观之,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支持和发展空间,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助力乡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5. 农村电商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推进策略

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人力资源供给、群体有效参与、区域内部与外部协调发展,这为农村电商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

5.1. 进一步拓展农村电商产业链,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农村电商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互联网打破传统产业链条的局限,将乡村产品直接连接到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当下,为充分发挥农村电商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功能价值,应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延申。农村电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产业链条的限制,更在于它的出现衍生出更多的模式与机遇。我们应当从生产、加工、物流及销售等多环节入手,对其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发展多层次的就业体系。同时,产业链的拓展升级亦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吸引力,这也有利于吸引那些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下乡发展。此外,农村电商的发展倒逼农村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这使得农村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改善,大大提高了人才吸引力。基于此,进一步拓展农村电商产业链能更加有效吸引更多人才,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在提升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乡村建设有效实施。

5.2. 加强对农村电商政策扶持,激发乡村群体有效参与

宜业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乡村群体有效参与农村电商发展,从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乡村和美追求的必然举措。因此,政府应当提供政策支持,引导鼓励乡村群体参与电商发展,为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首先,激发乡村居民参与电商的热情。通过经济激励和政策优惠来促进乡村群体的积极性。比如设立电商发展基金,为参与电商的乡村居民提供创业资助、运营补贴或销售奖励。推出针对乡村电商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平台使用费用、提供物流补贴等。此外,通过举办电商竞赛或评选活动,奖励在电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乡村居民,从而激励其他主体积极参与[13]。其次,乡村群体对电商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应当提升乡村群体的电商意识和技能,开展系统的培训项目。比如电商基础知识、平台操作技巧、网络营销策略以及产品拍摄和推广等内容。通过举办电商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等方式,使乡村群体了解电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掌握必要的技能。以此吸引乡村群体有效参与到农村电商发展中去,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和美目标。

5.3. 优化农村电商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电商的赋能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农村电商作为联结各区域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具体而言,应建立起跨区域的供应链和物流网络,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商相关资源配置。如打造区域性的电商集散中心,实现货物的集中采购、加工和配送,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能使欠发达地区的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还能进一步平衡区域发展间的差距。同时,这些集散中心还可以充当区域间信息交换平台,促进市场信息、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使欠发达地区能够迅速获取市场动态和技术支持。通过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商的资源配置,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增强整个农村电商网络的抗风险能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6. 结语

在当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方位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部署,作为对亿万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回应。农村电商作为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的多重使命。通过新内生发展理论的指导,农村电商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新动力源,更是连接乡村内外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平台[14]。然而,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推动农村电商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迈进,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共同愿景。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3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23C10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1-3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02-05(001).
[3] 张行发, 徐虹, 张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以贵州省Y县为案例[J]. 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10): 31-39.
[4] 鹤见和子, 胡天民. “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江苏社联通讯, 1989(3): 9-15.
[5] 马荟, 庞欣, 奚云霄, 等. 熟人社会、村庄动员与内源式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20(3): 28-41.
[6] Bosworth, G., Annibal, I., Carroll, T., Price, L., Sellick, J. and Shepherd, J. (2016) Empowering Local Action through 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Leader in England. Sociologia Ruralis, 56, 427-449.
https://doi.org/10.1111/soru.12089
[7] 王静, 孙晋海, 张鹏飞.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域下体育特色村庄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路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24, 60(3): 89-97.
[8] 贾娟. 新内生理论下县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 图书馆, 2024(4): 9-14.
[9] 马海龙, 杨玟玟.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阈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整合——以东北地区J村木耳产业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 15(4): 64-77, 154-155.
[10] 赵志强, 禹雪.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与策略[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2): 113-123.
[11] 鹿风芍, 齐鹏. 乡村振兴战略中美丽乡村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 理论学刊, 2020(6): 141-150.
[12] 崔钊达, 余志刚. 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测度及评价[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104-120.
[13] 宋洪远.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现实基础、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 世界农业, 2024(4): 5-16.
[14] 敖淑凤.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及其行动策略——基于新内生发展视角[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8): 1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