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并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课程思政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全人育人理念,以其对教育整体性及系统性的深刻洞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本论文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在明确全人育人理念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深远启示后,论文进一步提出一系列构建更加科学、系统、高效的课程思政体系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性与系统性;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校内协同、校地合作及家校联动,打破学科界限;强化文化引领,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旨在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Abstract: In today’s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unprecedented and profound changes. As a key lin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concept of whole-person education, with its deep insight into the integrity and systematization of education, provides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fter clarifying the far-reaching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cept of whole-person educ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 more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effici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to ensure the direc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Construc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promoting intra-school collaboration,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and home-school linkage, and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guidance, building a campus cultural br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and creating a positive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ve strategies, it aims to build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that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rt and labor, and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needed in the new era.
1. 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期望的不断提升,培育既掌握深厚专业知识,又兼具高尚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对于达成上述教育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全人育人理念,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航标,为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洞见。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课程思政与全人育人理念的研究热情高涨,成果斐然。国外学者在全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等领域的研究颇为成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则紧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路径及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尽管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更紧密地将全人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构建一个既科学严谨又系统高效、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课程思政体系,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这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不断深化对全人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内在联系的理解,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以期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征途中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2. 全人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2.1. 全人育人理念的内涵
全人育人理念,其根源可追溯至西方的全人教育思想,这一理念深刻指出,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涵盖了道德品质的塑造、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的维护等多个层面[1]。全人育人理念的终极目标在于培育出集高尚品德、深厚学识、创新思维、强健体魄和社会责任感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全人育人理念经过精心的本土化改造,已逐渐融入我国的教育体系,并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理念的引入,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在全人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努力构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以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全能型的优秀人才。
2.2. 课程思政的界定与价值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2]。这一模式要求教师不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担当精神。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3]。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分离的界限,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3. 两者的有机结合
在全人育人理念的宏观指导下,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从单一思政课程向全课程育人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要求高校在课程规划、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各个教育环节中,均将思政元素视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全人育人理念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原则,而课程思政则成为实现全人育人目标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有效载体。
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割裂状态,更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科学、系统和高效的育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育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3.1.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为了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如武汉大学推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南,供教师参考选用,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这一举措有效地激励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此外,一些高校还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如今年6月,天津大学顺利召开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启动说明会。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还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3.2. 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首先,观念转变难是首要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倾向于“重智轻德”。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分离”观念根深蒂固。数据显示,高达86.8%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日常专业教学中进行隐性思政教育工作不属于其职责范围[4]。这种观念误区导致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轻视思政元素的融入,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其次,资源整合难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当前,部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深度不足[5]。不同学科间的思政元素存在差异,如何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学科间差异较大,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和平台支持,导致各学科思政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成效。
再次,方法创新难也是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课程思政的需求,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最后,评价体系构建难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当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及可操作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科差异,难度较大[6]。由于思政教育具有隐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难以通过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其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4. 全人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4.1. 构建全人育人体系,贯穿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高校应制定具体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持续推进,从而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二,深入挖掘资源,丰富育人内容。高校应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使课程思政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通过引进优质外部资源、开展校际合作,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效果。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7]。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课等,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组织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四,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育人导向。高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价体系中。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以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
4.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基石,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柱。高校应致力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师德教育活动、评选师德标兵、强化师德监督等措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教育观念。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风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和人生导师。
第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强化教师的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高校应当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思政培训体系,结合专题研讨、论坛交流及学术互鉴等多种形式,深化教师对党的理论精髓与政策导向的理解和领悟。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和政治趋势,提升政治洞察力,确保教学内容紧贴时代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共同营造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环境。
第三,培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任务。高校应着力培育跨学科协作的教学团队,融合集体智慧与资源,创新思政教学模式。跨学科团队的构建可以促进知识经验的互补,激发团队潜能,为思政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高校应强化团队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效性,通过定期研讨、交流及外部指导等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精准性。这将为课程思政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共同描绘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4.3.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第一,加强校内协同。高校内部应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合力。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学院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可以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实现全校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第二,推动校地合作。高校应主动构建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区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协作机制,共同谋划课程思政的新篇章。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社会脉搏,深刻理解国情民情,从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各界精英进入校园,举办讲座、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思政课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第三,促进家校联动。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坚实基石,其环境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家校协同机制在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高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构筑学生成长的道路。通过多元化的家校互动方式,如定期家长会、精准家访及高效沟通平台,不仅可以即时反馈学生动态,还能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成为思政教育的共同培育者。同时,高校还可以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如举办线上家长讲堂、教育专家分享等活动,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此外,家校联动还需要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针对不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制定教育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4. 注重文化引领,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第一,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精神风貌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展现。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校园里交相辉映,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充满历史底蕴又彰显时代精神的成长环境。这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第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积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首先,高校应构建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网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引领学生思想的重要阵地。网站内容应精心策划,包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模范人物事迹等[8]。同时,网站应融合在线学习与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参与动力。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打造灵活高效的传播渠道,及时发布校园资讯和育人成效,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平台,开展系列线上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微型党课等,促进师生间、学生与社会间的深度交流。最后,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体系至关重要。高校应能够迅速响应学生关切,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
5.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确实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它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双重浪潮推动下,高校必须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深入贯彻全人育人理念,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高校应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全人育人体系,将全人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这要求高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时,都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元素,确保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再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全人育人理念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校地、家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最后,文化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其文化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文化引领,通过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熏陶。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应继续坚持全人育人理念,不断更新课程思政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策略,为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基金项目(编号:YBXM233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