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DOI: 10.12677/ve.2024.13628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晓翠*, 李晓丹#, 郭 翔, 杨 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参与式理念教学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实务教学Participatory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Social Work Practice Practice Teaching
摘要: 社会工作实务教育要求培养更具创新性、适应性和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式教学方法因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和实践应用等内容,对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有其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创设民主安全的学习氛围、以游戏教学法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等路径,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学生参与,人人成长的“参与式”课堂,提升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Abstract: Social work practice education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more innovative, adaptable and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etc. Guid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learning, creating a democratic and saf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roups by game teaching method are the paths to create a “student-centered”, “participatory” classroom that promot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growth for all, and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文章引用:马晓翠, 李晓丹, 郭翔, 杨萍. 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1881-188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289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服务对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这要求社会工作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具创新性、适应性和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因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需求,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教学亟须改革以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参与式教学方法因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和实践应用而受到重视。该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案例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合已有研究和日常教学观察,不难发现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传统授课模式滞后致使教学组织形式单一[1],具体而言呈现以下方面的特点:(1) 师生互动有限。传统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主要负责讲授理论和概念;学生则通过听课和记笔记来吸收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表现相对地较被动。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下降或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形。(2) 实践环节设置不足或缺乏。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然而,普通的课堂授课忽视了这一环节,致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实务能力难以提升。(3) 知识转化效率低。由于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学生往往通过机械记忆掌握知识点,因此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了知识的转化效率。(4)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传统教学模式较少涉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立足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优势,注重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该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以提高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2. 文献回顾

参与式教学方法源于参与式理念的发展,该理念注重民主、社会正义、社会变革、公民参与的探讨。1969年,雪莉·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提出“公民参与阶梯”模型,强调公众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层级,该层级从低层次的信息传递和咨询到高层次的合作决策和控制,注重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力,并倡导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参与[2]。该观点引发并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民主决策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此后,学界不断有学者出书立著讨论参与式理念及其发展历程,强调民主需要广泛的公民参与和合作[3]。随着该理念在多个社会领域的现实应用和推广,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复杂的治理探讨不同类型的参与方式[4]

国内学者结合参与式理念并将运用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系统、成熟和完整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认为参与式发展不仅是有效的公共管理工具,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并且强调治理过程应该包含决策在内的全过程“参与”[5]。其核心在于“赋权”,尤其是在社区发展中,充分赋权能够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参与,并提出自身的需求。此外,“参与”的内涵还可以从利益群体在社会事务中的话语权方面得到反映,同时可以选择与决策中有效介入,或者是信任与奉献、资源分配、赋能和自助、利益分享与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来反映。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参与式方法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关注社会正义和权利保障。莱希(Reisch, M.)探讨了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理论和参与式方法促进学生自我赋权的重要性,提倡以批判性思维和参与式方法的实践来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6]。此外,有学者对社会工作领域中参与式行动研究的应用进行了批判性评估,讨论了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和挑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和建议[7]。国内在教育学、农村发展、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理论基础支持。关于该方法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聚焦于国内部分学者对于参与式方法在国内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错误以及对于背后的原理以及价值的探讨,认为参与式方法注重改善行动者的生存环境,追求实践价值[8]。郑绍红认为,将参与式方法与技术知识教学相结合,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两个基本特点,而参与式方法的应用对技术知识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在技术知识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方法的核心理念包括赋予学习者权力、促进知识分享、倡导民主和平等。为了实践这些理念,需要确立整体主义的技术知识观,并加强开发体验类课程,积极创造学习情境[9]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参与式理念、参与式方法和参与式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本文关注的话题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回应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对学生参与度的关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实践、互动和反思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关注这一话题,能够促进社会工作实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3.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与参与要素

3.1. 参与主体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主体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学生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体系,学生、教师是“教学–实训–社会服务”全过程参与的关键要素,亦是该体系中全过程参与的核心主体。

积极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作为参与式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参与式方法要求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强调其主体性地位。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参与式课堂的关键任务。

贝尔(Bell)关于社会工作教育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价值,强调通过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益处及教学实践经验[10]。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并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同时,通过组织协调实践活动、引导讨论、提供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生成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参与要素

潘启富从参与式方法的教育原理进行探索,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参与式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一般学习理论方面来看,参与式方法的一般学习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提倡情景性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从参与式方法的价值观来看,参与式方法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民主、平等和以人为本,相信培训者具有接受能力、创造潜力、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11]。因此,参与式方法的要素除上述参与主体——学生和老师之外,还需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氛围,以及参与主体所在客观环境的建设和条件的创设。参与式课堂要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式教学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和激励性,创造了一个积极、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此外,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作为学生实践的地点,社会工作实务场所,尤其是实训环节的实训场地的合理化建设也是参与式教学中需关注的要素。学生通过在实务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接触真实的社会工作案例,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进行互动,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参与式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进入社会服务环节,难以避免地要与其他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机构等打交道,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共享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4. 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优势

弗里曼(Freeman, S.)通过比较分析了传统讲授和参与式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发现积极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科学、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成绩[12]。参与式方法是“一种‘教什么’和‘怎么教’有效衔接和融合的教学理念”[13],更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践方法,其核心在于赋权。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赋权,让其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导权。因此,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参与式方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首先,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参与式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起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其次,传统课堂中,教学内容往往是线性的、单一的,而参与式课堂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节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后,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逐渐显得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而参与式方法能够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方便教学管理工作和数据分析工作。然而应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参与式方法展开。因此,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综合使用,是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和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5. 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学生参与,人人成长的“参与式”课堂,教师须树立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运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思想督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参与式”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其成功体验和对学习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打造“参与式”课堂。

5.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积极学习”理念需同时拓展并开发多种促进学生参与的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通过参与制定教学目标、提供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参与确定重难点学习内容、参与选择学习方法等手段培养“创新型学习”的氛围。格雷(Gray)和福克(Fook)探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基于关系的参与式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建立良好关系和促进参与的关键作用,以支持学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14]。师生共同参与上述过程,能够推动形成更全面、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适合学生的实际,也能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5.2. 创设民主安全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其学习状态是其情绪情感状态的真实反映。参与式课堂强调学生“我要学习”的主动特性,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此外,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15],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情感意识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开放性和激励性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5.3. 以游戏教学法推动小组合作学习

游戏教学法是参与式教学方法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方法。一般来说,参与式方法体系中能够以此种类型开展教学的游戏可以分为热身游戏和主题游戏两类,前者侧重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亦能达到使学生放松身心的效果。后者侧重于推动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反思总结游戏主题背后的逻辑和收获。巴克利(Barkley)等人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参与的协作学习技术,强调协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影响[16]。因此,通过“参与式方法”提倡为学生开展分组活动,设定游戏主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学校的学习,重点体现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从而增强信息交流量、展现课堂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通过交流丰富了课程资源,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班级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增加信息和知识总量,也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使师生之间能够实现有效沟通,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6. 结语

在当今教育教学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探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参与式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积极参与,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落实,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社会工作是一门高度实践性和人文关怀并重的学科,参与式方法的应用恰好契合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参与式方法通过其强调学生主体性、互动性和情景模拟的特点,有效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之间的壁垒,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注重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为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和参与要素,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的双重支撑,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本文揭示了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优势,探索参与式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路径。为探索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动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社会工作教学过程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384)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惠, 郭力. 新文科视域下“高等教育学”课堂跨学科教学创新与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5): 67-70.
[2] Arnstein, S.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 216-224.
https://doi.org/10.1080/01944366908977225
[3] Hickey, S. and Mohan, G. (2004) Participation: From Tyranny to Transformation? Exploring New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In: Cornwall, A. and Coelho, V.S., Eds., Spaces for Change? The Politics of Participation in New Democratic Arenas, Zed Books Ltd, 21.
[4] Fung, A. (2006) Varieties of Participation in Complex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66-75.
https://doi.org/10.1111/j.1540-6210.2006.00667.x
[5] 叶敬忠, 杨照. 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J], 中国农村经济, 2006(7): 36-42.
[6] Reisch, M. (2000) Social Workers and Politics in the New Century. Social Work, 45, 293-297.
https://doi.org/10.1093/sw/45.4.293
[7] Healy, K. (2001)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Social Work.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4, 93-105.
https://doi.org/10.1177/002087280104400108
[8] 陈向明. 参与式方法答疑[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1): 56-61.
[9] 郑绍红. 技术知识教学中参与式方法的运用[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8(3): 116-118.
[10] Bell, H. (2014) Teaching for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Value of a Participatory Pedagogy. Social Work Education, 33, 734-747.
[11] 潘启富. 西部民族地区欧盟资助项目中“参与式方法”教育原理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 33(5): 58-63.
[12] Freeman, S., Eddy, S.L., McDonough, M., Smith, M.K., Okoroafor, N., Jordt, H., et al. (2014) Active Learning Increase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 8410-8415.
https://doi.org/10.1073/pnas.1319030111
[13] 冉源懋, 李思文. 增强共生性和交往性: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要领——基于“三教”理念下参与式教学实践的解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8): 74-79+86.
[14] Gray, M. and Fook, J. (2012) Beyond the Jargon: Relationship-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ontext. Practice, 24, 287-298.
[15] 周轩.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牡丹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2.
[16] Barkley, E.F., Cross, K.P. and Major, C.H. (2014)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Faculty.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