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度量衡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人类为什么要发明度量衡?当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1]。纵观历史,度量衡的标准变化多端,受当时的社会、人文和经济的影响,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度量衡标准不同。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原因,世界各地也存在着不同的度量衡系统。度量衡是确保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全球交流合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度量衡体系已经完美地融入了现实生活[2]。而日本传统的度量衡主要是以身体的尺度作为基准的。但随着与中国文化的接触日益密切,日本的度量衡制度亦受到中国的影响[3]。
《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一书对日本近世的海产品,主要是对中国出口的海产干货进行研究,如干海参、干鲍鱼、海带等,考察了中日贸易海产品贸易的背景、发展过程、实态以及历史意义。书中有不少日本江户时代的度量衡有关内容。其中,有些度量衡是从中国传入的,有些度量衡是日本在前者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对此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日本江户时代度量衡的历史脉络及其在中国的翻译处理。
然而学界缺乏日本江户时代度量衡的汉译处理的专题研究,针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度量衡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不过还是有几篇文章提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度量衡。萨日娜在《江户时期〈尘劫记〉中的计量文化研究》中对《尘劫记》一书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江户时期日本计量发展的经纬及其与中国传统计量之间的关系,却并未对度量衡进行具体的考察。钟新明《日本计量概览》对包括度量衡在内的日本计量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说明,却未考察其在中国的汉译处理。总而言之,以上研究均未将日本江户时代的度量衡作为直接研究对象,没有对其进行具体考察。
本文试图以《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为范本,从日本江户时期的度量衡入手,探讨该时期的度量衡在汉译中的处理方法,了解日本江户时期的度量衡与该时期中国度量衡之间的异同,考察日本的度量衡在汉译中是如何处理的。
2. 日本江户时期度量衡
随着古代中华文化向周边国家传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它们不仅接受了中国的文字——汉字,也接受了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体系。但东亚各国在本土的实践中依然创造了一些独有的单位,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日本发展成独立体系的“尺贯法1”,“尺”为长度,“贯”为重量[4]。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制定了度量衡的制度。旧时日本使用的尺贯法是参考中国的制度而发展成为日本自有单位的。尺为长度,贯为重量。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一尺为30.303 cm,一贯为3.75 kg。此外,测量面积的单位有步和坪,测量体积的单位有升。现代不动产产业也在使用坪这一单位,表示珍珠重量时使用世界共通单位匁,这两个单位也作为惯例遗留了下来。1匁是1/1000贯,换算成克就是3.75 g。
17世纪以前,日本计量内容基本以中国传入为主,这种状态在江户时代(1603~1867)有了明显的变化。江户前期计量的变迁和改革跟日本战国枭雄丰臣秀吉(1537~1598)有密切联系[5]。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实行太阁检地,并推行石高制。他统一了测量面积时的所用标准,定1间长为6尺3寸(约1.19米),面积为1间4方 = 1步(6尺3寸的平方为1步),10亩或300步 = 1反(5间 × 60间)。另外,30步 = 1亩,10反 = 1町(大约为现代的1公顷)。另外,丰臣秀吉对田地也进行了分等,设定了上、中、下、下下四等,各国或地区制定1反地的石盛(即米的量,也叫斗代),然后用石盛乘以面积,算出石高。标准产量以石为单位计算:上田为1.5石,中田为1.3石,下田为1.1石,下下田另行规定。此外,为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秀吉还颁布了新的量制,以京枡作为标准量器统一各地大小不等的旧升。1升枡为立5寸1分,横5寸1分5厘,深2寸4分5厘,相当于现在的0.986升。
江户初期同时使用关西的京枡和江户的江户枡。1615年,京都的神家善四郎将秤推广到了全国。1626年,江户幕府宣布以曲尺来测量织物的尺寸。1627年出版的《尘劫记》中记载,京枡的尺寸是立、横4寸9分(约14.8厘米),深2寸7分(约8.1厘米)。1630年代,江户幕府开始实行以贸易统制和禁止基督教为核心的“锁国政策”,以维护和巩固统治。1653年,幕府设立秤座和枡座对度量衡进行严格统一管理,不允许改造和修理。江户市中进行秤的检查。1665年,江户幕府为了统一秤砣而设立了分铜座,掌管秤砣的制作、贩卖和检查权,以前使用于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秤砣,被刻有后藤家印的秤砣统一了[6],随后每10年对全国的砝码进行检查。日本度量衡的统一完成与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1641~1680)统治下的宽文九年(1669)。这一时期,江户枡统一为京枡,从而实现全国的统一。1717年,幕府规定禁止使用非公认的枡。1742年,幕府制定了《御定书百条》2,制裁与度量衡有关的违法行为。
此后,1875年日本建立了度量衡制度。1885年加入了米制公约。1891年日本制度并颁布了《度量衡法》,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计量的法规,这一年日本正式承认米制。1903年,创立了中央度量衡检定所(东京)。1921年日本开始采用米制。1951年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日本《计量法》。1992年对1951年颁布的《计量法》进行全面修订。1993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修订后的日本《计量法》。至此,日本计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7]。
3. 《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中的度量衡
《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一书中出现的度量衡有尺、贯、斤、匁、分、厘和毛,换算成米制后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conversion table in “A Study on the Trade History of Marine Products in Modern Times”
表1. 《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中的度量衡及其换算表
尺贯法 |
米制 |
斤 |
600克 |
贯 |
3.75千克 |
匁 |
3.75克 |
分 |
375毫克 |
厘 |
37.5毫克 |
毛 |
3.73毫克 |
出处:笔者制成。
3.1. 斤
在《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一书中,日本各种海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量的单位之一是斤。在日本,斤是尺贯法中的一种重量单位,是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1斤通常等于160匁,与中文语境中的“斤”不同,日本1斤 = 600克。斤这个度量单位起源于中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在前汉被确定下来,隋代时几乎是汉代的3倍,之后保持稳定。唐代时斤传入日本,并在大宝律令(701年)中采用。因此,古代称斤为唐目(とうめ)。随着不同计量项目的出现,斤的大小也有所不同,有160匁的唐目,也有180匁的大和目3等各种不同的斤,同时进口商品中还有接近1磅的斤(英斤4),相当于120匁。1891年颁布的度量衡法废除了铁、分、两单位,只保留了斤,但随着尺贯法的废除,1959年之后斤不再是法定单位。《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中还出现了カテー,它源于英文“catty”,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斤,1カテー = 1斤 = 600克。
而在中国,斤是古代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单位,其使用一直延续至民国。斤是从实用器转化而来的,它原是一种生产工具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解释了它的本义:“斤,斫木也。”商品交换经常化以后,人们常常借用斧的重量作为一个单位,与其他交换物相比较从事交易活动,后来,斧便逐渐地过渡为一个重量单位——斤[8]。这也就是宋代丁度编纂的《集韵》中所说的“斤权轻重之数”,即“斤”是用来衡量物品轻重的一个度量标准。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初年每斤668.19克;隋末每斤222.73克;唐朝至清朝每斤596.82克。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汉书·律历志上》中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十六两为斤。这里介绍了铢、两、斤、钧、石5个称物的重量单位,明确记载1斤等于16两。由此可知,半斤就等于8两。后世我们所说的“半斤八两”,就是这么得来的[9]。
现行的1斤10两(合500克)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并于1958年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随后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十两秤的使用也随之普及,为中国的度量衡体系带来了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这一计量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参照,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日本江户时代的“斤”这一单位。
3.2. 贯
在日本,实施计量法之前是以“尺贯法5”作为长度和质量单位来使用的。尺贯法不仅仅在其发源地的中国使用,也在东亚一带沿用。从字面上解释,“尺”指的是长度单位,“贯”指的是重量单位。
贯是日本特有的重量单位,来自古代中国的钱币,1000枚钱币(一枚称一文)串起来是一贯钱。日本将“贯”推广到了物体的重量,并定义1贯 = 1000匁 = 3.75千克。可以看到,重量单位变成货币单位后,传统定义中的非十进制换算(如1斤 = 16两)也就自然被淘汰了,这可以说是东亚国家普遍接纳中国传统度量衡思想后起的积极作用[4]。贯在用作货币单位时叫做“贯文”,用作质量单位时叫做“贯目6”,人们以此为区别,从而分开使用[10]。近世时,日本的1贯大约相当于3.74千克,但在1891年,根据日本颁布的度量衡法规定,贯成为尺贯法中重量的基本单位,并被规定为3.75千克。从1891年至1958年,贯一直被用于商品交易。1959年日本对计量法进行修正,废除了尺贯法,禁止在商品交易中使用贯这一单位,贯不再是法定单位。
而在中国,旧时用绳索穿钱,每1千文为1贯[11]。按“贯”字本义,当是指以线或绳子串连物品,于后亦或指穿钱币的绳索、以及“钱串”等。《汉书》中记载: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其意思是说钱库里钱串堆放极多,因朽烂而无法校点其数目。“贯”在中国古代既是穿钱的绳索,也是计量铜钱的单位,是一种货币单位,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里穿起来,称为为一贯或一吊。一般一贯铜钱等于一两银子。宋朝时,1贯钱大约能买到1石~3石大米(1石约为59千克);清朝时,1贯钱能够大约买到54公斤大米。
3.3. 匁
匁的日文读法为Momme (もんめ),是日本江户时期以来的计量单位,是日本尺贯法中的重量单位,相当于贯的千分之一,1匁 = 3.75克,在江户时代用于衡量金银等贵金属,相当于中国计量单位“钱”。最初,1文钱的重量被称为“文目(もんめ),后来被写作“匁(もんめ)”。现在的5日元硬币的重量为3.75克,正好等于1匁。于是就有了用绳子串起1000枚1文钱的习惯,称之为1贯匁或1贯。
匁也被用作货币单位,特别是在日本江户时代的银币上。匁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钱”,是“钱”的古字“泉”的草书形式。中国唐朝开元年间铸造“开元通宝”钱,钱的直径为8分,重2铢74累8。根据中国传统两与铢之进率规定,1两重24铢,2铢4累恰为1两的十分之一,即10枚“开元通宝”钱正好重1两。因为以10枚钱为1两比24铢为1两更便于计算,而且以钱为重量单位,其标准随处可得,于是随着“开元通宝”的流行,唐朝约定成俗地出现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钱这一单位的出现,使得重量单位出现了十进制,而且更趋于实用[12]。到了宋代,作为质量单位的“钱”开始广泛使用,并与钱币一起传入日本,被称为“匁”。
此外,匁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单位中唯一一个在国际上使用的单位,主要在珍珠交易中使用,其国际单位符号为“mom”。在日本,匁作为真珠的质量计量单位被限定使用,并且有其专门的单位符号“mom”。尽管在1891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度量衡法,采用了以米为基准的度量衡系统,但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珍珠交易中,匁这一传统单位仍然得以保留使用。在珍珠交易中,其单位名称用平假名“もんめ”表示,而不是汉字“匁”,虽然在进行米制单位统一时,匁在商业交易中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在国外也被用于珍珠交易,因此匁仍被允许作为专用非国际单位来使用。
在现代,除了珍珠交易外,匁的使用已经非常有限,但在了解日本历史和文化时,了解这一单位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3.4. 分、厘、毛
分、厘、毛是日本江户时代的重量单位。根据日本1891年3月23日公布的《度量衡法》,以贯为基准来看,分是贯的万分之一,所以1匁 = 10分;厘是贯的十万分之一;毛是贯的百万分之一[13]。这几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分 = 10厘 = 100毛。换算成现在的国际单位制后如表2所示:
Table 2. Conversion table for fen, li and mao
表2. 分、厘、毛换算表
尺贯法 |
米制 |
毛 |
0.1厘 |
3.75毫克 |
厘 |
0.1分 |
37.5毫克 |
分 |
0.1匁 |
375毫克 |
出处:笔者制成。
在日本度量衡体系中,分是一个小的重量单位。根据日本的传统度量衡,1两 = 10钱,1钱 = 10分。因此,1分是1钱的十分之一。另外,1分 = 10厘,1厘 = 1毛,1毛为3.75毫克。所以,1分的重量相当于375毫克。在日本的度量衡系统中,分以下的单位还有厘、毛、丝、忽等,这些单位都用于表示更小的重量,有些单位非常小,不适用于日常的重量测量。而且,随着公制系统的普及,这些传统单位在现代日本已经很少使用了。然而,在研究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时,了解这些单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的传统度量衡系统。在日本古代,这样的小单位可能用于精细的交易或特定的行业,比如药材或香料的交易。
在中国的传统度量衡体系中,分是一个较小的重量单位,是唐朝的重量单位,由百分之一的分得来。1分是1钱十分之一的重量、1两百分之一的重量,也是10厘的重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分的具体数值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它被用作“两”的辅助单位。在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较为复杂,不同朝代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厘,也作釐,在中国是传统的重量单位,1厘为分的十分之一,钱的百分之一,两的千分之一。而中国的重量单位中没有毛,但1毛的重量会小于1厘,1毛可能是1厘的十分之一或更小。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毛的具体数值可能有所不同,在现代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已经逐渐被国际单位制所取代,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中药的配方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传统单位的使用。
4. 《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中度量衡的汉译
度量衡单位翻译的总原则是,首先,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大国家标准,其次是《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中“一般沿用原文计量单位,必要时可换算为国际计量标准单位,或按顾客和翻译服务方的约定。计量单位及其表达符号的使用应前后一致”[14]。各度量衡单位的具体翻译方法如下。
4.1. 斤
日本江户时代的“斤”与现代国际单位制(SI)中的单位不同,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直译。如果读者对日本的传统度量衡有所了解,可以直接翻译为“斤”,并在适当的位置添加注释,说明这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斤。第二、换算为国际单位。为了方便不熟悉日本传统单位的读者理解,可以将“斤”换算为现代统一的重量单位“克”。第三、使用日本斤。为了避免与现代中国的“斤”混淆,区分时代和地域差异,可以在翻译中明确指出是“日本斤”,以区分不同的度量衡体系。第四、提供等效比较。如果直接的单位转换不够直观,可以提供一个等效的比较,比如“当时日本1斤的重量大约相当于600克”。第五、文化解释。在翻译中,如果“斤”的使用与日本的历史或文化紧密相关,应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在日本传统中的意义和用途。如例1:
当時幕府所定の年間輸出高は一一万六〇○○斤ほどであったから、それよりやや少ないだけである。しかも干鮑の場合は、この宝暦一三年の輸出高を基にしてみるとわかるように、輸出はかなり順調であった9。
译文:当时幕府规定的一年的出口量是11.6万斤左右,宝历十三年的出口量只略低于这一数值。而且根据宝历十三年的出口量可得知,干鲍鱼的出口非常顺利。
因为该书是介绍日本江户时代的贸易情况,所以笔者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而在翻译カテー时,可以采用将其译为斤并加以解释的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单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例2:
煎海鼠からとりあげると、宝暦一三年の輸出高は五二万八〇九七·二五カテーで必ずしも低額ではない。
译文:从干海参说起,宝历十三年的出口量是52.809725万斤,未必是是低额(カテー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斤,1カテー = 1斤 = 600克)。
总之,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需求和目标读者的背景知识,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4.2. 贯
贯是日本特有的重量单位,在现代已经不常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特定领域中仍有出现,在进行翻译时,可以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直译。如果翻译的文本面向对日本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或者上下文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贯”这一术语,并在必要时添加脚注或括号说明,指出它是日本传统重量单位。第二、换算为国际单位。为了让不熟悉日本传统单位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可以将“贯”转换为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即千克(kg)。根据历史标准,1贯大约等于3.75千克。第三、提供等效比较。如果直接的单位转换不够形象,可以通过提供一个等效的比较让读者更容易把握“贯”的重量,比如描述为“当时日本1贯的重量大约相当于现代的3.75千克”。第四、文化解释。在翻译中,如果“贯”的使用与日本的历史或文化紧密相关,应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在日本传统中的意义和用途。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保翻译既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例3:
しかしこれでも十分ではなく、銀繰差支のため俵物が所定どおり集荷できず、三年後の明和五年には再び出願の許可が下りて一○○○貫の借銀をしている10。
译文:但这也不够,由于白银周转不灵,无法如期收购海产干货,在3年后的明和五年申请再次获得批准,借到1000贯白银。
因上下文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所以这句话笔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4.3. 匁
匁是日本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在翻译成中文时,可保留其原词“匁”,并加注解释其代表的重量,以便于读者理解,如“匁”:日本传统重量单位,1匁等于3.75克。如例4:
貞享三年の場合をみると、遣捨銀を差引いた中国船の輸出品購入可能額、すなわち輸出額は四二一二貫九八三匁七分六厘五毛であるが、このうちの九八パーセントまでにあたる三五七六貫六四九匁五分で銅を買取っているが、その銅は前掲第4表に表示のように、四四五万五七8斤であった11。
译文:以贞享三年的情况来看,扣除遣舍银后,中国商船可购买的出口产品数额,即出口额为4212贯983匁7分6厘5毛,其中以3576贯649匁5分买铜,占98%,如前文表4所示,为4,455,700斤。(译者注:匁,“两”之简字。日本古代重量单位,1匁 = 3.75克)。
但是,在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中,翻译的表达方式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学术研究或历史文献的翻译中,为了确保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其在日本度量衡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可以提供更详尽的背景信息。而在商业合同或贸易文件中,考虑到国际通用性,可能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国际单位制,如将匁转换为克(g)或千克(kg)来表示重量。这样的转换有助于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国际间的沟通无障碍。
4.4. 分、厘、毛
日本的度量衡单位分、厘、毛在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保留原词,如例4中,因此书的背景就是日本的江户时代,因此笔者就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而若上下文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可附上相应的解释或换算关系,以便于读者理解。具体方法如下:
分,可以直译为“分”,并说明1分等于375毫克;厘,可以直译为“厘”,并说明1厘等于3.75毫克;毛这个单位在中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常用单位,可以保留原词“毛”,并说明其为日本江户时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具体数值可能需要根据历史或地区背景来确定,但可以理解为小于1厘的重量单位。
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提供更详细的换算关系,例如:日本传统度量衡单位中的“分”相当于375毫克;在称量极小物品时使用的“厘”,1厘等于37.5毫克;而“毛”是比“厘”还要小的单位,用于表示非常微小的重量。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翻译的文本面向的是非专业读者,或者上下文中不需要特别精确的度量衡单位,也可以选择不进行换算,而是直接保留原词并简要说明其为日本江户时代一个非常小的重量单位。
5. 结语
自从阶级社会形成,度量衡便成为百物制度的标准。若我们不使用度量衡,就很难向其他人准确传达物质的大小、长短、轻重、距离和浓度等信息。度量衡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们承载着不同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成为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度量衡的标准化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确保了交易的顺畅和公正,减少了因度量衡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度量衡单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满足更高精度和更广范围的测量需求。
对于度量衡的翻译,除了通过寻找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翻译译文尽可能的准确、流畅之外,还应根据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加注释或等效原则等策略,使度量衡单位的翻译最为优化。度量衡单位的变换,会引起数据的变化。因翻译材料而异有时数据需要精确[15]。在度量衡的翻译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前提是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最为接近的阅读感受。度量衡的翻译应基于原文计量单位,必要时可换算为国际计量标准单位。度量衡的准确翻译对于确保信息传递和促进国际交流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度量衡单位的错译,不但会使读者造成理解障碍,有时还要付出经济代价,甚至是非常惨痛的代价。
NOTES
1日本以尺、贯、升为基本单位的度量衡制(日本1959年废止)。
2江户时代后半期幕府的司法法典。
3用于称量药材重量的单位名称,1斤 = 180匁(约675克)。
4日本人在测量进口商品时所用到的单位,1lb = 453.6 g (接近450 g)。
5在中国,使用的不是“贯”而是“斤”,所以正确的叫法为“尺斤法”;狭义上指的是日本固有的单位,广义上指的是在东亚全体使用的单位。
6“1贯的质量”的意思。
7中国古代重量单位,24铢等于旧制1两。
8中国古代重量单位。
9《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第三章 長崎俵物商人請方時代の海産物輸出 第三節 長崎俵物商人請方時代後期の俵物輸出:174。
10《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第三章 長崎俵物商人請方時代の海産物輸出 第三節 長崎俵物商人請方時代後期の俵物輸出:170。
11《近世海产品贸易史的研究》第一章 中国向け海産物貿易の成立事情 第二節 銅輸出貿易の発展: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