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便捷性,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的执行者,不仅需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教学模式变化,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责任、学术诚信、知识产权保护和师生关系等。然而,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职业道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教师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职业道德的高标准,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重点探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2.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道德权威的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权威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权威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了道德教育领域的一系列结构性变革,师生关系、德育模式等随之发生转换,与其密切相关的教师道德权威应做出何种结构性变革才能适应当前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转变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为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前提下,也为教育的主要带动者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应对由此产生的教育变革[1]。
2.1. 高校教师角色研究
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者从高校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展开研究[2]。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变,范国睿[3]提出了三种教师角色,即教师作为学习分析者、信仰与价值的引领者、个性化的指导者;张优良、尚俊杰[4]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将担任具备专业支撑的“专业人才”、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的角色;吴亚军、方红[5]则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从课堂氛围的把控者转变为课堂氛围的营造者、从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家长的代替者转变为家长的合作者、从知识的垄断者转变为知识的学习者。
在高校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相应的教师角色也有自己的“不变”与坚守。余胜泉[6]提出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谷亚[7]提出高校教师应坚守成“人”教育的原点使命,坚守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的职责,坚守个体社会化引领和学习社交性弥补的重任。
2.2. 新时代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随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重新加入了一个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媒介,师生关系从而变得更加微妙与复杂。潘小芳、郭瑞[8]迎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面临教与学的方式变化、“爱真理”与“爱吾师”间的博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的转变三方面的变革导致了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面临危机,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阐述了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生成性本质。李海峰、王炜[9]提出了“互联网+教育时代”师生关系应从构建智能学伴关系,创建个性化学习生态系统,建立信源寻径导游机制,创设文化共生语境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刘霞[10]则指出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师生交往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类血缘”关系,从而导致师生关系面临一系列的伦理风险。
3.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挑战
3.1. 教学责任感的弱化
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在线课程、虚拟课堂、AI辅导系统等技术工具的普及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统互动方式逐渐减少。在线教学的异步性和远程性,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减少,进而降低了教学中的责任感。一些教师可能倾向于依赖预先录制的课程内容或自动评分系统,而忽视了实时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和反馈。这种教学责任感的弱化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挑战。
此外,AI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削弱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例如,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动化评分、学生行为监测等功能,部分教师可能因此降低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转而依赖技术手段处理教育中的细节问题。这种技术依赖会在无形中削弱教师对教育职责的主动承担,导致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
3.2. 学术诚信的维护
学术诚信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的隐患日益增加。数字化环境下,海量的学术资源可以方便地在线获取,导致抄袭、数据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更加容易发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成伪造数据、合成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察觉。高校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如果缺乏道德约束,可能会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学术诚信。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自动生成论文、智能写作软件等工具正在被广泛使用,教师若在研究中过度依赖这些技术,而不进行严格的学术审查和自主创作,可能会违背学术诚信的基本要求。这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学术声誉,还会对学术界的整体诚信产生负面影响。
3.3. 知识产权的保护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传播性和可访问性,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课程内容、科研成果、讲义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轻松地被复制、传播,甚至被未经授权地使用或修改。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成为一项严峻的职业道德挑战。
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数字化资源和人工智能工具时,也面临着潜在的知识产权侵犯风险。例如,教师在课程中引用他人数字化资源或使用AI生成内容时,如果没有遵循相关的版权规定,可能会无意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如何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平衡知识资源的共享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职业道德课题。
3.4. 师生关系的伦理问题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模糊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边界。在虚拟课堂、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但这种频繁的线上互动也增加了职业道德风险。例如,教师与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私人化交流可能导致师生关系过于亲密或不当,进而引发伦理问题。
同时,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个性特点,教师若过度依赖这些数据而忽视与学生的直接沟通,也可能削弱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如何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环境中保持合理、规范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议题。
3.5.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环境下,学生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问题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需要处理大量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习成绩、行为记录、作业完成情况等。这些数据一旦泄露,不仅会对学生个人隐私造成侵害,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的背景下,学生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常态,教师如何妥善管理和使用这些数据,确保其隐私和安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重大挑战。
4.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挑战的原因分析
4.1. 技术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脱节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步伐。许多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时,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培训,无法充分理解和应对数字化教学和AI技术带来的新问题。高校在推动教学技术更新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导致部分教师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忽略了道德风险。
4.2.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化教学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教师在处理知识产权、数据隐私等问题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职业道德的边界模糊不清。这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容易陷入道德困境。
4.3. 数字化资源的滥用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工具的便捷性使得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常常忽视其潜在的道德问题。一些教师可能因为过度依赖技术工具而降低了对学术成果原创性和教学质量的要求,进而导致职业道德问题的发生。
5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5.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特别是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道德问题。通过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提升教师对数字化教学和AI技术中的道德风险的认识。例如,针对知识产权、学术诚信和数据隐私等问题,高校应提供明确的指导,帮助教师在使用技术工具时能够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5.2. 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保障
政府和高校应尽快完善关于数字化教学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隐私管理方面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持。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专门的版权管理系统,帮助教师保护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并对违规使用者采取法律措施。
5.3. 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以有效应对新技术带来的职业道德挑战。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意味着让他们熟练掌握在线教学工具、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要求教师具备在复杂的数字化环境中作出正确职业道德判断的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数字素养:
(1) 提供专业的数字技术培训: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有关数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定期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各种教学平台和技术工具的使用。同时,培训内容应包括技术使用中潜在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风险,帮助教师在使用技术时更好地理解其职业道德影响。
(2) 开展跨学科的道德讨论:为了让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时有更深刻的道德思考,高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研讨会,探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伦理问题。这些讨论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在技术应用中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理论依据。
(3) 推动自主学习与创新:教师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主动研究和了解最新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鼓励他们通过自学提升技术能力,并将这些新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5.4. 构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伦理框架
为了帮助教师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中做出更好的职业道德决策,高校应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教学伦理框架。这个框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师生关系的规范化:教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在线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保持专业化,避免过度私人化的交流。高校可以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规范教师与学生在社交媒体、在线平台上的互动,防止潜在的伦理问题。
(2) 学术诚信的保障: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和科研工具逐渐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应坚守学术诚信。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监督,确保所有学术成果都符合学术伦理,并对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成果进行严格审查。
(3) 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化:数字化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高校应制定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教师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不被未经授权地使用或修改。对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也应设立惩戒机制。
(4) 数据隐私与安全的保障:高校应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数据隐私保护培训,确保他们在处理学生数据时具备足够的隐私保护意识。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所有教学和科研数据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
5.5. 建立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为了鼓励高校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学校应设立奖惩机制,促使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保持高标准:
(1) 设立职业道德奖项:对于在数字化教学和人工智能应用中表现出色、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学校可以设立“职业道德优秀奖”或“学术诚信奖”等荣誉称号,并通过奖金或其他形式进行奖励。这将激励其他教师更加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 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严惩:高校应制定明确的处罚机制,对于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或科研中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例如侵犯知识产权、违背学术诚信或泄露学生隐私等,应给予明确的处罚措施,例如通报批评、扣除绩效工资,严重者甚至取消教师资格。通过严厉的惩处,能够有效预防职业道德问题的发生。
6. 结论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教学模式的变化,还必须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坚守职业道德。本文分析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主要挑战,归纳为教学责任感弱化、学术诚信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师生关系伦理问题以及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保障,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并建立适应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环境的教学伦理框架。同时,通过实施奖惩机制,鼓励教师在新技术背景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这些措施,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职业道德挑战,保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诚信。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道德风险的监控与预防。此外,跨国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在面对技术带来的职业道德挑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