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Education
摘要: 我国物流业的稳定持续增长,萌生出井喷式的创新创业需求。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存在学生“想学习而动机不足”、教师“想教授而深度不够”两个方面的困境。本文提出深化物流管理专创融合认知、修订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重建物流管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组建专创融合教学团队、搭建专创融合实践平台为一体的融合路径。
Abstract: The stable and sustained growth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has sparked a surge in demand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re the core force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However, 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education has two shortcomings: students lack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teachers lack depth to teach.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fusion path that integrates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revi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rebuild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 teaching tea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 practical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文章引用:彭姗姗, 庄小云, 张欣欣.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99-10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72

1. 引言

“十四五”以来,物流业产业地位持续提升,物流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近五年,物流类专业每年的新增数维持在21至23之间,专业点持续新增但趋于平稳,2023年全国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招生专业点523个。《“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打造创新实用的科技与人才体系”作为独立篇章,强调高校是物流科技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并明确物流人才是物流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市场规模逐步变大,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物流人才需求日益剧增。如何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既是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进行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为破解这一难题,学者们展开了研究。成伟(2018)认为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是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升华与创新[1]。朱晓东等(2018)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的因素[2]。胡玲、杨博(2020)发现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以及匹配的实践场地面积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均产生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3]。赵亮(2020)提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同向,教育内容上的贯通以及教育模式上的依托是两者融合的基础与条件,也是两者融合的逻辑起点[4]。荆鹏飞等(2021)结合“设计思维”课程群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强化提升–成果转化”教学模式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5]。袁君、陈颖(2022)认为应从创新课程组成形式、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优质师资队伍、开展创新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路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6]。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针对物流管理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的研究还十分匮乏。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是一个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对立的概念,应该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又必须体现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所以,很有必要寻求有效的融合路径,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同时又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深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

2. 物流行业创新创业需求分析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是社会的“第三利润源”。随着供需地理间隔拉大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物流行业市场需求呈现稳步、持续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日益剧增。我国2023年快递业务量1320亿件,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物流业景气指数全年平均为51.8%,比2022年增长3.2个百分点。我国物流业的稳定持续增长,不仅带动了社会生产、需求的增长,也萌生出井喷式的创新创业需求,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技术创新

创新技术的出现能带动物流行业突破性的发展,是物流业创新发展、升级的使能者。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物流业技术创新需求空间巨大。新零售、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对物流业技术创新要求更高。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技术创新的智慧物流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容量超万亿。物流业依托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智能化、可视化、柔性化的物流服务,通过不断优化物流作业流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物流服务的协同与高效。

2.2. 物流机械设备创新

物流机械设备是物流业的作业执行者,在工业4.0发展背景下,物流机械设备创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兴物流机械设备的开发与利用为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近年来无人机、无人车、搬运机器人等不断升级改进,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各项作业的效率和速度。物流机械设备的应用涉及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的各个领域,不同领域对物流机械设备创新的需求虽然存在差异,但总体创新要求趋同。第一,物流机械设备智能化,要求物流机械设备具有自动感知、信息交互、自主分析等功能,实现物流机械设备从作业执行向自主决策“智能帮手”转变。第二,物流机械设备协作高效化,物流机械设备需要进行设备间协作以及人机协作,要求物流机械设备能进行高效协作,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三,物流机械设备柔性化,要求物流机械设备具有产能、服务内容灵活扩展能力,以适应物流服务定制化、多样化、波动性需求。

2.3. 物流信息平台创新

物流信息平台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数据收集、传输、处理与应用为主要生产要素,是推动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关键途径。目前物流行业呈现“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然而全链条运行的降本增效需要创新型物流信息平台的支撑与保障,物流信息平台相较于传统物流具有明显的资源聚集优势。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信息平台尤其是网络货运信息平台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货运等物流信息平台蓬勃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3中国物流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有3069家网络货运企业,接入社会运力798.9万辆车、驾驶员647.6万人。物流信息平台的创新要求平台在运营模式清晰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物流规模、不同物流领域、不同业务场景的物流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信息服务,此外物流信息平台还从应急保供、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尝试。

2.4. 物流运营模式创新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是经济社会的基础支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激发了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物流运营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共享物流。共享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大致有共享物流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共享信息平台、跨界资源共享等方式。四种模式的对比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modes of shared logistics

1. 共享物流各种模式对比

共享物流模式

特点

典型应用

共享物流资源

通过向用户开发共享仓储资源(云仓)、技术资源、物流人力资源、终端配送资源等形式实现物流资源共享的模式。

共享云仓、共享收货站、共同配送

共享设施设备

通过使用标准单元器具(周转箱、集装箱、托盘)实现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企业间设施设备共享,或物流企业间实现物流装备(叉车、运货车辆、装卸设备、快递柜等)共享。

托盘循环共用、周转箱循环共用、叉车租赁、智能共享快递柜、物流联盟运力整合共享(如壹米滴答)

共享信息平台

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新管理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共享。

货运O2O整合(货拉拉)、行业信息平台(卡行天下)

跨界资源共享

物流资源与客运、门店、生产、金融等非物流资源连接,实现跨界资源共享。

物流金融、门店自提、客运汽车搭载物流包裹、高铁搭载快递

2.5. 物流服务内容创新

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联动发展的深入,物流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的合作从简单的运输、仓储等单一的业务外包向全链路物流业务统筹转变。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物流功能要素外包服务不断向供应链两端延伸,不仅为制造业、农业、商贸业提供上游原材料物流服务(原材料采购、入场物流、库存管理等),而且为制造业、农业、商贸业提供下游产成品物流服务(流通加工、分销物流、售后物流等)。

2.6. 物流成为创业风口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动脉,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物流业。我国物流需求广泛,且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一旦抓住机会就能成就伟大企业与成功企业家。伴随着科技变革的冲击,针对行业领域的创业项目大多也从物流行业切入再向行业领域延伸。我国物流业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设备、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物流智能算法)、物流新兴市场(电子商务下沉市场开发、物流金融)等都是创业者热衷的领域。

3.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困境

物流对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十四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物流业发展、物流专业的建设、物流人才培养。随着物流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的怪象愈演愈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无法有效对接社会需求。

3.1. 学生“想学习而动机不足”

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创新创业知识也高度渴求。然而学生心知肚明要努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却难以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态,甚至是“浅尝辄止”。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是多方因素交织影响造成的。第一,创新创业学习氛围不足。物流是发展潜力强劲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升学、就业前景较好,不乏有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欠缺仍能高质量毕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可有可无。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第二,缺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考核与激励机制。学生学习的功利心不容否定,学生的学习容易被学校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左右。学生看重学校的评奖评优,然而现行的高校教育在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优秀学生评比方面注重学生智育成绩,未能重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风向标尚未形成,也就不能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热情。第三,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内驱力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尤其是“创业”是差生才会走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道路,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才是正统。这样的错误思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激情甚至派生了创新创业学习的厌倦情绪。

3.2. 教师“想教授而深度不够”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思潮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已经有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强烈意识,然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专业课课堂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效果仍不理想。第一,教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执教“从校门到校门”的就业模式,且平时将工作中心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大多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且创新创业教育是较新的教学模块,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创业指导和资源。第二,课堂教学“宽度”与深度”难以两全。物流管理专业课知识面广、涉及交叉学科的领域多,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专业课教师授课节奏较快,教学内容难免顾此失彼,对于创新创业只能点到为止,难以针对具体的创新创业知识点展开深入地剖析与讨论。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难以把握。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从专业知识到创新创业应进行自然、顺畅的过渡和转换,而不是毫无衔接、生硬地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找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精准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进行巧妙地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知识游刃有余而且要有根深蒂固的创新创业理念,这正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4.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包含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两个维度的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准备和可靠依赖,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升华与具体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4.1.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深化物流管理专创融合认知

学校、教师、学生物流管理专创融合的行为主体,意识与认知是实现融合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融合成败的关键作用。部分高校对专创融合的认知不够,将融合演变成简单地将创新创业课程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叠加”,甚至出现创新创业与物流管理专业课题割裂形成“两张皮”[7]。首先,要认识到物流管理专创融合的内涵和价值,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现个人梦想,也是推动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激发教师专创融合的热情,关注其他高校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效果,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当专创融合的主力军,体验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带来的教学成就感。最后,要树立专创融合的明确目标,在教学实践前,先确定物流管理专创融合的教育目标,为物流管理专业师生提供正确的观念指引。在专创融合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意识,以树立“行业自信、爱国情怀”为核心,让学生树立学一行爱一行、服务行业振兴、奉献社会的情怀,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协同育人效果。

4.2. 基于OBE教育理念凝练培养目标,修订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8],基于OBE教育理念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抓手。第一,通过内外需求调研确定国家、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学校定位与错位发展特色,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即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明确学生应具有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即明确创新创业毕业要求,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毕业要求与人才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每个培养目标都有相应的某几个毕业要求进行支撑。第三,构建物流管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并列出物流管理专创融合构建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实现矩阵,明确各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毕业要求实现的贡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物流管理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Ideas for developing a logistics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OBE education concept

1.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物流管理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

4.3. 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建物流管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实现物流管理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根据不同阶段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构建思路。1) 大一:通识型专创融合课程平台,该课程平台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过通识必修课程中的专业导论、专业入学教育,以及通识选修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其他课程向学生输送创新意识并形成创新创业思维。2) 大二:技能型专创融合课程平台,该课程平台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重点讨论物流行业创新发展领域探讨(智慧物流、无人化等)、物流创业案例分析等,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3) 大三:综合型专创融合课程平台。在该平台课程中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大部分课程配套设置有课程设计环节,除此之外还有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设计进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创业模拟训练。4) 大四:拓展型专创融合课程平台,该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跨专业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毕业论文撰写,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化与延展,为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做准备。

Figure 2.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creation integration four stage curriculum system

2. 物流管理专创融合四阶段课程体系

4.4.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组建专创融合教学团队

专创融合教学团队的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选派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走出去”深入社会、物流行业组织、物流企业进行挂职,更新物流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回校后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深入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另一方面,加强校、政、企合作,积极“引进来”政府、物流企业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精英,通过双师同台、讲座、校外导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以补足校内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指导不全面之处。

4.5. 多渠道深耕种,搭建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之余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搭建专创融合实践平台:1) 结合相应比赛促进专创融合实践,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供应链设计大赛等都是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在竞赛中指导老师与学生综合利用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思维反复进行打磨与论证,无形中树立了“敢想敢创”的精神;2) 结合相应的项目深化专创融合教育,通过指导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者让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具体项目的建设,让学生深入到项目的调研、数据分析、成果研究过程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面与实践渠道。3) 搭建创客实验室培育专创融合成果。学校提供长期、专门的场地,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学生在这里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与分析,通过不断的思想交流碰撞出创新创业的火花,进而为学生创新专利的申请、企业注册与经营打下基础。

5. 结论

如何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对物流行业创新创业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困境,进行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安徽新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合研究(项目批号:IFQE202301);2022年安徽新华学院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基于Rubric的“配送管理”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2jy013);安徽新华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编号:2023jgkcx07);2023年度安徽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推荐):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1784)。

参考文献

[1] 成伟. 从背离到融合: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11): 5.
[2] 朱晓东, 顾榕蓉, 吴立保. 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 江苏高教, 2018(2): 4.
[3] 胡玲, 杨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2018年我国1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数据[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38(12): 12.
[4] 赵亮.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 江苏高教, 2020(6): 6.
[5] 荆鹏飞, 何丽娜, 宋瑞波, 杨雪.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4): 47-49.
[6] 袁君, 陈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探索[J]. 大学: 研究与管理, 2022(12): 177-180.
[7] 花雨阳, 郜庆路, 吴向荣, 袁付礼, 罗玲, 王超, 孙合林. 以可迁移能力培养为抓手的专创融合模式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3, 45(4): 594-598.
[8] 黄维静. OBE视域下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 24(3):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