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System Research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回答了如何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问题。这一重要方法既是系统研究理论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集中体现,又是进行社会研究和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生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环节贯通。同时,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当下,要积极探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Abstract: The method of social system research is the basic method of Marxist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which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 and elements correctly. This important method is not only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system research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but also the main means of soci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pplying social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helpful to construct the good ecolog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lin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structure, level and openness of social system research,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杨天凤.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247-2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1009

1. 引言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指运用系统思维来分析社会整体的各结构、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正确认识系统与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方法论。这一科学方法是以一般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等社会系统理论为根本指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不仅对于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价值性的鲜明特征,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指向。然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部分、要素以及环节未能相互配合、有效协调的现象。因此,应当积极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挖掘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同时,无论运用何种方法用于指导实践都需遵循其基本原则,方能达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最终,还应着力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等方面探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使得理论与实践得以辩证统一。

2.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概述

2.1.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来源于系统科学,是系统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领域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系统科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科学门类,其最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始兴起,而后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要素和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贝塔朗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系统论的创立人,他提出生命机体的整体性、结构性、组织性等观点为系统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和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系统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系统科学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统思想和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由人口、自然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复杂系统,从系统观点出发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正是在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确立、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角度去考察人类社会和揭示复杂系统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研究系统之间以及组成系统的要素、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系统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将系统方法运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使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以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形成包括整体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研究社会科学和考察复杂系统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发展或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运用还需遵循基本的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注重系统研究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从而促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创新。

2.2.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都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服务,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使命上具有统一性。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既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及发展,其中不乏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去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典型案例。譬如,有学者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现实问题,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尚未建立系统思维,存在管理职能分散、教育视角单一、科学评估缺乏、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2]。另外,有学者就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环境等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树立系统观念[3]。此外,还有学者就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实施路径进行探索,阐述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如何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4]。可见,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对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节、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层次、资源分配、文化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得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价值得以凸显。一定程度上,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分析、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环节、层次、结构的互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运用价值,有利于教育者找准系统内部出现的问题,把握系统整体的运作。但必须认识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要基于系统机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要充分利用系统科学的逻辑理念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内容、环节融会贯通,紧密相连。比如,教育者应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等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

总体而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把握、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良性发展的科学方法,但也要看到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和潜在困境。未来,既要正确认识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又要严格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更要积极探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方法,为研究社会机体和社会形态提供思想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一意义上,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二者之间的良性运用必将为系统的生态、要素和环节带来积极价值。

3.1. 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非被动形成的有机实体,而是通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主动构建而形成的综合整体。置于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与系统所处于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但由于系统中一些未知要素和环节之间的不当循环,可能会进一步威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这就使得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得以凸显。一方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所揭示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生态提供理论助力。良好的系统生态意味着系统与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之间能够实现相互促进。然而,系统内部乃至外部的矛盾总是时有发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调节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环节,帮助系统有效运行,从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生态。另一方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所明晰的社会系统处理原则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生态提供实践助力。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指导教育者如何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的协调发展。

3.2.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特定系统存在并维持其运动变化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单元[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介体,这三大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得以形成。然而,任何系统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要素的消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循环的发展过程。借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来解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机理和系统整合可知,由各个子系统和诸多要素不断分化、整合而生成的有机系统一定是动态开放的。这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要素始终很难按照既定的排列方式进行整合的成因所在。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要素紊乱和整体分裂的现象,但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却能有效地帮助优化系统要素。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教育者树立系统思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好地平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及外部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社会系统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推进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介体等系统要素的合理优化。

3.3. 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环节贯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其内部环节的运行活动极其复杂。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而言,一般可分为教育准备阶段、信息交流阶段、理论内化阶段、外化应用阶段以及反馈调控阶段等主要环节。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求将教育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看作一个整体来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能否顺畅、贯通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间连接性容易中断、环节间容易分裂[6]。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教育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环节衔接不当的问题,有助于推动各项环节之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和研究能力为基本目标,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师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也必将会反过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良性状态,才能为具体环节的畅通提供可能和助力。可以说,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指导系统发展和要素优化的科学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和环节贯通有着积极作用。

4.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方法,一定程度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紧密相连。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其特定的运用原则,坚持运用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进而保证在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变。

4.1. 坚持整体性原则

坚持整体性是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核心原则,强调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分外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始终将系统看作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或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整体性的核心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实践,就必须坚持这一方法的整体性、系统性,坚持以完整、准确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防止和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简单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成一堆独立且凌乱的教育元素之间的相互拼凑,并将其片面地分解为各不相关的独立部分来看待,而是要将其看作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而言,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做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包括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育应然与教育实然之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都应呈现出和谐完整的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发展。只有充分考虑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始终坚持整体性的运用原则,才能真正地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

4.2. 坚持结构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不仅承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强调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和结构,以一定的比例、秩序、结合方式进行组织排列,其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叠加,而是具有主次分明、层级清晰的合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教育者、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具有结构性意义[7]。在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结构性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教育要素的性质功能,更主要取决于系统内部教育结构的排列组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教育结构决定着教育要素发挥的教育功能和形成的教育合力。复杂系统的功能是否取得最优化的理想结果、“教育应然”是否能转化为“教育实然”都直接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组合。也就是说,在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明确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要素所组成的,而且还应认识到稳定的系统是各个要素之间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形成的有机结构。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分析各种教育现象的内部组成结构,通过揭示背后具体的系统结构,从而找到造成问题出现的主要成因,促进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

4.3. 坚持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作为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则之一,既是社会层次理论在方法论上的集中体现,又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工作、教育实践的基本遵循。层次性原则即系统的层次性,指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特征、属性、功能的层次或级别而组成的。不但如此,这些层级在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共同作为系统的子系统,同时作为上一层次的组成部分,最后按照严格的层次组织起来。坚持层次性原则就意味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进行层次性分析,不但要避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简化“还原论”的错误倾向,更要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过程中进行分层逐次地论证和探索,考察不同层次之间的本质差异和一般联系,从而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规律所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个层级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层次之间既存在着共同规律,又蕴藏着各自层级的子系统所独有的特殊规律。系统层次的属性差异决定了系统各层次的活动规律也不尽相同,高层次系统具有低层次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和属性。这则造就了各个层次之间特殊的运动规律,层次越高也就自然具有更复杂的属性、特征及其功能。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着重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个层次之间的运行规律,既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共同规律,又切勿忽略各个层次之间运行的特殊规律,坚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本质属性。

4.4. 坚持开放性原则

开放既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开放、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方法论也是开放创新的方法体系。开放性原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拓创新的指导原则,而且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实践要求。开放性原则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信息互换、资源共享、能量传送的开放性,是关系到系统发展、功能优化与结构更新的必要条件。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有序,就是因为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换而获取能量。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够与外界的各类物质进行交换,以求获取维持系统自身不断发展的物质能量。反之,封闭的系统只会阻碍内部结构的有序更新,造成层次紊乱、结构无序的恶性发展。同样,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受到社会环境的极大影响,所参与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都与社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客观联系。这一意义上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的小环境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将社会研究和教育实践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推进,充分吸收社会系统中一切可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开放交流中去改造旧质、创造新质。

5.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就要积极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指导实践。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把握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内在意蕴和深层逻辑,更要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提高主体能力、增强客体认同以及创新介体形式等方面入手探索运用路径,奋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5.1. 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能力

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探索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必然得先从提升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入手。其一,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提升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教育主体在给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系统与要素的整合问题,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同时,教育主体应适当选择具有说服力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话语,以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其二,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提升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尽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但却是互不重合的独立个体。教育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理应坚持系统观念,善于换位思考,共鸣教育对象的情感,以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情力。其三,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提升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亲和力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够产生情感交融和价值传递的关键因素。教育主体应以温和且亲切的话语输出建立起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以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5.2. 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认同

教育客体意味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一是要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增强教育客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原则。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时,要引导学生自觉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二是要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增强教育客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需从思想的整体性出发,切勿出现思想前一时期与后一时期割裂的现象,以求增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认同。三是要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增强教育客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情感交互的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教育主体应当以教育客体情感发展的整体为教育参照,力求在与教育客体情感交流的系统环节中增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

5.3. 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形式

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8]。教育介体的形式选择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环节和要素的衔接成效。要想探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如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创新教育介体形式必不可少。一方面,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传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承载着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9]。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益成为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要与现代大众传媒实现相互结合,进而创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教育介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无论其如何发展,始终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应用形式。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表明要素或部分的协调统一对系统整体的发展十分必要。教育主体应当适当引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兴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样应用。

6. 结语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顺应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生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要素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贯通。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需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从提升主体能力、增强客体认同以及创新介体形式等方面构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较好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孟姣. 运用系统思维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J]. 吉林教育, 2024(14): 38-40.
[3] 沈瑞林. 坚持以系统思维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 唯实, 2024(6): 47-50.
[4] 王壹. 系统思维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意蕴阐释[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2(2): 94-99.
[5] 颜叶甜, 黄蓉生.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素发展规律探寻[J]. 教学与研究, 2023(6): 59-67.
[6] 麦玮琪. 应然与实然: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探析[J]. 理论观察, 2019(4): 62-64.
[7] 蒙怡馨, 孙其昂. 基于实践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2): 32-39.
[8] 王丽. 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认识[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5): 83-87.
[9] 张瑜. 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的主要特征、历史发展及其影响[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2): 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