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是知识升华的地方,社会的进步要靠专业的知识来推动,而专业的高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那么如何建立一个高强的专业?这就需要万千高校教师认真教学并积极地做科学研究,将专业挖得更深,并能将所获得的成果完美地转化为可教学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提升本专业培养教育学生的能力。而院系领导作为院系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决策者,他们对待教学、科研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专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所以想要专业良性发展就需要中层干部从教师实际出发,以育人为根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院系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
2. 学校中层干部的职能作用和工作现状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中层干部队伍的素养是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和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中层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身份,不断激发中层干部的活力可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筑牢根基。在育人过程中,价值取向最能够体现学校育人的导向,干部领导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政策踏实落地,所以中层干部要进行科学管理就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要有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有能力来承接学校的专业发展,带领教师穿透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才能以专业的话语与师生交流,让学习真实发生,实现育人的突变。
现在教育在高质量发展,这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建教育新生态的良好契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良好的教研氛围就是学校持续内生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许多的中层干部经常忙于各种行政事务,导致对于本院系专业发展关注不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的决定有时会脱离院系实际,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侧重点,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专业的后续发展。所以学院(系)领导的思想价值观是否正确,能否以专业的态度引导年轻教师做科研,能否公正地对待项目申报,在年终考核时如何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量的占比,等等,都会对专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研究现状
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是实施高校管理的主体,他们的执行力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关系着高校有效运行、战略制定以及稳定发展的大局。作为学校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队伍,他们工作在校内教学、党务、管理、科研、后勤等一线,对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的执行和落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具备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有组织、协调、决策、管理、学习、创新等能力[1]。面对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在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硬投入(即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标准还较低的情况下,要办好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提高软投入(即知识形态、管理技能等无形投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因硬投入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软投入的效益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2]。
除关于对领导职责的探讨之外,还有一些教师从管理方式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新形势下,中央对干部管理和高校发展都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高校中层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结合中央提出干部“八个本领”的具体要求。陈振华认为目前高校在中层领导管理上存在选任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精细、部分人员慵懒散、考核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高校可以从完善选任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健全考评机制等方面全面深化中层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3]。刘勇兵也对当前高校内部行政化的倾向进行了归纳总结,他认为高校长期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他详细分析了行政化倾向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内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设想[4]。还有教师从信息化角度提出了领导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着信息技术的裹挟与涉入,并呈现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共存共生的发展态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将会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5],等等。大家从各方面对中层领导的职能划分和管理方式都做了细致的讨论。
4. 学校中层干部的行为和决策对专业发展影响的具体分析和建议
学科专业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它的发展自然关系到学校整体的水平定位、学生生源、社会影响力和未来发展走向,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的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而院系领导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带头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直接地影响着本学院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学管理成绩,所以要健康扎实地推进专业发展也不可忽视院系领导的作用,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4.1. 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分配
目前在师生比比较低的学院,学院总教学工作量较大,领导更多地考虑的是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又在限制外聘教师人数的情况下,导致几乎所有专任教师教学任务都非常繁重。同时,还有一部分专任教师要承担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因为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压力,所以科研方面就会出现精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是难以获得。那么根据各院系实际情况,学校如果能够允许聘请适量的外聘教师使得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够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学科专业问题,这对于教师个人发展会比较有利,对于相关专业来说教学和科研也可以齐头并进,有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在教学上教师也可以有充沛的精力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并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2. 绩效的分配
在绩效分配上,部分领导狭隘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教师对高校工作侧重点的认知。其中有些领导认为只有教学是学院的工作任务,科研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学院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制定绩效分配方案时,只考虑完成教学工作量可获得的绩效,对于科研工作量完全忽略,分配的绩效甚至为零。许多新入职年轻教师对高校教学科研环境认知较少,对个人未来也比较迷茫,如果领导偏重教学,忽略科研,会间接降低教师对科研的探索欲。再加上,年轻教师大部分都是资金比较紧张的,所以这样的绩效分配方式会导致很多年轻教师总想着多上相同的课,少做科研,忽略自身长远发展,更是影响了整个学院的科学研究氛围。还有些领导更关注科研成绩,总是盯着各种高水平研究项目和高级别论文的发表,对教学质量把关不严,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习收获偏少,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所以为了建设良好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使得学科专业良序发展,很有必要公平对待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付出。
4.3. 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参加学术会议的审批
各学院项目评审委员会成员是学院领导和教研室的权威教师或各科室的领导构成。在平常工作中,这些教师也很具有话语权,所以在院系内部就会出现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学院进行项目推荐时经常会出现任项目唯亲的情况,导致项目评审不公平,也因此导致学院科研风气不正,一些教师会把心思放在跟评委会成员拉关系上。对于教师申请参加学术会议,有些领导也会根据关系的亲近程度,选择是否同意参加。如此的一些操作严重影响了科研生态环境,阻碍了院系良性发展的步伐。为了能相对公平地进行项目申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请院外专家进行项目申报的评审。
4.4. 对新教师科研能力的指导
年轻教师在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方面经验不足,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有能力的领导给予指导,所以一个有科研能力或者对科研比较看重的领导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科研能力的领导可以在平常工作中给年轻教师开讲座,教授大家写项目申请书或者发表论文的一些技巧,带领年轻教师走上专业的道路。也可邀请相关专业专家通过讲座或者本院内以老带新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在科研方面快速成长。
4.5. 教师的年终考核
许多学校年终科研考核要求较高,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非升即降”或者“非升即走”的方案,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虽然科研的优秀成果可以强化专业,但是过高的科研压力也会抑制教师前进的动力,适当的压力可激活大家创造的潜力。或者有些教师会埋头进行科学研究,对专业教学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影响到专业的办学。还有些学院(系)领导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制定的考核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公平合理性,关注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学术性不够,一味地强调职称和行政级别,没有发挥激励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作用,产生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专业的进步。所以领导需要对学术和教学有清楚的认识,知其联系与区别,同时领导还应具备专业的领导能力,制定政策时要从实际出发,减少纸上谈兵的情况。
4.6. 领导权力下放方面
每个专业都有专业负责人,一个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可以凝聚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合作精神。但是不少高校的专业负责人没有实权,都是接受学院(系)领导的安排,完成一些收集报表、写材料的工作,对于专业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规划、专业经费使用等很少有发言权,使得专业建设收效甚微。只有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使专业教师团结起来共同为专业学科教学做出贡献。
4.7. 行政会议的次数和非教学事务工作量
现如今教师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量,还要在业余时间完成大量的非教学任务和参加各种工作会议。领导如果能对教学科研以外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一些非必要工作选择简化处理,也能为教师们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4.8. 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相互转化的督促力度
高校专业教学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一个学校建设金牌专业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校科研一直关注的都是个人科研能力和团队科研协作,很少关注一个领导对科研的影响。虽然大家也都知道科研成果和专业发展的相互作用,但是也很少有人真正把科研成果和专业教学联系起来。所以就需要领导的督促,让老师们真正做到研以致用,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进一步提升专业强度。
5. 结语
专业发展必然是需要大量优秀的教师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教师潜心教学,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不断完善教案,还需要教师能坐得住冷板凳,刻苦深入研究,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所以想要专业建设能够保质保量地快速发展,能够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还需要院系领导切实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培养方案。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激情,提升教师团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基金项目
云南民族大学2023年审核评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SHPG2023Z11)。
202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4J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