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家长教育内卷的破“卷”之道——以电影《学爸》为分析案例
Breaking the “Vicious Cycle” of Parent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Analyzing the Case of the Film “Dad’s Study”
摘要: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研究,到处可见教育内卷的踪影。在无休止的教育内卷现象下产生无休止的教育焦虑问题,两者循环往复不断加剧,影响着教育生态的构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素质、能力、需求、个性、人格和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案例电影《学爸》中,家长在教育内卷下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与个性化发展,所以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家长、学校与社会应联合发力,关注孩子个性成长发展需求;除此之外,政府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责任主体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防止政策实践性缺失有利于缓解教育内卷,构建良好的教育内卷生态。
Abstract: From basic educ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from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al involution is evident everywhere. Endless educational anxiety arises from this relentless educational involution, with both perpetuating a cycle of intensification that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cosystem. Marx’s theory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qualities, abilities, needs, individuality, 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case film “Dad’s Study,” parents overlook their children’s need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educational involution. Guided by Marx’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with the aim of focusing on the individua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arents,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s individu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the responsible parties should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o prevent practical deficienc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alleviating educational involution and building a healthy educational ecosystem.
文章引用:卢艳, 李子仪.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家长教育内卷的破“卷”之道——以电影《学爸》为分析案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342-3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062

1. 引言

“内卷”一词作为舶来品,最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来的。内卷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式竞争现象。而“内卷”在教育领域也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普遍存在。2020年“内卷”一词迅速出圈,几乎成了描述我国教育生态的一个专有概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研究,到处可见内卷化的踪影”[1]。且当前,国内教育内卷呈现出普遍化和低龄化趋势。电影《学爸》揭开了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激烈的教育内卷的一角。分析其中的教育内卷现象、发现所存在教育焦虑问题,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缓解教育焦虑,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内卷的内在关联

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以下几点:首先,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致性: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的发展状态也会有所不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的发展也将逐步从片面走向全面。其次,社会条件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性: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发展状态和方向。

2.1.2.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矛盾。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剩余价值学说指出: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被剥夺了全面发展的机会,他们只能作为机器的附属品进行片面的劳动,即主要发展自己的体力劳动能力,而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则受到忽视。其次,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实现自由发展,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根基深植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之中。这两大理论相辅相成,为深入探究人的发展问题构建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而当前教育领域内的“内卷”现象,恰恰折射出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竞争的激烈以及教育资本化等深层次问题。

2.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体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其思想精髓所在。马克思强调,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换言之,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全部,成为自己的主人[2]。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对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定义,这也赋予了这一命题抽象性的特征,如何理解其具体内涵,本文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拆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人”“全面”与“发展”。理解“人”的含义,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个体层面关注的是单个的人,从这一视角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每个个体的全面成长;而集体层面则着眼于人类整体,从这一视角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社会集体的一部分,两者构成了人的双重存在。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全面”涵盖了所有属性,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能力、满足人的需求、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人格以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六个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发展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是由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简单来说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是一种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人的发展也与之贴近,即人提升自我、升华自身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积极性的运动。并且强调要多方面考虑人的发展,反之则人便会在发展过程中脱节。

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关注人的素质提高、能力发展、需求满足、个性完善、人格提升和关系和谐等多方面。“人”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全面”体现了人的发展特质,“发展”则是人们追求全面性的终极目标[3]。在本文所探讨的核心议题及《学爸》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人的需求满足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并且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这也是个人在现实中成为单一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人的性格具有他和别人区别的内在差异和独特性[5]。所以在教育内卷的大背景下,关注孩子的需求与个性化成长至关重要。

2.3. 教育内卷的具体内涵

“教育内卷”是近年来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现象,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教育内卷化是指在升学率固定的情况下,为了争夺有限或稀缺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由于竞争手段的单一化,导致了激烈而无效率的学习竞争现象”[6]。教育内卷化是指家长和学生在超越“别人家的孩子”的攀比心理和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心理的驱使下,纷纷报名参加辅导班、进行超前学习、采用题海战术等不良教育现象[7]。这也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教育内卷的具体含义相契合。“教育内卷化主要表现为教育强度过大、竞争激烈以及教育过度等现象。具体而言,学生在校园教育与课外辅导之间奔波劳碌,而家长们也因学区房和辅导费用而倍感压力[8]。这一具体含义与本文的分析案例电影《学爸》相契合。然而“教育内卷意味着教育目的异化、教育有增长而无发展,以及教育资源过度甚至无效损耗”[9]。构建良好的教育内卷生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2.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内卷的关联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内卷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个体与类的统一,提倡每个人和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与教育内卷中追求个体竞争优势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素质、能力、需求、个性、人格和关系的和谐发展,而非单纯追求升学率和竞争优势。这有助于缓解教育内卷中过度强调竞争的现象,让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其次,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教育的实践基础,主张人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身。这与教育内卷中过度依赖辅导班、超前学习、题海战术等现象形成对照。全面发展理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提高自我,从而降低教育内卷的程度。第二,全面发展理论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提倡因材施教。而在教育内卷现象中,往往过分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减轻教育内卷带来的压力。除此之外,第三,全面发展理论倡导教育公平,强调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而在教育内卷中,优质教育资源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导致竞争加剧。全面发展理论提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更多人受益,从而缓解教育内卷现象,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贯彻全面发展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倡导教育创新,是应对教育内卷、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3. 电影《学爸》中存在的教育内卷现象

3.1. 《学爸》中不同家庭的教育内卷现象

当前,国内教育内卷呈现出普遍化和低龄化趋势。电影《学爸》揭开了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激烈的教育内卷的一角。电影《学爸》中围绕四个家庭,以孩子的幼升小为主线,将家庭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内卷与优质资源稀缺下的“鸡娃”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四组家庭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他们都在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教育内卷,进行疯狂“鸡娃”。

电影中以雷大力与雷小米为主的第一组家庭,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反内卷–内卷。第一阶段:放养型反内卷——还孩子快乐童年。这一阶段雷大力的教育方式不亚于“东亚式父母”,放任孩子的成长,也不强迫孩子学习书本知识,那时也是雷小米最快乐的时光。第二阶段:初入“内卷”圈——争公办学校招生名额。“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雷大力开始被迫卷进了这场极其荒诞的“军事竞赛”。凌晨便开始与一批家长在学校门口进行排队争入学名额,雷大力原以为可以通过金钱、托关系确保入学名额,然而事与愿违,学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而排队想要进入名牌小学的家庭数量是海量的,最终没能顺利进入公办小学,金钱、托关系、求人赔笑行不通。这是雷大力教育内卷的第一次加码。然而雷大力已经陷入教育内卷的群体狂热,那他首先追求的大概率不会是去止损,而是如何将事情继续推进,哪怕要承受更多。在这可以用到经济学概念“沉没成本”对雷大力的行为进行解释。“沉没成本”即已经付出的那部分成本,从理性层面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算成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应该继续的根本因素在于“它未来值得与否”而不是去计算“已经付出了多少”。雷大力在第二组家庭了解到学校入学按片区划分,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孩子可以进入名牌小学上学,雷大力开始了教育内卷的第二次加码。跑遍全城的学区房,为获得购买学区房的资格花钱与本地户口的单亲妈妈假结婚,抢着加价购买一套是凶宅的学区房。然而随着新政策的出台,取消按片区进行分校的政策,雷大力为学区房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白费。第三阶段:进入教育内卷“规训”圈——卷民办学校特长招生名额。雷大力持续对教育内卷加码,将卷金钱、托关系加码到对孩子的学习与素质要求,想通过特长进行民办学校。于是开始给雷小米报各种类型的补习班与兴趣班,甚至让孩子学习最古老的编钟。再一次事与愿违,雷小米最终也没能进入私立学校。第四阶段:教育内卷病入膏肓——挤贵族学校面试。在一次领略到上海贵族学校的高级后,雷大力萌生了要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的决定。在以上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卷的持续加码下,使他的人生目标已经彻底坍缩到“赢在最好的起跑线上”。雷大力穷尽所有,放弃一切,背负债务;甚至为了让孩子能有资格面试贵族学校,甘愿放弃孩子监护人,将孩子交给雷小米的小姨高亚琳——“连孩子也可以不要”。笔者认为进行到此阶段雷大力已经在教育内卷上病入膏肓,或者说彻底被教育内卷这个圈“规训”了。

电影中教育内卷的第二组家庭是“虎妈猫爸”——火哥与火嫂以及他们的儿子箭箭。火嫂为升学不疯魔不成活,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学校,不知道在哪学到的教育管理方式,用学习监狱的方式辅导孩子写作业,甚至奉行棍棒教育,只要箭箭学习效果不理想或学习磨蹭,便用棍棒敲箭箭的头,以至于到最后箭箭的生日礼物仅仅想要一个头盔。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与变革,又一个与教育孩子相关的词语在网络高频传播——“鸡娃”。“意思是指父母打鸡血式地教育和培养孩子,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各种课内补习和课外拓展,各种文化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10]。父母主动或是被迫地卷进了教育内卷这股大风中,家长中“鸡娃式”生活成为普遍。电影中教育内卷的第三组家庭是单亲妈妈刘真真与女儿妹妹。王者领跑型家庭,刘真真为了女儿能够通过特长方式挤进较好的民办学校,一连给女儿报了八个补习班,孩子每天除了学习还要忙碌在至少四个补习班中的情节将“鸡娃”这一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刘真真甚至还为了孩子能进入民办学校,违背自己的良心,自私自利窃取雷小米学编钟的想法。教育内卷、教育竞争、“鸡娃”不禁让我们开始深思:“鸡娃”还是“鸡父母”?拼娃还是拼父母?电影中的第四组家庭是雷小米的小姨高亚琳为了能够让孩子在贵族学校立足,也在拼命地混圈子。

3.2. 家长教育内卷的社会重要性

第一,映射社会竞争的严峻态势。一是教育竞争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教育成为攀登社会阶梯进行阶层流动、争取更佳职业前景的关键途径。家长教育内卷的现象,实际上是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一种直观反映。二是体现资源分配的稀缺性。优质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所以在面对相对匮乏的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不得不增加投入,以期为子女争取更优越的教育机会,这一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内卷的紧张局势。

第二,凸显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是家长期望的驱动力。普遍的家长心态是期望子女通过教育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心态催生了教育内卷的出现。家长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以期望子女能取得更佳的教育成就。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家长教育内卷的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作用愈发显著。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向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对于减轻教育内卷的负面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进程。一是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教育内卷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促使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等措施,有望有效地缓解教育内卷的问题。二是教育创新的激发器: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家长和学生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能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第四,唤起社会的关注与深思。一是关注教育公平。教育内卷现象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弱势群体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是反思教育目的。教育内卷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即教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排名。通过反思和探讨,有助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内卷的社会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还在于它推动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反思。然而,家长教育内卷也不可避免存在现实困境——家长教育焦虑。

4. 电影《学爸》中教育内卷存在的现实困境——家长教育焦虑

所谓“教育焦虑”,“是指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主体体验到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焦虑情绪”[11]。“在教育内卷的这一境况下家长与学生精疲力竭,教育焦虑愈发严重,但整体教育效益却未见显著提高”[12]。在教育内卷、疯狂“鸡娃”、竞赛“鸡娃”、全民“鸡娃”的背后是广大父母深深的教育焦虑。家长们通过“精耕细作”的养育方式挤占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自由与空间。然而,由于多数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他们不得不随着市场的不断变迁而被动地寻找发展的机会。当家庭在微观层面上的社会地位受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制约时,个体向上流动的道路充满激烈的竞争,只能被迫接受现有的社会安排。这种趋势如同水涨船高,最终便会导致无休止的内卷化现象,并且教育内卷与教育焦虑相互关联,恶性循环,所以最终便会导致陷入无休止的教育焦虑。这是教育内卷问题的真正内核,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真正精神内核:是当代中产阶级对阶层跨越的渴望以及对阶层掉落的忧患。

“持续不断的内卷现象导致家庭教育开支的不断增加,同时也加剧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13]。依据《2017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中国家庭的教育开支超过了家庭年支出的一半,具体而言,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费用占据了家庭年收入的26.39%。此外,高达89.92%的儿童曾经参加过辅导班。尽管许多家长对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表示无奈,他们仍然持续增加对教育的投资[10]。以至于在内卷与“鸡娃”过程中,家长们又忙,又累,又焦虑。电影中四组家庭的人生目标已经坍缩到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各有各的内卷方式与鸡娃方式,但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困境,承受着教育内卷下的负担、压力与焦虑。雷大力为让雷小米上最好的学校,不惜花大量的金钱与时间,请人排长队、托关系、假结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卖澡堂,与此同时承受的是求人赔笑脸、经济负担的教育焦虑,甚至在雷小米未能如愿进入贵族学校出现了教育焦虑下的情绪崩溃。同样火哥火嫂也承受着在教育内卷的群体狂热下,教育经济负担与压力较重的教育焦虑。在现实与虚拟的双重夹攻下,家长们负重前行,时感心力交瘁,但是又不敢停下脚步,唯恐落后。火嫂在雨中发着传单带着哭嗓崩溃说道:“大家都在跑,我不敢停嘛!”。这句话又道出了多少“鸡娃式”生活家庭的辛酸与无奈。刘真真也承担着在教育内卷后女儿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疏远的教育焦虑。高亚琳作为理想型家长,却也在承担着如何能够在贵族学校的家长社交圈中树立良好影响的教育焦虑。

在“鸡娃群”的催化下,教育焦虑不仅在家长自身循环,还会在家庭内部循环,也会在“鸡娃群”内部的家长之间循环传导,甚至在更大的社会层面循环传导,从而导致教育内卷病态化形成不健康的教育生态。电影中海量家长一大早排队争入学名额的画面,刘真真作为微信群群主宣传培训班,在家长群售卖培训课程等情节在无形当中把教育焦虑推向社会层面高潮。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的“神童”张炘炀近日也掀起舆论风暴,“神童”父母迷信光环,要求孩子1天作诗2000首,2年出3本书,这样的速成教育非但没能培养出人才,反倒成了现代版“伤仲永”。“鸡娃式”教育下的儿童发展如何,有研究者以电视剧《小舍得》为例表明当前“鸡娃”(密集养育)模式下儿童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父母越用力儿童发展反而越失败的养育困境[14]。雷小米在教育内卷下失去了童年的童真与快乐;刘真真的女儿妹妹没有了笑脸;箭箭怕挨打,整天头盔不离头,在抽泣中学习。家长又累又无奈又焦虑,孩子又累又烦躁又压抑。

教育内卷下所存在的家长教育焦虑的现实问题,有研究认为是在“鸡娃”之风由现实蔓延至网络,经过“鸡娃群”等网络媒介推波助澜,加剧了现实中的“鸡娃”内卷。家长加入“鸡娃群”后,卷入更加激烈的教育竞赛[10]。电影中刘真真搭建了家长群,作为家长群的群主,授课培训,引领更多家长加入教育的“军事竞赛”,堪称“鸡娃王者”,也在无形当中让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家长的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情绪。“从根源分析,家长个人因素,例如攀比和虚荣心理,以及过高的教育期望,是造成问题的原因”[15]。“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不良的教育竞争秩序、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同样,社会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例如校外辅导教育的畸形发展”[16]。“校外辅导机构迅速崛起,成为新产业链的一部分,它们恶意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推动了教育恐慌情绪的蔓延”[17]。陈华仔与肖维将家长的教育焦虑细分为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即家长担忧在某一教育阶段的竞争中落后,进而可能导致在随后的学习或生活阶段继续处于不利地位[18]。家长们通过“精耕细作”的养育方式挤占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自由与空间。然而,由于多数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他们不得不随着市场的不断变迁而被动地寻找发展的机会。当家庭在微观层面上的社会地位受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制约时,个体向上流动的道路充满激烈的竞争,只能被迫接受现有的社会安排。这种趋势如同水涨船高,最终便会导致无休止的内卷化现象,进而导致陷入无休止的。这是教育内卷问题的真正内核,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真正精神内核:是当代中产阶级对阶层跨越的渴望以及对阶层掉落的忧患。

5.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破解家长教育内卷的路径

电影《学爸》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教育内卷背景下的现实生活,深刻反映了社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和教育焦虑。教育焦虑影响着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19]。所以对于焦虑情绪不能不管不问,如果无所作为,教育焦虑还会在各个教育参与者间“传染”,相互影响,不断蔓延与加码[20]。在《学爸》的时间线以后,教育部门陆续对学区房、特长生等乱象发布了一系列文件。电影中家长们所经历的焦虑恐慌,在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为过去。如何破解教育内卷,缓解教育焦虑,在内卷与反内卷不停的社会,找到教育内卷的平衡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以促进人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为基点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关注孩子成长需求、做出适合孩子个体成长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破“卷”之道。

5.1.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个性发展

在教育内卷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盲目跟风,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要摆脱这一困境,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做出适合他们个体成长的选择。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过度投入和竞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电影的标题《学爸》引人深思,这个标题中蕴含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家长到底在拼什么?是拼娃,还是拼自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电影通过父子的生活经历,让我们观众反思这一问题。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会追求最好的,但是否已经超过了一种合理的界限?电影中火哥和火嫂的形象让观众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虚荣和攀比,他们的存在是教育焦虑的一种放大,也是在暗示观众:不应该为了彼此攀比,而是应该为了孩子的真正需求。电影通过雷大力的小姨的出现,让雷大力领悟到了“拼娃”的本质其实是“拼父母”。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拼的到底是孩子的未来,还是在拼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面子?

家长应该如何在教育内卷这股大风之中做自己,不被这股风带着跑、不被“鸡娃式”生活所支配,跳出“鸡娃”潮,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研究者认为开展针对性的家长教育,有助于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孩子的个性和天赋,并合理设定教育期望。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而且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21]。在笔者看来行动从观念来,所以家长如何跳出“鸡娃潮”做出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完成教育转向,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做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选择。父母应该更加尊重孩子的秉性和兴趣,帮助其快乐健康地顺势成长,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孩子应该是一个被尊重的独立个体,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学爸》电影的结尾,黄渤说了一句话:“孩子的人生应该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谁说,小鲤鱼一定要跳龙门吗?这个世上有江河湖海,我想,只要他想去,总有一湾水,能让他好好活着。”是的,孩子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去探索和创造,而不是一定要按照传统的路径去追求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引导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教育内卷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全面关注人的发展需求,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以及转变教育观念,缓解教育内卷现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更加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5.2. 关注孩子需求,多方发力促发展

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成为他自己。然而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需求,但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这些需求往往被忽视。要破解教育内卷,就必须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了解孩子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以及全面发展。

第一,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改革的责任,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避免过分追求分数和排名;第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过分追求分数和排名,而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通过家庭的教育引导,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探索和成长。第三,社会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社会应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功利主义和攀比心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光。

破解教育内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让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3. 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发展理论倡导教育公平,强调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而在教育内卷中,优质教育资源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导致竞争加剧。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而追求优质资源的家庭是无限的。为了获得稀缺优质教育资源的累积效应,教育内卷应运而生。所以优化资源配置对于破解教育内卷,缓解教育焦虑有着重要意义。这便需要政府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上有所作为。首先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这包括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通过财政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其次推行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原则。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比如,可以建立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倾斜,使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除此之外,还可以推动普惠性教育发展。政府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提供免费教育资助,降低教育经济门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此外,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4. 责任主体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防止政策实践性缺失

在时代背景下,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政策通常被称为“双减”政策。该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规范教育市场秩序,并有助于缓解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现象。研究指出,“双减”政策是缓解家长在教育领域焦虑情绪的关键举措[22]。“双减”政策要发挥其效能,首先必须“破除难题”,遵循这一逻辑,发挥“破除难题”的作用,使教育回归到健康且富有内涵的发展道路上[23]。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为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政策的责任主体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必须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践性缺失,应将政策落实落地。笔者认为落实双减政策两大主要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和学校。首先是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落实政策配套与实践衔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加强社会倡导,推动教育观念的变迁[24]。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积极消除治理负面效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其次是学校应该加强引导,优化校内教育服务,完善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和质量;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能力,推进家校深度合作;同时加快课后服务落实,通过完善课后服务体系与家校合作路径,纾解家长教育变革焦虑、教育获得焦虑和教育参与焦虑[25]。关于学校,有研究者建议,应以学校为核心,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实现四个转变:从表面到本质、从过度竞争到健康成长、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从行为规范到文化塑造。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努力解决教育焦虑的问题[26]

6. 缓解家长教育焦虑路径的实践效果

贯彻落实策略路径,防止实践性缺失,实践效果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逐渐开始认识到“鸡娃”现象和教育焦虑的负面影响,并尝试转变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需求。这种转变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促进他们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家长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做出适合他们个体成长的选择。第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教育部门的不断努力,学区房、特长生等乱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公平。这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减少了因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第三,孩子成长需求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始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家庭则更加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这种关注孩子成长需求的做法,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焦虑的缓解。通过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孩子成长需求的关注,教育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家长们不再过分追求分数和排名,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第五,社会共识的形成。随着《学爸》等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教育内卷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反思。社会各界开始形成共识,认为应该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转变教育观念等方式来破解教育内卷问题。这种共识的形成为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以上策略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在电影《学爸》中也有所体现。通过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孩子成长需求的关注以及社会共识的形成等措施,教育内卷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然而,要彻底解决教育内卷问题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7. 总结

电影《学爸》生动呈现了教育内卷背景下的现实题材,深度刻画了教育内卷下的社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鸡娃”现象与教育焦虑。“鸡娃”现象与教育焦虑引人关注,教育内卷问题引人深思。并且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研究,到处可见内卷化的踪影。并且无休止教育内卷现象下伴随着无休止的教育焦虑问题,教育内卷、教育焦虑两者循环往复不断加剧,影响着教育生态的构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素质、能力、需求、个性、人格和关系的和谐发展,而非单纯追求升学率和竞争优势。在案例电影《学爸》中,家长的教育内卷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所以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个性发展,关注孩子需求,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发力促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再结合时代背景,责任主体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防止政策实践性缺失有利于缓解教育内卷,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一棵树”成为“一棵树”一朵云成为“一朵云”“一个灵魂”成为“一个灵魂”是最好的破“卷”之道。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站在关注孩子的主体性发展角度,笔者想说教育应该让一棵树成为一棵树,一朵云成为一朵云,一个灵魂成为一个灵魂,做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选择,让他成为他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有利于在教育内卷当中自洽,缓解教育焦虑。这也是家长面对教育内卷的破“卷”之道。

参考文献

[1] 庞守兴, 李书肖. 内卷化: 教育的瓶颈描述[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26(6): 24-29.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
[3] 王然, 徐苗苗.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价值[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8): 6-8+22.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86.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23.
[6] 姚从容, 马玲. 教育内卷、摇号入学与减负新政中的焦虑传递[J]. 当代青年研究, 2022(4): 85-93.
[7] 崔保师, 邓友超, 万作芳, 等.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 教育研究, 2020, 41(8): 4-17.
[8] 杨磊, 朱德全, 樊亚博. 教育真的内卷了吗?——一个批判分析的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2, 43(2): 179-189.
[9] 李云星. “漩涡”: 教育内卷生成机制解码——兼论教育内卷的破解之道[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Z2): 1-9.
[10] 耿羽. 莫比乌斯环: “鸡娃群”与教育焦虑[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11): 80-87.
[11] 靳宁宁. 国内教育焦虑研究述评[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9(3): 31-35.
[12] 苏慧丽. 数字时代的绩效博弈: 教育焦虑与内卷的底层逻辑[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6): 51-59.
[13] 鄂翌婷, 杨建科, 张骏. “起跑线”的内卷: 新生代妈妈的教育焦虑[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8): 68-75.
[14] 王芳. 《小舍得》: “鸡娃”时代的主体性发展困境[J].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68-176.
[15] 张国霖. 家长的教育焦虑[J]. 基础教育, 2016, 13(6): 1.
[16] 常秀芹, 靳小玲, 董伟. 在裹挟中纠结与妥协:家长教育焦虑现状的质性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2(4): 143-147.
[17] 杨小微.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问诊、探源与开方[J]. 人民论坛, 2019(34): 104-105.
[18] 陈华仔, 肖维.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2): 18-23.
[19] 马可. “双减”背景下如何应对教育焦虑[J]. 人民教育, 2022(8): 43-46.
[20] 本刊编辑部. 缓解教育焦虑之路[J]. 人民教育, 2022(10): 18.
[21] 尹霞, 刘永存, 张和平, 等. 家长期望偏差与教育焦虑[J]. 青年研究, 2022(1): 40-48.
[22] 丁亚东, 孟敬尧, 马鹏跃. “双减”政策能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吗[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22): 30-39.
[23] 王红, 陈陟. “内卷化”视域下“双减”政策的“破卷”逻辑与路径[J]. 教育与经济, 2021, 37(6): 38-43+61.
[24] 罗阳, 刘雨航. “双减”中的父母教育焦虑: 表征、原因及其应对[J]. 教育与经济, 2022, 38(5): 67-73+96.
[25] 杨程. 如何有效缓解家庭校外培训焦虑[J]. 人民教育, 2021(13): 51-54.
[26] 钱洁, 缪建东. 破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可能路径: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9):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