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情形成中观点采择的作用路径
The Role of Perspective-Tak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ympathy Formation
摘要: 本研究聚焦观点采择在大学生同情形成中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观点采择可通过认知过程、情感共鸣及道德推理促进大学生同情形成,其作用路径包括直接引发同情认知和激发同情情感的直接路径,以及通过自我反思与成长、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发挥作用的间接路径。基于此,文章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自我发展及社会参与与引导四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观点采择能力以促进同情形成的策略。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perspective-taking i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ympath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perspective-taking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athy through cognitive processes,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moral reasoning, including the direct path that directly triggers empathy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the indirect path that plays a role through self-reflection and grow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ympathy from four aspects: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self-develop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guidance.
文章引用:庞晓含 (2024). 大学生同情形成中观点采择的作用路径. 心理学进展, 14(11), 72-7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766

1. 引言

同情心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和谐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和发展同情心尤为重要,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也直接影响到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观点采择,即个体从他人角度理解和体验情境的能力,被认为是同情心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对同情心研究的深入,观点采择在同情形成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关于观点采择如何具体影响大学生同情形成的路径和机制,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邓会成等,202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观点采择在大学生同情形成中的作用路径,为高校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同情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观点采择对同情形成的理论依据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想法与情绪的能力,该能力是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言语交流中,观点采择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帮助个体理解和采纳对方的主要观点。观点采择的概念最早源于Mead提出的角色采择,而Piaget进一步强调个体逐渐避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从他人视角考虑问题的重要性。

胡小兵在《大学生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关于大学生自我同情的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识态度,通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去感受和理解自身的痛苦和挫败,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其对他人的同情态度;在何雪莹、张守臣的《大学生自我同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表明自我同情通过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情绪来促进同情的形成;在王军峰《共情式对话: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新理念》中指出,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共情关注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痛苦或困境表示同情或关心;而赵青的《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的中介作用》研究显示,观点采择是共情关注的前因,通过共情引发助人行为,在大学生中,观点采择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他人,还能激发对他人的同情和帮助行为。

观点采择在大学生同情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还通过共情关注促进对他人痛苦的关心和帮助行为,这些研究为理解大学生同情形成的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 观点采择对同情形成的作用机制

() 认知过程

在大学生同情形成的过程中,观点采择作为一种关键的认知策略,深刻影响个体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这一过程首先涉及认知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运用,使大学生能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主动构建并模拟他人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思考他人的情境、动机与感受,大学生能更精准地把握他人的情绪线索和情感体验,形成对他人处境的深刻洞察,认知上的深化不仅促进信息的整合与加工,还增强情境理解的全面性,为同情心的萌发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随着认知边界的拓宽,大学生更易于产生对他人苦难的共鸣,进而激发同情心的自然流露。

() 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作为同情形成中的情感桥梁,其核心在于情感观点采择,即移情能力的展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移情能力促使自身不仅理解他人情感状态,还能在内心深处体验到与对方相似的情感波动,在此过程中涉及情感模拟与情感共享,大学生通过激活自身的情感反应系统,将他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与共鸣。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增强同情心的强度和深度,还赋予其持久性,使得大学生在面对他人困境时,能迅速且深刻地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与需求,进而产生强烈的帮助意愿和行动冲动。

() 道德推理

观点采择在大学生同情形成中的另一重要作用体现在道德推理层面,深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立场与情感,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过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开始从更加宽广和包容的视角审视道德问题,将他人的利益与感受纳入考量范围,从而倾向于做出更加亲社会、同情他人的道德决策,这一过程涉及道德认知的重构与道德情感的激发,大学生在权衡利弊时,更多考虑到行为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背后的道德价值。观点采择不仅促进道德推理的精细化与复杂化,还强化道德行为中的同情导向,促使大学生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能更加自觉地选择能增进他人福祉、体现同情与关爱的行动方案。

4. 观点采择影响大学生同情形成的路径分析

() 直接路径

1) 认知观点采择直接引发同情认知

在大学生同情形成的过程中,认知观点采择作为一条直接且核心的路径,显著促进同情认知的深化,这一过程涉及个体主动从他人的视角出发,深入理解并模拟他人心理状态、情感反应及行为动机。当大学生运用认知观点采择时,不仅分析外在情境,更深入挖掘情境背后的心理逻辑,从而实现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精准把握,深度的心理洞察能力,促使大学生能跨越自我中心局限,构建出对他人情感与认知的共鸣框架。随着认知观点采择的不断实践,大学生逐渐培养出一种习惯性的换位思考模式,在面对他人困境时自动激活,迅速生成对他人处境的准确认知,进而触发同情认知的即时响应。

2) 情感观点采择直接激发同情情感

与认知观点采择相辅相成,情感观点采择则直接作用于同情情感的激发,在这一路径中,大学生模拟他人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置于他人情感场景中,感受并共鸣于他人喜怒哀乐(李树军,2022)。情感观点采择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对情感信号的敏锐捕捉能力,还强调情感共鸣的即时性和深刻性,当大学生成功运用情感观点采择时,如同亲身经历他人情感历程,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同情情感自然流露,无需外界刺激即可自发产生。情感观点采择的深化,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使其在面对他人不幸时,能迅速且深刻地体验到同情情感,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 间接路径

1) 通过自我反思与成长影响同情形成

自我反思与成长作为观点采择影响同情形成的间接路径之一,其内在机制在于促进个体内在世界的丰富与深化(孙炳海等,2021)。当大学生在运用观点采择的过程中不断从他人视角审视世界时,也会不自觉对自身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自身内心世界,认识到自身在情感共鸣和道德判断上的局限与不足。为了弥补不足,大学生会主动寻求成长与改变,通过学习、实践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不断提升自身同情能力。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过程,不仅加深大学生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也促进自身同情心的成熟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 借助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发挥作用

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是观点采择影响同情形成的另一重要间接路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不断实践并深化观点采择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地倾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与感受,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稳固的人际关系。社会互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机会,使其能在真实情境中检验并提升自身同情能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团队合作及社区服务等活动的同时,不仅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培养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同情心,基于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的同情形成路径,不仅增强大学生个体同情能力,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5. 培养大学生观点采择能力以促进同情形成的策略

() 教育教学方面

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进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为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以促进同情形成,课程设置需进行深度优化与创新(方雯瑄,2023)。一是,增设跨学科课程,如社会心理学、伦理学、文学赏析等,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人类情感与行为,拓宽其认知视野;二是,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模拟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与行为反应,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观点采择能力;三是,引入翻转课堂和在线协作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理论,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入讨论和反思,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2) 实践活动与体验式学习

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组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如社区服务、跨文化交流项目、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环境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与需求,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在实践中锻炼情感共鸣与道德判断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其在职场环境中学习如何有效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增强其观点采择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人类行为与心理机制,为观点采择提供科学依据。

()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1) 营造关爱与包容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同情心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应致力于营造一种关爱与包容的校园氛围,举办主题讲座、文化节、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弘扬正能量,传递同情与关爱。在校园建设中,注重环境布置,如设置爱心墙、感恩角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展现个性与特长,减少单一成绩导向的压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支持,增强其归属感和信任感,为同情心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升同情心与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平台,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助老、环保等,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满足,从而增强同情心,并且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接触到不同社会群体,了解其生活状态与需求,进而提升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与有效性,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支持,确保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安全、有序地开展工作,而为了提高服务活动效果,实施表彰优秀志愿者、分享志愿服务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 自我发展方面

1) 提高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

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是观点采择与同情心形成的重要基础(罗恋,2020)。大学生应主动提升自我意识,通过日记、冥想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并培养反思习惯,定期回顾自己的行为与决策过程,思考其中的得失与改进空间。在反思过程中,尝试从他人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与决策,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从而增强观点采择能力,也可借助阅读、观影等方式,接触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故事,拓宽自身情感认知范围,为同情心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2) 主动进行观点采择的训练

观点采择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续的训练与实践,大学生可以主动寻找机会进行观点采择的训练,如参与辩论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与观点交锋,锻炼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关注不同领域的信息与观点,尝试理解并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倾听他人故事与感受,学习如何有效沟通与共情,参加心理学工作坊、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学习观点采择的理论与方法,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持,进而促进其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

() 社会参与与引导方面

1) 加强社会宣传与引导

社会应加强对同情心与观点采择能力的宣传与引导,运用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正能量故事,展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与促进同情心培养的氛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特别是通过观点采择与同情行为改变他人生活的故事,以此激励更多大学生及公众参与到同情心的培养与实践中来。

2)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同情心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社会应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包括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借助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与就业机会,使其在实践中锻炼观点采择与同情心,并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培训、指导与资源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还可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同情心培养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策略与方法,确保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6. 结论

本研究表明观点采择在大学生同情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同情认知与情感。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观点采择的影响机制,丰富培养策略。高校应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也应主动提升自我意识与观点采择能力训练,共同促进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会成, 刘春艳, 丁雯, 贤业敏, 陈光辉(2023). 孤独感和利他行为倾向的关系: 观点采择与同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1(2), 244-249.
[2] 方雯瑄(2023). 大学生真实自豪与自大自豪情绪对艾滋病群体的共情与内隐偏见的影响——观点采择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3] 李树军(2022).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影响: 社会观点采择的中介作用. 临沂大学学报, 44(2), 134-143.
[4] 罗恋(2020). 大学生观点采择特质积极共情状态积极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5] 孙炳海, 苗德露, 李伟健, 张海形, 徐静逸(2011). 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 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5), 49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