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性眩晕量表在内科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及眩晕门诊诊治的200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中枢性眩晕量表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枢性眩晕量表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和SF-36评分均有所改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更低(P < 0.05),ALD和SF-36评分均明显更高(P < 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P < 0.05)。结论:中枢性眩晕量表在内科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Central Vertigo Scale in patients with medical central vertigo.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volving 200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rtigo diagnosed and treated at the Stroke Center and Vertigo Clinic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January 2018 and June 2023. Using a simplified randomization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100 patients)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100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intervention using the Central Vertigo Scal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tervened with the scal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Short Form-36 (SF-36)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levels, the NIHSS score, ADL score, and SF-36 score of both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 < 0.05). Furthermor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NIHSS score (P < 0.05), significantly higher ADL and SF-36 scores (P < 0.05), and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P < 0.05). Conclusion: The Central Vertigo Scale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intervention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medical central vertigo, effectively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alleviating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enhancing ADL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1. 引言
中枢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多发于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中,眩晕按不同病变位置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据统计,我国成年人中枢性眩晕患病率达7.4%,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病逐渐向年轻人群发展[1]。中枢性眩晕临床表现主要为方向感觉障碍、平衡感觉障碍,睁眼状态下会有眩晕旋转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行动过缓、耳鸣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给患者及家属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2]。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在接诊患者的过程中会难以鉴别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甚至会按照周围性眩晕的方案对患者进行诊治,造成误诊,造成严重的后果[3]。量表是一种快捷、有效、成本低廉的诊断方式,同时,量表可以有效对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量化,对中枢性眩晕混合杂糅的多种客观指标和主观量化指标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4]。通过对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评估,有助于快速鉴别诊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在辅助检查结果完成前有效评估患者中枢性眩晕的可能,从而规范临床流程,并期望能快速对卒中继发的中枢性眩晕进行临床干预,从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5]。因此,本研究选取200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中枢性眩晕量表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旨在为内科中枢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及眩晕门诊诊治的200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纳入标准:(1) 患者年龄 ≥ 18岁;(2) 符合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相关诊断标准;(3) 属于首次发病;(4) 临床资料完整,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 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2) 合并严重免疫缺陷类疾病;(3) 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或精神病史;(4) 出院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5) 入组前接受过其他相似的方法进行干预;(6) 其他需要排除的情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通过。
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2.87 ± 2.64)岁。观察组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2.90 ± 2.7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中枢性眩晕量表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中枢性眩晕鉴别量表干预,量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年龄、吸烟史、意识障碍、头脉冲试验、交叉双眼遮盖试验、眼球运动障碍、中枢性面瘫、听力障碍、头痛、视觉异常和肢体无力等(表1)。
Table 1.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cale for central vertigo
表1. 中枢性眩晕鉴别量表
项目 |
分值 |
项目 |
分值 |
项目 |
分值 |
年龄(≥60) |
1 |
意识障碍 |
5 |
感觉异常 |
10 |
吸烟史 |
2 |
头脉冲试验 |
15 |
颅鸣 |
1 |
常年饮酒史 |
1 |
非水平性眼震 |
15 |
听力障碍 |
3 |
超重 |
2 |
交叉双眼遮盖试验 |
15 |
恶心呕吐 |
10 |
高血压 |
2 |
病理征 |
8 |
视力减退 |
5 |
冠心病 |
2 |
共济失调 |
5 |
浅感觉缺失 |
5 |
2型糖尿病 |
3 |
眼球运动障碍 |
10 |
深感觉缺失 |
5 |
高脂血症 |
2 |
中枢性面瘫 |
8 |
头痛 |
3 |
症状持续 > 1 h |
4 |
吞咽困难 |
3 |
视觉异常 |
5 |
认知障碍 |
2 |
肢体无力 |
2 |
腱反射异常 |
3 |
2.3. 检测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1) 神经功能评分:采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15个维度,共11个条目,分值范围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ADL)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指数包含大便、小便、吃饭、修饰、用厕、穿衣、转移、活动、上下楼、洗澡等10项指标,总分100分,低于20分为生活完全依赖,21~60分为生活严重依赖或明显依赖,61~90分为中度依赖,91~99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不依赖或独立。(3) 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和精力四项,每项满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反之越差。(4) 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如死亡,病情进展,遗留后遗症等。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实现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表示与检验方法分别为百分数(%)和卡方(χ2)检验,相关指标评分的表示与检验方法为均数标准差
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更低(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wo patient groups (
)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
组别 |
NIHSS评分(分)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观察组(n = 100) |
25.57 ± 2.56 |
13.27 ± 1.08 |
对照组(n = 100) |
25.29 ± 2.37 |
19.68 ± 1.65 |
t/P组内值(观察组) |
9.561/<0.001 |
t/P组内值(对照组) |
6.752/<0.001 |
t/P组间值 |
1.264/>0.05 |
6.356/0.001 |
3.2. 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有所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更高(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ADL scores between two patient groups (
)
表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
组别 |
ADL评分(分)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观察组(n = 100) |
42.52 ± 7.48 |
76.39 ± 10.25 |
对照组(n = 100) |
42.67 ± 7.49 |
63.54 ± 10.31 |
t/P组内值(观察组) |
11.694/<0.001 |
t/P组内值(对照组) |
8.595/<0.001 |
t/P组间值 |
1.259/>0.05 |
5.281/0.003 |
3.3.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SF-36评分均有所改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更高(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two patient groups (
)
表4.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
组别 |
SF-36评分(分)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观察组(n = 100) |
17.36 ± 1.55 |
38.14 ± 2.75 |
对照组(n = 100) |
17.30 ± 1.60 |
23.65 ± 2.01 |
t/P组内值(观察组) |
9.591/<0.001 |
t/P组内值(对照组) |
7.234/<0.001 |
t/P组间值 |
1.124/>0.05 |
5.102/0.003 |
3.4.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病情进展5例、遗留后遗症4例,观察组患者仅发生1例病情进展不良事件。与对照组(9.0%)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0%)明显更低(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wo patient groups (n/%)
表5.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死亡 |
病情进展 |
遗留后遗症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100 |
0 (0.00%) |
1 (1.00%) |
0 (0.00%) |
1 (1.00%) |
对照组 |
100 |
0 (0.00%) |
5 (5.00%) |
4 (4.00%) |
9 (9.00%) |
χ2值 |
|
|
|
|
3.534 |
P值 |
|
|
|
|
0.010 |
4. 讨论
眩晕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内耳迷走神经、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及其他神经等,以上因素均可诱发眩晕症发生发展[6]。中枢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神经失调、眩晕旋转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如不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症,增加临床治疗难度[7]。既往研究表明,以周围性眩晕为诊断入院的患者,眩晕成为了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7]。量表应用成本低廉,本地区眩晕病患数量较大,如能开展可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量表的广泛应用可为中枢性眩晕患者提供积极而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成本,从而间接降低医保费用支出及患者的经济支出。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8]。因此,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0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中枢性眩晕量表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临床症状与体征判断在鉴别中枢性眩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9]。眩晕的时间和因素,眼部的运动方位和时间。头晕、吞咽困难、构音困难、共济失调、跌倒发作、复视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鉴别诊断意义。同时,患者的流行病史尤为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婚育史[10]。也有研究报道,对中枢性眩晕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应用[1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中枢性眩晕量表干预后,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安全性良好。与研究报道的结果相符。结果提示,中枢性眩晕量表通过意识障碍、头脉冲试验、交叉双眼遮盖试验、眼球运动障碍、中枢性面瘫、听力障碍、头痛、视觉异常和肢体无力等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从而为患者提供疾病信息,并及时入院采取诊疗措施,同时也为临床医师诊疗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中枢性眩晕量表在目标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其能有效为患者的疾病诊疗提供依据,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得到有效治疗,避免疾病进展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引导项目;合同编号:LHYD-202110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