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DOI: 10.12677/tcm.2024.1311427, PDF, HTML, XML,   
作者: 吉 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杨建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心律失常胸痹中西医治疗循环系统疾病Arrhythmia Chest Obstru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Disease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摘要: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心电的传导部位出现了异常,从而导致节律的异常变化。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和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据世界卫组织的数据,在非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中,有48%是由于心血管疾病而引起。心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死亡率高达300万人。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生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目前,心律失常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阿托品等药物来控制病情,严重时需植入起搏器,具有费用高,病人依从性较差,需定期更换等缺点。另外,长期应用西药还会导致病人对西药产生抗药性,导致药效下降,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替代疗法。本文现将中西医治疗本病的文献归纳如下。
Abstract: Arrhythmia is mainly caused by abnormalities in the conduction site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 leading to abnormal changes in rhythm. As a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t can occur independently or simultaneously with othe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48% of deaths caused by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 serious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up to 3 million people. Arrhythmia is a common chronic disease, and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specific treatment methods for arrhythmia, and drugs such as atropine are often used to control the condition. In severe cases, pacemakers need to be implanted, which has disadvantages such as high cost, poor patient compliance, and the need for regular replacement. In addition, long-term use of Western medicine can also lead to patients developing resistance to Western medicine, resulting in decreased efficac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new alternative therapi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follows.
文章引用:吉雨, 杨建飞.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中医学, 2024, 13(11): 2895-2899.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11427

1. 引言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可以分为快慢性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表现为冲动的起始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传导顺序的异常。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有关的研究数据,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2.9亿[1]。与以往相比,我国的心血管病病人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在众多心律失常的类型中,快速性心律失常所占的比例较大,大约有80%的患者与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所以人们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同时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死亡率也不容忽视[1]。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对于心率过缓的患者,使用起搏器可以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植入起搏器具有创伤大、成本高等特点,使得很多病人很难接受,并且其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维持时间短、副作用大、易诱发心律失常等问题。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进步,心脏起搏也让许多心律失常的病人重获新生[2]。祖国医学对该病没有明确的名称,多将其归入“眩晕”“惊悸”“怔忡”“胸痹”“迟脉”等范畴,其分型也各有不同,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机的关键是“虚”“实”,即心之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心脉淤血,寒痰,湿浊等痹阻心脉。本文就心律失常的中西医治疗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2. 心律失常的西医发病机制

心脏器质性损害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为最多见。此外,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也会引起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与膜电位异常引起的传导、兴奋及自律性出现问题有关。非心源性心律不齐也可以由其它身体系统的严重病变引起;在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如中暑,电击伤,工业有机溶剂,乌头,蛇毒等都会造成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阿霉素等,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3]

3. 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或窦房结之外,心率超过100次/分的一种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包括早搏、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等。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我国心搏过速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已是当务之急。心搏骤停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疾病,心脏骤停引起的心律失常在所有患者中占75%。其中80%的人因心律失常而死亡[4]。国内多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在一般人口中,40%~75%的人经动态心电图检测可出现心搏过速。在我国,每年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病例大约为54.4万。因此,对临床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由心肌缺血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采用硝酸酯类药、冠脉血管成形术等方法进行治疗;由于甲减引起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失调,可以进行纠正;因药物中毒而导致的,必须马上停药;因电解质紊乱而导致的,需要调整电解质平衡。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以及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都对改善心肌供血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有积极作用。

3.1. 人工心脏起搏器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由电池提供能量,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人工心脏起搏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对有明显症状的心动过缓的治疗。但是,植入式起搏器有一定的创伤,对术者的操作技术和器械都有较大的要求。此外,此项治疗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胸膜反应、起搏器异常等。同时,由于电池寿命短、费用高,较多病人难以接受,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5]

3.2. 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是通过电极发出高频射频波,使局部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摩擦产生热量,从而使局部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6]。不仅可用于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所致的患慢性心律失常,也可用于迷走神经介导的2~3度房室传导阻滞、功能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等,但仅对一小部分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在临床上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现代医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中,尽管可以暂时性改善心率,但是存在着副作用大、药效不稳、作用时间长等问题,不适于临床长期使用。而非药物疗法,尽管有很多方法,但是在临床上却很难普及,成本也很高,病人很难接受,而且还会有感染、胸膜反应等各种并发症。

3.3. 阿托品

阿托品是美国心血管病学会推荐用于早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方法[7]。阿托品是M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是刺激平滑肌痉挛、抗休克、扩瞳、升高眼内压,治疗慢性心律失常,阿托品是用来抑制迷走神经引起的抑制作用,使心率恢复正常。阿托品通过阻断心脏上的毒蕈碱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从而提高心率,在治疗由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具有显著的效果。

4. 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在中医中并无确切病名,在临床辨证分型时通常将其归为“心悸”病。本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中医认为,其病理有虚实之分,气血阴阳本虚,夹杂有痰、瘀、寒等有形实邪,而六淫外邪、饮食情志乃至误治失治等均对本病造成影响。《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风邪之至,先至五脏,……神气为邪所乘,则心悸。”六淫之气以风邪为主,也能损伤正气,从而引起心悸和不安。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多归属于“心悸”、“怔忡”、“脉结代”等病症范畴,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其作用机制不明[8]。许多医家都认为“本虚标实”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

5.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心和肝密不可分。心主血脉,藏神,肝主疏泄,心是人的意识和思想活动的中心,肝的疏泄机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情志[9]。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大,这就导致了人们长时间的紧张,从而导致了情志方面的疾病。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大,这就导致了人们长时间的紧张,从而导致了情志方面的疾病。情志失调,就会造成气机不畅,肝气不和,情绪不能很好地宣泄出来,所以,肝郁就会化火,而且会有一种燥热的感觉,如果是肝火攻心,就会出现心悸的症状,或者是因为太过炎热,会损伤气血,会灼烧营阴,所以会出现心悸的症状。因此,从肝论治心悸在临床上更具实用价值。

5.1. 参松养心胶囊

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其病机为“水停、痰阻、气滞、血瘀”,其基本病机为心气心阳亏虚,气滞血瘀、痰瘀阻滞为标,心主血脉。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气阴两虚。心衰属气阴两虚证,治则以宁心安神、益气养阴为主,方用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观察疗效及预后。参松养心胶囊是在生脉散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临床上治疗心衰、心悸、气血两虚证的中成药。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窦房结功能,通过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来增加心率,对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尤为重要。同时也能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等起到减慢频率的作用。魏献蒙等[10]证实,与单独应用参松养心胶囊、胺碘酮相比,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会提高疗效,且应用安全。

5.2. 健心胶囊

中医学认为,外邪阻滞于心脉,导致心脉不固、气不能行、痰瘀互结,致心力衰竭;气血不畅,血脉瘀阻,则心悸[11]。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健心胶囊中的黄芪具有温阳益气的功效,而苦参具有燥湿利尿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黄芪能增加心脏的收缩功能,改善心室重塑;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拮抗左室肥厚、钠–钙通道、提高心电活性、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苦参能增强大鼠心脏的收缩功能、舒张血管、降脂、减轻缺血、缩小梗死面积;通过阻断钠–钙通道,改善心肌兴奋性、传导率及舒张期去极化率,增加舒张兴奋阈限,降低心肌自律性,降低触发电位,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促使折返进入不应期终止心律失常。苦参改善迷走神经紧张性,对临床上迷走神经紊乱有较好的疗效。

5.3. 参仙升脉口服液

参仙升脉口服液为国内首个专治慢性心律失常的中成药,临床疗效确切。相关研究发现,参仙升脉口服液具有激活窦房结细胞、传导细胞等活性,增强心脏供血,改善窦房结功能,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血流动力学等作用。参仙升脉口服液主要是由八种中药材姐成,包括红参、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子、麻黄、细辛、丹参、水蛭等[12]。红参补气养血、安神益智;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健骨;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丹参活血化瘀,清心除烦;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参仙升脉口服液能调节cAMP、cGMP含量,从而增加心率,增加心肌再灌注期间的心率并保护心脏功能,避免心肌损伤。

6. 总结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诊疾病[13]。根据病人的心电图,可以初步诊断,如果不进行处理,会导致心力衰竭,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本病属于中医“心悸”和“怔忡”的范畴,多伴有心悸、气促、胸闷、失眠等临床表现。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兴起,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深化,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中药安全有效,对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已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总结心律失常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以期为此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柏杨. 心率变异性的多时间尺度分析及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9.
[2] 张澍, 王方正, 黄德嘉, 等.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7(1): 8-21.
[3] 沈同戊. 对心脏有毒性的药物[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1974(2): 125-127.
[4] 袁勇, 张励庭, 冯力, 等. 体外膜肺氧合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 24(1): 72-73.
[5] 王征, 贾在申. 一种无线心脏起搏器系统及关键技术验证[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2, 41(6): 583-588.
[6] 周茂胜, 常欣. 射频消融原理及应用[J]. 当代医学, 2009, 15(21): 18-19.
[7] 韩凤杰, 万瑞玲. 自拟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阿托品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27): 172.
[8] 徐辉柏, 牛天福, 闫建玲. 牛天福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举隅[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12): 26-27.
[9] 侯俊林, 詹向红. 以五脏视角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J]. 神经药理学报, 2018, 8(3): 62.
[10] 魏献蒙, 白桥, 李晶, 等.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4, 24(11): 2094-2098.
[11] 陈莹, 刘悦, 张艳. 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24(20): 229-234.
[12] 侯平, 刘宁, 张明雪, 等. 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cAMP/cGMP, Na+-K+-ATP酶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2): 360-361.
[13] 汤日波, 董建增, 马长生. 快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进展[J]. 临床内科杂志, 2015, 32(1):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