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视角下《道德经》英译的副文本研究
A Study of Paratex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4.1211101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白雪, 白 玲*: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深度翻译《道德经》副文本Thick Translation Tao Te Ching Paratext
摘要: 《道德经》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作。迄今为止出现几百多种译本,各译本副文本内容丰富多样。深度翻译可以为翻译提供理解文本所需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度翻译视角下,以詹姆斯·里雅各、亚瑟·韦利、林语堂以及史蒂芬·阿迪斯和斯坦利·隆巴尔多四个《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挖掘四个英译本在副文本方面的异同,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分析《道德经》英译三个高潮时期在副文本方面的变化趋势,并论述副文本对中华典籍对外传播产生的效果。
Abstract: Tao Te Ching is a classic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s. So far, there have been hundreds of translations, in which the contents of the paratexts are rich, an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paratext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nd translators in different tim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se of the paratexts. Thick translation can provid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text, and the paratex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ick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 by James Legge, Arthur Waley, Lin Yutang, Stephen Addis & Stanley Lombardo as research objects, aiming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aratexts of the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paratex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ing trend of paratexts in the three climax period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paratexts on dissemin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broad.
文章引用:杨白雪, 白玲. 深度翻译视角下《道德经》英译的副文本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287-29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13

1. 引言

《道德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文化,虽只有短短五千字,却因其哲学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兴趣。吴冰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四个方面分析亚瑟·韦利《道德经》译本重构原文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路径与特点[1]。何华倩等将143个《道德经》英译本建立语料库,从历史文化语境出发,考察译者对老子思想的翻译与阐释[2]。宋雪纯等从关联理论对《道德经》英译本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能满足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期待,达到最佳关联翻译,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3]

目前很少有研究从深度翻译视角对《道德经》译本进行研究。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四个《道德经》英译本的副文本策略,为中华典籍英译提供参考。

2. 《道德经》英译简介

《道德经》翻译始于明末清初的传教活动,历经150多年,产生了众多英译本。《道德经》英译可以分为三个高潮阶段:1868年~1905年是第一个高潮阶段,1934年~1972年为第二个高潮阶段,1973年至今为第三个高潮阶段[4]

1891年,理雅各《道德经》译本(以下简称理译)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译本属于《道德经》英译的第一个高潮阶段。理雅各译本有大量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不仅在译本中撰写了长篇绪论和导论,还在注释中大量引用相关专著和对先前译本的讨论。亚瑟·韦利译本(以下简称韦译)《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出版于1937年,属于《道德经》英译的第二个高潮阶段。该译本注重对《道德经》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绪论、导论、附录、注释、索引等副文本。1948年,现代图书馆出版了林语堂译本(以下简称林译)《老子的智慧》,该译本属于《道德经》英译的第二个高潮阶段,不仅极大保留了原作语言特色,为每一个章节增加小标题,同时在正文末尾处加入了大量评述和注释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史蒂芬·阿迪斯和斯坦利·隆巴尔多翻译的《道德经》(以下简称史译)于1993年出版,属于《道德经》英译的第三个高潮阶段。该译本旨在翻译而非解读文本。在副文本特征上也不同于先前译本,运用了大量汉字和中国风插图,避免为读者提供过多背景文化知识。

3. 深度翻译与副文本概述

受格尔兹“深度描写”思想启发,美国哲学家阿皮亚提出“深度翻译”概念,指“在译文中增添大量各种类型的注释、前言和评注,在译文中展现丰富的源语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隐含意义与译者的意图。”[5]不同语言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深度翻译”可以为读者提供原文中没有出现,但却至关重要的信息,这对于克服文化差异,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深度翻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副文本就是其中之一。

副文本概念由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德·热奈特提出,副文本指协调读者和正文本关系的一切材料,他将副文本分为两类: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前者包括封面、附录、作者姓名、标题、出版信息、序言、后记等,后者包含访谈、日记等内容[6]。副文本是译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可传达译者的翻译目的、引导读者阅读、补充正文未呈现的重要背景信息等。

4. 四个《道德经》英译本的副文本分析

4.1. 封面

封面是读者了解书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封面,读者可以对书的主题、作者、译者有大致的了解。对于译本而言,一个能准确吸引目标读者的封面是至关重要的。

理译封面设计简单,古朴大气,体现了中国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该封面上方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翻译《道德经》和《庄子》,交代了该译本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对《道德经》的翻译,还包括《庄子》内容,以区别于其他译本。封面下方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为James Legge。在封面中添加汉字“道”字设计,使用中英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该译本围绕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展开论述。

韦译封面副文本内容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深度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封面标题中“WAY”和“POWER”两个单词使用大写且比其他单词字号大,突出译本强调“道”的巨大影响力。封面左下角向读者介绍该译本的译者,将译者名显示在封面页。这些补充信息有助于读者对比不同译本,激发读者阅读期待,从而促进该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和传播。

相较韦译,林译封面副文本信息极少,整体呈现简约、厚重和质朴的风格。该译本封面为灰褐色织布图样,中间金色字体写着“The Wisdom of Laotse”,在下方署名译者和印有举着火把奔跑的人物。除此之外,封面无其它文字和图案设计,这样的风格符合道家超越自我以达到心灵平静的精神,为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吸引读者自行阅读,探索其中奥秘。

史译封面设计简约大方,更具现代特点。封面中心印有“老子”二字,汉字设计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并了解该译本的主要内容。下方红色方框中用英文道出此书的书名及其原作者,封面最下方印有译者姓名,这些信息能够帮助读者筛选有权威的,或者感兴趣的译者译本。

4.2. 注释

无论深度翻译研究如何发展,注释总是深度翻译最直接的反映[7]。对于译本,尤其是汉译英典籍来说,添加注释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向目标读者解释那些他们不熟悉的文化和历史内容,或向读者解释文章有疑问和争议的内容。

例1:译文:Therefore the good man is the Teacher of the good. And the bad man is the lesson1 of the good. [8]

“资”在中文中有“财产、资格和供给”等含义,此处“资”字意为“资用、教导的对象或学生”。“lesson”有“经验和教训”的含义。此例中,林语堂将原文中“资”字译为“lesson”并添加脚注,使译本更加生动、准确地传达原文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或理论,从而提高译本的可读性。

例2:译文:But even the spirit-like Yü2 could not have known how to do this, and how should one like me be able to do it? [9]

例2是理译《庄子》部分内容。禹是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王,因治理洪水的功绩等而被后世歌颂。英语读者可能并不熟悉这个历史人物,脚注中对禹进行简要介绍,为目标读者提供其缺乏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方便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入探索,规避由文化缺省引起的阅读障碍,从而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例3:译文:That is why it is said:3 After Tao was lost, then came the “power”; After the “power” was lost, then came human kindness. [10]

原文中,此句意为“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老子认为不能落实“道”是昏庸愚昧的根源,强调“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韦利在脚注中推荐读者查阅《庄子》中类似的论述,引导读者深入阅读,加深对此句内涵的理解。

4.3. 附录

附录作为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籍的文化背景,加深读者对正文的理解。理译附录占据46页的篇幅,包含《金刚经》;《阴符经》;《玉枢经》;《日用经》;林夕仲对庄子著作的分析;《庄子》中的叙述、议论和故事清单;隋朝薛道衡《老子庙碑》;苏轼《庄子祠堂记》。简要介绍了上述道家经典文章的作者、主要内容以及对文章的见解,并且添加大量脚注,向读者传达以上文章的精神内涵。

韦利在附录中展示了大量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早期的作者身份发展;国外对道家思想的影响;道瑜伽;日期、文本和评论;史前中国的形成;有争议的内容六大板块内容。韦利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知识底蕴在此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通过阅读这些信息,读者可以对中国历史、哲学和复杂而深厚的道家思想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这对于读者深入解读《道德经》文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林译中添加了庄子虚构的“孔老对话”内容。《庄子》中关于孔老论道的内容共有五篇,译者将这五篇对话分为八篇并翻译成英文。对话论述了仁义是否人的本性、老子向孔子传“道”的过程、游心于道的情形和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物我两忘、合入天道”的境界以及对“道”的阐释。庄子巧妙地借老子和孔子之口阐释“道”,译者将这些对话放在全书正文之后,是为了帮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老子,体会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异与同。

5. 四个译本副文本信息对比分析

通过译本的历时和中外译者共时对比研究,分析四个译本的封面、注释和附录发现如下。第一,随着译本出版年限的推移,译者在译本中添加的绪论、导论、脚注、附录等副文本内容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新出版的译本更加重视对《道德经》正文的翻译,避免提供过多的相关文献或对文本的解读与分析。

第二,译者的翻译目的随着时间发展产生变化,由在华传教发展到寻找精神慰藉再到传播中国哲学和文化,不同时代的译者所展示的副文本信息为其翻译目的服务,展示出不一样的特点。

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出现的译本较之早出现的译本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使用更少的文字副文本,而更多使用插图等视觉信息。在译本中展现汉字及相对的拼音,让读者掌握解读文本内涵的主动权,这是早期译本所没有体现出来的。

6. 结语

副文本研究是现代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深度翻译最直接的反映,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对典籍类文本的翻译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封面设计是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步,注释为译者提供解读文本所需的背景文化知识。其次,附录、相关文献的展示,补充了正文所呈现的内容,对相关文献的讨论展现了译者严谨的学术精神。最后,副文本形式多样,对译本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中华典籍在海外的译介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应该更加重视副文本内容。

基金项目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创新项目(XJ2024G066)。

NOTES

*通讯作者。

1Tse, raw-material, resources, help, something to draw upon for profit, such as a lesson.

2The successor and counsellor of Shun, who coped with and remedied the flood of Yao.

3The same saying is quoted by Chuang Tzǔ, XXII. 1.

参考文献

[1] 吴冰, 朱健平. 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2): 91-97.
[2] 何华倩, 周桂君. 《道德经》英译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研究——基于核心概念“道”英译的统计与分析[J]. 语言与翻译, 2022(4): 56-61.
[3] 宋雪纯, 郑侠.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例看道家思想传播[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4): 114-118.
[4] 辛红娟, 高圣兵. 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1): 79-84.
[5] Appiah, K.A. (1993) Thick Translation. Callaloo, 16, 808-819.
https://doi.org/10.2307/2932211
[6] Genette, G. (1997)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7] 文军, 王斌. 《芬尼根的守灵夜》深度翻译研究[J]. 外国语文, 2016, 32(1): 110-116.
[8] Lin, Y. (1948) The Wisdom of Laotse. Modern Library, 156, 299.
[9] James, L. (1890) 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the Texts of Taoism. Dover Publications, 181.
[10] Arthur, W. (1958) 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 Grove Press,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