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长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共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译出[1]。主要内容是驳斥外道异说,阐述佛学正见[2]。该经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佛教的基本教理,口语性较强,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今就阅读所记,试释数词如下,以期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和大型辞书编纂有所帮助。
2. 《长阿含经》可增补《汉语大词典》词目
2.1. 各共
都,一起。
(1)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销灭戱论。”(卷一,1/1b) [3]
(2) 汝等宜各弃诸谷草,轻车速进。即如其言,各共捐弃谷草,轻车速进。(卷七,1/45c)
(3) 我等今者宁可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我等众人各共减割以供给之。(卷二十二,1/148c)
按,据《汉语大字典》[4],“各”可用作总括副词,“共”有“一起,一齐”义。“各共”可表示“都,一起”,在上述三例中显而易见。在其他佛典中多有用例。如:
(4) 东汉安世高译《自誓三昧经》:“今比丘众各共分散,今佛受岁何其独自?”(15/346a)
(5) 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九:“时诸商人,各共同时,称南无佛陀。”(4/244b)
(6)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三:“时诸臣吏各共议言:‘今此国王,敢来乞者,寻即施与,不能逆人。’”(3/91c)
(7) 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二:“诸六师辈,贡高转盛,各共相率,当必追穷。”(4/361c)
(8)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十六:“是时彼二各共讥嫌:‘大德!何因故恼我等?’”(23/770a)
经考察,“各共”在非佛教文献中亦有此用法,如:
(9) 《史记·南越列传》:“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衆,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10) 《册府元龟》卷二九九《宗室部》“祸败”条:“遥光未败一日,城中皆梦群蛇缘城四出,各共说之,咸以为异。”
(11)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二八:“以郑为南北之界,使曹衞鲁宋常服晋,而陈蔡与许常服楚,各共牺牲玉帛以事其大国。”
《汉语大词典》[5]未收此词,似可补收。
2.2. 谏晓
劝解,劝导。
(12) 汝师沸伽罗娑罗受王村封,而与王波斯匿共论议时,说王不要论无益之言,不以正事共相谏晓,汝今自观汝及师过,且置是事,但当求汝所来因缘。(卷十三,1/87b)
按,《说文·言部》:“谏,证也。”《广韵·谏韵》:“谏,直言以悟人也。”可见,“谏”这一构词语素含有“直言规劝”之义。据《汉语大字典》,“晓”原指天亮,引申有“告知、开导”义。“谏”“晓”同义并连,表示劝解,在上述语境中清晰可见。这样的用法在译经中亦较为常见。除上举《长阿含经》外,再酌举几例:
(13) 东汉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掩子为厚。”(1/251a)
(14) 三国吴支谦译《赖咤和罗经》:“赖咤和罗复有诸亲厚知识,闻赖咤和罗欲到佛所作沙门,父母不听委卧空地,不饮不食五日。亲厚知识皆到赖咤和罗所,谏晓令起沐浴饮食。”(1/869b)
(15)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三:“仙人见之,象子死亡,忧愁叵言,涕泣横流,不能自解。余仙人闻,来谏晓之不能除忧,不复食饮。”(3/93b)
(16)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大王见勅,令与太子共为朋友,脱有得失,互相开悟,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輙相谏晓。”(3/631a)
(17) 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十六:“我亦知汝,为我良朋,为我善友,好心开发,谏晓我意。”(3/727a)
按,结合例(14)上下文的“不饮不食”与“谏晓令起沐浴饮食”可见“谏晓”的劝解义尤为明显。例(15)~(17)中,“谏晓”分别与前文的“自解”“开悟”“开发”照应,意即劝解。另外,参照《四库全书》,我们发现中土文献中仅有的1例“谏晓”也表示劝解。
《汉语大词典》只收录了“晓谏”,未收“谏晓”,或可补收。
2.3. 斯由
因为。
(18) 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卷一,1/8b)
(19) 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卷十三,1/85c)
(20)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所谓漏尽智证。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卷十七,1/109b)
按,“斯由”在上述例句中均出现在句首,用以表原因,常常与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同现。据《汉语大字典》,“由”的基本义即原因、缘由。“斯”作连词,可承接上文,相当于“则”“就”。“斯由”的这种用法在东晋至宋朝的译经中都有用例:
(21) 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六: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如彼蚕虫绵网自缠而无出处。(12/893a)
(22) 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四:汝今所以不得解者,斯由不思惟想故。(4/628a)
(23)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三: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具寿邬波难陀有二求寂,更相调戏,犹如女人与丈夫戏,亦如男子共女人戏。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所有过失,斯由畜二求寂。若畜者,得越法罪。’(23/33a)
(24) 宋日称等译《父子合集经》卷十五:若人闻此佛名者,悉能舍离于贪欲,女人得转丈夫形,斯由闻佛功德力。(11/964b)
在对“斯由”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作为连词,“斯由”除了表原因,还可以表并列和顺承。例如:
(25) 北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四:或时在朝惧危自默,或行求财货用安己,百姓贫苦不堪充济,厌苦思乱不闻王命,斯由臣吏不行忠节,欺上乱下,冒受王禄,如是之人摄在何等众生数中?(9/335c)
该例中“百姓贫苦不堪”与“臣吏不行忠节”对举,“斯由”表并列,当理解为“而且”。
此外,在下面两例中,“斯由”还可表示顺承关系,释为“于是”。
(26) 后秦竺佛念译《十住断结经》卷二:吾今乃信知无泥洹,亦无神通得道之人,思念之顷神趣恶道,斯由诽谤贤圣之人。(10/974a)
(27) 宋惟净等译《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二:常能亲近善知识,悉为开明菩提心;无碍光明照世间,斯由获得清净眼。智者随闻种种声,不生欣乐、不生厌;一切声中表义无,斯由获得清净耳。(13/478b)
综上,“斯由”作为连词,可以表示因果、并列、顺承关系,分别释义为:因为、而且、于是,《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或可补收。
3. 《长阿含经》可补充《汉语大词典》词目义项
3.1. 即便
于是,就。
(28) 懈怠比丘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我今宜当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卷九,1/55a)
(29) 尔时,车径向阿须伦,阿须伦众逢见宝车回向,其军即相谓言:‘今天帝释乘千辐宝车回向我众,必欲还鬪,不可当也。’阿须伦众即便退散,诸天得胜,阿须伦退。(卷二十一,1/142c)
(30) 其彼女人见其男子以身投地,悔过不起,女人即便送食。(卷二十二,1/148a)
按,从上述用例中可见“即便”有连词的用法,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就”。李宗江(1997)探讨了“即、便、就”三者的历时关系,总结了这三个虚词的几个相同意义,其中就包含表示某件事紧接着某一时间后发生或在某种条件或假设前提下,自然会发生某事[6]。因此,此处的“即”“便”同义连用,可表示承接。另外,“即便”的连词用法并不仅见于《长阿含经》,在东汉至隋朝的译经中均有用例,例如:
(31) 东汉安世高译《太子慕魄经》:王未到顷,慕魄心即自念:‘当学道耳,适发此意。’天帝释即为化作园观浴池,众果树木,快乐无比。慕魄即便脱去着身好衣、珠宝,转作道人,被服俨然。(3/409a)
(32)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五:数数如是,聟便听之。即便出家为比丘尼,昼夜精进行道,未久证得罗汉。(3/106b)
(33)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五:于是,尊者舍梨子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至己房,收举床座,摄衣持鉢,即便出去游行人间。(1/452c)
(34)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七:诸比丘!勿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即便坐禅,不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2/122b)
(35) 隋闍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二:欝单越人,住于母胎,惟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1/316c)
按,综上可见“即便”的连词用法在译经中十分常见。而《汉语大词典》“即便”仅收录两个义项:立即、即使,未收录“于是,就”义,当补之。
3.2. 愿乐
愿意,乐意。
(36) 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卷一,1/1c)
(37) “释提桓因见忉利天欢喜悦豫,即告之曰:‘诸贤!汝等颇欲闻如来八无等法不?’时,忉利诸天言:‘愿乐欲闻!’”(卷五,1/30c)
(38)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迦叶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卷十六,1/103c)
按,《汉语大词典》释“愿乐”为羡慕快乐。孤证例举《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但是,“羡慕”为心理动词,“快乐”为形容词。据《百喻经》例证语境,此处的“愿乐”应理解为联合结构,但“羡慕”“快乐”二者词性不一,不符合联合构词原则,释义应当修正。
杨会宁(2005)释“愿乐”为:愿意、喜欢、高兴。他认为以“高兴、喜欢”解释《百喻经》中的“心生愿乐”,依然通畅[7]。但是,无论是“心生高兴”还是“心生喜欢”都少见甚至不见于现代汉语,如此释义不够通顺且不合乎语法。“愿乐”直接理解为“愿意”更通顺。实际上,“愿乐”一词的核心语素就是“愿”。据《汉语大字典》,“愿”的基本义就是“愿意,想要”。另外,据陆德明《经典释文》:“乐,五教反。”与“爱好”义相对应,《广韵·效韵》五教切:“乐,好也。”《集韵·效韵》鱼教切:“乐,欲也。”从语音上看,五教切或鱼教切折合成今音是“yào”,与“要”音同。因此,“愿”“乐”近义连用,表示愿意。
全面考察佛经中的“愿乐”我们发现,“愿乐”作“愿意”解在佛经中十分顺畅,如:
(39) 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佛知母人一切心念,赞言:‘善哉!乃生好心,愿乐闻法,真得度苦。’”(4/155b)
(40) 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八:“我今不贪世俗荣华,愿乐出家。”(4/239b)
(41) 后秦鸠摩罗什译《杂譬喻经》:“屠杀之事人所不乐,汝何故愿乐为之?”(4/529c)
(42) 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卷四:“如是观三界,无常无有生,众苦常炽然,智者岂愿乐?”(4/39b)
(43)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尔时迦叶,五百弟子,既见其师已为沙门,心生愿乐,亦欲出家。”(3/649c)
(44) 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十四:“当于彼时,其瞿多弥已嫌诸兽,意不愿乐,闻我说偈,即作我妻。”(3/715b)
(45)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五:“菩萨摩诃萨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菩萨、法师、声闻、独觉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现集、当集,三世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所有善根,三世诸佛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已说、今说、当说所有善根,于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随喜,愿乐修习,无有厌足,是为第五如海智。”(10/290a)
综观上述语例,我们发现“愿乐”即“愿意、乐意”,《汉语大词典》“愿乐”条当修正释义并补充相关译经书证。
3.3. 时时
难得,不常。
(46) 须跋固请,乃至再三:“吾闻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鉢花时时乃出,故来求现,欲决所疑,宁有闲暇暂相见不?”(卷四,1/25a)
按,“时时”和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表示频率的副词“时”一样,除了表示“经常”“常常”,还可以表示低频次。例(46)中以昙花一现比作如来出世,强调如来出世之罕见。“时时”表低频次的用法更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古佛教文献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用例:
(47) 失译附东晋录《般泥洹经》卷下:须跋固请至再三曰:“吾闻佛为如来、至真、正谛觉、明行成已、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导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甚难遭值,如沤昙华,百千万世时时一有,愿一见㭊所疑。”(1/187b)
(48)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四:后世德人,时时有耳。天下树多,香树希有,香草尠生,少少山地,出金宝耳;好人行德,亦复如是!(3/98a)
(49)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中:此二人福正等无异,所获果报不可称计,如此二施,难可值遇,如优昙鉢花时时乃有。(1/198c)
(50) 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卷三:大王!如优昙花时时一现,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亦复如是。(3/557a)
按,据《汉语大词典》,“时”作为副词,可表示“有时”。《汉语大字典》将“时”的不经常义释义为“有时”“偶尔”。而《汉语大词典》却未收录“时时”的表低频次意义,应当补之。朱庆之(1998)借助汉梵法华经对勘研究发现“时”“时时”表示一种极低的频率,用以强调事物的稀少、罕见,译为“几乎不,没有”要比“偶尔,有时”更准确[8]。
纵览译经中的“时时”,我们发现该词表低频次的语用条件十分有限,语境中往往带有昙花,并以此为喻体极言被喻事物的珍贵、罕见。而昙花之所以能够作为喻体,更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认为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不开花,而不是认为它们偶尔开花或有时开花。例如例(47)中“百千万世时时一有”的极低频率在统计学上可忽略不计,此处的“时时”若理解为“有时”或“偶尔”都不够妥当。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在佛经中表示低频次的“时时”应译为“难得”,《汉语大词典》应补充收录“时时”的表低频次两个义项——偶尔、难得。
4. 结语
词语考释是语言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长阿含经》词语考释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有待考释的词语仍不在少数。本文主要运用排比归纳法考释了《长阿含经》中暂未被关注到的六个词语,以期为补充大型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条和义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