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产教双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乡村振兴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Rural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Du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Specialty-Innovation”
摘要: 在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专创产教双融合育人模式改革,是地方高校培养乡村创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从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出发,基于某中部地方高校的4个课程创业教学团队,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就专创、产教双融合作用于乡村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逻辑关系及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首先是创业人才能力的有效性提升,其次是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提出从创业教育教学环境、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有效性策略和建议,来完善新时代下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and industry-oriented education dual integration model is the path local universities must take to cultivate rural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Starting from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four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teams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which is located in a central region, use the multi-cases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way of how this model work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fore, results are shown from two aspects. One thing is the increasingly efficient capacity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other thing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issue of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t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erms of entrepreneurial teaching environment, entrepreneurial curriculum system, faculty strength, teaching methods, etc. These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and competence.
文章引用:江军民. 专创产教双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乡村振兴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137-14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78

1. 问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当前乡村产业升级迭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1],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方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靶向培养不精准、课程体系“单打独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提升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当下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出发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是最终目标[3],这也是契合了未来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趋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有关创业人才的培养都强调创业实践的重要性。Hedi M. Neck (2014)认为创业就是一种实践行为,创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利用“玩耍、移情、创造、实验、反思”等创业教育实践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和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4]。在国内,专创融合多维度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被认为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途径[5]。有学者提出构建“专创融合”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6]-[8]。但实际上,专创融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较多问题[9]。对此,也有学者提出通过“产教、专创”融合来驱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0]-[13]。因而本文从专创产教双融合视角下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出发,以乡村振兴创业为背景,系统性地探讨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模式,通过剖析当前地方高校乡村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角度提出解决策略,进而不断丰富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总而言之,既有研究为理解地方高校“专业 + 创业 + 产业”培养乡村创业人才的有效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但仍值得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首先,国内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正面影响,鲜有学者将有效性的概念引入本研究领域。其次,现有研究多为揭示和探究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及培养机制,研究重点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实践,缺乏对结果的深入分析。

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本文选取地方高校——中部某省某师范学院的4个典型课程创业教学团队进行多案例分析,聚焦以下研究话题:一是揭示地方高校专创产教双融合培养乡村创业人才的过程和机制,二是探索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及策略。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基于专创产教双融合的视角,探讨在地方高校自身能力不足与外部环境约束的情境下乡村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的作用机制,丰富了乡村振兴领域的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第二,在研究内容上,不仅将“有效性”的概念引入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之中,还探讨了地方高校专创、产教双融合作用于乡村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逻辑关系及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洞见。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区别于大多数的实证和计量研究,有利于提炼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展现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做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产教专创”双融合是政、校、企等参与主体集结各自的优势资源,以项目合作为基础进行协同育人,达到教育与产业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并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专创融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精神与意识、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则既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也是学校与企业、政府的多主体的融合[14]。“产教、专创”双融合则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故而,有学者认为专创产教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将校企协同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共赢[13],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模式[15]

2.2. 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是20世纪初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中出现的一种代表性教学理念,国外学者都普遍认为有效教学包含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一些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的内容[16] [17]、原则[18]以及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19]等研究也说明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在国内,综合学者们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 强调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② 强调效益,更重视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③ 强调教学过程的最终量化,体现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定位的准确性和教学结果的具体化方面[3] [20]-[22]。可见,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基本上是相同的。综合学者们的意见,本文认为,在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专创产教双融合如何促进培养创业人才更加有效,需要从教育教学环境、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策略着手,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目标。

综上,既有研究虽然指出了专创产教双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但并未就其有效性的作用机制及策略进行详细说明,基于此,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案例的重复比较和迭代,提高了研究的效度[23],形成更完整的理论[24]。本文旨在探究地方高校专创产教融合如何作用于乡村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逻辑关系及路径,该研究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和“为什么”,属于案例研究的研究范畴[25],故而,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3.2. 案例选择

本文采用理论抽样方法进行案例筛选,标准如下。

第一,在创业教学对象组成上主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乡村创业人才,符合案例研究的主要适用对象;

第二,在创业教学领域上选取战略管理、创业、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四个主要方向,它们在经管学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关课程须通过省、校“一流”课程立项建设;

第三,创业实践项目能体现当地乡村产业特征;

第四,所选教师均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及多元教育背景,并在创业教学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

第五,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创业竞赛和课程教学模式;

第六,具备在我国其他地方高校复制推广的可能性。

本文选择的四个案例是:A教师,创建“战略管理校‘一流’课程 + 嵌入虚拟项目训练 + 创业项目案例实训”双融合特色课程创业教学团队,形成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获校级教学优秀奖二等奖;B教师,创建“电子商务省‘一流’课程+基地项目实践 + ‘三创赛’‘挑战杯赛’训练”双融合特色课程创业教学团队,形成“线上 + 线下 + 田间”场景轮换式教学模式,获湖北省技能状元和“五·一”劳动模范;C教师,创建“KAB创业省‘一流’课程 + 情景角色模拟 + ‘学创杯’仿真训练”双融合特色课程创业教学团队,形成沉浸式教学模式,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D教师,创建“人力资源校‘一流’课程 + 科研项目实践 + ‘市调赛’训练”双融合特色课程创业教学团队,形成体验式教学模式。详细情况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ases

1. 案例的基本信息描述

课程名称

实践项目

竞赛训练

教学方式

培养目标

绩 效

战略管理校“一流”

乡村创业项目

“市调”赛

项目驱动模式

专业强、创业管理能力、

校教学优秀二等奖、评价较好

(案例A)

分析决策能力、战略思维

省“大创”项目、 3次省赛三等奖

电子商务省“一流”

乡村电商项目

“三创”赛

场景轮换模式

专业强,创业技能和实战

省技能状元、省劳模

(案例B)

“挑战杯”赛

能力;个性化能力

1次总决赛一等奖、1次省赛一等奖

KAB创业省“一流”

乡村双创项目

“学创杯”赛

沉浸模式

专业强、创业思维和实战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案例C)

能力、个性化能力

1次总决赛一等奖

人力资源校“一流”

研究院科研项目

“市调”赛

体验模式

专业强、职业能力、沟通

评价较好、 国家“大创”项目

(案例D)

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1次总决赛二等奖

3.3. 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为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案例筛选、匹配以及征得相关课程创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同意的基础上,本文确定了以上4个特色课程创业教学项目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早期的资料收集工作根据各课程创业教学项目案例启动的时间先后,展开调研访谈,后期通过教学成果进行跟踪调查,并在确定研究主题后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回访调研及信息确认:① 收集的原始资料包括四个案例对象的省(校)“一流”课程立项文件、企业内部资料等;② 3~4年不间断的访谈4个案例的教师、学生、企业创始人;③ 对四个课程创业教学团队中4个负责人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训练进行观摩,收集可靠的一、二手资料。如表2所示。

Table 2. Source and relative information of cases details

2. 案例资料来源及相关信息

来源

访谈角色

访谈时间

二手资料

A:深度访谈、企业

教师、学生、

2018.9开始

课程建设资料、

参观、观摩、回访

创始人

不间断

企业内部资料等

B:深度访谈、企业

教师、学生、

2020.6开始

课程建设资料、

参观、观摩、回访

创始人

不间断

竞赛训练成果资料等

C:深度访谈、

教师、学生、

2021.5开始

课程建设资料、

观摩、回访

不间断

比赛训练成果资料等

D:深度访谈、观摩、

教师、学生、

2019.11开始

课程建设资料、

回访

不间断

竞赛训练成果资料等

在分析方法上,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归纳式主题分析策略。首先,基于既有文献,结合案例资料找出与研究主题相关内容,进而形成一级构念;其次,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观摩和访谈总结其创业人才“双融合”培养有效性的特征,形成2个二级主题;再则,多角度地分析和比较相关资料,聚合二级主题;最终,总结提炼出若干有效性策略。如图1所示。

Figure 1. Relationship of data structure

1. 数据结构关系

4. 专创产教双融合作用于乡村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路径:基于案例的分析

经过案例分析,明确了地方高校专创产教双融合培养乡村创业人才有效性的过程和作用机制:首先是创业人才能力的有效性提升,其次是校乡村企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4.1. 创业人才能力的有效性提升

能力的有效提升指地方高校注重培养乡村创业人才的知识技能、个性化发展能力和价值观塑造。地方高校通过专创产教双融合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

1) 知识技能。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希望通过“双融合”培养新模式积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技巧,锤炼创业精神与意识,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例如:案例A教师在战略管理教学中嵌入乡村创业项目进行“真实案例”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创业思维、精神,提升创业管理能力。案例B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利用乡村电商项目进行“线上 + 线下 + 田间”场景轮换式教学,传授学生创业技能、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案例C教师认为KAB创业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减少学生在未来创业实践中的试错成本,形成了“知识→能力,能力→实践的嫁接”。案例D教师在人力资源教学中,无缝对接“科研项目实践+市调赛训练”,灌输团队协作理念,提升职业能力。

2) 个性化发展能力。通过创业实践训练,锤炼个性化创业人才的实战能力,鼓励有创业潜质和意愿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潜力股”转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加速提质的“生力军”。例如:案例A教师利用“虚拟项目训练 + 乡村创业项目实训”针对有潜质或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分析决策能力的培养。案例C教师基于“情景角色模拟 + 双创项目仿真训练”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创业经验、知识和思维。案例B教师利用“乡村电商创业项目实践 + ‘三创赛’‘挑战杯赛’训练”践行“做中学”,训练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案例D教师紧密结合“科研项目实践 + ‘市调赛’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 价值观塑造。通过“思政教育”融合专业创业课程教学,将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乡土情怀与创业理想深刻融入学生的思想中,激发他们“创业在乡村”的动能。如案例D教师,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中搭建讨论交流平台,探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式教学,达到培养情怀、熟谙乡情、锤炼能力的目的。案例A教师,在战略管理课程中嵌入“艾妈妈蕲艾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占总的快速成长与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事业与梦想、乡土情怀结合,自愿主动投身入乡村振兴的创业实践。案例B教师通过“线上 + 线下 + 田间”场景轮换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乡土的情感认同。

4.2. 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地方高校普遍面临资源约束的困境,结合案例资料和既有研究,本文的资源有效整合包括组建创业团队、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圈、搭建乡村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三个方面。

1) 组建“双师双导”创业项目团队。培养乡村创业人才,乡村产业项目是基础,团队是依靠。因此,进行创业实践训练、利用本地资源非常关键,包括项目资源、校外师资等。例如,案例B、A教师以省、校“一流”课程团队为依托,分别邀请当地创业企业创始人王总、占总共同组建“微媒体联盟、艾妈妈制品(项目) + N (导师)”2个创业团队,进行项目合作获取业务资源、客户资源、创业资金等,参与创业实践指导。

2) 打造“双融合”创业育人生态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关键是教师。地方高校通过集合地方政府的政策与资金、乡村实践项目及企业的市场资源,形成“产专创”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打造综合育人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创业与职业发展、“课赛训研”、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大力提升学生创业基本技能、实战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例如,案例D教师基于大别山乡村振兴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推行“课赛训研”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扎根乡村创业的大学生“农创客”,其“走出深闺待何时?黄冈市地标优品市场现状调查”团队获“市调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20年)。案例B教师的“微媒体联盟”、C教师的“黄师二队”团队,推行“课赛训”进阶式实践训练模式,分获 “三创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6年)、“学创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3)年。

3) 搭建“双融合”乡村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利用“乡村星创天地”“天禧孵化园”等乡村振兴双创平台搭建大学生课内课外创业体验平台;校乡村企共建“蕲艾农业科技示范园”“地标优品基地”等创业实践服务平台,把项目实践设在乡村现场、把创业实践引导到乡村振兴领域。例如:案例B教师,以大别山众创中心星创天地为载体,将“蕲艾大健康创业发展策略”作为课外学术作品参赛,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2023年)。案例A教师,与蕲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共享校地成果——湖北软科学技术创新专项(2019ADC047),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和蕲春县科技局出具了应用证明;与艾妈妈蕲艾制品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入企实训、择优遴选、项目实践、自主创业”四阶递进的创业实战训练路径,多名学生成员先后进入该公司的4家分公司、1个工厂就业,以及在其2个淘宝店、1个天猫店创业,形成了“学院 + 园区”的产教融合有效模式。案例D教师依托黄冈市地标优品基地,开展地标优品创业竞赛,实施项目化育人,通过“体验创业”获得深层次“创业体验”,提升乡村创业成活率。

5. 地方高校乡村振兴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当前,地方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但对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仍不够清晰,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够精准、清晰;课程体系“单打独斗”,对学生自主性的调动收效甚微;契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不够,创业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性和创业特质,因此在全面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创业人才培养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1) 创业人才靶向培养不精准。人才培养定位过于整齐划一,“批量生产”创业人才,不同类型的院校人才培养缺乏自身的特色,“地方性、接地气”明显不足;将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专业教育缺乏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创业人才严重缺乏。

2) 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单打独斗”。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缺少耦合联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课程、实践、项目比例尚未厘清,相关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徐美燕,2022);课程设置存在单一化、不合理性,未及时对接乡村创业实践基地及乡村振兴项目,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当前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3) 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一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对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未能紧跟区域产业发展新需求,存在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衔接的紧密度不够、资源利用有效性不高等问题[11]

6. 专创产教双融合破解地方高校培养乡村振兴创业人才困境的有效性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困境分析,本文认为关于地方高校乡村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策略,应以专创产教双融合形成两轮驱动,从创业教育教学环境、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的有效性出发,着力构建相对完整有效的专创产教双融合培养乡村创业人才的新模式,进而为完善新时代下“需求导向、靶向培养、跨界协同”的乡村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6.1. 课程结构的有效性策略——重构“双融合”特色课程体系、靶向培养

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主要渠道及其成果的核心要素是课程[26]。由于乡村产业发展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是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所以要优化创业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两个“对接”,即课程设置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行业企业标准,调整完善专业课、实践实训课、创业课的比例结构,以适应乡村振兴对创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创业素养、创业能力、创业思维。

一是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准对接区域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阶梯递进式4大模块创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创业实践融合。以某师范学院商学院为例,在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形成阶梯递进式创业系列课程体系。一阶模块是在低年级开设创业基础课,有创业基础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业培训、网络创业理论和实践等创业指导课;二阶模块是开设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理论课程,有创业投资、创业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跨境电商、商业模式等专业知识课程;三阶模块是开设创业模拟课程,有专业认知综合实践、企业生产销售财务采购模拟课、专业综合业务实验课、KAB创业教育等创业训练课;四阶模块是在高年级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有创意沙龙活动、创业论坛与讲座、创业项目等实践课。系列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开展专业教育的过程之中增进创业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图2所示。

Figure 2. Structure system of step-by-step entrepreneurship series courses

2. 阶梯递进式创业系列课程结构体系

二是课程建设中,以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耦合联动为突破口,邀请多元主体、行业创业精英共同开发,构建“专业核心课 + 嵌入式案例课程 + 行业创业精英课程”、“专业核心课 + 乡村创业项目实践课 + 竞赛训练课”三层级多向融合的创业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创业管理专业知识 + 产业课程群”的专业选修创业融合课程群,突出专业教育和乡村产业深度对接融合。

6.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策略——探索“做学结合”教学方式

改革以课堂理论、讲座、参观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基于体验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一是以“互联网+”“挑战者杯”“三创赛”“创青春”等竞赛为载体,以乡村创业项目(如直播电商、农文旅项目)为驱动力,以问题导向引领项目教学,学生自主组团经营管理创业项目,师生同创开展项目任务驱动式、“实景训练”沉浸式体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创业管理才能。二是学校与其区域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振兴基地、创客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平台、返乡创业园等共建共享项目化体验式教学平台,以“线上 + 线下 + 田间”场景轮换式教学方法为手段,探索“入企(园)实训、择优遴选、项目实践、自主创业”四阶递进的创业实战训练路径,培养实践型乡村创业人才。三是革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实施基于创业体验的“体验、讨论、项目设计、实践创业”四阶递进教学过程,探索创业项目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双融合”的“学做结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6.3. 师资力量的有效性策略——打造“双融合”型师资队伍

当前,地方高校创业教师大多是理论型、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队伍,因此,需要着力打造“双融合”型师资队伍。一是专业教师方面。以校乡村企协同为抓手,通过鼓励支持教师赴乡村、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自主创业,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丰富创业经验,同时反哺课堂教学。二是校外教师方面。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企业高管和返乡创业精英,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1 (项目) + N (导师)”创业团队,全程参与创业实践指导,合力共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6.4. 教育环境的有效性策略——搭建“双融合”创业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应加速推进专创产教“双融合”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其一,建立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以“互联网+”“挑战者杯”“三创赛”“创青春”等竞赛为载体,以乡村创业项目(如直播电商、农文旅项目)为驱动力,采用“实景训练”“线上 + 线下 + 田间”场景轮换式的“学做结合”教学方式方法,以赛促学,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其二,搭建“学院 + 园区”产教融合创业实践服务平台,推进学校与其区域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如蕲艾产业园)、乡村振兴基地(如康养基地)、创客科技园(创客家园)、孵化器创业平台(如天禧孵化园)、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基地共建共享校企、校地产教融合成果,探索“入企实训、择优遴选、项目实践、自主创业”四阶递进的创业实战训练路径。

此外,还须建立创业人才培养的动态考评机制。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达成性效果评价、教学监督、创业实践性成果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总结教学方法改革、创业实践成果、创业训练达成性效果等相关案例,以此完善校内外、课内外互动循环评价考核系统。

当然,本文仅是基于来自同一高校商学院的四个典型案例的研究,今后还需要扩大研究样本量,选择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地区的案例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准确理解专创产教双融合培养创业人才的作用机制及有效性策略,同时鉴于目前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性标准的质量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教学质量的评估与量化指标均不够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的机制构建与完善值得进一步研究。

基金项目

黄冈师范学院教研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专创产教双融合培养创业人才的创新与实践——以经管专业为例》(2023CE04)、“四新”项目《产教专创双融合视角下新商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2024CN04)。

参考文献

[1] 朱琪.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机会与实现路径研究[J]. 乡村科技, 2017(31): 32-33.
[2] 覃礼涛. 地方高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EB/OL].
https://www.jyb.cn, 2020-09-20.
[3] 赵峰, 孙聪, 吴迪.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性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20, 38(4): 145-149.
[4] 海迪∙M∙内克, 帕特里夏∙G∙格林, 坎迪达∙G∙布拉什. 如何教创业: 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1-13.
[5] 宣翠仙, 陈海荣, 王成福, 等.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6): 80-83.
[6] 叶恬如.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市场, 2020(14): 167-168.
[7] 刘文杰, 陈亮. 构建“专创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16 (A05).
[8] 胡发刚, 王坤, 杨亚柳. 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深度融合逻辑、效应及路径[J]. 宿州学院学报, 2021(11): 71-74.
[9] 卢卓, 马鹏常.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逻辑与实施体系[J]. 职业教育研究, 2022(2): 84-88.
[10] 马广. 产教专创双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N]. 中国教育报, 2020-08-25(03).
[11] 袁小平, 王仓.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耦合培养研究[J]. 创新人才教育, 2020(14): 73-79.
[12] 徐美燕. 高职院校“产教、专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 75-77.
[13] 刘松, 张忠. 基于IPA方法的“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 35(3): 86-91.
[14] 刘献君, 赵彩霞. 在融合中生长: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1): 79-85.
[15] 杨梅, 王瑛, 周正柱.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30): 26-32.
[16] Young, S. and Shaw, D.G. (1999) Profiles of Effec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0, 670-686.
https://doi.org/10.1080/00221546.1999.11780803
[17] Hativa, N., Barak, R. and Simhi, E. (2001) Exemplary University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s Regarding Effective Teaching Dimensions and Strategie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2, 699-729.
https://doi.org/10.1080/00221546.2001.11777122
[18] Australi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ncil (2008) Australian Awards for University Teaching: Guidelines for 2008.
[19] Devlin, M. and Samarawic Krema, G. (2010) The Criteria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a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9, 111-124.
[20] 董桂伟, 赵国群, 管延锦, 等. 基于雨课堂和BOPPPS 模型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以“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 68(5): 176-182.
[21] 刘进军, 陈代春. 基于BOPPPS模型的信息素养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8): 10-14.
[22] 李艳.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23(7): 169-174.
[23] Eisenhardt, K.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532-550.
https://doi.org/10.5465/amr.1989.4308385
[24] Yin, R.K. (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25] Eisenhardt, K.M. (2021) What Is the Eisenhardt Method, Really? Strategic Organization, 19, 147-160.
https://doi.org/10.1177/1476127020982866
[26] 杨麟, 杭盖. 高校社会创业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17): 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