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贸易和投资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全球贸易和投资规模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不断扩大,国家间价值交换体量越来越大,从1972年到2022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由4190亿美元增长到25万亿美元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由146.7亿美元增长到1.8万亿美元2。不过,人们普遍更多地关注以市场价格核算的市场价值,而忽视数字背后隐藏的真实价值交换状况。毕竟,统计数字显示的仅仅是以市场价格度量的市场价值交易情况,并未揭示国家间贸易或投资的真实内在价值交换情势,贸易伙伴国各自在贸易中的实际利损与利溢被表面数字所掩盖。
众所周知,国家间商品进出口需要选用货币来计价、换算与结算,而货币的价格是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价格,无论是市场汇率还是官方汇率,反映的都是货币的价格,但是国家间实现商品和资本流动时实际使用的市场或官方汇率通常并未确切反映货币自身的内在价值,因而并未按照货币自身的内在价值进行公平合理的等价交换。在国际商品贸易中,即便进出口双方对商品用本币进行了准确的标价,但由于货币价格不合理,就必然扭曲其进出口价格,也必然造成双方价值交换的不公平;同理,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也会因为货币价格的扭曲而导致价值交换的扭曲。显然,价值高估货币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将以更少价值的货物、服务或资本换取对方更多价值的货物、服务与资本。因此,隐含价值交换的汇率水平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国际间深刻的贸易利益与资本利益的损与溢,争取公平合理的汇率安排对一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利润核算乃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国家的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购买力平价(PPP)理论3仍是国内外最受关注最具影响的经济理论之一,相关研究基于研究视角可归类如下:一是拓展PPP理论。King (2020)提出了世界三角PPP理论假说,认为在以美国、中国和欧元区为主导的世界中,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将是欧元区价格水平相对于中国价格水平的函数,进而将PPP理论从双边分析拓展到多边分析[1]。二是验证PPP理论。邱冬阳、邓璇(2020)发现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民币兑欧元汇率[2],Mehdi和John (2021)发现8个样本国家中有6国在长期内支持相对PPP成立[3],Nagayasu (2021)检验发现汇率与价格关系虽是时变的、多向的但长短期PPP均有一定有效性[4],Long和Hong (2022)发现套利和资源再配置的力量足以在长期内克服诸多市场扭曲使得相对PPP成立[5]。Olaniran和Ismail (2023)发现西非16国长期看绝对PPP不成立但相对PPP成立[6]。这类研究相对较多,多数发现PPP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有效的。三是测算PPP水平。最典型的就是世界银行历年的国际比较项目(ICP)精细测算参与经济体的PPP值及PPP水平上的GDP规模4;其他个体研究如戴艳娟和泉宏志(2016) [7]估算了中日韩分产业的PPP值,陈梦根和胡雪梅(2019) [8]、张伟(2022) [9]分别测算了省级地区的差异化PPP值。通过PPP水平值测算,可以摸底国家、地区及行业的真实价值。四是讨论PPP测算法。谢长(2017)改进构建了最大化双边特征值(MBC)的PPP汇总法[10],胡雪梅(2017)深入比较了篮子成本法、Hedonic回归分析法和恩格尔曲线法等地区PPP编制方法[11],张迎春等(2019)探讨了国际间PPP测度使用的最短距离法在国内适用的问题[12],王金萍(2022)比较分析了ICP计算PPP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等[13]。PPP测算法是个技术问题,通过不同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可以更准确更无限地逼近真实的PPP水平值。五是分析PPP影响因素。陈梦根和牛华(2016)发现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增加将带动PPP上升而汇率升值和贸易依存度上升则往往伴随PPP下降[14],王岩和刘韶敏(2022)模拟分析了数据质量、汇总方法及经济体区域归属等因素对国际比较项目PPP测算结果的影响程度[15]。这类研究可以发现影响PPP的敏感因素。六是探讨偏离。戴金平等(2015)发现由于贸易品价格对一价定律的偏离以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偏离PPP水平[16],马晓君等(2016)对比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按PPP法和汇率法计算的GDP规模差异后认为PPP法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17],田园(2017)认为市场汇率与PPP转换因子的偏离隐藏了一国经济的增长潜力[18],Subrahmanyam和Reddy (2019)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差异等因素可引起通胀率差异进而引起PPP偏离[19],管涛和付万丛(2022)探讨了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状态下存在升值收敛、贬值收敛及长期维持等多种可能[20]。这类研究可以揭示一国经济的市场价值与其真实价值的离散程度、原因及收敛趋势。
综上,现有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对深化认识PPP的形成机理、有效性、适用性、实际水平、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偏离收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不过,现有研究对PPP背后的交易公平性、消费者和生产者影响、贸易利益损溢等方面触碰相对较少,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将基于价值公平交换的视角,从消费、成本、收益影响等方面对中美双边贸易因货币原因所引致的利益损溢程度进行粗略的静态评估,进而相应提出外汇外贸政策优化建议。
2. 平价汇率、名义汇率与贸易利益损溢的理论分析
2.1. 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
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意指在自由开放且交易费用为零的理想贸易状态下,相同商品无论在哪国出售,用同一种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都应相同。一价定律思想虽然源自单个商品,不仅揭示出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价格与汇率内在关联,而且也暗含了国家之间价值交换的公平原则。如果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同,并且由于种种原因相互之间需要按照以价格衡量的价值进行交换,则价格更高的国家在相互贸易中居于更有利的地位,可以以更少的商品交换对方更多的商品,而价格更低的国家则居于不利地位,将在相互贸易中遭受财富的损失。购买力平价理论则是在一价定律基础上演进而来,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意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对比,后者意指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将随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动而动态调整。从一价定律到购买力平价,都隐含了商品按实际价值进行对等公平交换的基本原则。
2.2. 一价定律与国家贸易利益损溢的数理分析
假设A国和B国都有同质可比较但又各具特色的甲商品,按照相同货币单位(元)衡量的单位甲商品价格分别是Va元和Vb元。当Va = Vb,则表明两国市场符合一价定律;当Va > Vb,则表明甲商品在A国的价格更高,若Va/Vb = k > 1,在两国进行双边贸易时,则B国需用k倍的甲商品去交换A国的甲商品;反之反是。不同情形下的贸易对两国的消费者、进出口企业乃至国家整体有着不同的利益格局。当两国贸易符合一价定律时,双边贸易中的价值交换是公平的,两国的进出口商及国家整体的利益交换是平等的;否则,两国的进出口商及国家整体的利益交换便是不对等的。
以第二种情形为例,当Va/Vb = k > 1时,对B国而言,B国消费者用1单位的甲商品只能交换1/k单位的A国甲商品,即B国消费者既有收入折损了1 − 1/k倍甲商品的消费能力;B国进口企业需要支付k单位甲商品去交换1单位A国甲商品,多消耗k − 1倍的甲商品;B国出口企业出口1单位甲商品只能换回1/k单位的A国甲商品,隐性损失了1 − 1/k倍甲商品的收益。对A国而言,A国消费者花费1单位的甲商品可以进口k单位的B国甲商品,其消费者既有收入放大了k − 1倍甲商品的消费能力;A国进口企业仅需支付1/k单位甲商品去交换1单位B国甲商品,节省了1 − 1/k倍的甲商品资源;A国出口企业出口1单位甲商品可以换回k单位的B国甲商品,隐性获得了k − 1倍甲商品的额外收益。显然,在该贸易条件下,A国消费者放大了消费能力,进口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出口企业扩大了出口收益。相反,B国消费者削弱了消费能力,进口企业增加了生产成本,出口企业隐性损失了经营收益。
2.3. 购买力平价与国家贸易利益损溢的数理分析
假设基期A国和B国甲商品的价格分别是Pa0 (A国元)和Pb0 (B国元),基期符合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两国货币汇率e005满足关系式:Pa0*e00 = Pb0,则有e00 = Pb0/Pa0。同时,基期的名义汇率6是e10。如果e10 = e00,则两国贸易公平;如果e10 > e00,则Pa0*e10 > Pb0,A国消费者、进出口企业将在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B国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则反是。
假设T期两国物价指数为CPIat和CPIbt (基期 = 100),两国货币平价汇率e0t满足:Pat*e0t = Pbt,其中Pat = Pa0*CPIat/100,Pbt = Pb0*CPIbt/100,则有e0t = e00*CPIbt/CPIat。如果e10 = e00,e1t = e0t,则两国长期公平贸易;如果e10 > e00,e1t > e0t,则对A国长期有利,相反则对B国长期有利;如果e10 < e00、e1t > e0t或e10 > e00、e1t < e0t,则两国交替换位;如果
,则第i期A国和B国的消费者、进出口企业在双边贸易中的利益损溢关系与一价定律分析结果相似(见表1)。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 conditions and trade benefits loss & overflow
表1. 汇率条件与贸易利益损溢关系
|
A国 |
B国 |
价值关系 |
对应关系 |
甲商品 |
Va (A国元) |
Vb (B国元) |
Va = Vb |
符合一价定律,公平交换 |
Va > Vb |
A国利溢,B国利损 |
Va < Vb |
B国利溢,A国利损 |
甲商品价值 (基期) |
Pa0*e00 (B国元) |
Pb0 (B国元) |
e00 = Pb0/Pa0 |
绝对购买力平价 |
甲商品价值 (T期) |
Pat*e0t (B国元) |
Pbt (B国元) |
e0t = e00*CPIbt/CPIat |
相对购买力平价 |
甲商品名义汇率计算
的价值(基期) |
Pa0*e10 (B国元) |
Pb0 (B国元) |
e10 = e00 |
公平贸易 |
e10 > e00 |
A国利溢,B国利损 |
e10 < e00 |
B国利溢,A国利损 |
甲商品名义汇率计算
的价值(T期) |
Pat*e1t (B国元) |
Pbt (B国元) |
e10 = e00,e1t = e0t |
长期公平贸易 |
e10 > e00,e1t > e0t |
A国长期利溢 |
e10 < e00,e1t < e0t |
B国长期利溢 |
e10 < e00、e1t > e0t或
e10 > e00、e1t < e0t |
交替换位 |
3. 中美双边贸易利益损溢的静态评估7
3.1. USD/CNY的名义汇率、平价汇率及其比率值
依据上述数理分析,利用中美1972~2022年的CPI (2010 = 100)数据、名义汇率数据以及2010年基准年平价汇率,可推算历年USD/CNY的平价汇率,再计算两者比率值k,结果可发现如下特征:
首先,1981年是分水岭。该年k值为1.04,中美名义汇率与平价汇率相当,两国贸易相对公平合理,单位商品贸易的利益损溢对双方的消费者、进出口企业大体平衡。1981年之前的年份k值均小于1但缓步上升,表明单位商品的双边交易整体上对中国消费者和生产企业有利,有利于中国消费者有限的收入进口到更多的商品用于消费,有利于中国进口企业有限的经费进口到更多的紧需物资,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有限的生产能力换回更多的外汇,这种局面与建国初期在没有外汇市场的情况下依据进出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品生活费比价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形成官方汇率基数有关,但随后随着外汇市场的形成而逐渐消失[21]。
其次,1994年是峰值年。该年k值为2.77,达到顶点。1982~1994年期间k值除了1988~1989年以外以较快的速率上升,这大概与该时期外汇调剂市场逐步形成美元需求旺盛有关,到1994年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时达到最顶峰;1995~1996年短暂回落后再度回弹,但再未超过1994年的高度,此后2005~2015年逐年下降,最低降至1.77,随后2016~2022年又缓步回升,到2022年时回到了2倍左右的水平。
第三,均值较高。1972~2022年间K值平均为1.84,意味着50年来,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消费者有限收入在进口消费中因不合理的汇率水平平均折损了45.7% (= 1 − 1/1.84)的消费能力,进口企业进口1单位美国产品需要平均多消耗0.84倍的生产资源,出口企业出口1单位产品因不合理的汇率条件平均隐性损失了45.7%的出口收入;相反,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消费者的收入可以放大0.84倍的消费能力,进口企业因有利的汇率条件平均隐性节约了45.7%的生产成本,出口企业出口1单位产品可以隐性额外获得0.84倍的出口收益。可见,在不公平的汇率条件下,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处于有利地位,消费者扩大了消费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进出口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放大了出口收益,而中国消费者和进出口企业处境正好相反。
3.2. 中美双边贸易利益损溢程度的粗略评估
现实的进出口数据是商品数量与价格的综合计算结果。假设中国对美出口数量Xb,价格为Pb,以人民币计价。若美元统计的出口实际数据为EX,则换成人民币计算的实际出口数据为EX*e1 = Xb*Pb,按照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的公平贸易出口数据为
,那么出口贸易经济损失为
。
类似地,假设中国从美进口数量Xa,价格为Pa,以美元计价。若美元统计的进口实际数据为
,则换成人民币计算的进口数据为IM*e1,按照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的公平贸易进口数据为:IM*e0 = IM*e1/k,那么进口经济损失 =
。
根据以上数理分析,可以粗略估算中国对美进出口贸易的利益损失,结果如下:除了在1981年之前有少量贸易利溢外,其他年份均贸易利损,贸易利损规模随着贸易规模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其中,出口利损幅度远高于进口利损,1972~2022年期间出口利损占GDP的比重年均达到−3.23%,进口利损占GDP的比重年均达到−0.65%,合计利损占比达到−3.89%;1981年出口开始出现贸易利损,1981~1989年利损幅度在−1%以内,1990年突破后逐步攀升,2005~2006年出口利损幅度超过−11%,达到最高峰,随后利损幅度逐渐向−3%左右收敛;进口利损幅度1994年达到最高−1.57%,大多数年份都在−1%以内,其中1991~2007年之间利损幅度相对较高,基本超过−1%,2008年后逐渐向−0.5%收敛。再重点考察中国加入WTO后的表现,2001~2022年期间,中国对美出口利损占GDP比重年均高达−5.26%,进口利损占比年均为−0.82%,合计达到−6.08%。换句话说,中国入世以来取得现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实际上隐性多承担了大约6个百分点的要素投入成本。可见,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的价格低估,造成进出口长期遭受贸易利损,尤其是出口贸易利损幅度较大,若再考虑国内出口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低价竞争以及美国出口附加值较高等因素,中国出口贸易利损规模还将进一步放大,由此给中国造成的超额人力、物力以及环境资源成本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静态贸易利损规模值得审视与反思。
相比之下,美国在对中贸易中,1980年之前存在微不足道的利损,1981年开始出现利溢,在中国入世后利溢程度显著扩大,2004年进口中国商品的贸易利溢占美国GDP的比重最高达到2.24%;1972~2022 (2001~2022)年期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贸易利溢占其GDP比重年均达到0.87% (1.80%),出口中国商品的贸易利溢占其GDP比重年均达到0.33% (0.61%),两者合计达到1.19% (2.41%)。可见,近50 (21)年来美国在美中双边贸易中由于美元高估而获取的贸易利溢支撑了美国经济增长大约1.19 (2.41)个百分点。
4. 结语
汇率即货币价格,货币价格是一国最重要的价格,只要货币价格不合理,对外商品交易必然引致利益损溢。数据分析表明,中美双边贸易中,人民币平价汇率长期低于名义汇率,人民币价格相较美元长期低估。在这种不利汇率条件下,中国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进出口(出口、进口)贸易利损占GDP比重近50年来年均达到−3.81% (−3.17%、−0.64%),入世以来年均达到−6.08% (−5.26%、−0.82%);相反,美国在中美双边贸易中,对中国进出口(进口、出口)的贸易利溢占美国GDP比重近50年来年均达到1.2% (0.87%、0.33%),自中国入世以来年均达到2.41% (1.8%、0.61%)。这表明,自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现有成就中隐藏着因货币价格低估在对美贸易中额外负担了约6个百分点的要素投入成本,而美国经济发展却因中美双边贸易利溢隐性支撑了其大约2.41个百分点的增速。若考虑中国出口长期存在低价竞争、美国出口附加值较高等因素,双方的利益损溢程度还将进一步放大。
虽然本文忽略了汇率水平对贸易规模的动态影响,但不容否认,在名义汇率水平下,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实际获得了巨大规模的隐性贸易利溢,中国实际承担了巨大规模的隐性要素成本。虽然人民币持续升值在理论上将抑制出口,但出口规模不仅受汇率水平影响,还受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国际需求等其他因素影响。三十多年来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升,但并未阻挡出口规模持续扩大,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受人民币升值的负向影响被其他正向影响因素全部对冲。
鉴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4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阶段已由过去粗放型快速发展阶段转变到中速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特征也由过去的劳动、土地、环境等要素相对充裕而资本技术要素相对稀缺,转变为资本技术要素相对充裕而劳动土地环境要素变得相对稀缺,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为主升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为主,中国制造业规模也经过多年的艰难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稳定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在新阶段新特征新形势下,过去通过人民币汇率低估以促进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的政策需求已大为减缓,而节约要素资源、减轻国内劳动力和资本竞争内卷压力提高劳动群体生活品质的政策需求逐渐上升。因此在未来,有必要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向平价汇率收敛,这既是货币价值规律内在作用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人口下降、资源减少、环保增强等要素资源约束趋紧的内在要求,是减轻国内劳动力和资本内卷压力的迫切需要,是中美博弈反向挤压的重要手段。
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外汇外贸主管部门联合动态监测国内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的敏感程度,在出口贸易稳健发展前提下,在长周期内有序、隐蔽地引导人民币汇率以双向波动的方式向平价汇率收敛;二是在人民币汇率向平价汇率收敛进程中,引导海关、商务、税务、金融、外汇、工信等职能部门尽可能降低出口贸易相关费用,激励出口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技术竞争力,合力降本增效,对冲人民币升值的抑制效应;三是坚定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构建国际货币新秩序,尽早摆脱美元霸权的桎梏影响,推动世界贸易价值交换更加公平合理。
基金项目
中华女子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人民币汇率偏离引致的贸易利益损溢评估研究”(2023ND-0308)。
NOTES
1https://stats.wto.org/en,2024-8-16日登入。
2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BX.KLT.DINV.CD.WD?view=chart,2024-8-16日登入。
31922年由卡塞尔首次提出。
4https://www.worldbank.org/en/programs/icp/brief/reports,2024-8-16日登入。
5指1单位A元可以兑换e00单位B元。
6即市场汇率或官方汇率。
7为简化分析,本文不考虑汇率水平对贸易规模的动态影响,仅评估其静态结果,至于两者间的动态双向反馈机理及相互影响程度则另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