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且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中国快速发展和城乡二元制导致许多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家乡由祖辈抚养。(吴重涵,戚务念,2020)这种亲子分离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问题,如自卑、焦虑、孤独和交流障碍(刘国艳等,2020),他们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是非留守儿童的2.5倍,严重心理疾病风险高达6.4倍。(郭少云,2015)这种心理状态会降低他们的抗逆力,使他们在遭遇逆境时更容易受到打击。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易出现自我封闭、情感障碍,学习成绩和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较差,辍学率较高。缺乏家庭监督和支持,他们的行为常常不受控制,表现出攻击性、逆反心理、早恋、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巴海悦,2024)且在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较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可能遭遇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和安全问题,这些隐患增加了他们遭受意外伤害和其他风险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和与监护人沟通不足,这些儿童往往难以了解外界和社会,导致其心理闭塞,自我效能感低下,抗压能力不强。(徐云启,2020)所谓抗逆力,指的是个体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压力、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现象,(Werner, 1993)又称为复原力、心理韧性,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时的心理调适能力。(沈之菲,2010)抗逆力,作为一种关键的心理资本,由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共同构成。风险因素可能对个体的成长和福祉产生负面影响,而保护因素则帮助个体有效应对挑战。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社区、学校等被视为儿童成长的社会性生态系统,这些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该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和互动性,将个体问题视为整个系统适应性不足的表现。(陈李红,2023)留守儿童的抗逆力不足,并非单纯由个人特质决定,而是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因素紧密相关。(冯晓平,范晓丹,2019)因此,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需要从个体和环境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支持体系。
留守儿童的抗逆力不足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进程,还可能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对于保障他们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和社会支持网络等,这些研究揭示了留守儿童因父母监护缺失而面临的多维度挑战,如心理发展的困扰、学业上的困难、社会适应的挑战等,但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积极资源和发展潜能。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视角,通过考量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从微观到宏观三个层面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背景。这一理论框架不仅考察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还涉及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因素,为全面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并有助于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构建更全面的支持体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留守儿童在多层次环境系统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并探索生态系统视角下提升抗逆力的可行路径。
2. 生态系统视角下留守儿童与各层次系统互动中面临的风险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认为个体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而是持续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和系统发生作用。在这个理论框架中,环境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通常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微系统,如家庭、朋辈群体等;中系统如社区、学校等;外系统,如社会服务机构等;宏系统则涵盖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等。这些不同层级的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环境,对个体的发育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留守儿童在这些系统间的互动中遭遇的风险因素对儿童的适应能力造成消极影响,从而阻碍其抗逆力的发展。
2.1. 微系统:留守儿童与家庭和朋辈群体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家庭是儿童成长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抗逆力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的作用出现最早,作用更直接,影响力较持久。(孟利艳,2008)家庭环境的完整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的和谐度,均对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自我调节能力和角色适应能力的塑造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家庭贫困、父母关系的紧张、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结构的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当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导致家庭支持的缺失,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孤独、焦虑和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制约了抗逆力的发展。
朋辈群体在留守儿童成长微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他们个性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诸如相互信任、情感依赖、沟通方式和心理一致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杨圆圆,胡朋利,2012)通过与同伴的互动,留守儿童学习如何协商、妥协,从而获得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和面对挫折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抗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过程也遭遇挑战,即因为自卑、痛苦,与同伴交往时容易感到恐惧;出现焦虑,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甚至对同伴怀有敌意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刘轶,2011)这些交往中的问题会对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支持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削弱他们的抗逆力。因此,确保朋辈群体提供积极的互动和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抗逆力的培养极为关键。
2.2. 中系统:留守儿童与学校和社区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对于提升他们的抗逆力至关重要。然而,留守儿童在学校互动环境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因素,其中,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就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关爱。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支持,从而无法有效提升抗逆力。教育模式与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匹配程度是提升他们抗逆力的重要因素。当前的教育模式常常未能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这使得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适当的关注和支持,进而影响了他们抗逆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部分社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留守儿童的环境支持不足。例如,社区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社区内嘈杂混乱的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让他们难以专注于学习和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安全隐患限制了留守儿童的活动,阻碍了他们自我保护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发展。缺乏互动活动,导致留守儿童缺少实践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此外,教育资源和健康保健服务的不足,进一步限制了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抗逆力增强。
2.3. 外系统:留守儿童与社会服务机构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第三方服务力量,在儿童福利领域发挥着给予儿童正面形象的功能和对儿童教育的弥补和干预功能。(张柳清,成海军,2012)然而,我国专注于儿童的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些组织数量少,服务水平偏低,覆盖面有限。许多社会组织虽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和学习支持,但在心理健康、情感关怀和能力建设等深层次需求上的服务不足。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缺席,面临更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但现有服务往往未能满足这些需求。由于这些基本需求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遭受各种潜在风险的负面影响。这些风险不仅威胁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削弱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使其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必要的韧性和应对策略,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逆境时更容易感到无助和沮丧。
2.4. 宏系统:留守儿童与国家互动中的风险因素
虽然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特别关注,体现了国家对留守儿童群体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群体,如残障留守儿童、极度贫困的留守儿童等的关注和保护还显不足。这种不足可能导致这些儿童的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进而降低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他们的抗逆力形成和发展不利。此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留守儿童个体的成长具有显著作用。社会中的积极元素,如尊重他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最初的行为参照和价值导向。这些价值观无形中塑造了留守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己的期待,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积极应对,而非轻易放弃或陷入消极情绪。
3. 生态系统视角下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路径
为了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我们可以从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多个层面着手,努力增加儿童与不同层级系统互动中的保护因素,从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
3.1. 微系统:家庭、朋辈群体
从家庭角度来说,提升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关键在于构建和谐、稳定且支持性的家庭环境。首先,父母应尽可能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充足的家庭支持,减少因长期外出工作导致的亲子分离,定期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孩子保持沟通,增强亲子联系。其次,父母需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励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此外,父母应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创造一个温暖、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可能感受到的孤独和焦虑。通过这些方式,父母可以有效地提升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克服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留守儿童在与朋辈群体的互动中,父母的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父母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社交技能,也是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平衡保护与尊重,确保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与同伴互动,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避免过度干预。通过适当地放手,孩子能在实践中学习沟通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同时,父母应定期与孩子沟通,增强情感联系,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通过这样的互动和教育方式,留守儿童能够在朋辈群体中获得必要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支持,不仅能增进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更能在长远意义上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性,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中系统:学校、社区
学龄期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在培养和提升留守儿童抗逆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学校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传统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内在力量和挫折承受力,营造一个鼓励探索、接纳失败、积极应对挑战的学习氛围。学校应设计提升抗逆力的课程体系,培养情绪管理、冲突解决和同理心等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项目锻炼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在资源配置上,学校应优化教育资源,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团队合作的教学环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满足留守儿童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有利于抗逆力成长的教育环境。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留守儿童与社区的互动应该是积极的、支持性的。社区有责任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并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及必要的支持性服务,以满足这些儿童的成长需求。社区应当鼓励社区中的儿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这将有助于他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社区可以通过链接第三方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健康服务,改善基础设施,组织丰富的文化和教育活动,以及确保安全和支持性的社区环境。此外,社区还应加强与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通过这些途径,社区可以有效地支持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抗逆力的发展。
3.3. 外系统:社会服务机构
社会服务机构,特别是专业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供高质量、专业的服务,首要任务是建立并壮大一支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教育咨询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服务团队。这些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和辅导。为了保持服务团队的专业水平与时俱进,机构应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增强他们识别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以更有效地满足儿童需求。在提供服务时,应始终坚守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儿童的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全面的服务体系。
为满足留守儿童日益丰富的需求,国家应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特别是儿童社会工作组织的成长。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我们能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支持,包括实施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活动和社区服务,必要时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协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此外,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跟踪机制,对每一位服务对象进行长期跟踪和定期评估。通过持续关注儿童的发展状况和变化需求,组织能够更加精准地调整服务策略和方案,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 宏系统:国家、社会
为了增强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国家需要在法律层面提供更全面的保护,特别是对残障和极度贫困的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注。通过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权,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并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确保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监护和救助。此外,国家应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实际保障。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保护网络。这包括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以及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通过这些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此外,国家应实施精准帮扶策略,通过摸底走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个性化的救助和服务。这包括加强教育帮扶,确保留守儿童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开展生活关爱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情感需求。国家还应注重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国家不仅能够保护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