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河道密集。旧时兴化地处偏僻,四面环水,交通不便,战争、迁徙等相对较少,兴化方言变异有限,面貌较稳定,主要受古吴语及当时雅言的影响。兴化境内主要方言被学界划分为江淮官话通泰片,即市区和大部分乡镇居民所使用的方言,西北向少数乡镇如沙沟镇居民所使用的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关于兴化方言的系统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亦有专著涉及,主要集中在兴化方言音韵演变、声调类型、方言词表统计,如张丙钊《兴化方言志》和《兴化方言词典》、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和《江苏兴化方言音系》、章婷《兴化方言双域七调——调型格局和发声态演化》等,对语义、语法的研究涉及较少,仍有大片可开垦之地。
语素“头”在普通话或各地方言中都是作为实词语素最先出现,许慎《说文解字》:“头,首也。从页豆声。”我们可知,“头”是个形声字,“页”本读xié,从它的小篆字形可看出,上面是“首”,下面是“人”,是个象形字,是“头”的本字。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论说,上古时期就有表示肢体名称的基本词汇“首”,但在后代一般口语中,“头”代替了“首”,二者本义相同,古音不同,且战国以前,“头”尚未出现,到了战国时代,作为“首”的同义词“头”才出现[1]。“头”可以直接成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也属于人体部位词。这类词不容易发生借用,同语音变化存在规律一样,语义演变的过程常常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或规律。兴化方言中“头”的语素义、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具有区别于普通话和一些方言的特点,以此入手,分析“头”在兴化方言中的语义演变,反映“头”的构词能力、语法化过程,此过程中间与汉语官话比较。今仅讨论兴化境内的主要方言,暂不涉及少数洪巢片,语料主要来源于张丙钊所著《兴化方言志》和《兴化方言词典》二书、当代兴化籍作家刘仁前长篇小说《香河》、“古音小镜”网站。
2. 兴化方言中“头”的语义演变和演变机制
2.1. 兴化方言中“头”的语义演变
兴化方言中“头”除基本义人的脑袋外,还存在许多引申义,或者在相关词或短语中基本义消失,只表达语法意义。Svorou (1986, 1993)认为,人类语言中由普通名词到空间语法语素(spatial gram)的演变具有可预测的方向制约,动物躯体部位/人体部位/环境界标 > 物体关系部分 > 与物体关系部分邻接的位置 > 物体关系部分区域内的位置等演化阶段[2]。国内学者通过对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部分人体部位词语的分析,得出观点“汉语史及汉语方言中部分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有着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即:人体部位 > 方位概念 > 时间概念。”[3]我们通过对兴化方言词汇中“头”的分析,发现其语义演变路径与之吻合。如:
(1) 人或动物的脑袋及由此引申的相关抽象义
脑袋、发型:碰头大家见面,凑钱吃喝、头拳以头当拳撞人,一头拳、没头蹲全身掉入水中、斜头①歪脖颈;②蛮横霸道的人、相斜头旁观别人赌博、头大头脑发胀,借指厌恶和为难、倒头①躺下;②人死、倒头光挥霍浪费、大头觉睡觉的贬义说法、没头没脸①连头盖脸;②不顾情面、套笼头①给骡马上笼头;②比喻小孩上学、端把头比喻女子齐耳短发,也叫“二道毛”。“端把”是拖洗地板的工具;
头绪、想法:头脑子①脑筋;②脑浆、泛头花招,计策、没头①麻木不仁;②粗心大意、没/无头大影毫无根据、没头官司①不明不白的官司;②没有头绪的事、木头比喻呆笨的人、头脑①头绪;②合适的对象、头路①门路;②头绪、大头梦①不切实际的空想;②不看形势的人;
首领、领导:大头脑有身份、有来头的人、大头儿①首领;②有财有势的人、拿头领头做事,动词、头头儿①领导;②某领域的翘楚、管头(儿)管理者、作头工匠头、头家①聚赌时的庄家;②第一个起牌;
形状像头一样圆形的物体:头扁盛菜用的瓷碗,多用于宴请宾客时、日头太阳。
这几类意义的演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从头的基本义也是本义引申为头上的发型,再抽象为脑袋里的想法、头绪;二是头这一人体部位对于人类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抽象为等级、级别,引申出首领、领导、管理者这类身份、地位很高,重要性也很高的人;三是头是圆形的,从形状特征引申出表示圆形物体的意义。以上都符合人体部位词 > 物体关系部分,即脑袋 > 与脑袋相关的语义。
(2) 事物的顶端、端口或开始
搭头物体两端连接处、半截头一半、头尾来龙去脉、脚头①床的另一头;②脚、指头点手指最前端的部分、浇头加在米饭或面条上的菜肴、扳(犟)头子①从开始就压服对方;②抓住苗头性问题批评教育、毛头物体顶端或周边粗糙的部分、溜头①急流的最前峰;②借指政治运动最激烈的时候、噱通头东西松动、甩山头推诿、头池浴池中靠近浴锅的地方、头汤澡堂里刚烧热的清水、头菜宴席上第一道烧菜、大头小尾比喻雷声大雨点小、头水子新的物品、两头马①一心挂两处;②两头或多头都要照顾到、笔头子笔尖,“笔头子快”形容人写字快、齐头子柴、棍棒、纸张等整齐的一头。
这类意义是从头在人体或动物的位置引申出来的,头在人体的顶端或在动物的前端,因而可以引申为事件的开端,如:头尾;也可以引申为物体的顶端或位置扩大为端口,如搭头、脚头。这一步的语义演变到达“物体关系部分 > 与物体关系部分邻接的位置”这一层次。
(3) 空间、方位
抄头走近路,拦在被追赶的人前面、落头地方、地头①目的地;②出发地;③产地;④对方、街头、巷头、丁头物体或空间的一端、口头空间的门口、门头子①大门里的通道;②借指门第、东头东面、南头、西头、北头、外头外面、里头、心里头、头里前面。
这些方言词汇中的“头”少数还存有词汇意义,传递具体的方位或地点,多数的词汇意义已经淡化。
(4) 时间、次序
头风头水第一回、头一回第一次、先头刚才、(先)打头①从前;②起初、头里①先前;②前面、前头、头年①上一年;②死后第一年忌辰、头(一)上来刚开始、头麸面磨面粉时筛下的第一交成品、初头①月初的几天;②特指正月头几天、一头正在进行、回头①答复;②过会儿、一回头一次就做成某件事、早跟头凌晨、觉头①睡得正熟的时候;②入睡时间的长短、尿头两次小便相隔的时间。
“头”表示时间、次序义主要有“头X”和“X头”两种形式,可置于其他语素或词的前面也可置于后面。“头X”形式,在某一时间段内,“头”是刚开始、前几天的意思;在有次序的事件里,“头”是第一、最初的意思。“X头”形式,“头”表示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是从开始到结束或者上一次的结束到下一次的开始。
(5) 比喻义
兴化方言中“头”会引申来表示一类人,这类词的构成是“头”本义比喻的结果。如:肉头①脾气执拗的人;②喜欢出头多事的人、扳头不拢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八脚头儿/荐头/荐头大把戏爱凑热闹的人、毛头小伙子男青年、谄/荐头喜欢强出头的人,谄头大把戏、号头鸭爱出头的人、硬头船固执己见、没头神市井无赖、魔头星克星、水耳头缺乏主见的人、大头马性格大大咧咧等。这类词汇或短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口语化色彩,区别于汉语官话,是乡土民风的体现。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方言词汇中“头”的语义探析了兴化方言中“头”的语义演变。
2.2. 兴化方言中“头”的语义演变机制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4]。认知语言学将语义演变的机制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隐喻和转喻不只是以往语言学和哲学研究认为的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人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生活中有相关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人类社会独有的联系网,而语义演变不出其外。“词义延伸主要依赖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但隐喻思维比转喻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大。转喻呈连锁状方式,隐喻呈辐射状方式。”[5]我们来看兴化方言中“头”的具体体现。
兴化方言中“头”的语义演变既是隐喻的结果,也是转喻的结果,存在一个划分。我们知道“头”最先被用来指称的是人的脑袋,而非其他动物,由于人和动物属性的相似,身体部位的相似,人体最上端的部位对应动物最前端的部位,由此“头”可以指称动物的脑袋。脑袋的形状是圆形的,从形状特征引申出表示圆形物体的意义。相似性除了在外观方面有体现,也会体现在从具体到抽象领域的投射。从具体的人的脑袋到抽象认知的脑袋里的想法、头绪;从头之于人体地位的重要性到等级、级别,引申出首领、领导、管理者这类身份、地位、重要性高的人的语义;从头在人体的顶端或在动物的前端到事件的开端、物体的顶端或位置扩大为端口,都是隐喻造就的结果。
在表示空间、方位时,兴化方言中“头”主要有两种义项,“在……前面”和“在……方位”,二者都需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相对的参照物。比如,“抄头”,走近路,拦在被追赶的人前面,追赶的人和被追赶的人二者之间有一个相对位置的移动,追赶的人目标是缩小这个相对位置直到相对位置为零乃至为负(此刻二者的位置发生前后的颠倒)。再如,“街头、巷头”,指的是街巷靠近外围的方位,是以整条街或整条巷的空间为参照物的。我们发现,这种相对位置实质上是头在人体的位置的投射,这与“事件的开端、物体的顶端或位置扩大为端口”的演变相似,我们将二者分开主要出于这样的原因:“头”在兴化方言中表示空间、方位义时,多数词汇意义已经淡化,主要表示语法意义,发挥语法功能。
人的脑袋上有许多器官,眼睛、鼻子、嘴巴等,而关系最紧密、位置最接近的当属头发,是生长在头皮毛囊上的,动物虽然也有毛发,但只有人类才会拥有发型,动物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因而“头”的引申义其一可以是人的发型,不存在动物发型或动物毛发的语义。这是转喻的结果,邻近性原则发挥作用。
认知语言学通过各语言间的比较研究,发现时间范畴义往往是从空间范畴义演变而来,这其中的演变机制或是隐喻或是转喻。兴化方言中“头”能引申出时间、次序的语义,是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吴福祥(2007)在对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论述时认为,“後”从空间上的后到时间上的后是一种概念的隐喻,空间和时间所涉及的“意象图式”都是“次序在后”[6]。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同时认为这一观点之于“头”同样有效。不过“头”不仅仅是方所词语,它的语义范围、形态句法丰富得多。“头”的空间和时间范畴义所涉及的概念隐喻是“相较于……在前”,空间范畴上就是位置在前,时间范畴上就是次序在前。这种隐喻相对于前面的几类是抽象的,经历了从具体特征的相似到抽象概念的相似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转喻同样发生了作用。“转喻是从特定实体认知域到其他实体认知域的映射过程,特定实体认知域可以看作是实体认知域中突显的方面。”[7]“头”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之间突显方面的映射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相较于……在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概念隐喻和转喻是共时发生的。
3. 兴化方言中“头”的语法化
语义演变常常伴随着语法化的进程,同时也会产生语音形式的变化。“语法化”指意义实在的实词变为意义虚灵的虚词或词缀等语法成分,也指已经虚化的成分进一步虚化。这种演变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因为由虚变实或由词缀变词的情形是罕见的,而且大多不属于“自然的”语义演变[8]。我们分析语料发现,在兴化方言里,“头”与其他相同的语素或词由于组合顺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会不同。如:里头、头里,前者表示一个空间的里面,词义的重点在“里”,“头”读轻声;后者表示相对于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在它前面,词义重点在“头”,“头”读原调。兴化方言中“头”的主要构词形式是“头X”和“X头”,前者仍具有词汇意义,语音形式不变,后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语法化,词汇意义逐渐消失,语音形式从阳平变为轻声,这类“头”作为词缀同其他语素或词组成新词。兴化方言中可以同“头”组成新词的语素或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词、数量词:
名词 + 头:日头太阳、谚头谚语、工头、花头①花纹;②主意或办法、田头、音头①口吻;②讯息、脑头头绪、来龙去脉、由头借口、人头①人品;②人数、肉头①脾气执拗的人;②喜欢出头多事的人、脓头脓块、折头折扣、骨头比喻话里含有不满、讽刺、酵头发酵的面团,放到新和的面团中可加快发酵、裤头子短裤;
动词 + 头:听头、看头、望头、想头、说头、干头、吃头;
形容词 + 头:苦头、甜头、香头、弯头、单头①单独的、分散的;②零星的、小额的、单头舍建在田野间的独家农舍、大头、大头子主要的部分、大头利高利贷、小头、滑头、虚头①多要价;②夸大问题、纤头买东西时饶(捞)的一部分/免费拿的一部分;
方位词 + 名词:东头东面、南头、西头、北头、外头外面、里头;
数量词 + 头:块头身高体胖的人、堆头体积、尺头尺寸、个头、间头房屋面积、件头零件、十块头十元钞、五块头五元钞。
组成的这些新词都是名词。虽然这些“头”的词汇意义消失了,但我们仍可以看到与本义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语义演变过程中隐喻和转喻作用的结果。兴化方言中“头”语义演变伴随着“头”从实词语素逐渐语法化、虚化为词缀。
高航、严辰松(2007)对现代汉语中“头”语法化进行分析,其中将“头”的词缀化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充当名词标记,可以出现在名词后面组成新的名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产生名词。另外一类作为方位词后缀构成新的方位词[9]。同现代汉语比较,兴化方言的“头”可以与数量词组合,形成新的名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头”没有此用法,只有“数词 + 头 + 名词”的组合用法,表示所描述的名词的数量,名词多为大型动物如猪、牛、豹子[10]。在汉语历时演变中,“头”曾经有充当量词的用法,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这种用法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兴化方言中仍存在,如“这家人家里猪子养了几百头”,数量短语置于后面,强调数量之多。
4. 结语
我们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人体部位词有着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这一观点,对兴化方言“头”的语义演变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演变路径与研究观点相符,“头”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词义引申,并伴随着语法化和语音形式的改变。与此同时,兴化方言中“头”的意义和用法在口语使用中比汉语官话更丰富,体现了兴化方言的地域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