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拨”与“拔”是两个极易混淆的字,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地从字形去浅显地比较分析,效果不佳。本文通过深层次的形音义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区别。在字形上: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读音上,“拨”是一等合口末韵帮母入声字,北末切,中古音读为[pua5],“拔”是二等开口黠韵並母入声,中古音读为[bɣaet5],在后来的语音演变中各方言点读音也有所差异;在字义方面,“拨”最初指的是奔跑中投掷标枪,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如“分开”、“划分”等;而“拔”的本意是“抽出”,在基础含义上逐渐演变为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如“超出”“攻取”等。此次研究总结了“拨”与“拔”的形音义的演变历程,从而加深对于“拨”与“拔”的了解和使用。
Abstract: “bō” and “bá” are two words that are easily confused. In actual teaching, most teachers usually simply compare and analyze from the font, and the effect is not go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rough a deep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m, sound and meaning. In terms of glyphs: it has undergone several stages of evolution, such a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seal script and official script, and has not changed much; Pronunciation, “bō” is a first-class vowel-ending vowel-entering word, which is cut at the end of the north and pronounced as [pua5] in the middle ages, “bá” is a second-class vowel-entering word and pronounced as [bɣaet5] i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pronunciation of each dialect point is also different in the later phonetic evolution. In terms of word meaning, “bō” originally refers to throwing javelin in running,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words with multiple meanings, such as “separation” and “divis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á” is “pull out”, which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words with multiple meanings, such as “beyond” and “capture”.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of “bō” and “bá”,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bō” and “bá”.
1. 引言
“拨”与“拔”是两个极易混淆的字,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地从字形上的不同去辨析这两个字,即多一撇少一撇。“拨”的意义是“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而“拔”的意义是“拔起,拔出”。然而,这种解释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揭示其深层的意蕴以及区别之处。因此,对于“拨”与“拔”的形音义进行探源显得非常必要。
2. “拨”与“拔”字的原始字形及演变过程
“拨”字的构形最早可追溯至秦篆,大致经历四个演变阶段,分别为秦篆、汉隶、汉楷及简化。“拔”字的构形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大致也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分别为商甲、秦篆、汉隶以及今楷,具体如下[1]:
Figure 1.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bō” and “bá”
图1. “拨”与“拔”字的演变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拨”是一个会意字,其篆书较有代表性,
,篆书“拨”左边是一只手,右边
,其上部分是两只脚,下部分是左边是弓,右边是手中拿着标枪,整体的含义就是在奔跑中投射标枪。后来从隶书、楷书等逐渐简化为
–
–
–
。从上图中可以看书,“拨”字的隶书,已由篆书的线条圆长,变为宽扁,呈现了书法的美。“拨”字的楷书非常工整,具有自然之美。到了现代后,“拨”有了简体。从以上来看,“拨”字的篆书形状一直在演变过程中保留,只是在简化上发生了变化,由直观变为了抽象。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甲骨文“
”像两只手拔出植物之形。篆书中有秦篆和汉篆,图1中“拔”的小篆是汉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甲骨文到篆书的演变过程,有必要观察一下秦篆中的“拔”字,
,其右边是“犬”字的篆书。在隶书、楷书演变过程中,“拔”字由手部动作符号和“犮”声符号组成。“犮”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走犬儿”,表示狗跑的样子。然而,这个意义与“拔”无关,并且不具备兼义符功能。因此,“犮”的读音为[pa2]是“拔”的声符。
3. “拨”与“拔”字的语音演变
“拨”是一等合口末韵帮母入声字,北末切,中古音读为[pua5]。动词“拨~开;~款”,量词“拨一~人”,名词“拨~子”今普通话读为[po1]。“拔”是二等开口黠韵並母入声,中古音读为[bɣaet5],动词,“拔~草;~剑”,今普通话读为[pa2]。笔者参照《汉语方音字汇》[2],“拨”“拔”在各方言其读音各有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Table 1. Pronunciation comparison table of “Bo” and “Ba”
表1. “拨”“拔”的读音对照表
方言点 |
分清浊 |
有入声 |
“拨”的读音 |
“拔”的读音 |
北京 |
- |
- |
po1 |
pa2 |
济南 |
- |
- |
Pɣ1 |
pa2 |
西安 |
- |
- |
po1 |
pa2 |
太原 |
- |
+ |
pəʔ5 |
pəʔ5 |
武汉 |
- |
- |
po2 |
pa2 |
成都 |
- |
- |
po2 |
pha2 |
双峰 |
+ |
- |
pe2 |
pha4 |
广州 |
- |
+ |
put6 |
pɐt6 |
厦门 |
+ |
+ |
puat6 |
puat6 |
潮州 |
+ |
+ |
puaʔ7 |
puek7 |
温州 |
+ |
+ |
pøʔ6 |
bo7 |
苏州 |
+ |
+ |
pɣʔ6 |
baʔ7 |
“拨”一等末韵帮母入声字,属于清声母,所以汉语方言中“拨”的声母均为清声母[p],根据表1其声调分类,“拨”的读音有以下三种分类:第一,保留入声调。例:太原话[pəʔ5]、广州话[put6]、厦门话[puat6]、潮州话[puaʔ7]、彼此都保留了入声调,同时也保留了入声韵第二,读为阳平。例:武汉话[po2]、成都话[po2]、双峰话[pe2]。第三,读为阴平。例:北京话[po1]、济南话[pɣ1]、西安话[po1]。
“拔”二等开口黠韵並母入声,属于浊声母,按照其声母清浊以及送气不送气与否,“拔”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声母保留浊音[b],例:温州话[bo7]、苏州话[baʔ7]。在这一类别中保留浊音的同时也都保留了入声调,存古性较好。第二,声母读为清音不送气[p]。这一类别中,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保留了入声调,例:太原话[pəʔ5]、广州话[pɐt6]、厦门话[puat6],另一类是读为阳平调,例:济南话[pa2]、西安话[pa2]、武汉话[pa2]。从中可以看出经历了声母[b] > [p]的演变,丁声树(1981)认为浊音的演变规律:平声今音送气,仄声(上去入)今音不送气[3]。声调中,一类是保留入声调,从表1来看,保留了入声调的方言地区也同时保留了入声韵:əʔ/ɐt/uat等;一类是从入声调演变为了阳平调,丁声树(1981)认为声调的演变规律:古全浊声母今读阳平[3],如:“白读合”字,“拔”字的声调演变同理。第三,声母读为清音送气[ph]。例:成都话[pha2]、双峰话[ pha4]、南昌话[phat5]。
4. “拨”与“拔”字的语义比较
4.1. “拨”与“拔”字的词典释义
李英,文旭(2006)认为当人们在运用已知的词汇对新事物、新观念或新经验时,这种命名运用了语言经济性原则,填补了词汇的空白,使词汇意义得到了扩展[4]。“拨”“拔”均是现代汉语多义词,“拔”在《辞源》中共收录12个义项,;“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4个义项,在“汉典”中共收录了5个义项;“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8个义项,在“汉典”中共收录了7个义项。将上述词典释义进行归纳整理,列出如下:
1. 拨
动词–拨
(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例:~动、~云见日。
(2) 分给;例:~发、拨~。
(3) 治理:例:~乱反正。
(4) 掉转:~转马头。
量词–拨
(5) 用于成批的人或物;例:分成两~儿。
2. 拔
动词–拔
(6) 抽出:例:拔腿。~草
(7) 夺取;攻克:连~数城
(8) 吸出:~毒。~火罐儿
(9) 挑选:提~。
(10) 超出,高出:海~。挺~。
(11)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一~。
(12) 改变:坚韧不~。心志不可~。
名词–拔
(13) 姓
4.2. 多义词“拨”与“拔”的语义演变分析
张永言,汪维辉(1995)认为“如果能够以史的视角对常用词语做出研究,就能够更好地从共时层面窥探到特地时期的词汇面貌,同时能够从历时的角度看到同一词语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5]本文通过对多义词“拨”与“拔”在不同辞典中解释进行分析和梳理,说明其发展演变,更好地阐释“拨”与“拔”的语义差异。
1. “拨”的语义演变
“拨”在甲骨文中是指“在奔跑中投射标枪”。投射标枪时一般是手指紧捏标枪,拇指和食指握在标枪把手末端,其余手指按顺序握在把手上,然后快速扔出标枪。这一动作后来随着词义的扩大就演变为新的含义,“用手指将轻小物快速弹开”,例如:
(1) 衣毋拨,足毋蹶。——《礼记•曲礼上》
(2) 香炉风雪拨帘看。——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重题》
“用手指弹开”这一动作,两只手指分开这一细微动作,词义引申为“分开、划分、划定”,例如:
(3) 置拨运、纲运二簿。——《明史•列传》
“将轻小物快速弹开”这一动作,小物的就从手里飞向了空中,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后面就引申扩大为“治理”,事情的性质发生变化,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道,拨,治也。再例如:
(4)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王迎春(2024)认为“拨”的动词义“使动作移动”,由此引申出“分出一部分发给;调配”的意思,分出一部分必然会形成成组、成批的人或物,由该引申义再引申出量词义“用于成组、成批的人或物”[6]。例如:
(5) 大家轮拨儿休息。
对“拨”的四个义项作出分析,得到“拨”的义项演变关系图如下:
2. “拔”的语义演变
“拔”在甲骨文是指“两只手拔出植物”,后来这一动作引申为“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网外拉,抽出”,例如:
(6) 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舟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抽出”这一动作后来随着承接对象变化为气态、液态,又引申了新的含义“吸出”,如:
(7) 拔毒、拔火罐。
“抽出”是“拔”的基本意义,其抽出的对象是具体之物,后来演变为抽象之物,演变为“挑选、选拔”的含义。张爱云(2013)认为,因为运动主体F为人时,其核心要素发生重要改变,应单独成为一个义项[7]“挑选”是“抽出”基本意义的进一步引申,例如:
(8) 夫采石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论衡•累害》
(9) 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人物志〉序》
张爱云(2013)认为“抽出”是使做物做由里向外靠近己方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转移[7]。后来随着词义的缩小,物特指城池,城市从原来的所有者归位新的所有者,物体所属关系发生转移,就产生新的含义“攻取”,例如:
(10) 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中国通史》
“抽出”这一动作使物体发生了移动,通过移动其位置就超出了原来的,所以“拔”就延伸了新的含义“超出,高出” ,基本含义“抽出”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海拔、挺拔。后 来“拔”这一含义部分被逐渐虚化,如“深拔、孤拔”,刘瑞明(1997)认为“这种统一后缀而义虚的拔字是形容词词尾,它只有一种褒义的类型”[8]。也来源于“超出、高出”这一义项。同样的道理,“抽出”这一动作使物体发生了移动,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所以就引申出了含义“改变”,例如:坚韧不拔。“改变”这一词义进一步缩小,特指温度的改变,就演变了新的含义“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例如: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拔”字的义项演变脉络,其演变关系为下:
5. 结语
“拨”与“拔”是两个易混淆的字,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字形来看,“拨”和“拔”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几个阶段,基本字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读音上,这两个字也有着根本的不同。而在字义方面,“拨”最初指的是奔跑中投掷标枪,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如“分开”、“划分”等;而“拔”的本意是“抽出”,在基础含义上逐渐演变为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如“超出”“攻取”等。
致 谢
对我在论文中提到的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