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在“第九章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章节中将村庄发展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拆并类4种类型 [1] 。其中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指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周边、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村庄。这类村庄介于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能够完全共享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能够承接城镇外溢功能,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 [2] [3] [4] [5] [6] 。但城郊融合类村庄也存在着村庄规模无序扩展、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条件不良、社会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在城市化日益加快的进程中,城郊融合类村庄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在保留现有村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作用。
楚雄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楚雄市近郊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城郊融合类村庄。这类村庄若能根据自身资源、产业、区位等特点,与城区有机融合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对促进楚雄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楚雄市石碑村为例,分析其村庄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其村庄特点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为指引,以城乡有机融合为基本原则,探讨其村庄融合发展的策略,目的就是为今后楚雄市近郊区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发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以期为其他地区城郊区融合类村庄的发展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2. 楚雄市大石碑村基本概况
2.1. 楚雄市大石碑村区位位置
楚雄市大石碑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市鹿城镇河前社区,位于楚雄市城区西部,距离楚雄市中心区约3 km。地处东经101˚50'、北纬25˚05',东临320国道,南临大白线、河前河、元双公路,北依滇中大商汇,同时紧邻紫溪山森林公园、紫溪彝村。市区1路、17路公交线路临村而过,地理区位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详见图1)。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dashibei village
图1. 大石碑村区位位置图
2.2. 楚雄市大石碑村地形地貌
大石碑村现状用地西高东低,高程在1780.87 m~1808.83 m之间,最高点位于村庄中南部山顶部位,最低点位于南侧河道区域,最大高差约30 m,地形起伏较大。现状用地主要沿缓坡地分布,植被较好,东侧及南部地势平坦,有利于村庄建设及村庄形象打造;西侧部分为山体,适合发展林场景观及特色果蔬种植(详见图2)。

Figure 2. The terrain and landforms of dashibei village
图2. 大石碑村地形地貌
3. 楚雄市大石碑村融合发展现状
3.1. 人口及土地使用现状
大石碑村主要民族为汉族,全村有农户74户,乡村人口310人,其中农业人口310人。因2010年滇中大商汇项目建设和2014年西南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建设的需要,大石碑村被征用37.33 hm2耕地。目前村域有土地178 hm2,有耕地10.85 hm2,其中人均耕地0.045 hm2,有林地166.67 hm2,耕地主要种植玉米。
3.2. 道路交通现状
大石碑村位于楚雄市西部城市出口处,东临320国道,南临大白线、元双公路,市区1路、17路公交线路临村而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从320国道和大白线有多个进入村庄的入口,入口道路均为沥青及水泥硬质路面,但外部道路与村庄道路连接处较为杂乱。
大石碑村村内主干道及支路均为水泥硬化路面,个别巷道还为原始泥土路面(详见图3~5)。村内部分道路质量不高,路面坑坑洼洼,存在缺损、破裂等情况。道路普遍较窄且宽窄不一,人车混行,坡度较陡,无防护设施,通行不便。没有集中供车辆停放的场所,不能满足村民停车需求,以致存在私搭建车棚现象,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常常随意停在路边或房屋旁边(详见图6~8)。

Figure 3. Cement pavement 1 in the village
图3. 村内水泥路面1

Figure 4. Cement pavement 2 in the village
图4. 村内水泥路面2

Figure 5. Mud road surface in the village
图5. 村内泥土路面

Figure 6. Private carport in the village
图6. 村内私搭车棚

Figure 7. Vehicle parked on the roadside 1
图7. 车辆路边停放1

Figure 8. Vehicle parked on the roadside 2
图8. 车辆路边停放2
3.3. 建筑及绿化景观现状
大石碑村人口主要为汉族,建筑沿着地形错落布置,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建筑为主,其间也有部分砖混结构建筑。土木结构建筑风格为云南传统汉族民居,红土墙灰瓦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详见图9、图10),但因为建设年代久远,大部分建筑老旧,有的墙体已经开裂,少数几个建筑房顶漏水,亟待修缮。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较好,但与传统土木结构建筑风格迥异(详见图11)。另外,村民辅房乱搭乱建情况严重,且质量差、风貌差,尤其是作为猪圈、羊圈或厕所使用的搭建建筑,普遍存在脏、乱、臭的现象,亟待整治。
大石碑村背靠山林,面对市区,整体构成依山而建的空间格局,有形成良好景观空间的优势。但村内绿化不成系统,村内少有的空地上要么被村民种上桃子树、李子树、竹子等,要么被村民种上蔬菜、玉米等(详见图12~14)。大石碑村南侧河前河河道两侧植被破坏严重,景观效果较差。

Figure 11. Mixed brick concrete building and privately building in the village
图11. 村内混杂砖混、搭建建筑
3.4. 基础设施现状
大石碑村目前已经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由于距离城市非常近,可以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村民出行、购物、就医、上学都相对便利,但是村内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却不够完善。首先,村内环卫设施缺乏,现有的公共厕所较简陋,也没有专人定期打扫整理;公共垃圾投放点、处理点不规范,垃圾裸露丢弃,影响局部空气质量,破坏村内村容村貌(详见图15)。其次,村内缺乏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雨水、各种生活污水、动物排泄物主要采用明沟散排的方式排放(详见图16)。再次,村内的公共空间狭小,几乎没有供村民茶余饭后闲聊、休憩的公共场所,如公房、广场等,也缺少供村民健身活动的设施。此外,村内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敷设的方式,布局较为凌乱(详见图17),供配电可靠性、安全性差,现有一台变压器无法满足高峰期用电需求。
3.5. 产业及村民收入现状
大石碑村村内的耕地被大量征收,剩下的少部分耕地主要用来种植玉米。为了维持生计,村内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少部分村民利用村庄后面山林放养山羊或在村内圈养生猪,以此获取经济收入。因此整个村庄村民的收入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见图18)。通过调查访问村民、走访村组领导了解到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在8000.00元左右。

Figure 18. The proportion of villagers engaged in industrial income
图18. 村民从事产业收入占比
4. 楚雄市大石碑村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4.1. 楚雄市大石碑村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楚雄市大石碑村是楚雄市近郊区典型的城郊融合类村庄,通过对大石碑村进行实地调研,对村民进行调查访问、对村组领导进行走访,发现大石碑村区位条件优越,对外交通非常便利,具备和楚雄市城区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但是目前大石碑村的发展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和发挥这些优势,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村庄风貌不统一。村内传统建筑有特色但建筑质量不好,新建建筑质量好,但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统一,临时搭建的建筑普遍存在质量差、杂乱等问题。村内绿化不成系统,村内整体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第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内道路主次不明确,道路质量不高。村内缺乏停车设施,致使路边宅旁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停车棚的情况普遍存在。村内缺乏环卫设施、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污水尚未统一收集处理。村内缺乏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和设施。
第三,可用土地资源较少。村内大量耕地被征收,可耕种土地较少,仅剩的耕地主要种植玉米,玉米种植不成规模,经济收益不高。村内林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没有被合理高效利用。
第四,产业发展不合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村民人均收入不高。农民土地流转后,可耕种土地较少,可耕种土地主要用于玉米种植,玉米种植主要以家庭种植为主,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规模种植,经济效益不高。可耕种土地少,为了生计,村内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内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大多因没有经历过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也不可观,尤其近年新冠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很不容易,村民经济收入不稳定。留守村内的村民或养羊或养殖生猪,但都以家庭养殖为主,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也不可观。
4.2. 楚雄市大石碑村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楚雄市大石碑村的基本问题,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从如何改变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结合大石碑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4.2.1. 加强政府支持引导,合理规划
村庄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政策的扶持,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是村庄社会经济科学合理、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石碑村风貌不统一、发展方向不明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资金、政策加以扶持,没有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加以控制引导。因此政府层面应结合楚雄市今后的发展规划、大石碑村的现状情况及村民诉求,加强对大石碑村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组织编制大石碑村村庄规划,确定大石碑村村庄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合理组织村庄各建设项目的用地布局,妥善安排各建设项目的进程,科学地、有计划地推进村庄现代化建设,支持并引导村庄向着健康、有序、全面的方向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便更好的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需要。在保证不大拆大建、不多占用土地的基础上,根据“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对村内道路、绿化、公共区域、活动场所等进行合理规划。针对村庄建筑风貌不统一的问题,对每家每户房屋进行规范化处理,对新建建筑的建筑高度、建筑材质、建筑色彩进行统一的控制,对村内老旧传统建筑进行加固、修缮,对村内脏、乱、臭的搭建简易建筑进行拆除。
4.2.2. 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大石碑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今后应在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肌理、建筑造型、道路系统、庭院格局等的基础上,配套完善给水、排水、排污、电力、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整治、修复完善村内道路系统,整改升级村内主要巷道,搞好村落绿化美化,合理配置公共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以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4.2.3. 整治村内环境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增加农民福祉的内在要求。目前大石碑村环境不佳,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大石碑村今后应加强村内环境的整治。例如开展厕所粪污治理,陆续将村内旱厕整改为卫生厕所,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帮助村民清理整治房前屋后“五堆十乱”(五堆指柴堆、草堆、粪堆、土石堆、垃圾堆,十乱指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排乱倒、乱贴乱挂)。清理建筑外立面的粘贴物,重新粉饰建筑外立面,统一、提升村内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拆除主要道路两侧影响景观效果的棚架和围墙,种植本土植物,恢复村内原有绿化景观。对村庄南侧河前河河道实施清淤疏浚,对河道两侧植被进行恢复,提升河道两侧绿化景观。
4.2.4. 合理利用村庄资源,调整产业发展模式
村庄发展的关键在于留得住人气,只有充分挖掘地区资源禀赋,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才能实现村庄的产业兴旺,让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大石碑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主要的原因,一是村内可耕种土地少,仅耕种土地无法维持生计,二是村内没有产业,无法就地就业。
大石碑村内仅剩下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种植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也不高。村内村民也养羊、养生猪,但养殖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也不高。大石碑村虽然可耕种土地少,但是村庄背靠山林,有大片的林地,目前林地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目前对大石碑村而言,应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村内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条件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适度发展养殖业。发展以农家乐、四季果蔬采摘、露营等特色经济为主的乡村观光旅游业,在充分展现乡村景观特色的同时解决村民就地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村民增收,持续缩小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如改造利用村内闲置房屋,开设农家乐、餐饮住宿、商店等服务项目,满足旅游者吃饭、住宿、购物的需求。利用村内仅剩下的耕地规模种植果蔬、花卉,利用村后山林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在向城市提供生态无害果蔬的同时,为人民提供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的休闲娱乐去处。在村庄下风方向,离村庄较远的山坡地建设集中养殖区,适度养殖羊、生猪、土鸡等,为城市提供生优质肉、禽、蛋。
5. 结论
城郊融合类村庄地区是城乡共生共荣区域,将是未来极具活力的区域,将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承担城市功能外延拓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7] [8] 。促进城郊融合类村庄融合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农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崇尚现代文明的迫切愿望,也是保护和节约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城郊融合型村庄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下,发展机遇与发展挑战并存。如何借助城镇化的机遇,实现自身的振兴,是城乡融合型村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命题 [9] 。楚雄市大石碑村是楚雄市近郊区典型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它具有优越的区位位置、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具备建设发展成为楚雄市城市“后花园”的基础,但是目前该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村庄风貌不统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合理、村民经济收入不高、没有和城区很好融合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楚雄州政府、楚雄市政府、鹿城镇政府等政府层面需要加强资金、政策扶持力度,科学引导该村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并监督实施。科学引导该村结合村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自身发展优势特色、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引导该村有机融入楚雄市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将其建成为具有乡村特色和城市活力的乡村社区,使大石碑村能够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进而推动楚雄市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楚雄市近郊区城乡融合类村庄融合发展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