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关联模式下甬剧《雷雨》字幕英译研究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Ningbo Opera Thunderstorm under the Adaptation-Relevance Model
DOI: 10.12677/ml.2025.1343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单 晶, 黄婷玮*: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顺应–关联模式甬剧字幕翻译礼貌原则面子论Adaptation-Relevance Model Ningbo Opera Subtitle Transl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 Theory
摘要: 甬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蕴含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习语俗语对字幕翻译造成了阻碍。顺应–关联模式既赋予译者极高的自主性,又充分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背景,从动态顺应的角度寻求交际的最佳关联,确保译文准确、地道。本文通过对甬剧经典剧目《雷雨》的字幕翻译实践,借助语言结构与语境成分中的语用策略工具,结合认知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原文字幕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产出最佳译文,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Abstract: As a form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ingbo opera hold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Chinese local opera. However, the idioms and expressions rich 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resent challenges for subtitle translation. The adaptation-relevance model not only grants translators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but also fully consider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audience, aiming to establish optimal communicative relevance through dynamic adaptability to ensure both accuracy and authenticit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subtitles for the classic Ningbo opera Thunderstorm,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subtitles in terms of cognitive, situation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By leveraging pragmatic strategies related to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ontextual components, it seeks to produce the most effective translation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文章引用:单晶, 黄婷玮. 顺应–关联模式下甬剧《雷雨》字幕英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335-34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53

1. 引言

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文化的丰富宝库中,戏曲无疑是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独一无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手法,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中,浙江戏曲又以其悠久的历史,获得了“中国戏曲的摇篮”之誉。除广为人知的越剧外,以宁波方言演唱、代表宁波本土文化的甬剧,也是浙江戏曲百花园中独具浙东地方特色的活化石。然而,如何准确地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使方言唱词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得以为海外观众所认知与欣赏,对译者而言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2. 甬剧《雷雨》

甬剧是流行于浙江宁波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明朝盲艺人走街串巷“唱新闻”。随着商贸的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甬剧逐渐过渡为更正统的“滩簧戏”[1]。经过各个分支的改良与兼收并蓄,甬剧从乡野走向现代,成为地方性的新型甬剧,甬剧《雷雨》正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

四幕剧《雷雨》被冠以“中国百年第一大戏”的称号,讲述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横跨三十年的爱恨情仇,是话剧史上开天辟地的成就,亦标志着中国话剧逐步走向成熟[2]。早在20世纪50年代,宁波市甬剧团建团之初就着手编排《雷雨》。1978年,一批甬剧老艺术家再度创排出演《雷雨》,以纯宁波方言与纯宁波滩簧的唱词结合形式,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在汲取原剧本精华的同时,融合了宁波地域性、乡土性与民间性。但同时,甬剧《雷雨》的地域文化色彩对外文字幕翻译实践造成了阻碍。其中的各类习语翻译,包括对文化负载词、叠词、三字格的译文,不仅需要译者对宁波方言文化有恰当认知,还需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保持结构完整、音韵优美。因其在不同的语境语义中的文化、情境、认知语境的动态变化,翻译难度进一步加深;剧本中还含有多处具有丰富会话含义的篇章,涉及礼貌原则的遵守和打破、面子的维护与拒绝,对译文的准确地道、流畅通顺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也导致甬剧走向国际舞台困难重重。

3. 顺应–关联模式下的甬剧《雷雨》字幕翻译策略

Sperber、Wilson [3]的关联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是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为在付出有效努力后达到交际意图的充分关联,即最佳关联性,听者需根据言者的话语进行最佳关联取向推理,寻求言者的交际意图,回应言者为取得关联而进行的话语策略明示。Verschueren [4]搭建的顺应论则表示话语产生是对社会、文化与认知语境的顺应过程。顺应–关联模式是将关联论和顺应论有效整合后的语用理论模式,将语言与语境置于动态连接的框架之下,阐释了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此模式在翻译的交际过程中可解释为:译者在正确处理认识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前提下,以找寻最佳关联为目的,积极调动自身认知与一切资源做出符合原文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以变异、延申、顺应、协商等方式对语言方式进行选择,其中涉及选择合适的语用策略来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5]。这一过程着眼于语言与语境的动态性、顺应性与关联性,译者以产出更符合译文读者期待的译文,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为最终目标。

3.1. 词汇层面的顺应–关联

文化词语,特别是文化负载词,即存在于某种文化之中用来表达特定事物含义的词组或词语,因其包含了特殊的文化信息,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6],需要先进行意义编辑再译文推导。甬剧《雷雨》中存在众多宁波方言词汇,其精准翻译是地道字幕译文产出的重要一环。

例1:(鲁贵)我回头再从窗口看。

译文:I looked back at the window.

例2:(四凤)太太说不定今天就要回头我了。

译文:Maybe Madam will sack me today.

例3:(周萍)她要回头你,这为啥?

译文:Why would she dismiss you?

上述句子中都出现了同样的词语“回头”。“回头”本意是指单纯的身体动作,类似于“扭头”之意,一般的引申意义为“到时候”,如“回头见”。这三句话中,例1是词汇表面意义,只需要译者最基础的关联假设便可直接推理,不用在其多个延伸意义中作出选择,故译成“look back”已完全符合词语在句子中的全部含义;例2与例3的“回头”为宁波方言,即“拒绝”、“辞退”的意思,与其常见变体含义截然不同,该含义的译文需要调动译者对上下文认知语境的思考,顺应言语交际双方的内在表达。例2与例3是四凤与周萍谈及工作处境时的对话,语句中含有较强的消极线索暗示,故顺应词汇的变异意义,推理可知“解雇”的含义。在英语中,“解雇”的常见表达有“dismiss”、“sack”、“fire”等,其具体意义偏差有待斟酌。根据顺应–关联模式,译者需要探究四凤与周萍的交际语境,作出最佳关联假设,选择合适的顺应表达。译者需要对不同语境进行分析。在身份地位上,四凤与周萍对应胸无点墨的仆人与自负自傲的大少爷;在情境语境中,两人的物理空间距离因情侣关系,有亲密连接;在心理世界中,四凤有对繁漪毫无缘由辞退的不满与怨念,对自己男朋友的心中不快吐露,并超越其与主人家繁漪的身份限制,周萍则自觉与繁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身为男友对四凤的关心与本质保持封建阶层思想高人一等的少爷脾性。综合而言,四凤的“回头”可选择“sack”,有“一脚踢开”的情绪含义,可突出四凤的不满情绪;周萍的“回头”可选择“dismiss”,一般用词,指普通含义上的工作辞退,侧面反映周萍的虚伪冷漠、自私自利。

例4:(周冲)我晓得他为今朝事体一定很难过。

译文:I know he must be feeling bad about what happened today.

例5:(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出了一桩很有名的事体

译文:Something well-known happened in Wuxi thirty years ago.

“事体”即宁波方言中的“事情”、“情况”,如果直译成“things”或“situation”,却未必能传达字幕语境的深层含义。因为原字幕中表达者身份的转变、说话场景的变换与语句中暗含的线索强弱程度不同,译文的选择出现了不确定性,需要译者根据与言者最符合的关联假设和与听者最紧密的话语策略来进行译文的协商与顺应。在例4中,周冲的“事体”指上文中周萍、周朴园、鲁大海等就罢工一事爆发激烈争吵,可采用“quarrel”或“contradiction”,但是考虑到周冲当下需要安抚的心态,可用较为温和的what happened代指,既指明了事件主体,又符合周冲在回忆不愉快的经历时内心的回避与掩饰;在例5中,周朴园的“事体”不仅暗指他与鲁侍萍之前的相知相恨之事,且有试探对方(侍萍)的意思,其主要交际意图是检测对方身份,又怕结果正中心中疑点而选择遮遮掩掩,不直接提问对方身份。此处为顺应周朴园对多年前与前妻爱恨纠葛具体的回忆与小心试探求证的心理,可选择“something”来指代,以体现周朴园谨慎阴险的性格。

3.2. 音韵层面的顺应–关联

甬剧《雷雨》中涌现出众多具有音乐性与审美性的词汇,包括韵律、叠词、三字格等。因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音体系,汉语为声调语言而英语为语调语言[7]。因此翻译时,在保持语义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译文符合音韵、格律、节奏的美感绝非易事。

例6:(四凤)我情愿烧饭洗菜缝缝洗洗,端茶端水侍候你。

译文:I’d rather cook, wash and sew clothes for you, and do whatever I can to serve you.

原句的意思一目了然,结合上下文四凤请求周萍带她远走高飞的内容,此处即四凤甘愿俯身遵从周萍指示,为其做牛做马的痴情表现。此处的“缝缝洗洗”为叠词形式,其意义为缝衣洗衣,并无延伸意义。但因其具有重复的字形并处于句子尾端,在演唱时会有拉长、强调的艺术表现效果,译文需要迎合表演特征。但在尝试数次后,译者未能在保全其本质含义的同时,突出其具有的节奏美感,在保持意义忠实原文作者的情况下无法更进一步,翻译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艺术,却又是一种令人欲罢而不甘休的艺术[8]

例7:(周冲)四凤,真的,

我有时真会忘记了现在,

忘记了家忘记了你,

忘记了我姆妈,

也忘记了我自己。

译文:Sifeng, at times I truly stray,

Forget my home, let memories fade away.

Forget my mother, forget you,

And in the end, forget me too.

例7为周冲向四凤的表白唱段,通过重复而又层层递进的唱词逐渐实现情感升华,从中也可以侧面表现出周冲纯真的心理世界,描摹出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男子形象。译文为还原唱词中的节奏感与音韵感,采用AABB式韵脚,即stray/away和you/too双行押韵,形成一种诗意的和谐感;同时采用抑扬格,使之具有音乐感;“forget”的重复出现构成迭句,加强了周冲的情感递进,有一种逐渐遗忘现实的感染力;从整体而言,译文具有基本的平衡对称结构,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使读者更好地沉浸到周冲的幻想中。

3.3. 篇章层面的顺应–关联

在语用学领域,礼貌原则与面子论占据重要地位。Leech [9]提出的六个礼貌原则,即得体、宽容、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礼貌程度依次递增,越往后越对他人有利。Levinson [10]的面子论则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和消极面子(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并将损害面子行为以受话人和说话人的角度从积极和消极分为了4类,介绍了直言、积极礼貌、消极礼貌、婉言与回避的5种礼貌策略,其礼貌程度逐级递增,对言语行为调节能力亦逐级增强。在篇章层面的翻译中,甬剧《雷雨》的英译实践亦考虑到了这两项重要的语用会话原则(为方便引用,在每句话前标注序号,S指sentence)。

例8:S1 (周朴园)这么晚你还出去走走?

译文:It’s so late.

S2 (繁漪)我有神经病。

译文:I’m a psycho.

S3 (周朴园)你到底到哪里去的?

译文:Where the hell have you been?

S4 (繁漪)在花园里赏雨。

译文:Enjoy the rain in the garden.

S5 (周朴园)直到现在?

译文:Till now?

S6 (繁漪)淋到现在。

译文:Up till now.

以上对话是周朴园对繁漪夜不归宿、游荡花园的怀疑与质问。S1~S2的对话中,不难发现繁漪对周朴园的质问有正面回应,虽不完全彻底,也照顾了周朴园的积极面子。直译“神经病”一词能够表达繁漪一定程度上的自暴自弃,暗示繁漪心绪极度烦乱的状态,同时也巧妙呼应了前文周朴园强调繁漪有病需治病的断言,繁漪的态度也实现了从违抗到无谓的转变。S3~S4是周对繁漪的再次盘问以及对前面应答的怀疑与推翻,违反了一致与同情原则,即未能减少双方分歧与反感。周对繁漪的质问说明周不信任繁漪,与其产生了情感对立,为后文引起冲突铺垫,同时根据礼貌策略,直言发问在所有策略中的礼貌程度居于最低,不修饰的语言显示出周的强势。为迎合人物形象,体现周朴园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时的气急败坏,顺应二者对话中的情绪起伏语境,译者增译语气词“the hell”以此突出周朴园的专制强权,用无主语的祈使句应答来符合繁漪的侧面回答,更贴近繁漪在交际中明知如何遵从周朴园做出的明示关联却故意不选择符合其心意的回答策略的叛逆心态;S5~S6的对话里,二人的气场高低有所改变。周朴园虽对繁漪仍持有极强的怀疑,但只是稍微追加提问,咄咄逼人的气势有所减弱,但仍损害了繁漪的积极面子。繁漪的对话与周朴园基本对应,但“淋”却和“直”有天壤之别。前者饱含了繁漪困苦的心理世界,对人心易变而内心荒凉的情感与内心深处暗含的一点情感线索,即渴望丈夫的真心关怀,但很显然周朴园并未深究。故此处译文在基本对应上一句“till now”的问句的同时,增加“up”一词,是繁漪在回答周朴园质问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刻意补充说明,虽简短但直观地抒发了繁漪内心的委屈与不满,含有强调意味。且“up”一词较简短,符合字幕的简洁性与瞬时性,能够放大戏曲演员在演绎场景中的情绪变化,以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突出繁漪之可怜可悲、周朴园之强势冷漠。

4. 总结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280余个剧种中,将近一半仅靠一个剧团“独唱”,更遑论其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力。这些小众剧种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国家多元文化拼图中的重要碎片,同样值得被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助力中国戏曲文化“走出去”:

一是动态顺应戏曲语境。不同剧种的表演都有其独特的语境,时代背景、地域文化、演出形式各不相同。不论是翻译字词、句子或是篇章,译者均应关注其发生的语境场景,即各个戏曲中的人物交际语境。从认知语境即角色的心理世界出发,关注其身处的物理环境及时空、姿势等动态物理场景,再结合角色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对戏曲台词中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进行深度挖掘与揣摩,结合角色言语行为与交际目的分析台词深层含义,根据角色的意图寻找对应目标语词汇及语法结构,将台词上下文与角色互动联系起来,将各个语境动态连接,在寻求最佳关联后产出更佳译文。

二是释义隐喻字词篇章。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迥异,地域性为一般戏曲的显著特征。地方戏曲多以文化负载词、习语俗语为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在甬剧或其他戏曲的对外翻译中,对一般性的人称、无歧义的物质名词,建议直译即可;对方言特色词汇、中国文化负载词等,需要在挖掘词汇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意译、音译加注、增译、替换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翻译;对情绪类词汇与涉及隐喻含义的对话,则需要剖析人物内心,根据人物的身份阶层和对方的身份类别进行选择,基于人物性格作出解释性翻译,以免让人误解。

三是忠于台词本身意义。尽管译者需要根据人物的心理、身份、性格等选择一些有色彩的、鲜明表达的词语,但在翻译中仍需忠实原文,不可偏离或擅自篡改原文含义。无论何种剧种,在翻译过程中都应尊重原文台词的含义,选择符合中心意思的词语,而不可为了通顺流畅、音韵优美而使得语义有失偏颇。在翻译完成后,译者还需精心校对译文与原文,确保每一句台词的关键信息在翻译过程中都得以完整保留。同时,译者还应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体现出戏曲语言的独特魅力,使国外观众透过译文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

四是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文学翻译或字幕翻译专业课程,引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字幕翻译项目,使学生将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探索热情,此外,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与戏曲剧团、文化传播公司等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戏曲剧团,近距离感受戏曲表演氛围,理解戏曲台词在实际演出中的运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4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2024R428A01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鹭, 卢奕. 宁波甬剧文化地理研究——新时代地方剧种的个性化再发展[J]. 艺术评鉴, 2021(10): 1-3.
[2] 程致中. 《雷雨》的戏剧冲突和结构艺术[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7(4): 441-447.
[3]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4]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Arnold.
[5] 李占喜. 文学翻译过程特征的语用再探[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6): 62-70, 103.
[6] 吴文艳. 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7(6): 166-170.
[7] 梁艳君. 关联-顺应模式中的词汇语用意义的选择与翻译[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2): 116-120.
[8]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9]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Inc.
[10]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