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动词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A Study on Error Analy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Verb in Grade Seven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s
DOI: 10.12677/ae.2025.154606,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晨: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错误分析动词错误初一学生英语写作Error Analysis Verb Errors Grade Seven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
摘要: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动词使用的失误,在初中生的英语写作中尤为明显和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偏误分析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以万州区某中学59名学生的写作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作文里出现的动词偏误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动词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时态、主谓一致、动词屈折变化等五个方面。同时也对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以及为初中英语教师调整写作教学重点提供参考。
Abstract: Students often make errors on using verbs in English writing, which is especially obviou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In this contex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rror analysis,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text analysis method to categorize and analyze the verb errors in English compositions, taking these writing samples from 59 students who study in a middle school in Wanzhou as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verb error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ive aspects: tense, subject-predicate agreement, inflection and so on. The causes of these errors are also analyze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trategies, aiming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o adjust the focus of writing teaching.
文章引用:李晨. 初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动词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4): 715-7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06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看五项语言技能的培养。其中写作作为英语学习者表达个人情感、传递思想观点的关键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的关键期,教师应重视这一时期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反映出诸多问题,问题之一便是作文中动词错误频发[1]。笔者结合实际见习经验也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出现动词使用的失误,而初中生的英语写作中尤为明显。如何对待与纠正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初一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动词偏误类型及其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为初中英语教师调整写作教学重点提供参考。

2. 研究背景

2.1. 偏误分析的产生及意义

偏误分析是人们对二语习得最早的研究之一,其兴起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深受乔姆斯基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启迪,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学习者本身,对学习者外语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错误成因。偏误分析弥补了对比分析只关注语言学习外部环境而忽视学习者自身问题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推断和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2]。指出错误本身在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积极的作用,偏误分析能为语言学习者和教授者提供一种反馈途径。对于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本身而言,开展偏误分许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2. 相关研究

学者们对动词偏误的类型展开了积极的研究[3],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全面检索并细致统计分析了国内英语学习者在动词一致性问题上的错误。研究从就近原则、语法规则一致性、概念意义一致性三方面出发,系统性地分析了动词一致性的错误[4]。的研究聚焦于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中的动词误用,通过深度分析,揭示了动词的四大高频错误类型: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及物性错误与不定式误用[5]。运用偏误分析理论,系统研究了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动词偏误,发现主要问题集中于动词冗余问题、情态动词误用、主谓不一致及动词搭配错误等方面,此研究揭示了学生语言运用中的关键难点所在。

相关学者还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6]。在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时产生的语法偏误时,提出可以从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与教师教学策略的使用两个方面探索错误根源[7]。深入研究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非谓语动词的错误,揭示了该错误主要成因,主要包括过度纠正、不恰当的语言类比、错误分析、字面对照翻译以及教师误导[5]。等学者通过分析发现,产生动词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和目的语的负迁移。

以上研究探讨了动词偏误类型及其成因,但都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将以初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写作中会出现哪些类型的动词偏误,以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初一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动词存在哪些偏误?

导致这些偏误的原因有哪些?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万州区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59名学生某次考试中的作文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旨在深入剖析他们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关于动词使用的偏误现象。该班为中等层次班级,且所有参与者均为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均已接受了近一年的系统性英语动词相关知识教学。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本文收集并阅读了与动词偏误分析相关的文献,从中找出了适合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参考学者们对动词偏误的分析,本文明确了对写作中动词偏误类型以及产生该偏误现象的原因的分类维度。

3.3.2. 文本分析法

本文基于偏误分析理论,按照偏误分析步骤,即样本收集、错误识别、错误分类、错误解释和错误评价,参考了[5]对动词错误的分类,对所收集的写作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归类整理了文本中主要出现的动词错误类型及其错误原因。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文本分析结果

本文参考了[5]学者对动词偏误分类的观点,并结合本次所收集文本中的实际错误情况——初一年级学生因未涉及语态的教学,因此删去段梦杰学者提到的“语态偏误”这一错误类型,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了“时态偏误”这一错误类型。因此,本文将动词偏误类型分为时态偏误、主谓不一致、动词屈折变化偏误、动词省略(添加)偏误以及动词不定式偏误5种。各类偏误出现频次与所占比例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f verb error types

1. 动词偏误类型统计

动词偏误类型

时态偏误

主谓不一致

动词屈折变化偏误

be动词的省略(添加)偏误

动词不定式偏误

动词偏误类型总计

次数

16

9

12

6

8

51

占比

31.37%

17.65%

23.53%

11.76%

15.69%

100%

4.2. 动词错误类型讨论

4.2.1. 时态偏误

时态偏误在动词偏误中的占比最高,达31.37%。学生实际出现的时态错误主要有两类:一是时态与时间状语不一致,如例1所示;二是主从句中未保持时态一致,如例2所示:

例1:Last Saturday, I go to the farm. (go应改为went)

例2:I thought the farmer are friendly. (are应改为was,此处既有时态偏误,又有主谓一致偏误。)

4.2.2. 主谓不一致

本次文本分析中,主谓一致偏误占17.65%。主谓不一致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人称和数没有保持单复数一致。其中,主谓一致偏误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语法一致原则偏误、概念一致原则偏误;就近原则偏误。但在59份写作文本中,学生们主要体现了违反语法一致原则这一错误,如例3、例4所示:

例3:These strawberries was very delicious. (was应改为were)

例4:There was many kinds of fruits. (was应改为were)

4.2.3. 动词的屈折变化偏误

动词的屈折变化偏误占23.53%,曲折变化偏误是指学生错误使用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而导致的错误。通过统计,在动词的屈折变化方面,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动词不规则变化方面的错误。动词的不规则变化形式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错误示例如例5、例6所示:

例5:It runed quickly. (runed应改为ran)

例6:The farmer teached me how to ... (teached应改为taught)

4.2.4. Be动词的省略(添加)偏误

该偏误类型占所有错误类型的11.76%。be动词省略错误是指,学习者因省略be动词而导致句子成分不完整,如例7所示;be动词添加错误是指,在句子成分完整的情况下,还在动词前添加一个be动词而导致的错误,如例8所示:

例7:I thought they very interesting. (改正:在they后面添加be动词were)

例8:I was fed chickens. (改正:去掉was)

4.2.5. 不定式偏误

不定式偏误占15.69%。不定式错误指在非谓语动词用法上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不定式短语形式错误,不定式的基本形式为“to do”,错误例子如下所示:

例9:We helped the farmer to picked apples and bananas. (picked应改为pick)

例10:It took us 30 minutes to went there. (went应改为go)

4.3. 动词偏误原因分析

不少学者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动词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部分将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见习时的课堂观察以及与学生课后的交谈,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以上偏误的原因。

4.3.1. 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将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用法迁移到目标语中的过程。当这种迁移阻碍了目标语的学习时,就产生了语际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是外语学习者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

4.3.2. 目标语言规则负迁移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目标语言内部规则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造成目标语言规则迁移的发生。目标语言规则的负迁移对语言学习有阻碍作用,造成错误的产生。目标语规则负迁移包括语法规则的过度概括、简化、不完全掌握等类型。

4.3.3. 学习策略的影响

部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对教师纠错的依赖性较高。见习期间笔者发现,对于教师批改后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只是看一眼批改情况,不主动修改错误,而是等待老师上课讲解,主动修改错误的学生很少。此外,学生对错误缺乏反思,错误归类意识不强。通过观察,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表面更正答案,未深入思考错误原因及总结教训,这不仅会导致同类错误反复出现,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和深度的理解。

4.3.4. 教学失误的影响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仅凭主观臆断,而非实际访谈与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从而影响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其次,语法教学应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但现实中语法教学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未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还未掌握牢固就面临更复杂的任务,容易出现对语法知识点感到混乱的情况。最后,教师在设定教学重难点时,仅凭个人经验而非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和能力评估,会使学生在关键技能上的学习不充分。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本次写作文本动词偏误分析中,发现学生写作错误类型主要有五种,其中动词时态偏误最多,达31.37%,其次是动词的屈折变化偏误,为23.53%。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动词偏误现象,除了受母语负迁移和目标语负迁移的影响,还受自身学习策略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够改善初一学生写作中出现动词偏误的情况。

5.2. 相关建议

针对学生在动词使用中出现错误的现象,笔者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维度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期减少学生写作中发生动词偏误,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5.2.1. 学生学习方面

(1) 自我诊断与归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学生应主动对自己的写作中的错误进行回顾,特别是关注动词时态、主谓一致和非谓语形式的使用。并且应该识别并记录常见错误类型,尝试自我分析错误原因,如受到母语迁移、目标语规则负迁移等影响,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批改来发现问题。

例如在针对时态偏误时,学生可以把时态错误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分析错误原因,写出正确的时态和句子,定期复习。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自己绘制时间轴,将不同时态所对应的时间范围标注出来,然后把所学的时态相关的句子写在对应的时间区域内,加深对时态与时间关系的理解。

(2) 建立自主学习计划

基于自我诊断的结果,学生应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集中精力攻克动词使用的难关。这可以包括定期复习动词时态规则、完成针对性练习题、阅读并模仿正确动词用法的例句或文章。此外,学生还可以加入学习小组,与同学交流动词使用心得,相互批改作文,从同伴的错误中学习,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纠错能力。通过讨论和解释,深化对动词用法的理解。

例如,针对动词的屈折变化偏误,学生可以采取分类记忆的方法:将不规则动词按照变化特点进行分类,如AAA型(let-let-let)、ABA型(come-came-come)、ABC型(do-did-done)等,便于记忆。以及每周给自己设定一个默写任务,默写不规则动词表,然后对照检查,对写错的进行重点记忆。

5.2.2. 教师教学方面

(1) 强化中英差异教学

教师应系统介绍中文与英文在动词使用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动词使用的独特性。例如,强调英语中时间状语与动词时态的紧密联系。

  • 细致观察与干预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视错误为教学资源,通过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重难点教学,及时发现学生在动词使用上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一旦发现干扰学习的因素,如动词时态混淆的普遍现象,应及时介入,通过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提供解决方案。

  • 注重循序渐进

依据学生对动词掌握的实际水平,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难度,逐步推进。初期可集中于基础时态的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后再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时态和非谓语动词用法。每引入新知识点前,回顾旧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避免跳跃式学习带来的困惑。

(4)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串联法,将一些不规则动词编成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记忆动词的变化形式。如用“一个男孩run (跑)去see (看见)一只bird,然后take (带走)它回家”的故事来记忆run-ran、see-saw、take-took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来巩固对动词的掌握,例如玩“动词变形大比拼”游戏,教师说出动词原形,学生快速说出过去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6. 结语

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被视为语言运用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技能,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学生难以避免犯下各式错误,其中,动词误用尤为突出。本文对初一59名学生写作中的动词偏误进行归类分析,探讨了动词偏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学习和教学对策,以期为初中生减少英语写作错误、克服英语写作障碍提供一些帮助,以及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例如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单一,因此研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选取尽可能多的文本和对象,以及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任春容. 初中英语写作中谓语动词的语误分析及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1.
[2]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5, 161-170.
https://doi.org/10.1515/iral.1967.5.1-4.161
[3] 李辉. 基于CLEC语料库的动词一致性错误分析[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 11(4): 78-80.
[4] 徐晶迎. 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动词错误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6(1): 16-20.
[5] 段梦杰, 林冬梅, 张海燕.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写作中动词偏误分析[J]. 教育观察, 2019(31): 115-117.
[6]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3): 49-64.
[7] 程芬. 基于语料库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英语非谓语动词的错误分析[J]. 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1): 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