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现状与举措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ingnan New Literary Power” Works
摘要: “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凸显融合性、本土性和方言性等特质,深刻地折射出当下岭南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动态。顺应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潮流,应顺势推动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从而达到岭南文化的重新定位和文化传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输出。有见及此,文章拟梳理“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现状,在翻译传播学框架下,就发起、翻译、传输三个阶段提出改进举措,以期提升岭南文学外译的接收效果,传播中国声音。
Abstract: “Lingnan New Literary Power” works exemplify distinctive traits such as hybridity, nativism, and dialectal richness, profoundly reflecting the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landscape and cultural dynamics of the Lingnan region. Aligning with China’s “going global” initiative for cultural products, 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se works, thereby repositioning Lingnan culture for broader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Greater Bay Area’s cultural influence. In light of thi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overseas translation for “Lingnan New Literary Power” works and propos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actionable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initiatio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o optimize the global reception of Lingnan literature, thus amplifying China’s cultural voice on the world stage.
文章引用:陈如, 林妍君. 刍议“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现状与举措[J]. 世界文学研究, 2025, 13(4): 466-473.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5.134067

1. 引言

2009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国内文学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十位身在广东的中青年作家身上。2013年,孙春闵在其主编的《岭南文学新实力》中,分析了魏微、熊育群、黄咏梅、王十月、郑小琼、梅毅、盛可以、盛琼、吴君与宋唯唯等新实力作家的创作关键词与发展前景,指出其共同的基本特色是“以复杂的体验表达时代的痛感”,使我们“看到了岭南文学未来的希望”[1]。近十年来,针对“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研究成果渐次增多,着眼点多在于岭南文学中所呈现的文化动态与文化输出。本文结合翻译视野,梳理“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现状,在翻译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刍议加强外译力度的可能举措,以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精神的对外投射与交流。

2. “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发展现状

2.1. 岭南文学的融合性、本土性与方言性

“岭南介于山海之间,北枕五岭,南临大海,含今广东、海南两省全部,广西东部,以及越南北部。[1]”历史上,岭南文化既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由于其地缘特征,衍生出迥异于中原主流文化的独特品质[2]。同时,岭南地区濒临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核心区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路诸国一直保留密切的文化交流。岭南汲取来自异域的人文养分,将其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由此,岭南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俱体现了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可谓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岭南文学虽扎根岭南,却不囿于岭南人创作的文学,“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岭南人,还是在岭南长居短留的外省人,他在岭南地区生活,写了岭南地区的人和事,或者所写的虽然不尽是岭南的人和事,但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岭南的色彩和神韵,这样的作品,都可以算作岭南文学。[3]”由此可见,岭南文学既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也兼具“融合”的特性。另一方面,现当代岭南文学在全民性的语言基础上尝试以本土方言作为文学艺术的载体,展现岭南独有的文学魅力。“一种方言承载着一种文化,这种差异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渐渐累积出专属岭南的地方性文学经验”[4]。时至今日,张梅、黄咏梅、张欣、盛可以等岭南作家仍坚持在作品中掺杂白话,运用平白易懂的口语,在全民性、普遍性的文学背景下保留本土性、方言性的地方特色。岭南文学以文化融合为画布,以本土性为笔墨,绘出一幅幅与别不同的岭南风光,“展开了窥视岭南精神世界的窗口”[4]

2.2. “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文化内核

魏微、黄咏梅、熊育群、盛可以、盛琼、吴君等十位“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家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在成年后方迁至广东工作。论及岭南背景,新实力作家的“地域本土性”不比梁启超、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吴趼人等土生土长的近现代岭南文学代表人物;若论岭南方言,虽然部分新实力作品也有加入粤方言写作,其“语言本土性”仍不及欧阳山、黄谷柳、陈残云等坚持以粤方言创作的岭南文学大师。不过,新实力作品的精神内核依然紧扣岭南文化,将岭南人、岭南事置于更为广大的历史、地理画幅中。新一代的岭南文学本土性不减,更深刻地折射出当下岭南地域的人文景观。

在人文主题上,盛可以的《北妹》《水乳》《道德颂》采用城乡兼容的叙事文本,以岭南市井烟火照见女性困局[5]。其笔下的女性个性丰满,生机勃勃,恣意追寻实现纯粹热烈意志的可能性。在人地关系上,魏微的《回家》《异乡》《到远方去》刻画“都市人的异乡感”[6]。其笔下角色对故乡怀有永恒的怀念和想象,对陌生都会提供的舒适、便捷和自由又无法割舍。在地域特色上,熊育群的《迁徙的跫音》《客都》《广府人的南方》关注汉族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的民系迁徙[5]。在粤方言特色上,生于广西梧州的黄咏梅故意在《骑楼》《多宝路的风》《负一层》中运用粤方言,书写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于欲望化的广州里的存在与困顿[7]。在历史流变上,王十月记录岭南地区的时代变迁,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曾评论《国家订单》为“第一篇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珠三角中小企业和工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小说”[5]。在叙事对象上,吴君当属最具“岭南”特色的新实力作家,“除了一部长篇,我所有的小说都以深圳为背景。通过深圳叙事,我有了成长,学会了宽容。[8]

十位“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家不约而同地刻画了在全球化、网络化、后现代化的社会中,岭南生存体验与宏观的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冲突与抵牾。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第四大湾区,于金融、经济、地理、政治、法律等全方位往世界投射其影响,而新实力作品在新时代下应运而兴,反映当下万千岭南人的精神风貌,迎来了对外译介的最佳时机。正如王宁所言,文化翻译的作用在于对文化进行定位,国内作家与学者需争取在国际学界发表著述,优秀的本土翻译家也应将中国的优秀文本进行外译,从而达到文化的重新定位[9]。顺应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潮流,应顺势推动“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输出。

3. “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现状与潜力

3.1. 翻译传播学理论框架

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1948)最早提出传播过程的5W模式,包括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模式天然契合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多重主体(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信息转换(原文到译文)、传播渠道(媒介与平台)、目标受众以及最终传播效果等核心要素。学术界对于翻译传播学的关注与研究已经有过一段历程。20世纪末以来,吕俊(1997)、姚亮生(2004)、唐卫华(2004)、谢柯和廖雪汝(2016)等人敏锐地捕捉到传播学与翻译学的内在联系,相继将传播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创了翻译学研究的新空间,并出现了构建翻译传播学的呼声。在此研究基础上,湖南师范大学学者余承法和尹飞舟在《翻译传播学论纲》中提出翻译传播学这一概念,即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阐释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知识系统[10]

翻译传播学以传播学为框架,实现了翻译学和传播学两门学科的有机整合,是横跨翻译和传播两者之间的“间性”“交叉”“交互”或“跨界”学科[11]。翻译传播学将传播学五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引入翻译学领域,为对外译介提供了新范式。在翻译传播学理论指导下,翻译研究更关注“译”与“介”的有机结合,更注重各传播要素与社会诸要素之间在译介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翻译传播学理论,翻译传播过程的发起阶段以主体为中心,涉及翻译传播的定位、目的、内容、译者和媒介的选择。“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离不开翻译传播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协同:明确译介的定位设定清晰的传播目标,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遴选具备相应文化背景与语言能力的译者,并规划有效的传播渠道。简言之,在翻译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能够更有效地探索其海外传播路径与接受状况,从而为推动具有鲜明地域与时代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实践启示。

3.2. “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现状评析

迄今为止,“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成果并不丰富,接收效果未达至理想。原因之一在于岭南文学尚未在中国文学的宏大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国内译者并不关注相关作品的对外译介。而在英语国家,从事汉英文学翻译的译者人数极少。美国著名汉学家陶忘机(John Balcom)直言,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少之又少,大约每年只出版一本[12]。而马会娟根据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会刊《翻译评论》(Translation Review)的副刊Annotated Books Received (1981~2011)指出,由中国政府发起,由本土译者负责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总体而言称不上成功[12]

在一众新实力作家中,盛可以真正实现了对外译介可能,其作品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以《北妹》《死亡赋格》《野蛮生长》三部小说的传播最为广泛(见表1)。《北妹》于2012年被企鹅出版集团买下版权,英译本于澳大利亚与新加坡出版,其后更被译成俄语、捷克语及波兰语,实现了小语种译介的突破。《死亡赋格》的译介也相当理想,英译本分别于2014年、2021年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出版,后被译成瑞典语、意大利语与土耳其语。《野蛮生长》的译介相对较晚,版权由企鹅出版集团买下后,分别于2018年和2021年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出版英译本,其后出版了土耳其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译本。《福地》《锦灰》《子宫》《白草地》《还乡书》等作品也被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波兰语、日语等语种,盛可以可谓新实力作家冲出中国文学市场的第一人。

Table 1.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heng Keyi’ works [13]-[15]

1. 盛可以对外译介情况[13]-[15]

作品

译入语

译名

译者

出版社

出版国家

出版年份

《北妹》

英语

Northern Girls

Shelly Bryant

Penguin Books

澳大利亚

2012

俄语

Сестрички с севера

Natalia Vlasova

Hyperion

俄罗斯

2016

捷克语

Holky ze severu

Kamila Hladíková

Verzone

捷克

2018

英语

Northern Girls

Shelly Bryant

Penguin Books

新加坡

2021

波兰语

Dziewczyny z północy

Kinga Kubicka

Dialog

波兰

2022

《死亡赋格》

英语

Death Fugue

Shelly Bryant

Giramondo Publishing

澳大利亚

2014

瑞典语

Dödsfuga

Rebecka Eriksson

Bokförlaget Wanzhi

瑞典

2019

意大利语

Fuga di morte

Eugenia Tizzano

Fazi Editore

意大利

2019

英语

Death Fugue

Shelly Bryant

Restless Books

美国

2021

土耳其语

Füg

Serkan Toy

Dedalus Kitap

土耳其

2024

《野蛮生长》

英语

Wild Fruit

Shelly Bryant

Penguin Viking

澳大利亚

2018

英语

Wild Fruit

Shelly Bryant

Penguin Books

新加坡

2021

土耳其语

Vahşi Meyve

Süheyla Abanoz

Liber Plus Yayinlari

土耳其

2021

意大利语

Crescere selvaggio

Eugenia Tizzano

Fazi Editore

意大利

2022

西班牙语

Frutos salvajes

Miguel Sala Montoro

Galaxia Gutenberg

西班牙

2023

《水母》

德语

Die Qualle

Martin Woesler

Europäischer Universitätsverlag

德国

2011

《白草地》

英语

Fields of White

Shelly Bryant

Penguin Specials

澳大利亚

2014

《福地》

法语

Un Paradis

Brigitte Duzan

É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法国

2018

《还乡书》

法语

Le Goût sucré des pastèques volées

Brigitte Duzan

É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法国

2021

《锦灰》

波兰语

Tęczujący popiołu

Joanna Krenz

Państwowy Instytut Wydawniczy

波兰

2021

《子宫》

日语

しきゅう

Shoko Kawamura

Kawade Shobo

日本

2022

德语

Die Gebärmutter

Frank Meinshausen

DuMont Buchverlag

德国

2023

魏微书写流动在中国社会里的穷苦女性及其生存困窘[16],作品主题切合当下对女性主体性构建的关注。其中短篇小说集《姐姐》(2014)收录了《姐姐》《大老郑的女人》《石头的暑假》《姊妹》《乔治和一本书》等14篇作品,2016年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导翻译,出版于其外文版刊物《路灯》(Pathlight: New Chinese Writing) (见表2)。短篇小说精选集《化妆》(2016)由国外出版社主导译介,于2017年率先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并于埃及出版,其后由翻译平台纸托邦(The Paper Republic)主导译为英文,于2021在线出版。

Table 2.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Weiwei’ works [17]-[19]

2. 魏微对外译介情况[17]-[19]

作品

译入语

译名

译者

出版社/在线出版平台

译作出版国家

出版年份

《姐姐》

英语

Big Sister

Natascha Bruce

Pathlight: New Chinese Writing

中国

2016

《化妆》

阿拉伯语

ماكياج

Mira Ahmed

Egyptian Cultural Press

埃及

2017

英语

Dressing up

Poppy Toland

Paper Republic

美国

2021

黄咏梅、吴君、熊育群、郑小琼也在国外获得一定关注。几位作家的外译途径不一,主要由国外出版社、杂志社和翻译平台以及中国出版社和网站主导,在2017至2024年间持续发表英译本(见表3)。其中黄咏梅的小说《负一层》、熊育群的长篇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获得国外出版社青睐,得以正式出版;熊育群的小说《己卯年雨雪》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英译本,获得广泛传播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呈现发起主体较为单一、翻译语种覆盖面广、传输渠道比较有限等特点。在2008至2024年间,已有逾30部/篇新实力小说、散文、诗歌的译文面世,但较之十位作家的作品体量,外译数量算不上可喜。在翻译项目主体方面,呈现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多平台共同发展的景象。盛可以的译介由外国出版社主导,译入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土耳其语、日语等,受众相当广泛;其中,企鹅出版集团对盛可以的作品尤为关注。由美国译者艾瑞克·阿布汉森(Eric Abrahamsen)于2007年创立、致力将中国文学译介至英语世界的非营利性平台纸托邦(Paper Republic)主导了魏微、吴军、郑小琼等作家的译介。国外出版社和翻译平台的积极参与,说明“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所承载的精神风韵有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和潜力。相较之下,国内出版社对新实力作品的对外传播着力不多,外文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熊育群的《己卯年雨雪》英译本,《人民文学》杂志社于2016年出版魏微的《姐姐》英译本,其余新实力作品鲜有正式出版的机会,多于如“文艺上海”(Literary Shanghai)等网站上在线发表,未能有效实现岭南文学文化的对外辐射。

Table 3.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orks of “Lingnan New Literary Power” writers other than Sheng Keyi and Weiwei [20]-[23]

3. 其他“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家对外译介情况[20]-[23]

作家

作品

译入语

译名

译者

出版社/杂志/在线出版平台

出版年份

黄咏梅

《负一层》

英语

Level A

Erin Yu-Tien

Olympic Voices

2008

吴君

《地铁5号线》

英语

Metro Line Five

Lucy Craig-McQuaide

Paper Republic

2017

熊育群

《己卯年雨雪》

英语

Rain an Snow of 1939

Michael Day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21

《钟南山:苍生在上》

英语

Zhong Nanshan: People above Everything

Haiwang Yuan

Prunus Press USA

2024

郑小琼

散文《听铁在唱歌》

英语

Listening to Iron Sing

Isabelle Li

Sydney Review of Books

2018

诗歌《流水线》

英语

Assembly line

Yu Yan Chen

Literary Shanghai (文艺上海)

2018

诗歌《距离》

英语

The Distance

Yu Yan Chen

Literary Shanghai (文艺上海)

2018

诗歌《凉山童工》

英语

Child Labour, Liangsha

Yu Yan Chen

Literary Shanghai (文艺上海)

2019

诗歌《红尘的黄昏》

英语

The World at Dusk

Eleanor Goodman

Paper Republic

2022

诗歌《针线》

英语

Needlework

Eleanor Goodman

Paper Republic

2022

诗歌《异乡》

英语

Foreign Land

Eleanor Goodman

Paper Republic

2022

诗歌《鸟》

英语

Birds

Eleanor Goodman

Granta 169

2024

3.3. 翻译传播学指导下“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举措刍议

“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兼具本土性、融合性与方言性特质,其对外译介面临着三重障碍:一是方言符号与民俗意象在跨语际转换中无法得到有效转换;二是“文化融合”美学因译介策略失当而被简化;三是外译作品难以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和接受。有见及此,本文根据翻译传播学理论框架,就“岭南文学新实力小说”对外译介的发起、翻译、传输三个阶段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制度层面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破解翻译资源不足的困境。传播主体应整合粤港澳三地政府、作协及学术机构资源,建立制度化译介平台,聚焦最能体现岭南文化辩证性的作品集群。例如在盛可以小说的英译过程发起阶段,其传播主体包括企鹅出版集团(中国)和广东省作协。作为核心传播主体,广东省作协主导发起了系统性译介工程“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该工程遴选近50位荣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的作家,聚焦其代表性诗歌、散文及短篇小说,战略性呈现改革开放后广东地域文化与社会变迁。盛可以的作品也入选其中,进一步加大了其传播至海外的力度。面对广东专业外语出版机构缺位、汉学家资源稀缺及翻译周期漫长等结构性障碍,政府支持成为弥补传播主体能动性短板的关键路径。此类制度化主体行为可突破地域局限,选取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作品进行翻译实践,如黄咏梅的短篇小说、吴君的深圳叙事、熊育群对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细致考察等,带动新一波的岭南文学翻译活动。

其次,在翻译环节选择精通双语的岭南本土译者以及熟悉岭南文化的外国译者,形成合作翻译机制,加强文化背景的通俗化转换。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多由精通汉语、熟悉中国文学文化的外国人完成,盛可以和魏微的对外译介也如是。由于国外译者一般缺乏对岭南文学的深入了解,在语言文化符号转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方言民俗意象的简化替代、本土文学价值的理解偏差等问题。例如《北妹》的英译本Northern Girls在Goodreads网站上曾出现负面评价[24],提及译文部分时态混乱、人称跳转等问题造成阅读断层;同时,文化信息传递的简略性导致“翻译模糊感”,读者直言中文语境隐含意义在译本中严重流失。考虑岭南文学自成一体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可考虑建立本土–国外译者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源语译者的文化背景优势和译入语译者的语言翻译优势,以实现方言俗语的符码转译与叙事节奏的跨文化调试,帮助岭南文学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及译介平台。

第三,在传播渠道上加强新兴媒体平台运用。基于翻译传播学“渠道–受众–效果”的反馈模型,可以激活数字媒介的破圈潜力,利用当代数字媒体为宣传岭南文化小说造势。例如遴选具有城市意象的作品片段,改编为在Tiktok、Instagram上可进行交互的短视频——用户滑动屏幕可触发不同角色独白,通过算法向25~40岁海外都市群体精准推送,实现粤方言环境音、市井对白等符号的多感官沉浸传播。其次构建方言音景档案库,创新开发沉浸式方言音景工程,收录原声粤语朗读的小说,可以在Spotify建设播客专栏,使国际受众在可听化语境中解码岭南文化基因,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建立“岭南文学新实力文学”作品在线翻译交互分享平台,鼓励国内外自由译者在线翻译文本并发表,形成互文生态翻译圈。这种数字传播矩阵能有效缩短文化认知距离,扩大在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范围,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定位、文化改写的可能性。

4. 结语

岭南文学艺术是“以中国主流文化为‘核心’,灵活结合着岭南原生文化元素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各类艺术样式”的文学艺术[25]。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助力下,“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有益于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及重新定位。扎根岭南文学融合性、本土性、地方性特质,在翻译传播的发起阶段应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整合政府、作协及学术机构资源,构建制度化译介平台;在翻译阶段形成本土–国外译者合作机制,实现方言俗语的符码转译与岭南叙事的跨文化翻译;在传输阶段加强新兴媒体平台运用,通过数字传播矩阵扩大新实力作品的对外译介传播范围。由此提升“岭南文学新实力”作品对外译介的接收效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与文化传播提供实际助力。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岭南新实力小说对外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CX033。

参考文献

[1] 司徒尚纪.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3-11.
[2] 叶从容. 从素材选择看地方性经验的文学表现——以现代岭南小说为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8): 74-79.
[3] 张振金. 从素材选择看地方性经验的文学表现——以现代岭南小说为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4(8): 74.
[4] 赵柄林, 刘洁. 百川汇南粤——海上丝绸之路对岭南文化的影响[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7: 97.
[5] 孙春旻. 岭南文学新实力——广东青年作家创作现状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5, 38-72, 104.
[6] 邹龙妹. 盛可以小说中的女性困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7] 欧阳光明. 黄咏梅: 都市生活的漫游者与勘探者[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5): 194-200.
[8] 中国作家网. 《深圳商报》访谈: 深圳的写作和生活.
[9] 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 2013, 34(2): 5-11, 127.
[10] 尹飞舟, 余承法. 翻译传播学论纲[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5): 170-176.
[11] 谭载喜. 翻译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应用特质——以2021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博弈中的翻译传播为例[J]. 英语研究, 2023(1): 21-34.
[12] 马会娟.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 现状与问题[J]. 中国翻译, 2013, 34(1): 64-69, 126.
[13] https://shengkeyi.com/
[14] https://paper-republic.org/pers/sheng-keyi/
[15] https://search.worldcat.org/zh-cn/search?q=%E9%AD%8F%E5%BE%AE&offset=1
[16] 张莉. 异乡人——魏微论[J]. 当代百论, 2013(12): 130-136.
[17] https://paper-republic.org/pers/wei-wei
[18] https://search.worldcat.org/zh-cn/search?q=%E7%9B%9B%E5%8F%AF%E4%BB%A5&offset=1
[19] https://www.goodreads.com/
[20] https://paper-republic.org/authors/
[21] https://search.worldcat.org/zh-cn/title/1313443626?oclcNum=1313443626
[22] https://www.goodreads.com/
[23] https://www.literaryshanghai.com
[24]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5699664-northern-girls
[25] 董上德. 岭南文学艺术[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