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者”的概念
“他者”是一个由自我意识而建立的概念,在政治、文化、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在文学批评中,“他者”通常指那些与主体或者主流文化不同的群体或元素,这些群体或元素被置于边缘化、非主流的位置[1]。
“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他者叙事近些年受到学界关注,例如有学者认为“自我”与“他者”实际上是互为镜像的关系,对他者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我的审视和进一步完整[2]。
2. 《无声告白》中“他者”的形象建构
《无声告白》这本小说以一个美国白人女性玛丽琳和美籍华裔男性詹姆斯组成的跨族裔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带有“东方特色”面孔的詹姆斯和三个孩子内斯、莉迪亚和汉娜在美国主流社会中遭遇种种困境的故事。小说作者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描写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顺从和抵抗的矛盾关系,揭示族裔性、婚姻、亲情等对个人的束缚。本篇主要分析二代华裔詹姆斯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语言和侧面描写来分析孙璐的译作《无声告白》,探讨他作为“他者”的身份建构和形象再现。
本文以人物的不同身份角色为划分讨论其人物性格特征,在《无声告白》这本书中,华裔“他者”詹姆斯一共有五种不同的身份,分别是儿子、学生、老师、丈夫以及父亲,五种身份体现了他在不同环境所面临的困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加重了詹姆斯自卑的性格底色。
作为儿子,他的形象界定为听话、腼腆、不善言辞,这为后来的情节发展作出铺垫。“他读过自己能搜集到的所有报纸,读了父亲从图书馆大减价中买来的全部书籍”;“他始终没有告诉父母,他只认识几个熟人,没有朋友。”
作为学生,他努力、自卑、孤独、渴望融入集体,因为无法融入,所以只能努力学习,尽管詹姆斯为融入集体做出很多努力,但始终没能改变,性格逐渐孤僻。“班上搞家谱调查的时候,他会假装忘记这项作业,不愿画出自己的复杂家谱。”;“他自己起草了一份‘美国文化学习计划’以防人家问他。”
作为老师,他胸怀大志却一直未能实现理想,一直心有不甘,使得他既自卑又自负。“他很想一拳砸在斯坦利笑的咧开的嘴上,用指关节感受一下他扭曲的门牙”。
作为丈夫,他在白人妻子面前同样自卑,夫妻双方都未曾真正理解过对方,嫉妒心强,有大男子主义。“他开始猜测她的心意,做出她可能会喜欢的改变”。
最后作为父亲,软弱且不称职,没有在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站出来保护孩子,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安慰和支撑。“他们只是在玩游戏。只是在胡闹而已。不关内斯什么事。”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些侧面描写,建构了对华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例如妻子玛丽琳在与詹姆斯吵架时脱口而出“kowtow”;詹姆斯的父母作为一代移民华人,表现出的勤劳质朴的形象以及他们对詹姆斯教育的重视程度之深等等。多方面体现出当时美国社会对华裔群体的刻板印象——勤劳、落后、古板等。
3. 案例分析
本节通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深入分析主人公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下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进一步再现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他者文化,引人深思。本文所选案例译文选自孙璐译本。
3.1. 肖像描写
案例一
原文:He was dressed like an undertaker: black suit, black tie knotted tight, shirt so white it glowed. His hair was slicked back and parted in a perfect pale line, but one wisp stood straight up in back, like an Indian chief’s feather.
译文:他打扮得像个送葬的,一身黑西装,黑领带系得很紧,衬衫白得耀眼,头发向后梳,整齐地一分为二,但后面有一撮顽强地直竖着,如同印第安酋长头上戴的羽毛。
分析:这段描写的是玛丽琳对詹姆斯的第一印象,从学生角度观察詹姆斯这位华人老师,从服装到发型体现出詹姆斯严谨、不苟言笑的性格特点,此处在头发的细节上,原文是“one wisp straight up in back”,译者增译了“顽强”一词,体现出詹姆斯坚忍的性格特点,强调了他因与众不同的外形多年来一直饱受争议,但凭借坚强的内心一路走来的不容易。
3.2. 动作描写
案例二
原文:James, scrunched in the back row, saw his classmates glance from his father to him and knew that they suspected. He would bend his head over his book, so close that his nose nearly touched the page, until his father left the room.
译文:詹姆斯蜷在教室最后一排,看着同学们的目光在他父亲和他之间逡巡,对于同学的疑问,詹姆斯了然于心,于是他把头垂的更低,鼻尖几乎贴到了书页上,直到父亲离开教室为止。
分析:这段描写的是刚进入小学的詹姆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面对周围同学投来的异样眼光,詹姆斯不知如何应对只能低头逃避议论。对于同学的反应,原文用的是“glance”一词,意为“瞥”,译者将其处理为“逡巡”,在准确反映神态的同时刻画了詹姆斯敏感、自卑以及害怕的心理。
3.3. 心理描写
案例三
原文:Hers had been just one of the pale, pretty face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next, and though he would never fully realize it, this was the first reason he came to love her: because she had blended in so perfectly, because she had seemed so completely and utterly at home.
译文:她不过是个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显的特色。然而,尽管他永远都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分析:这段描写的是詹姆斯在玛丽琳向他示好之后对她的评价。原文的心理描写是“she had seemed so completely and utterly at home”,如果直译“她看上去完全就像是在家里一样”,也许会让人感到突兀,甚至误导人物为一种不修边幅的形象,因此译者将其处理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在这里“普通”和“自然”并不是带有贬义的、没有特色之含义,而是说她在这个环境中的状态是融入的,非异常的,这正是詹姆斯最羡慕、最渴望的。译者通过“得意忘形”,反映了詹姆斯对融入群体的渴望。
案例四
原文:So part of him wanted to tell Nath that he knew: what it was like to be teased, what it was like to never fit in. The other part of him wanted to shake his son, to slap him. To shape him into something different.
译文:所以,他想要告诉内斯,自己理解他的心情:被戏弄的屈辱,无法合群的挫败感。同时,他还想摇晃儿子,扇他一巴掌,硬把他逼成不同的人。
分析:这段描写的是在儿子被其他孩子戏弄和嘲笑后詹姆斯不知所措,没有给予儿子保护和安慰,在事后再看见儿子时的一段心理描写。原文“what it was like to be teased, what it was like to never fit in.”两个并列句式强调了詹姆斯此时与儿子产生的强烈共鸣和为没有能保护儿子的自责,在翻译时译者没有将其进行字对字翻译,而是增译出情感词“屈辱”和“挫败感”,因为两个排比在中文中不足以达到强调的效果,因此译者选择不仅拘泥于原文句式,通过翻译补偿策略对其进行增译以达到同等的效果。后一句对“shape”一词的处理,译者没有将其译为“塑造”,而是选择“硬”和“逼”两个字突出了詹姆斯强烈希望儿子能摆脱他所经历的委屈和孤独,希望儿子融入社会、被接纳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他回忆起自己屈辱经历的愤恨、难过和委屈。译者在翻译时通过补偿策略和词义的转换,刻画了詹姆斯在受到屈辱时的自卑和气愤的心理。
3.4. 语言描写
案例五
原文:Things he has never said, never even hinted to Marilyn before, pour from his mouth. “You’ve never been in a room where no one else looked like you. You’ve never had people mock you to your face. You’ve never been treated like a stranger.” He feels as if he has vomited, violently, and he drags the back of his hand across his lips. “You have no idea what it’s like, being different.”
译文:詹姆斯把他以前从没说过、甚至从未对玛丽琳暗示过的话都倾倒出来:“你又没有在别人都和你长得不一样的房间里待过,没有人当着你的面嘲笑过你,你也从来没有被人当作外国人对待。”他觉得自己快要吐了,猛地抬起手背挡住嘴,“与众不同——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
分析:这段描写的是詹姆斯与妻子争吵时终于将压在心里多年的想法一吐为快。他埋怨妻子“You’ve never been in a room where no one else looked like you. You’ve never… You’ve never…”,反映出詹姆斯此时的愤怒和委屈,三个并列句式起到语气和情感强调的效果。翻译时译者增译了“又”“也”以及“根本”三个副词,通过程度副词的层层递进,人物的情感也逐步增强,体现了詹姆斯难以融入社会以及被边缘化的委屈心理。
案例六
原文:He enjoys the surprise on people’s faces when he tells them he is a professor of American history. “Well, I am American,” he says when people blink, a barb of defensiveness in his tone.
译文:他喜欢人们听到他说自己是美国历史教授时脸上那难以置信的表情。“我是美国人。”他这样说的时候,他们都会惊奇地眨眼睛,他的语调里不乏自我辩护的锋芒之气。
分析:这句描写的是詹姆斯在被问及工作时他对自己任教课程的自豪感,以及希望因此得到认可的心愿。原文“Well, I am American.”略有自豪之意,而在翻译时,译者并没有将体现自豪的语气词“Well”翻译出来,这样处理符合了詹姆斯的性格特点,因为詹姆斯是内心敏感、极度自卑且迫切得到认可的形象,因此他没有办法自信地说出“没错,我是美国人”,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依赖于别人对他的评价。在这里译者采用省译的翻译方法强化了詹姆斯这一性格特点。
3.5. 侧面描写
案例七
原文:Without realizing why, he studied the most 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 subject he could find—cowboys—but he never spoke of his parents, or his family. He still had few acquaintances and no friends. He still found himself shifting in his seat, as if at any moment someone might notice him and ask him to leave.
译文:他鬼使神差地研究起了最典型的美国文化课题——牛仔——却始终没有告诉他的父母或者亲戚。他只认识几个熟人,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就好像随时会有人过来撵他走一样。
分析:这段描写的是詹姆斯在上大学时渴望融入集体,因此去学习美国文化。原文的“without realizing why”译者处理为“鬼使神差”,反映出詹姆斯对自己身份的迷茫,以及迫切想要交到朋友的心理。后一句“he still found himself in his seat”,译者处理为“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增译“习惯”一词说明詹姆斯其实一直想改变自己,改变这种环境,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绝对的多数面前,他似乎难以真正地自信起来。以及最后一句“ask him to leave”,译者译为“撵他走”,反映出詹姆斯的卑微谨慎。译者通过“得意忘形”、增译等翻译方法再现了詹姆斯的迷茫、自卑、无奈和小心翼翼。
4. 结语
在《无声告白》中作者揭示了詹姆斯对身份认同的困惑,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悲剧[3]。通过分析对比《无声告白》原文和汉译本中詹姆斯的形象塑造,可以得出译者通过使用增译、句式转换、词义选择和补偿等策略,使得译本充分还原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生动刻画了“他者”的形象,展现了文化夹缝中的“他者”所面临的身份困境,让读者对小说人物的身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有进一步的感同身受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