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托竹荪从上世纪驯化栽培成功开始,多年来相关人员对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不断努力实践,积累总结,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提高。陈星光等研究红托竹荪菌棒层架式高效栽培技术,介绍红托竹荪菌棒层架式栽培方式,土壤选择、层架搭建、菌丝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环节的技术要点,为红托竹荪种植户提供相关技术参考[1]。应国华等研究低海拔竹林下红托竹荪菌棒式栽培技术,认为毛竹林下菌棒式畦栽红托竹荪是可行的,在浙江低海拔地区栽培季节选在秋季才能取得高产,春季栽培容易导致失败[2]。朱国胜等研究红托竹荪代料发酵菌棒层架栽培技术,认为层架式立体栽培能集约化生产,所用原料为农林废弃物,不占用土地,管理方便,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红托竹荪栽培设施化和规模化栽培的首选方法[3]。罗荣杰等在昭通小草坝,通过比较贵州织金和福建古田红托竹荪菌种,使用同菌种,不同的种植方法和原料对红托竹荪的产量数值进行比较,结论:基于小草坝气候条件下,采用贵州织金红托竹荪菌种,使用贵州织金种植方法下产量最佳,收益最大[4]。郑元红等研究贵州红托竹荪(织金竹荪)高效栽培技术,认为已形成了“优良菌种、以草代木、大棚控温、无害化栽培、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及烘烤干制”一整套成功的高效栽培技术[5]。红托竹荪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但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不稳定现象仍然存在。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笔者结合实际栽培管理过程经验,从栽培季节、栽培场地、搭建大棚、菌种选择、大田及林下栽培、日常管护等方面对栽培技术开展研究,形成红托竹荪大田及林下高效栽培技术,具体内容如下。
2. 栽培季节选择
红托竹荪生长的温度条件为8℃~22℃,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为18℃~22℃。根据气候条件,结合栽培地点实际情况,栽培季节可选在春季或秋后季。
春季栽培时间在阳历2月至4月底,气温和地温逐渐升高,竹荪播种后可尽快萌发生长。
秋后栽培时间在阳历11月至次年1月底,气温虽然有所下降,但有一定地温,适宜竹荪菌丝萌发生长。在300~700米低海拔区域,栽培时间可选在阳历8月~10月初,出菇时间在春节前后,填补贵州春节出菇空档期,达到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3. 栽培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选择适当与否是确保竹荪栽培后,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措施之一。栽培场地选择考虑如下三个条件:
1) 交通便捷、水源保证,用电方便的场地,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人工费用;
2) 地势平缓、通风透气、雨季不积水,近3年内未栽培过竹荪的地块;
3) 远离污染源、白蚁和其他病虫害活动频繁的地方。
4. 搭建大棚
竹荪生长喜阴环境,弱散射光即可,以七分阴三分阳为宜。根据栽培场地地理位置及栽培地状况,因地制宜采取遮阴措施,是竹荪栽培必需环节。
大田:如场地位于离林地较远区域,环境遮阴状况差,宜搭建通风性强的高拱形棚,外盖隔热棉、遮阴网,棚两侧离地面1米左右处施用密实透明防虫网,相对应棚门两侧设计大窗,加强通风,棚顶安装微喷装置;离林地近区域,宜搭建平棚或三角形棚,厚实草帘材料覆盖,保湿通风。
林下:选择郁闭度在75%左右的树林,不需搭建遮荫棚,土层肥厚,有一定坡度,保证排灌好不积水。
5. 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是竹荪栽培中的一个关键点,因菌种质量选择不当而造成减产或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生产菌种的企业和个人很多,由于生产者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差距悬殊,生产者手中的菌种质量差距较大,一些生产者甚至对所生产的竹荪品种的基本性状都不甚明了,因此,为确保菌种质量,在购买菌种时应了解供种单位有无相关资质和手续,以及行业口碑、技术实力和企业信誉。合格的菌种具有外观洁白,坚硬,打开后菌种有清香味,受伤会变紫色等生物学特性。
6. 木材选择
阔叶树如桦木、杨木、桤木、桑树、槐树等都可用来栽种竹荪,木材加工制备好后要尽快使用,不能堆集发酵和产生霉变。栽培前须用消毒水浸泡,使含水量达到适合水分65%左右。
7. 覆土材料选择及准备
竹荪是木腐生菌,需要覆盖土壤才能产生子实体,土壤是促使竹荪子实体形成的重要条件。覆土层吸收和贮存水分,保持培养料内部有稳定的温度、湿度,土壤颗粒空隙间空气,能满足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需氧气。
1) 覆土材料的要求
覆土材料无污染,有较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又要有良好的透气性,土质团粒结构疏松,干不成块、湿不发黏、喷水不板结、水少不龟裂,含有一定腐殖质、有机质,无病虫杂菌,呈微酸性的土壤。
2) 常用覆土材料
① 腐殖土:腐殖土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山区,一般用林下黑色腐殖土做竹荪覆盖材料,可与耕作土混合使用。
② 菜园土:也可因地制宜,就近选择田园土、菜园土、林果园土、草地土等地表10至20 cm肥力较好的表层土壤资源。
3) 土壤消毒
选用低毒或无毒,低残留或无残留,适用于绿色食品拌土的消毒药剂,对覆土材料进行浸泡消毒,一般情况下要求杀菌剂和杀虫剂配合进行,按说明配好剂量,封棚浸泡土壤十天左右,消毒完成后开棚通风,降低棚内土壤湿度至55%左右,之后再进行种植。
4) 覆土方法
将预先消毒处理的覆土材料均匀播撒在栽好的料层表面,厚度3~5 cm,用手或木板将覆土抚平。土壤湿度过大,有大部分竹荪菌丝出现在土表面时,需再覆土一次厚度约1 cm左右,利于菌丝在土壤中形成原基,发育成子实体。
8. 大田及林下栽培
1) 开厢作畦
大田大棚:根据地块形状及大小,厢面宽60 cm左右,深度10 cm左右,长度随地形而定,厢间距40 cm左右。
林下:方法同大棚,但是畦床朝向需顺着山体方向,开厢时应把树木包裹在厢面内,保证下雨时排水通畅不积水。
2) 铺料播种
层播法:将处理好备用的木块均匀摆放一层在栽培厢上,形成第一层栽培料,在栽培料上均匀摆放竹荪菌种块,再均匀地撒上栽培辅料,按照此方法,铺料播种3层。
菌棒覆土:将熟料菌棒脱完袋后整个铺在畦上,间隔7~10 cm。
播种完成或菌棒摆放好后,喷洒配置好的营养液和杀虫杀菌剂,喷洒完后开始覆土。
覆土厚度:厢顶部厚度5 cm,厢两侧10 cm。覆完土后对畦床进行杀虫杀菌处理,覆盖消毒后的松针。
9. 日常管护
Figure 1.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nitoring
图1. 土壤温度、湿度监测
Figure 2.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nitoring
图2. 空气温度、湿度监测
播种结束,加强环境温湿度监测管理(见图1、图2)。温度适宜,竹荪菌种大约一周开始萌发吃料,菌丝生长期土壤温度15℃~28℃、湿度60%左右。尖顶后土壤湿度保持65%左右,增加空气湿度保证竹荪开花不断条。
10.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竹荪原基形成后至竹荪开花采收前,不应使用任何农药。常规管理过程中,注意保持栽培场地清洁。对于后期出现的蛞蝓虫害,可在蛞蝓活动处撒石灰粉,或撒在菇田周围地表层,形成隔离带,每隔3~4天撒一次。对菇蝇、蚊蝇虫害,采取杀虫灯或粘蝇纸方式诱杀害虫。
综上所述,对红托竹荪栽培技术的研究,从9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红托竹荪产量提高,需要栽培管理者在实践中反复积累经验,总结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每个方面都不是单一起作用,需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达到高收益目的。
基金项目
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