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人们对天然产物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中草药的现代化提取与高效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荆芥穗(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为唇形科植物的干燥花穗,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和疮疡初起等疾病。其药理活性广泛,包括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荆芥穗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1]-[4]。
近年来,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作为一种由氢键供体(HBA)和受体(HBD)构成的新型绿色溶剂备受关注。它具有蒸汽压低、热稳定性好、可生物降解、低毒甚至无毒等优点,在天然产物提取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5]。另一方面,超声辅助提取(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AE)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机械振动和局部高温,可显著增强溶剂对植物细胞的渗透性和目标成分的溶出速率,从而提高提取效率并缩短提取时间[6]。因此,该试验将DES与UAE技术结合,实现高效、环保地提取荆芥穗总黄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仪器
KH-600KDE超声波清洗机(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UV-5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XF-100型粉碎机(东莞市房太电器有限公司)、BS124S电子分析天平(天津市德安特传感技术有限公司)、GL-20G-C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长沙迈佳森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1.2. 试验试剂
芦丁标准品(纯度 ≥ 98%)购自上海源叶科技有限公司;荆芥穗树皮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天然产物实验室提供;氯化胆碱、1,2-丙二醇、葡萄糖、乙二醇购自上海麦克林;尿素、草酸购自阿拉丁。以上实验药品均为分析纯。
2.2. 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荆芥穗于烘箱烘干后粉碎,过60目筛,保存备用。
2.2.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参照文献[7],分别吸取0.2 mg/mL芦丁标准液0、0.5、1.0、1.5、2.0、2.5、3.0、3.5 mL于10 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4 mL的5% NaNO2溶液,0.4 mL的10% Al(NO3)3溶液和4 mL的4% NaOH溶液,以上操作均需摇匀并放置6 min后再加入下一种试剂。最后用60%的乙醇溶液定容,10 min后于510 nm处测定吸度A。以吸光度(y)对芦丁标准品浓度值(x)作图,得到标准曲线y = 0.00997x + 0.00683,R2 = 0.9993。
2.2.3. 荆芥穗总黄酮提取与测定
称取1.0 g荆芥穗皮粉末于100 mL锥形瓶内,按照设定的液料比加入相应的乙醇溶液,将锥形瓶放至于超声波清洗机内,按照设定的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提取。提取液经抽滤后收集,在5000 r/min下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备用,即总黄酮提取液。
量取1 mL上清液于25 mL容量瓶,参考1.2.2方法检测其吸光度。代入芦丁标准曲线方程,并计算提取液中总黄酮提取率[8],公式为:
(1)
式中:C为溶液质量浓度(μg/mL);V为供试液体积(mL);n为稀释倍数;m为荆芥穗粉末质量(g)。
2.2.4. 单因素试验
准确称取荆芥穗粉末1.0 g,按照1.2.3中的方法提取荆芥穗中的总黄酮,分别考察摩尔比(3:1, 2:1, 1:1, 1:2, 1:3)、含水量(0%, 5%, 10%, 15%, 20%)、液料比(15, 20, 25, 30, 35 mL/g)和超声时间(0.5, 1.0, 1.5, 2.0, 2.5 h)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5.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与筛选
用氯化胆碱分别与草酸、1,2-丙二醇、葡萄糖、己二醇、尿素按摩尔比1:1、含水量0%混合,放入50 mL的圆底烧瓶中,使用磁力搅拌器在70℃的条件下加热2~3 h,直到形成澄清透明的溶液。制备出5种低共熔溶剂用于荆芥穗总黄酮的提取,如表1。在按照1.2.3的方法对荆芥穗总黄酮进行提取,从而选出提取率最高的低共熔溶剂用于后续工作。
Table 1. Deep eutectic solvent types
表1. 低共熔溶剂类型
类型 |
HBA |
HBD |
摩尔比 |
DES-1 |
氯化胆碱 |
1,2-丙二醇 |
1:1 |
DES-2 |
葡萄糖 |
DES-3 |
|
草酸 |
|
DES-4 |
乙二醇 |
DES-5 |
尿素 |
2.2.6. 响应面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影响显著的三个因素为自变量:含水量(A)、液料比(B)和超声时间(C)为自变量,以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建立响应面模型。各因素水平设计见表2。
Table 2.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hnken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al design
表2.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因素及水平
水平 |
含水量 (A)/(%) |
液料比 (B)/(mL/g) |
超声时间 (C)/(min) |
−1 |
5 |
15 |
0.5 |
0 |
10 |
20 |
1.0 |
1 |
15 |
25 |
1 |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1.1. 低共熔溶剂的筛选
图1显示,五种不同的低共熔溶剂对荆芥穗总黄酮的提取效果存在差异,DES-3溶剂的提取率最高,达到1.87%,明显高于其他四种溶剂。DES-1和DES-5的提取率次之,而DES-4和DES-2的提取率则相对较低。因此,选择DES-3作为最优的提取溶剂用于后续提取。
Figure 1. Effect of DES typ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图1. DES种类对提取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1.2. 摩尔比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2显示,提取率随摩尔比减小显著上升,1:2时达到最大值1.81%。随后继续减小摩尔比,提取率反而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增加HBD占比可以降低DES黏度与表面张力,促进成分扩散,而HBD占比过高会弱化HBA的作用,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Figure 2. Effect of molar ratio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图2. 摩尔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1.3. 含水量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3显示,提取率随含水量增大先增后减,当含水量为10%时,提取率最高,为1.94%。当含水量为10%时,适量水分既可充当质量传递的介质,增强溶剂在物料中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又能通过水分子与目标成分的极性相互作用促进其溶解和渗出。然而,当含水量过高时,过量的水会过度稀释提取溶剂,降低其溶解效能。
Figure 3. Effect of water content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图3. 含水量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1.4. 液料比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4显示,当液料比为20:1时,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达到最高为2.20%。然而过低液料比会使溶剂黏度增加,阻碍传质;过高液料比则会因过度稀释溶剂,降低其溶解选择性并增加传质阻力,导致提取率显著下降至0.85%。
Figure 4. Effect of liquid-to-material ratio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图4. 液料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1.5. 超声时间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图5显示,提取率随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在1.5 h时达到峰值为1.79%。这可能是因为时间在0.5 h~1.5 h时传质充分,提取率上升;但时间过长时,超声波的高能量会使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降解,从而导致提取率下降至1.42%。
Figure 5. Effect of ultrasonic time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图5. 超声时间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 响应面优化结果
3.2.1. 响应面回归模型建立与分析
由表3响应面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Y = 2.30 − 0.0700A − 0.0150B + 0.0875C + 0.005AC − 0.2610A2 − 0.3160B2 − 0.32510C2。
Table 3.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表3.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试验号 |
A |
B |
C |
提取率/% |
1 |
5 |
15 |
1 |
1.8 |
2 |
15 |
15 |
1 |
1.7 |
3 |
5 |
25 |
1 |
1.8 |
4 |
15 |
25 |
1 |
1.6 |
5 |
5 |
20 |
0.5 |
1.8 |
6 |
15 |
20 |
0.5 |
1.6 |
7 |
5 |
20 |
1.5 |
1.9 |
8 |
15 |
20 |
1.5 |
1.8 |
9 |
10 |
15 |
0.5 |
1.7 |
10 |
10 |
25 |
0.5 |
1.6 |
11 |
10 |
15 |
1.5 |
1.8 |
12 |
10 |
25 |
1.5 |
1.8 |
13 |
10 |
20 |
1 |
2.3 |
14 |
10 |
20 |
1 |
2.3 |
15 |
10 |
20 |
1 |
2.3 |
16 |
10 |
20 |
1 |
2.3 |
17 |
10 |
20 |
1 |
2.4 |
由表3可知,F模型 = 105.80,P模型 < 0.0001,这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极显著,能够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地反映每个因素与响应值的关系。P失拟项 = 0.9989 > 0.05无显著性,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回归显著可靠。R2 = 0.9927,
= 0.9833,表明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度较好。在该模型中,因素A、C以及A2、B2、C2的影响都极显著(P < 0.01),其余因素无显著性。根据F值所示,提取率受单因素的影响程度为:C > A > B。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表4.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差 |
F值 |
P值 |
模型 |
0.0392 |
9 |
0.1320 |
105.80 |
<0.0001 |
A |
0.0018 |
1 |
0.0392 |
31.43 |
0.0008 |
B |
0.0613 |
1 |
0.0018 |
1.44 |
0.2687 |
C |
0.0000 |
1 |
0.0613 |
49.11 |
0.0002 |
AB |
0.0001 |
1 |
0.0000 |
0.0000 |
1.0000 |
AC |
0.0000 |
1 |
0.0001 |
0.0802 |
0.7852 |
BC |
0.2868 |
1 |
0.0000 |
0.0000 |
1.0000 |
A² |
0.4204 |
1 |
0.2868 |
229.99 |
<0.0001 |
B² |
0.2653 |
1 |
0.4204 |
337.13 |
<0.0001 |
C² |
0.0087 |
1 |
0.2653 |
212.70 |
<0.0001 |
残差 |
0.0000 |
7 |
0.0012 |
|
|
失拟项 |
0.0087 |
3 |
0.0000 |
0.0077 |
0.9989 |
纯误差 |
1.20 |
4 |
0.0022 |
|
|
总误差 |
0.0392 |
16 |
|
|
|
R2 = 0.9927 |
|
|
|
|
|
=0.9833 |
|
|
|
|
|
= 0.9880 |
|
|
|
|
|
注:P < 0.05表示影响显著;P < 0.01表示影响极显著。
3.2.2. 各因素相互作用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响应面斜率越陡峭或等高线图形越椭圆,表明两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明显[9] [10]。图6(a)、图6(b)、图6(c)显示,虽然AB、AC、BC响应曲面陡峭,但等高线图却趋近于圆,因此含水量与液料比、超声时间与含水量、料液比与超声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与表4中的结果一致。
(a) 含水量和液料比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b) 含水量和超声时间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c) 液料比和超声时间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6. Interaction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Schizonepeta spike
图6.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荆芥穗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3. 最佳工艺参数验证
按照最优模型,当含水量为9.34%、液料比为19.88 mL/g、超声时间为1.09 h可以得到最佳的提取率,提取率预测值为2.3%。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便捷性,对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了调整,具体操作如下:含水量为10%、液料比为20 mL/g、超声时间为1.0 h。使用此优化工艺进行验证实验,平行测定3次,结果显示提取率平均分为2.36%,实际结果与预测值非常接近,从而充分证实了该模型的准确与可靠。
4. 结论
本研究成功将低共熔溶剂与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相结合,用于荆芥穗总黄酮的高效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氯化胆碱–草酸为最佳提取溶剂,并初步确定了各因素的适宜范围。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时间、含水量和液料比对提取率有显著影响,其中超声时间影响最大。最终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水量10%、液料比20 mL/g、超声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可达2.36%,显著高于传统方法。该工艺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等优点,为荆芥穗总黄酮的工业化提取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天然产物绿色提取提供了参考。
基金项目
2023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侧柏叶精油抗菌软膏的研发”(202310668056)。
2024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杜仲皮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生物活性研究(S2024106680597)。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