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农业视角的广安市青花椒产业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epper Industry in Guang’a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摘要: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区域特色农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研究基于区域特色农业理论,对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以及优化路径展开系统剖析。研究表明,广安市青花椒产业在自然禀赋层面具备显著优势,其麻味度、含油量等关键指标均优于省内传统产区。然而,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政策资金投入规模有限、深加工能力不足致使产品附加值提升受阻、关键环节机械化应用水平较低、品牌价值与市场认知度亟待提高、产业融合程度较浅等现实问题客观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应构建政策与金融协同的支持机制,强化深加工企业配套以延长产业链,推广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系统推进品牌建设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青花椒产业与文旅休闲等业态深度融合。研究认为,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为西南地区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通过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以及促进产业融合,广安市有望将青花椒产业打造成为川东地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增长极。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gional specialty agriculture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ecialty agriculture,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he green Sichuan pepper industry in Guang’an Ci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reen Sichuan pepper industry in Guang’an City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natural endowment, with key indicators such as pungency and oil content surpassing those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reas within the province. Howeve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faces many constraints: limited policy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ufficient deep processing capacity hindering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 added value, low mechanization levels in key links, urgent need to enhance brand value and market recognition, and shallow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support mechanism between policy and finance,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ing deep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o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promoting mechanization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ystematically advancing brand building to enhanc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green Sichuan pepper industry with cultural tourism and leisure formats.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Sichuan pepper industry in Guang’an C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local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By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acilita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Guang’an City is expected to build the green Sichuan pepper industry into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eastern Sichuan region.
文章引用:曾倩. 区域特色农业视角的广安市青花椒产业发展研究[J].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5, 14(6): 846-853. https://doi.org/10.12677/hjfns.2025.146093

1. 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区域特色农业作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途径。区域特色农业是指依托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与文化基础,形成具有地域标识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以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持续增收的双重目标。

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梳理

从国际研究来看,区域特色农业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指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地方产业存在先天或后天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逻辑[1]。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指出,特色农业的集群化布局能够强化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这一理论为区域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了特色农业从单一生产向产业集群的转变[2]

国内研究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农业与花椒产业展开,核心结论与局限如下:谢刘萍等[3]指出广安需让特色产业适配生态资源,但未深入青花椒全产业链问题;陈在辉[4]梳理全国花椒产业潜力,未涉及区域差异。唐宇翀等[5]对广安花椒做SWOT分析,提出政策与技术方向,却缺乏实证数据;连向丽[6]、靳盼[7]、张飞飞等[8]分别以庄浪县、秦州区、陇南市为样本提出花椒产业路径,但不适配广安情况。刘倩[9]强调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者均未针对广安青花椒的具体困境给出方案,应婧等[10]点明四川花椒机械化率低。综上,现有研究缺广安青花椒全产业链量化诊断,构成本研究切入点。

本研究切入点与贡献

现有研究虽覆盖特色农业的理论框架与部分区域实践,但针对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 “数据化问题诊断”“产业链短板量化分析”仍存在空白。本研究以区域特色农业为核心视角,结合广安市统计年鉴、农业农村局年度报告及实地调研数据,填补三方面空白:一是量化分析广安青花椒自然禀赋优势(如含油量、麻味度)与省内同类产区的差异;二是通过数据明确政策资金缺口、深加工产能不足等问题的具体规模;三是提出可落地的机械化、品牌化路径,为西南地区同类特色农业(如贵州辣椒、云南三七)提供可复制样本。

2. 发展现状

2.1. 区域自然条件优势

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独特的自然条件支持。广安市地处嘉陵江与渠江流域,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左右,年降水量达1100毫米,极为适宜青花椒的生长与结果。此外,当地土壤类型多为黄壤与紫色土,排水良好、肥力适中,为青花椒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广安市青花椒的自然禀赋优势已通过量化数据验证:据《广安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度特色产业报告》[11] [12],广安青花椒平均含油量达9.7%、麻味度14 mg/g,分别较省内汉源花椒[13]、金阳青花椒高出14.1%、16.7%和7.8%、7.7%;土壤检测数据显示,广安青花椒主产区(前锋区、广安区)紫色土占比达62%,土壤有机质含量1.8%~2.2%,排水系数0.8 (远超青花椒生长所需的0.5最低标准),为品质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14]

2.2. 产业发展历程

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政策驱动与阶梯式增长特征。作为川东地区特色农业的典型代表,该产业自2016年起在市级政府将其确立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后,实现了从零散试种向系统化经营的转型。青花椒作为中长期经济作物,其树木生命周期可达30至50年,集中采收期为每年8月至10月。在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的双重作用下,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根据《广安市统计年鉴2022》数据,2016年产业启动初期,全市种植面积仅为1.2万亩,年产量0.8万吨,总产值0.6亿元;至2018年,随着首批基地进入盛产期,种植面积增至4.5万亩,产量达3.2万吨,产值突破4.1亿元,期间年均增速高达187%;2020年纳入“四川省特色农业产业带”后,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种植面积扩展至8.3万亩,产量5.9万吨,产值8.7亿元;到2022年,全市种植规模已突破10万亩,年产量7.5万吨,总产值超12亿元,较2016年增长约20倍。从空间分布看,前锋区(5.2万亩)与广安区(3.1万亩)为核心产区,合计贡献全市83%的产量,标志着广安青花椒已成为川东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这一增长轨迹充分反映了政策干预、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协同作用下区域特色农业的演化路径。

2.3. 区域特色农业的集群效应

广安市前锋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青花椒产业链,建立了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7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前锋区青花椒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已量化显现:据前锋区农业农村局2023年调研数据,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5家,涵盖“种苗培育–种植–初加工–运输”全环节,2022年集群内青花椒加工转化率达56%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带动农户中,脱贫户2800户(占比40%),脱贫户年均增收1.5万元(较非脱贫户高25%);延伸产品方面,青花椒啤酒、洗护用品2022年销售额达0.96亿元,占集群总产值8%,较2020年(0.23亿元)增长317%,但仍低于汉源花椒延伸产品占比[15]。同时,青花椒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正在推进,包括青花椒啤酒、茶叶、洗护用品等延伸产品。这一产业集群效应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成为广安市区域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3. 存在问题

3.1. 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近年来,广安市青花椒产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政策支持体系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广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22年,全市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量7.5万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16]。然而,与产业规模扩张不匹配的是,财政资金投入存在显著缺口。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广安市财政对青花椒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仅为98万元,而同期绵阳市三台县每年安排的花椒产业专项资金高达1000万元,相差逾10倍[17]。这一资金差距直接影响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

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广安市目前主要依赖农业贷款资金这一单一手段,缺乏对社会资本的有效引导。前锋区青花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区青花椒产业投入中,银行贷款占比72.3%,而社会资本投入仅占15.6%,政府补助占12.1%。这种资金结构导致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问题。同时,青花椒作为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一般需要3~5年才能进入丰产期,资金回流周期长,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难题。

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广安市青花椒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根据前锋区农业农村局调查,全区青花椒产业技术管理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5%,且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人员超过半数。同时,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剧了这一问题。调查显示,广安市青花椒主产区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率高达68%,留守劳动力中60岁以上人口占43.7%,导致管理、采摘人员紧缺,特别是采摘季节劳动力缺口达35%以上

3.2. 深加工企业能力不足

广安市青花椒深加工能力与产业规模之间存在显著不平衡。据广安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数据,全市青花椒产量已达7.5万吨,但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现有初加工厂加工能力仅为1200吨,且精深加工滞后,产品主要停留在生产食用调料和食用油等初级加工阶段[16]。这一矛盾在丰收季节尤为突出,加工需求激增导致加工订单积压,青花椒进入市场时间被迫延迟,影响产品新鲜度和市场价值。

在深加工技术方面,广安市与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前锋区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区仅有1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花椒精深加工,而初加工企业也只有28家。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干青花椒、花椒油等初级产品,对于花椒麻味素、花椒籽仁油、日化、医药、保健等3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虽然和诚林业等龙头企业已成功研发5大类27种花椒产品,包括洗护用品、保健品等,但整体产业深加工转化率仍低于15%,远低于重庆市江津区35%的深加工转化率[18]

3.3. 机械化程度低

广安市青花椒产业面临严重的机械化应用不足问题。根据前锋区农业农村局统计,2022年该区青花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7.5万吨,但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5%,其中采摘环节机械化率不足20%。青花椒成熟集中在8~10月,采摘时间紧迫,劳动力需求高度集中。调查显示,在采摘高峰期,每亩青花椒需要投入人工15~20人天,人工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60%以上[19]

人工采摘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压力。前锋区青花椒产业报告显示,2018~2022年间,青花椒采摘人工成本从每公斤1.5元上涨至3.0元,增幅达100%。以平均亩产鲜花椒1000公斤计算,仅采摘成本就达3000元/亩,占总产值的30%~35%。这导致即使青花椒产量增加,椒农的实际收益增长也较为有限。

3.4. 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

广安市青花椒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数据显示,“广安青花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仅有3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获得授权使用,占全市青花椒生产主体的15%左右。大部分青花椒业主仍然直接销售“散货”,未经加工包装和品牌化处理,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品牌知名度方面,广安青花椒与省内其他知名品牌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四川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广安青花椒”品牌价值评估为5.8亿元,而“汉源花椒”品牌价值达35亿元,金阳青花椒也达到18亿元。前锋区青花椒产业发展协会调查显示,在成渝地区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广安青花椒品牌认知度仅为23.5%,远低于汉源花椒(68.4%)和金阳青花椒(45.2%)的水平。

3.5. 忽视产业融合发展

青花椒的培育年限较短,大家目前的关注点都在于如何发展青花椒种植产业,致力于打造青花椒特色产业。但是,广安市青花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却受到了忽视。目前,广安市已经培育出花椒文化展示馆1个和主题公园1个。在园区内还增设了一处网红打卡点,但是打卡点被利用频率较低。在广安,青花椒主要是作为农作物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缺乏对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挖掘[20]

4. 对策

4.1. 完善政策支持

众所周知,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发展前期需要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青花椒得以种植。由于青花椒具有预先投入后收获的农作物特点,所以获得农作物销售资金必须要经过几年的青花椒植株的成熟期后才能获得。相比于偏好投资其他产业来说,偏好于投资农业的投资主体数量较少,农业无法及时吸纳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所以,广安市就需要完善对青花椒种植的政策支持,促进青花椒产业的吸纳资金进行发展。除了政府资金支持外,政府还可依托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惠农政策,从而广泛吸纳农业发展资金,激发农业生产活力。这不仅切实增加了广安市农民收入,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4.2. 增加深加工企业配套

深加工是农作物从成熟到进入销售市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青花椒实施深加工,不仅能有效保留其原有风味特性,还可显著降低其腐烂变质风险,延长产品保质期。深加工企业可依据青花椒的不同用途,制定针对性的深加工方案,进而生产出以青花椒为原料的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系列。为缩短丰产季节青花椒的加工周期,管理者可结合青花椒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与未来目标,培育与之相配套的深加工企业。若深加工企业数量达到预期规模,那么深加工企业的任务完成时间亦会相应提前。鉴于运输成本的增加,配套的深加工企业所需考量的因素之一即为距离。因此,新增深加工企业与青花椒基地的地理位置越近,越有助于缩短深加工所需时间。

4.3. 提高机械化程度

广安市作为四川省青花椒重要产区,其产业发展面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引发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青花椒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尤其在采摘环节,受果实成熟期集中(约1个月)、单位面积用工需求量大等因素影响,劳动力短缺矛盾尤为突出。这一矛盾不仅直接制约采收效率,导致采收周期延长,还可能因采摘不及时引发果实品质下降(如过度成熟导致风味物质流失)及产量损失,对产业经济效益形成显著约束。在此背景下,提高青花椒种植与采摘全过程的机械化利用程度,成为缓解劳动力短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机械化应用的效益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通过机械替代人工,可有效填补采摘期劳动力供给缺口,保障采收作业的及时性与连续性,降低因劳动力不足导致的生产风险;其二,机械化生产能够显著减少单位面积人工投入,直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青花椒产业的盈利空间;其三,机械化作业有助于实现种植、采摘等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如统一采摘深度、作业精度),减少人工操作的随机性,进而稳定并提升青花椒产品的外观与内在品质。综上,提高机械化程度是破解广安市青花椒产业劳动力约束、促进产业标准化、高效化、优质化发展的核心举措,对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4.4. 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投入

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降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其投入强度与科学性直接决定农产品销售绩效。从市场营销学视角看,品牌是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信号,通过品牌建设可有效传递产品品质信息、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进而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与占有率。具体而言,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指以商标、名称等识别系统为载体,整合产品内在特色(如品种特性、地域文化等)与外在价值(如质量认证、服务承诺等),通过系统性营销传播实现品牌形象稳定化与差异化塑造的动态过程。

当前,广安青花椒品牌建设仍存在投入不足与结构失衡问题,需从多维度加大投入力度以优化品牌发展生态。其一,增强资金投入的持续性与结构化配置,设立品牌专项发展基金,着重支持品牌研发(例如品种改良与品质标准化)、渠道建设(例如冷链物流与市场终端布局)以及市场推广(例如广告投放与公关活动)等关键环节,保障资金流与品牌发展阶段相契合。其二,深化策略投入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依据消费者行为调研确立广安青花椒的品牌定位(例如“生态种植”“麻辣鲜香”等核心卖点),策划融入川东地域文化的品牌故事,借助内容营销(例如短视频、直播带货)强化消费者情感纽带。其三,推动渠道投入的整合性与数字化转型,整合传统媒介(例如地方党报专栏报道、行业期刊深度剖析)与数字媒介(例如社交媒体话题营销、电商平台品牌专区、KOL/KOC矩阵推广),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全渠道复购”的品牌传播闭环。

4.5. 重视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历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部文件的指示,农业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青花椒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饮食上,还可以深入挖掘它的其他价值。广安市要重视青花椒的休闲价值,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策划以青花椒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周围乡村要建设好配套的旅游观光设施,维持文明整洁的新农村风貌。广安市也可以通过举办广安青花椒文化美食节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趣味性。通过乡村农业旅游获得的经济收入又可以被投入到青花椒的扩大再生产环节中,从而达到发展青花椒产业的目的。

5. 总结

从区域特色农业的视角来看,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以特促农”的区域农业发展路径。凭借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政策支持,广安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青花椒产业体系,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当前产业仍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政策体系、产业链、机械化、品牌化和融合化等多方面的制约。

未来,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推动广安青花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强化政策引导——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政策扶持与金融工具的协同配合,提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 优化产业结构——扶持深加工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高;

3) 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加速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在种植与采收环节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与标准化程度;

4) 构建系统化品牌体系——借助标准化认证与文化赋能,塑造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广安青花椒”品牌形象;

5) 实现多元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青花椒 + 文旅 + 电商”的新型产业格局。

综上所述,广安市青花椒产业的发展路径为区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通过强化政策支撑、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广安市有望将青花椒产业打造成为川东地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汤建尧. “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2] 项英辉, 李荣彬. 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M].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9.
[3] 谢刘萍, 王佑汉, 曾琨. 川东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效益评价——以广安市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10): 172-174.
[4] 陈在辉. 我国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J]. 现代园艺, 2022, 45(8): 16-18.
[5] 唐宇翀, 王山, 袁川, 等. 广安花椒产业的SWOT分析及策略[J]. 安徽农业学, 2019, 47(18): 259-261.
[6] 连向丽. 庄浪县花椒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究[J]. 新农业, 2022(16): 27-28.
[7] 靳盼. 秦州区花椒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 现代农机, 2022(3): 28-29.
[8] 张飞飞, 张文政, 樊王妮. 乡村振兴视角下陇南市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J]. 特产研究, 2021, 43(3): 118-122+126.
[9] 刘倩. 解读农作物深加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 农村实用技术, 2021(7): 96-97.
[10] 应婧, 易文裕, 王春霞. 四川花椒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8): 214-215+218.
[11] 广安市统计局. 广安市统计年鉴2022[Z]. 广安市统计局, 2022.
[12] 广安市农业农村局. 广安市青花椒产业发展资金需求评估报告(2022) [R]. 广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2.
[13] 侯维, 廉通, 彭小芮. 多举措推动县域特色农产品蓬勃发展——以汉源花椒为例[J]. 乡村振兴, 2022(1): 54-55.
[14] 王贵华. 青花椒栽培技术[J]. 内江科技, 2000(1): 22.
[15] 郑丝予. 县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汉源花椒为例[J]. 经营与管理, 2023(2): 50-56.
[16] 王丽华, 赵卫红, 彭晓曦, 等. 四川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8, 39(2): 51-55.
[17] 张卓. 蓬溪县青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22(3): 89-92.
[18] 黄庆德. 重庆市江津区九叶青花椒减产原因及对策分析[J]. 南方农业, 2015(25): 22-24.
[19] 魏俊华, 韦莉. 渠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1): 137-138.
[20] 王景燕, 龚伟, 胡涛, 等. 青花椒新品种“广安青花椒” [J]. 2016, 43(S2): 2843-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