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文学与建筑作为创作的不同门类,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如文学是语言艺术,体裁众多,表现形式不被拘束;建筑属于空间艺术,表现方式受到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建筑注重装饰,文学讲究修辞等。即使这样,但两者之间也并非毫无关系,首先它们都是属于“文化作品”。黑格尔曾这样评价:“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他人能够懂得。艺术作品也有这一功能。艺术家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1] 无论是绘画师手中的画笔,还是文学家手中的钢笔或现代书写手段,他们都是铿锵有力地向观赏者与阅读者传达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其绝大部分的创作者都是兼多重才华于一身,以专业为重点且全面发展。他们融会贯通地将文学、建筑、绘画、科学领域完美结合,给观赏者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与文学作品。
在建筑与文学两者关系中,创作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米开朗基罗,他既是一名建筑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诗人,如:他曾用一首诗来表达其雕塑作品《夜》中的情感,即“睡眠是甜蜜的,变成顽石更幸福,只要世界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是最大的快乐,因此莫要惊醒我啊!” [2] 同时,还存在许多借助建筑物来抒发自己艺术思想的文学家,如英国作家雪莱的名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大部分内容是在万山丛中卡拉卡古浴场残留的遗址上写作的。他认为那里:“广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门……都是鼓动我撰著这些诗句的灵感。” [3] 由此看来,创作者对建筑与文学之间的联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除此之外两者真正的连接点是什么?下文将分别在文学中的建筑与建筑中的文学两个方面,寻找两者之间的“交往酶”。
2. 文学中的建筑
美国学者玛丽·盖塞在《文学与艺术》中总结说:“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姻缘’,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地承认这种姻缘本身就包含着构成、比较、分析基础的对应、影响和互相借鉴。” [4] 这种文学与艺术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补充和配合。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或一座成功的建筑离不开两者互相交汇营养的滋补。
2.1.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建筑“巴黎圣母院”
文学是艺术作品最佳宣传方式之一,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巴黎圣母院”,许多游客都是慕小说之名去参观,感受文学与建筑共同呈现出的饕餮盛宴。雨果早在二十一岁就说过:“在瓦尔特·司各特的风景如画的散文体小说之后,仍有可能创作出另一类的小说。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既风景如画,又诗意盎然;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既逼真,又壮丽;它把瓦尔特和荷马融为一体。”这种看似夸大其词的预言,恰好是他几年之后创作《巴黎圣母院》的注脚。在小说开篇,读者随着喧闹的人群,观瞻了这座大教堂的内部纷繁装饰,“头顶是双合圆拱尖顶、雕花镶木、绘成天蓝色、衬着金黄色的百合花图案;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 [5]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透过文字领略了巴黎圣母院的宏伟与壮观。除去对它的直接描述外,雨果还将剧中人物与其紧紧联系起来,如对人见人爱的爱丝美拉达来讲,那里是她的避难所,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心地却善良的卡西莫多则认为它是摇篮与母亲等等(见图1)。
建筑物在文学中幻化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象征”正是一种外表形状上就可以暗示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符号。《巴黎圣母院》正是借助了对建筑环境氛围的描写,利用教堂内部的沉郁空间,塑造了人性压抑的氛围,将建筑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与建筑除了像《巴黎圣母院》利用小说作品内容联系起来之外,两者还存在着结构上的共通性。
2.2. 文学的“建筑性”结构
西方文学中特别注重“文学的建筑性”,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对于文学中的建筑提出:“一部小说应该像一个活的有机体那么完整,小说里的所有部分——情节、对话、人物和景色——应该浑然一体给人以唯一完整和谐的建筑物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与朋友之间的激烈争论中对“文学的建筑性”做出了很好地释义,托尔斯泰曾说:“我恰巧就是为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衔接得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而这就正是我所致力以求的东西。这所建筑物的联接不靠情节和人物间的关系(交往),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联系。” [6] 作者正是充分地利用“内在联系”创作出一部又一部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这就是建筑结构对文学创作提供的一种创新性思路和途径。但是文学创作中渴求的建筑感,只是寻求两者之间共通的结构性,但不等同于完全遵循建筑的原则进行创作。文学中的建筑性在创作者、文章内容、结构上都能够很好地体现,那反之文学对建筑的影响在哪几个方面,抑或是如何把握建筑中的文学形象?

Figure 1. Outside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图1. “巴黎圣母院”外景(出处:华梅摄)
3. 建筑中的文学形象
黑格尔曾说:“建筑对于精神来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单凭它们本身就是以启发人思考和唤起普遍的观念。” [7]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传达着情感、历史和文明,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且为人们回忆、追溯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1. 古希腊神话与建筑
建筑物经过文学、神话的洗礼,有了更加饱满的生命力,从而不再是一座冷冰冰的砖墙瓦块堆砌物。这样的建筑物在西方历史上屡见不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哲学、美学等理论,在建筑、雕塑等领域,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卫城更是登峰造极,这一原因除了在建筑中严格遵循美学原则之外,其注重赋予建筑神话色彩也是功不可没的。
西方历史中诸多神的传说都是来自古希腊神话,诸如神中之最宙斯以及他的老婆赫拉,智慧女神同时也是雅典守护神的雅典娜,农神得墨忒尔、爱神阿佛洛狄忒等等。古希腊人非常崇拜他们,因此建立了大量的寺庙用来祭拜诸神。其中献给雅典娜的神庙——帕特农神庙被誉为是整个雅典卫城的中心。它的创造者、建筑师伊克蒂诺斯和卡列蒂诺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保证遵循对称、均衡、整体统一的美学原则。其内部有秩序地排列和存放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雕塑作品,包括了20尊神话人物雕像,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思路基本全部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每尊雕塑背后故事的描写让作品充满了无限的蓬勃朝气。其中最著名艺术品是“雅典娜神像”,其身着铠甲右手持长矛,左手拿盾牌。与神话中塑造的雅典娜形象极为相似。但可惜的是帕特农神庙毁于炮火之中,所以只能通过后代的复制模型来观赏如此闻名的大作(见图2)。
3.2. 贝尼尼建筑作品的文学性
具有文学性的建筑物不仅仅出现在辉煌古希腊,而且在追求繁复之美的巴洛克建筑中也不难发现文学、神话的影子。如该时期代表人物贝尼尼为波尔盖兹主教所作的《阿波罗与达芙妮》正是取材于西方神话故事,表现了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达芙妮求爱的故事,作品中男女恋人那飘逸升腾的优美姿态,激发了人的情感,令人动情陶醉 [8] 。在1647~1652年,贝尼尼为罗马蓬·腓力教皇的宫殿前设计了“四河喷泉”,“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象征欧洲的多瑙河;象征亚洲的恒河;象征非洲的尼罗河;象征美洲的拉堡拉他河。其中代表尼罗河的人物造型遮住了头部,暗喻当时还不清楚尼罗河的起源。这四尊雕像各具特色与寓意,从造型上看似乎带有某种暗示性。比如那尊象征恒河的人体,向河神一般手持一根杠杆,侧身斜坐注视远方,有人认为它像极了希腊晚期的拉奥孔,原因是贝尼尼特别钟爱拉奥孔的造型,而其人物的美丽集中体现在他的躯干 [9] (图3)。
只要是成功的建筑作品一定离不开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烘托与渲染,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性的支撑,才得以让作品真正地“立”起来。就如同一本小说中如果没有情节的架构和时代背景的描写,受众很难与其产生共鸣,不被人接受的作品也就无法在千变万化的历史中留下印迹。
4. 文学与建筑的契合
“完美的艺术,是理念和形象的结合。”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建筑方面,都要遵从“学”的理念性和形象的关键点。如果文学作品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忽视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容易使阅读者对作品主旨产生歧义,也就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建筑物中也是大同小异,太过于追求华丽与纷繁装饰的建筑物,会让后代人觉得过于矫揉造作,缺少文化性与内涵导致往往难以流传久远。

Figure 2. The statue of Athena [10]
图2. 雕塑“雅典娜神像” [10]

Figure 3. The statue 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of Gian Lorenzo Bernini
图3. 贝尼尼雕塑作品“四河喷泉”
4.1. 文学与建筑的契合点
美籍著名建筑师、杰出的建筑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曾就建筑阐发过这样一段话:“由于这个建筑形式的广泛世界,是人类为了自己居住和服务设施的目的而建造起来的,因而它应当表现人的生活方式。” [6] 自从人类有了意识之后,人们就已经开始寻找用来遮风挡雨、储藏食物的房屋。所以我们无论在法国拉斯科洞窟,还是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上,都能够寻找到人类生活的足迹。虽然建筑物已经从过去的窝棚一步一步衍变成现在的摩天大楼,但无论如何变化,其基本功能并未改变,即一直在为人类服务。人设计、创作了建筑,建筑又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办公、休闲环境。
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以此抒发对主客观世界审美情感的成果,在西方文学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感性与理性的交替过程。感性的文学作品会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视为自己的本质,理性的创作更是注重对于客观事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屈从于理性和现实。总之,西方文学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的“学说”变迁,满足人的主观需求。人们往往会以物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与多年积累的“美”的视觉感受相互结合去评判作品,所以无论是建筑的“物”,抑或是文学的“精神”,都径直作用于人,它们最基本的内在契合点始终围绕着“人”。同时为满足“人”的需求。它们不仅要注重其内涵性,还要追求独具的个性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作品。
4.2. 以“文明”为根基的文学与建筑
两者在表面上都是隶属于艺术的范畴,其契合点则是人与生活。正是因为有着如此深层的联系,所以两者在交往过程中有着很大活动空间的自由度。但是,建筑式的文学创作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并非全然不顾本身的个性特征一味地求得与建筑统一。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是促进各自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同在建筑中除了文化作为辅助之外,更加需要建筑理论、美学原则、技术材料等作为主要支撑,可以这样说,文学让建筑作品“活”起来,而技术与材料则是让建筑“站”起来。成功的建筑与文学作品都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坚持以文化作为其创作的根基,才得以传承至今。
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中国,我们都需要以文明文化作为一切创作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增强文化自信时曾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等一切领域中都应该坚定国家的文化自信,将国家的思想、优秀传统融入到创作中去,这样才能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5. 结语
文学与建筑看似文化创作领域中的两个范畴,实则在内容与结构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各个领域中的基本都是以“人”为契合点,展开设计创作。文学作品利用建筑描写让内容更加充实和生活化,建筑有了文学背景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文学家汲取了建筑构建的结构性原则,开创了建筑式的创作形式;建筑师使出浑身解数将文学、绘画、雕塑、科技融于一身,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人文色彩的建筑作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在结构上的互相借鉴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并非也不可能追求全部的一致性。
本文一直围绕西方文学作品和建筑作品展开论述,其实放到中国也是大同小异,例如中国园林与文学中都会讲究“起承转合”,这就是它们之间最基本的互通性,同时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资源,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建筑等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以继承和宣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美学[M]. 寇鹏程,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6: 216.
[2] 文聘元. 西方艺术故事[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382-384.
[3] 雪莱.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序[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0: 46.
[4] 乐黛云. 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3): 1-9.
[5] 雨果. 巴黎圣母院[M]. 李玉民, 译.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1-10.
[6] 吴锡民. 西方文学与建筑[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4): 34-41.
[7] 黑格尔. 美学[M]. 寇鹏程,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6: 216.
[8] 张石森. 世界雕塑艺术[M].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5: 193.
[9] 正坤.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J]. 艺术生活, 2001(2): 50-55.
[10] 汤姆∙福赖恩. 人体雕塑[M]. 杜小鹏,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kns.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5258,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cnki.net/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wls@hanspu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