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农民和各种食品生产商手中出产的各种食品,通过多方渠道,经过加工、物流、仓储、批发等各个流通环节销售到全国各地,最后到达千家万户的饭桌上。在人人有需求、人人必需求的产品面前,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得到国家及人民的重视,要尽可能地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本文就食品在流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2. 食品在流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食品污染
在农副产品等各类食品的流通过程中,存在着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便是食品污染,很多食品在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在人为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都有可能会受到有毒有害物质侵袭而造成食品污染,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很可能会患某种疾病或发生急性、慢性食物中毒,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正如此次新冠肺炎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爆发,在三文鱼等水产品中检测出新冠病毒,鱼类本身是并没有感染病毒的,但因为被病毒污染而使鱼体携带了病毒,而后使新冠病毒传播开来。
2.2. 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
三无产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来路不明的产品。一些无良商家或个人,在资质不全、场所卫生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以牟利为目的,仿制、滥制食品,并使其在市面上流通,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另外,在市场上也存在有许多假冒伪劣食品,比如类似“脉动”的“咏动”、类似“旺仔”的“旺子”、类似“奥利奥”的“粤利粤”等仿冒名牌食品的山寨食品,或是直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是很有可能已经过期、且也没有经过产品检验、甚至还可能含有违规添加物的食品。这给消费者带来的安全隐患极大,很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威胁。
2.3. 添加剂及其他违法添加物滥用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正确使用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还可以改善食品感官、提高营养价值等。但有许多生产商加工商,为了使食品达到某一方面效果,不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将过期、过量或禁用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甚至,还会添加一些不属于添加剂的违法添加物到食品中,如可以加深颜色的苏丹红,提高蛋白含量的三聚氰胺等,当人们食用了这些产品,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如表1。
2.4. 问题食品难追溯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食品的流通渠道增多、且分散速度快,经过几道中间商后,各类产品会快速分流到全国各地,而后,如果食品一旦出现问题,一方面是很难追溯到源头,另一方面对于有问题的食品进行召回的难度也相当大,一旦无法在短时间内召回问题食品,就会产生安全隐患。我国目前还未能在食品行业建立起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食品流通过程中,全程跟踪尚未形成,因此在北京新发地的新冠肺炎病毒爆发后,也未能第一时间追溯到源头。问题食品难追溯同时也暴露出了信息化手段目前还没有能为食品在流通中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

Table 1. Summary of some food safety incidents
表1. 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 流通环节安全隐患存在原因
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律法规是执法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依据,是食品安全最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在针对食品流通环节监管方面也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漏洞,比如检测规定不具体、抽检程序不明确,使执法有了较大的弹性空间 [1];而网络销售、电商行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行业,法律制度层面还未完善,微信小程序销售还暂时无法可依;另外,食品安全追溯也没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追溯体系未能从法律方面得到建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武器,使食品安全出现漏洞。
3.2. 政府监管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食品种类非常多、数量也极大,使监管人员在进行抽检时工作量非常大,很容易会产生疏漏,检测不完全 [2];检测时的检测项目也很多,检测技术手段落后,检测效率低;另外,基层执法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监管过程中不够全面且持续性不够,或是跨专业执法,外行管理内行,使基层监管流于表面;而且监管部门多,部门间各自执法,信息不互通,也可能会使资源浪费,部门间互相推责,无法形成监督执法合力。
3.3. 批发市场乱象
在我国,约70%以上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是由批发市场这一渠道流出,由于我国批发市场的销售模式为批发兼零售,因此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等食品在城市流通中主要是从批发市场到销售网点再到消费者手中,或是从批发市场直接到消费者手中,批发市场在城市流通中起主要的中转分流作用。脏乱差是我们对批发市场的固有印象。目前,我国的批发市场仍处于低水平运营状态,商户以摊位为主,各商户均为批发兼零售,且批发市场的价位相对各零售网点而言略低,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可选择范围更大,因此每天人潮涌动,而批发市场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设施简陋,缺乏储藏、保鲜和冷冻设施,人来人往间,地面上是随处可见烂菜叶、烂水果,污水水渍,货物杂物乱堆乱放,生肉味儿,鱼腥味儿充斥整个市场,各种叫卖声,不断入耳,夏天还有苍蝇乱飞乱窜。在这种卫生条件下,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3.4. 经营者缺乏责任意识
一些经营主体及生产加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不考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将食品安全置于脑后,导致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频频发生,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这类商户,一些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常识,还有一些是道德败坏,诚信缺失,漠视法律规范与道德的约束,法律制度没有能对经营者形成较强的威慑力,致使不法之徒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群众的生命安全,铤而走险。
3.5. 社会监督不到位
消费者作为食品流通环节的最后一环及最终受众,其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程度不足,对于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还相对匮乏,维权意识低,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没有能够发挥出来,也会助长一些不良商家的气焰,使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产品等屡屡出现在市场上。另外,新闻媒体作为监督的一大群体,也未能体现其事前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的身影往往是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会出现。
4. 预防流通环节安全隐患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法律漏洞进行补充,明确产品的抽检方式及检验标准,制定网络销售新规范,对当下兴起的一些小程序销售或APP销售等进行法律上的约束。建立起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采用二维码或其他标识的方法,使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流通环节都可被追溯,让产品透明化。从法律的角度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强有力的维护,也为基层工作人员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4.2. 提高基层执法能力
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基层执法能力,首先要充实基层执法人员工作队伍,全面覆盖监管地带 [3];要提高基层人员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4];要增强执法人员责任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懈怠不偷懒;要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问责。基层执法部门要不间断的对监管范围内的小作坊及其他食品工厂、食品销售点进行巡查,对其卫生条件、食品质量、进货查验记录、消毒洗刷等进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4.3. 整治批发市场乱象
对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市场必须配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以保证市场的基本卫生条件;配备冷链、仓储、物流等功能,用以保障食品安全;合理规划销售区域,对批发市场进行批零分离,减少人流,提升批发效率。批发市场应配备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经常对商户的产品进行查验,确保市场内没有不合法的产品存在,做好批发市场的管理工作,使市场有序规范安全合法的运行。
4.4. 提高经营者责任意识
加强对生产者、加工商、销售商的诚信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倡导依法经营、以德经商的观念。可以在商户、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时派发宣传单,灌输诚信经营的理念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要加大打击不良企业力度,从严处罚,通过重罚对经营者产生约束。目前,国家也已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可提供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消费者进行查询,要充分利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记录、抨击、揭露失信者 [5]。另外,地方政府可以对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食品安全生产的企业和商户树立典型,给与表彰和宣传,激励并引领更多的经营者重视食品安全,多方面多渠道加强经营者责任及守法意识。
4.5. 加强全社会监督能力
社会监督是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起到积极作用,要在广大群众间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科普投入,为群众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在社区内对群众进行科普,也可以在宣传栏中多投放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地方电台及广播中多宣传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并公布投诉电话,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新闻媒体要多走进工厂,对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报道,对企业中生产流水线进行监督。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
5.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应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把控好流通环节的安全监测,消除安全隐患,让人们能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