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在路上》的不确定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Uncertainty of On the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DOI: 10.12677/WLS.2023.112023, PDF, HTML, XML,   
作者: 谈辰璐: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在路上》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On the Road Postmodernism Indeterminacy
摘要: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穿越美洲大陆的旅行故事。在旅行过程中,这群青年们行为放荡不羁,他们沉溺于酒精、性欲、爵士乐等等,度过了一段离经叛道的疯狂时光。小说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因此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入手,围绕主题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物的不确定性三个主要方面分析研究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的后现代性,有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On the Road is a novel by American Beat writer Jack Kerouac,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traveling across the American continent. During the trip, this group of young people behaves in a wild way, indulging in alcohol, sex, jazz, etc., and having a crazy time of deviating from the norm. The novel has a strong post-modernism colo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ovel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 uncertainty. It mainly star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uncertainty of theme, plot and character. This paper aims to excavate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and help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ity of the novel,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more comprehensively.
文章引用:谈辰璐.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在路上》的不确定性研究[J].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2): 131-135.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3.112023

1. 引言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且独创了“自发性写作”技巧,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在路上》(On the Road)是他的知名代表作之一,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被公认为是“垮掉一代”的代表之作。作品主要描述了萨尔、迪安、玛丽卢等年轻男女们多次横越美国大陆,一路上纵酒纵欲,放荡不羁,无视规矩与传统的旅途故事。《在路上》讲述的一系列横跨欧洲的毫无意义的旅行事件,看上去缺乏深度,但自发式写作描述带来的更直接的记录能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启发 [1] 。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在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从狂欢化、垮掉派文学、人物形象解读、创作手法、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反映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学艺术。其中涉及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评更多地集中于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征、写作特征,如小叙事视角、非线性情节。但是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着手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还略显缺少。因此,本文着眼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解读《在路上》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探讨凯鲁亚克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丰富对于作品的文学内涵解读。

后现代主义文学将世界看作一个破碎而又充满偶然和边缘的集合体,认为世界、文学、作品的意义都是不确定的 [2] 。研究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可以从作品构成的多个方面进行,如主题、语言、人物、现实、情节等等,本文主要从主题、情节以及人物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入手,分析研究《在路上》中的不确定性,展现作品文本的文学价值。

2. 主题的不确定性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传统的小说通常拥有发人深思的主题思想,意图启发人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丰富人们的认识。但是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心目中,作品内容经过作家编写完成以后,作品才仅仅完成了一半,因为作家创造了内涵充满不确定性的作品,另一半则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发挥想象力来完成整部作品内涵的诠释 [3] 。除此以外,后现代主义文章内容、情节、语言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作品的主题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由于读者自身社会背景、经验的不同,可能会对作品的主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

《在路上》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小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主题倾向,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会产生不同的主题理解,本文主要列举了三个较为常见的对于该作品的主题的理解:西行主题、种族主题以及反叛主题并进行深入分析。

2.1. 流动性:西行主题

西行文化是美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国西部开发较晚,初期,部分探险家们前往西部探险,自此,西部具有大量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资源的传言开始流传。这吸引了大批美国人前往西部。这也培养了美国人冒险、探索的性格并使其根植在美国民族精神当中,引发后来一代代的美国人前往西部探险,西行也成了美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Cresswell认为《在路上》的中心主题是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目前所处地方现实情况的幻灭,一个是对于“想要去”的地方的迷恋 [4] 。小说中萨尔对于西部一直有执着的期待,十分想要前往西部探索自由的生活。他结识了迪安,认为迪安是“阳光的西部亲属” [5] ,尽管在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麻烦,并且亲友试图阻止他前往西部,他也坚持自己“是个年轻的作家,要起步” [5] ,坚信“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明珠会交到我手中” [5] 。在萨尔第一次前往西部的旅途中,他对未来充满着热情和幻想。他看着路上遇到的人们,认为他们就是西部精神的化身,内心渴望了解他们的故事。虽然途中遇到了寒冷、缺钱等困境,但是萨尔到达丹佛的信念异常坚定,对于西部的畅想也使得他认为这段日子里发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实际上的西部生活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在第一段旅程的结尾,萨尔在西部感受到了孤独,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最终返回家乡。在家的日子并没有磨灭萨尔对于西部的向往,他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西行之旅。不同于萨尔多次的西行,迪安一直在西行的路上,并且更具有冒险和探索精神,更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2.2. 平等性:种族主题

种族问题是美国一直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对于种族问题的关注,追求种族平等,反对白人至上主义。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消除西方白人男性占主导地位这个存在于各个阶层中的固有思想 [6] 。《在路上》创作和出版时,美国仍然处于充满种族隔离、种族歧视、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阶段,作品中很多文字表达了对于白人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想要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愿景。

文中萨尔感慨“希望自己是丹佛的墨西哥人,或者甚至是穷苦的、过分劳累的日本人,什么人都行,只要不是现在这个活得腻味的、理想破灭的‘白人’……希望能同那些快乐的、真诚的、心醉神迷的美国黑人交换世界” [5] ,这体现了他对于主流白人文化、社会畸形的种族关系的厌恶,也彰显了萨尔对于自由、没有拘束的文化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萨尔和迪安曾经在旧金山去欣赏了黑人们使用萨克斯、钢琴演奏的爵士乐,演奏的地方是地上只铺了木屑的大厅,只有一个小型音乐台,环境也并不干净整洁。乐师们的打扮松松垮垮、十分随意,观众是在喝酒的男男女女。就是这样破败的演奏环境中,他们疯狂地沉浸于爵士乐的美妙,感受着强烈的心灵震撼,就连平时更为放荡不羁的迪安也如痴如醉地品味爵士乐,甚至为了音乐抛弃了女伴,认为爵士乐的演唱者是最最了不起的。

小说中描写的基本是离开主流白人中产阶级,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体验的地下文化的快乐场景 [7] 。以萨尔和迪安为代表,他们热爱黑人文化、墨西哥文化这种当时的边缘文化,因为它们是自由的、是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力的、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纯粹干净的。尽管小说并没有直接点名对于种族问题的看法,但是字里行间体现的对于黑人文化、墨西哥文化的赞美能够让人感受到对于非主流白人文化的认可,侧面体现了对于种族平等的追求。

2.3. 荒诞性:反叛主题

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叛主题是关于《在路上》主题分析中最广为人知并被普遍接受的主题。二战后的美国处于麦卡锡主义的高压政策之下,在政治上,国内排外倾向严重,不允许有持有不同政治意见的人的存在,频繁开展对民众的忠诚度调查。这样的高度紧张的政治局势造成了人们谨言慎行、循规蹈矩,以免犯错。在经济上,二战使得美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但是这样的繁荣只是浮于表面的,背后也滋生了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问题、社会阶层问题、种族隔离问题。整个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压抑自身的性情,刻板地遵守“社会规定”,麻木地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社会氛围紧张、保守。

《在路上》描写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似乎是另类,他们疯狂地反击着这样的社会现实。完全无视当时的社会规则和社会道德观念,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冒险旅程,偷窃、滥交、喝酒、说脏话、吸毒、同性恋,做着离经叛道的荒诞事情,对抗社会原有的秩序,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小说中萨尔“看着纽约的绝对疯狂和荒诞的浮躁,看它的数百万居民为了钱而你争我夺,疯狂的梦——掠夺、掠取、给予、叹息、死亡,只为了日后能葬身在长岛市以远的可怕的墓地城市。这片土地的高楼——这片土地的另一端,也就是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地方” [5] ,这是青年们对于二战后美国社会现实的不满,所以他们用一种极端的疯狂来反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除了上文提及的对于《在路上》的主题的理解以外,还有其他对于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包括对于萨尔和迪安两人的友情主题、对于自由的追求主题、宗教主题等等。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时间、社会环境和自身体验下,可能会对这本小说产生更多的主题理解。

3. 情节的不确定性

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故事环境,小说中的情节描写能够展现出整个小说中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助于读者整体理解小说事件,把握小说逻辑顺序,从而体会小说潜在内涵。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的情节是连贯的、富含逻辑性的,而后现代主义作家却表现出对于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反对和破坏,把情节的不确定性视为后现代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8] 。

《在路上》整部小说由五部组成,第一部主要讲述了萨尔与迪安的相识以及萨尔第一次横穿美洲大陆的故事,第二部描写了萨尔、迪安等一起驱车再次前往美洲的故事,第三部中,萨尔在返回后,与迪安再次踏上旅程。在第四部的旅程中,他们成功横穿美洲并且到达了墨西哥,因为病重萨尔被迪安抛弃在墨西哥,在第五部也就是最后一部中,萨尔最终独自一人踏上归家的旅程,得到了迪安对于他的道歉,怀念从前“在路上”的时光。小说中每一部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相差无几,总的来说都讲述了关于萨尔、迪安的横穿美洲大陆的故事。在每一个部分中,他们都在旅程中结识了形形色色的小伙伴,然后一起谈天说地、飙车、酗酒、性交、欣赏爵士乐,娱乐方式也相差不大,只有部分旅行细节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独当作一个独立的小说来看,前后情节完全没有因果逻辑关系并且每一部分中章节的连贯性不强,即使没有上下文的串联也可以进行较为顺畅地阅读。

凯鲁亚克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显著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先前传统写作手法的反叛,完全打破了情节需要完整统一、符合逻辑的现代主义写作基础。乍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情节混乱,难以把握文章脉络,显得文章没有主题思想。仔细阅读《在路上》,可以发现虽然故事情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并非无法阅读,每一个部分的旅行故事都是清晰的,情节的混乱性与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4. 人物的不确定性

人物也是传统小说三要素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物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无人物不成小说” [9] ,人物形象能否成功塑造是小说能否成功的重要的一环。在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主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取向,有利于主旨的体现。但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主体以及其性格特点常常会被模糊化甚至消失,产生了极强的不确定性。

《在路上》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全文叙述,“我”在书中指的是萨尔,因此许多读者认为萨尔就是小说的主体。他跟随着自己的好友迪安开启了横跨美洲的旅程,在旅行的过程中追寻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是,萨尔本人他在向往自由、打破世俗的同时依旧不能冲破世俗的枷锁,不时想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他“十月份回家,人人都在十月份回家” [5] ,“我不做停留,继续往前。我要回家” [5] ,“重头再来一次,好兄弟。我得回到我以前的生活” [5] 。因此,小说真正的主角应当是迪安·莫里亚蒂,这个在整本书中反叛精神最为突出的人。不同于萨尔时常流露出的对于返回家乡、对于稳定的生活状态的回归,迪安一直“在路上”,他一次又一次地踏入前往美洲大陆的旅程,不论自身经济状态是否允许。漠视所谓的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享受着纵欲、疯狂的生活,追求内心的自由释放。此外,《在路上》被称为“自传体小说”或者是“半自传体小说”,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萨尔实际上就是凯鲁亚克本人,萨尔在作品中的旅行经历一定程度上就是凯鲁亚克本人的经历,他曾与自己的朋友一起横跨美洲大陆,最终到达墨西哥。所以,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也可以说是凯鲁亚克。由此可见,这部小说似乎并不存在确定的主体,而更多反映的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反叛人物形象。

除此以外,小说的不确定性更体现在主人公已经从昔日的“非英雄”走向了“反英雄”,否定普遍的行为准则或被公认为文明基础类社交行为 [10] 。书中的主要角色萨尔、迪安以及其他出现在旅程中的小角色其实都是一群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他们与传统小说中塑造的正面积极的人物形象完全相反。他们既没有稳定、光鲜的工作,也没有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甚至成天酗酒、吸毒、滥交、说脏话、搞恶作剧。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明确的社会的规则与秩序,没有个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只有遵从内心的欲望和享受,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像是社会反面人物的代表。

5. 结语

凯鲁亚克通过描写一群美国年轻人背上背包,进行的“说走就走”,过程五彩缤纷而又打破常规、离经叛道的旅行故事,让《在路上》作为突破美国战后保守文化的破冰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切入分析文本,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都具有浓郁的不确定性色彩。这与传统小说主旨明朗、情节逻辑性强、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大相径庭,因此需要读者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寓意,充分发挥联想,与作者共同构筑作品内涵。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的复杂程度上升,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的难度增大,用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眼光看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任何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应当充分分析,做好多种方案与对策。《在路上》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的多样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代入自身,从而进行深度阅读。各种蕴藏的主题也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不论是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社会平等的追求还是对于“秩序”的抗争,依旧是社会热议话题,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Holton, R. (1995). Kerouac among the Fellahin: On the Road to the Postmodern. MFS Modern Fiction Studies, 41, 265-283.
https://doi.org/10.1353/mfs.1995.0093
[2]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贾博雅. 《拍卖第49批》中的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J] 兰州学刊, 2012(9): 198-201.
[4] Cresswell, T. (1993) Mobility as Resistance: A Geographical Reading of Kerouac’s ‘On the Roa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8, 249-262.
https://doi.org/10.2307/622366
[5]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M]. 王永年,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11, 12, 131, 132, 135, 232, 384.
[6] Trilling, J. (1995) A Modernist’s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9, 353-371.
https://doi.org/10.1007/BF02905920
[7] Felea, C. (2006) Kerouac and America on the Road to Postmodernism. Caietele Echinox, 11, 40-51.
[8] 张晓艳. 不确定性——《哥本哈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 新余学院学报, 1994(6): 32-34.
[9] 尚必武, 胡全生.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J]. 求索, 2006(2): 170-174.
[10] 曾艳兵.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J]. 台州学院学报, 2002(5):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