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自古便被誉为礼仪之邦,十分注重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传承。二十世纪,蔡元培指出了美育具有陶冶情操、涵养人文的功能。我国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水平在不断进步,当今新兴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时代、5G、智能化等词逐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代名词。在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物质上的便利与高效的同时,也应继承优秀传统,注重培育青少年的内在精神。教育行业也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新课程设计与结构,在注重技能与知识的授予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使之成为一个有信念有人文关怀的人。
2.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2.1. 网络中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因为年龄、经验等因素而被边缘化。社会中不断发生青少年轻生事件、伤害同学、虐待小动物等恶劣事件,引起各方人士关注。例如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中生长期霸凌同班学生王某某,最终将其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找到尸体时,受害者已经面目全非[1]。究其根源,可以说是青少年缺乏人文精神与对生命的不重视和无知。
因此,对于处于学生时期的青少年,学校也应投入更多关注。而美育正是提升人文精神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美术课鉴赏那些优秀富有活力的作品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人文精神,感受到温暖和生命的重量。故笔者欲以美术鉴赏课为点,结合笔者之所学与实践经历,以小见大,展开来进行探讨[2]。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懵懂的探索时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健全、敬畏生命的价值观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提高,以达到美育促德育。美育还必须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合力,共同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
社会方面,应该建立良好社会网络环境,结合各渠道开展推广健康有益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科技手段来防控不良网络内容。家庭方面,家长应每天花一些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严格控制中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防止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更要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良好家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良好的庭氛围也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关怀。学校方面也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每一个教师也应及时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发现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及时干预开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言传身教交给学生们正能量和准确的价值观。
2.2.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人文精神的缺失的现状分析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社会理想的淡化,社会道德认知出现偏差,不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人文素养的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在笔者实习期间有所见闻。在实习期间与老师们进行交谈时听闻排挤同学,拉帮结派组成小群体,殴打同学,吸烟逃课等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出现,不少学生甚至还觉得这样很酷。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今物质水平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凡事都追求最高效益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形式对青少年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 网络文化乱象丛生:我国对网络安全问题已进行非常严格化管理,但在文化舆论软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一些社交平台,网站上无论发布什么样的言论,都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青少年判断力尚不成熟很容易被误导。并且在网络上每天每时都有数以万计的新事物新评论出现,谁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一些不负责任具有煽动性的话为了获得热度愈发肆无忌惮。3.时代更迭,文化也在逐渐全球化,受各个国家思想、言论的影响,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无法辨别优劣,在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便追求个性化与不符合现阶段年龄的新事物,十分不利于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 通过美术鉴赏课培养人文精神的研究与探索
3.1. 探寻美术鉴赏课中培养人文精神的路径
3.1.1. 设计课程时,多加入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课程时,应当多加入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还应酌情增添鉴赏课课时量。在教学环节更要立足于教材,深度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鉴赏戈雅的作品《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时,在对其色彩构图等进行分析之前,可先简述画家画这幅画的背景是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西班牙后所作。画家生动的表现出画面中的两类人,一类是面对枪口仍毫无畏惧双臂大张的起义者,一类是外表强横内心软弱只画了侧脸微低着头的入侵者。画家毫不掩饰的歌颂起义者们,也是对软弱的投降者直白的讽刺,从中也可以感受到画家自身的情感与人文关怀。在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次让学生们欣赏画作并进行讨论,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体会到画家的精神世界。
3.1.2. 感受美术鉴赏课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感受画家的精神气质
重视在鉴赏艺术品时,要放入当时时代背景中放入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中去看待,理解鉴赏语境的多元化。在全球化热潮中,我们在积极融入世界中感受国外经典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要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感受画家[3]。例如文人画家们高洁不屈的优良传统,他们的精神品格不仅仅在四君子画等题材中体现,更是身体力行,因此画作才会给观者准确的传递其内心世界中强烈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把学生逐渐培育成拥有自强不息、踏实勇敢、朴实善良的人文涵养的人。
3.1.3.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创作热情
通过美术课学习过程中受到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熏陶,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中学生阶段的学生们还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也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而多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利于提升美术素养,也容易刺激到他们的创作热情。例如毕加索所创作的《格尔尼卡》便是当时战争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对战争的反思和见解用艺术符号展现出来,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战争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毕加索这幅作品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们拥有着极高的敏锐度和充沛的精力,在欣赏作品时很容易产生共情心,与艺术作品中的人事物同悲同喜,能排解他们学业上生活中的压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4]。
3.1.4. 致力于让鉴赏课中的理论联系实践
在传统的美术课程中,鉴赏课与技法课往往泾渭分明,实则不应如此。各个课程之间但是互通并相互促进的,小到美术课设计中的小分支,大到德智体美劳的培育。在鉴赏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手实践,并应致力于把理论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七年级课程上鉴赏中国山水画时,可以引导同学们从多角度去分析欣赏的同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探讨一下南宋构图的原因以及自主讨论一下画家们偏居一隅的思想是好还是不好,还可以让学生们画一画北宋与南宋山水画构图,这样便能更直观地比较其中的差异,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更深入去分析鉴赏,能使他们对这些画作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3.2. 美术鉴赏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意义
3.2.1. 满足审美需要,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美的追求,是人们的天性,当然这个美并不局限于自然美与外观美,丑的东西通过头脑的加工在创造也是美的。人们一直说生活中美的东西很多,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笔者深以为然,不过“美的眼睛”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初中美术鉴赏课中蕴藏着的深层次的人文精神,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满足中学生的审美需要。
3.2.2. 陶冶心性,拓宽美术视野
通过美术鉴赏课堂中的学习,使学生们从现实中暂时抽离出来,去看看古今中外他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情感,可以放松身心,得到有益的休息,陶冶性情,去感悟去思考,形成真诚质朴的情感,进而拓宽美术视野达到全面发展。
3.2.3. 感受美术鉴赏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美术鉴赏是以视觉形式去感知、享受艺术品,这些作品又承载着人们的审美趣味,思想情感与价值观[5]。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感受,譬如通过欣赏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了解到当时荷兰人们的生活态度,从窗明几净的厨房女仆干净整洁的着装中体会到雅致与恬静。在课程进行中穿插着讲解一些艺术家的轶事,例如八大山人在画动物时把它们的眼睛画成翻白眼的状态,用以表现出亡国后不侍新君的气节,故具有自身奇峻冷逸的气质。了解画家的生平后能更好地理解画中呈现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在生活实践中也能用创新思维和多个角度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3.2.4. 可以传承优秀文化,进行品德教育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至今的优秀作品不仅拥有审美价值,更凝聚浓浓的传统思想文化。美术作品本事便具有天然的人文精神,艺术来自与自然和生活,但又并非简单的再现[6]。无论是音乐、戏曲、绘画等,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去不凝聚着作家的惨淡经营,它是作家在体验自然和生活时,通过精心构思凝练,用准确的表现形式,并饱含着真情实感创作出来的。因此优秀艺术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提高其思想品德,使其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少年。
4. 总结
该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和了解美术鉴赏教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同时抛砖引玉,通过笔者多角度来探究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为美术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启示并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人文化的关怀的课堂氛围,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