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Humanities Geography Classroom—Tak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 Rural Landscap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111345, PDF, HTML, XML, 下载: 91  浏览: 205 
作者: 倪春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教学设计问题式教学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Instructional Design Problem-Based Teach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Rural Landscape
摘要: “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极富教育引导意义的教学模式,能够带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丰富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切实把握问题式教学的内涵以及高中人文地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式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现实性,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情境案例,设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问题式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Abstract: “Problem-based teaching”, as a teaching mode with great educational guidance significance, can bring ric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problem-based teach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humanities geograph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humanities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Taking “Honghe Hani Terrace in Yun-nan Province” as the situational case, the author designs the problem-based teaching desig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to cultivate the consistency and integrity of students’ thinking.
文章引用:倪春雨.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8706-87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345

1. 问题式教学概述

1.1. 问题式教学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问题式教学解析为: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要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与问题相关的图式做出引导,并且使学生能够由外到内,逻辑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1] 傅朝红、戴文远、张亚琳在《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一文中指出:全面性、整体性、联系性是综合思维素养所强调的要点,问题式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一个又一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问题把整个教学知识点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全面覆盖,还可以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2. 问题式教学意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问题式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与自然地理的知识相比,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且易理解,例子也比比皆是,在教学中运用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进行教学容易陷入“粗暴决定”的局面,也会割裂学生对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把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忽视区域间的差异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等学科育人价值。

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需求设置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运用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链,提供相应的文字、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深入探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沉浸式深度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人文地理课堂教学中多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选用适当的情景案例,将问题、问题链层层深化,给予学生沉浸式深度学习的体验,将问题依托的情境案例使用的既深入又全面是极其有必要的。

2. 教学分析

2.1. 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 其中“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是本条要求的核心概念,是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结合实例”是本条要求的行为条件,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情境案例进行设计,既满足课标要求,又能让学生进行沉浸式深入学习;“说明”是本条要求的行为动词,是属于结果性目标中的理解学习水平,是对学生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能够明白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是本条要求的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后产生行为变化的最低准则。

2.2. 教材分析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既是对“城乡空间结构”继续和延伸学习,也是“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的基础,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3. 学情分析

深刻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地理以及高一上学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初步发展了地理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读图析图能力;并且经过了本章第一节内容《城乡空间结构》的学习,拥有了城乡发展的理论依据。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生生活的地区也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所以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探索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内在联系的兴趣。

2.4. 教学目标

(1) 通过“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实例,阐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的主要特点以及所反映地域文化的特点。理解合理开发、保护、传承、创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人地协调观)

(2) 结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实例,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并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综合思维)

(3) 对当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展开社会实践调查,说明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评价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2.5. 教学重难点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本文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教学难点设计为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地域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树立。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新课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PPT上展示三幅“云南哈尼梯田”景观图。承转道:上课之前观看几幅图片,非常的美丽,给人宁静、淳朴的感觉,猜一猜这里是我国的那个地区?学生回答:西南地区。这里实际是我国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这里在2013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图片也以看到,这里的村寨建在山腰上,村寨之下是水田,村寨之上是森林,是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如此壮美的景观呢?

3.2. 情境深入,引发深度思考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景观之所以如此的独特和壮美,离不开云南哈尼族近千年来孕育的地域文化。教师布置活动:自学教材第一段内容,找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概念。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后,想要搞清楚什么是地域文化,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我们时时刻刻都置身于文化之中, [3] 地域文化在文化前面加了“地域”的限定词,说明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用一句俗语表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用什么方法能够更直接的感受一个地区文化的特征,最直观的方法就是从景观入手,所以地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城乡建设,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会体现并提升地域文化。

设计意图:采用自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晰基本概念,以便更好的认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ocation of the Red River in Yunnan

图1. 云南红河位置示意

Figure 2. Map of major climate types in China

图2.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

教师布置活动:初步探索云南红河哈尼族的自然地理环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PPT上展示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置示意图(见图1)、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见图2)、中国地形图(见图3)并结合地图册,找出云南的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特点。

Figure 3. Topographic map of China

图3. 中国地势图

教师总结:云南的绝对位置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相对位置:处于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特征:云南位于季风气候区,位于季风气候区,这里的年降水量不稳定,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为了缓解这种用水矛盾,当地的居民修筑沟渠,降水引入各家的梯田;地形地势特征:处于一二级阶梯的过渡阶段,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海拔落差大。从滇西北到滇南,海拔是逐渐降低的,随着海拔的降低,立体气候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使得红河地区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阅读地图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分析云南的地形气候特点,使学生明白自然地理环境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教师继续深化问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探究云南红河哈尼族的地域文化: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点,造就了云南哈尼族怎样的地域文化?

教师布置活动(见图4):阅读材料现红河哈尼梯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地域文化。

学生小组合作并完成上表后,教师补充分水制度:分水木刻是云南哈尼族分水制度的度量工具,由坚硬的木料制作而成,木料底部较为平整,木料上部雕刻出宽窄不同的凹槽,目的是合理的分配水资源。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分几条沟,就刻几个凹槽,凹槽的宽窄程度由相对应的下方的水田面积决定,水田面积越大,凹槽越宽。云南哈尼族的分水制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Figure 4. Materials on “regional culture reflected by Hani terraces”

图4.“哈尼梯田体现的地域文化”材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归纳总结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地域文化。教师补充云南红河哈尼族分水制度的内容,是学生认识到人类为适应自然的智慧,树立人地协调观。 [4]

教师继续深化问题并布置活动:地域文化会影响城乡建设,看视频,认识云南红河的城乡景观以及“森林、村寨、梯田、河流”这四种要素的完美结合。

教师总结:水系的四素同构,是云南哈尼族生态农耕文明的完美体现,山顶是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在为山胸的村寨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村寨下方的水田提供了灌溉用水,水流顺山而下,在低地的河谷汇聚成河流,河水蒸发成云雾,再将水汽送回森林之中。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这四种要素的完美结合,体验了哈尼族为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智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哈尼梯田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相应的也就拥有独特的城乡景观。哈尼梯田的文化景观已经存在了千年,并且一直延续下来,这表明它可以在不同的代际中得到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原本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因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不同,在其他地区复刻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文化风貌是困难的。但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审美情趣,值得在不同地方传播。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告知学生云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景观的具体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云南哈尼族为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选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教师呈现连一连活动题:将各地的环境特征与相应的民居特色进行匹配,完成连线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连线,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继续深化问题链,探究云南红河哈尼族的特色民居建筑蘑菇房:看两幅图片(图略),思考如何描述图片上的房屋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云南红河哈尼族的特色民居建筑——蘑菇房。这种房子的整体骨架都是由木头建构而成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有木门,木窗,以及从房子里延伸出来的木头骨架。蘑菇房的建筑材料为什么主要是木头?而不是其他建筑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村寨之上就是森林,木材资源比较丰富,由于建筑所需的原材料众多且规模宏大,搬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挑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原材料,以充分利用本土建筑材料的力学与美学特点。所以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遵循从特殊到普遍的探索路径,使学生认识到建筑材料的选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3. 课堂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下图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图略),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图略),完成下题。

(1) 该生态系统维持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 江河 B. 森林 C. 村寨 D. 梯田

(2) 哈尼族人把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目的是( )

A.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 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 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3.4. 布置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教师布置作业:任选地区,分析其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某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能力,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掌握分析方法。

4. 总结反思

基于以上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发现,人文地理的内容具有浓郁的区域差异性,因为区际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更可以是经济因素、风俗习惯等,这种差异使得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极富教育引导意义的教学手段,能够带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丰富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一贯而至的情境中思考、分析问题,对培育学生的区域的联系性、差异性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去思考如何高效的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去设计人文地理的问题式教学课堂,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王恩超.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J]. 教育界, 2023(20): 11-13.
[3] 俞发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策略[J]. 中学课程资源, 2023, 19(7): 12-13.
[4] 谢惠清.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以“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20):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