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在极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城市功能失衡、文脉传承断裂与空间割裂等。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类似问题。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对工业遗产进行系统分析、保护与改造利用,已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关注的重点。然而,部分当代工业遗产改造仍显得较为粗放,甚至导致项目后期荒废烂尾,其根源在于未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将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其生态、商业与文化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南通现存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和近代工业,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地区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和地域特色。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南通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政治、金融、教育、医疗等体系,被吴良镛院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地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代表性城市。
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于清末民初提出“实业救国”思想并积极付诸行动。张謇在南通现代化事业的开拓中,把实业作为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竭尽全力地予以兴办和拓展,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奠定了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工业基础。他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理念,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还注重文化和教育融合,如建筑布局中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强调功能和美学的结合。通过文献调研得知,南通现存张謇时期124处实业建筑(涵盖棉纺织、机械、仓储等9类)。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阶段,工业建筑更新已成为南通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再生理念指导下,对工业建筑更新策略研究开展研究,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融入城市发展,塑造多元的城市文明形象。
因此,本项目以张謇时期在南通市唐闸地区营造的工业建筑为对象,立足于南通城市更新规划背景,开展工业建筑更新策略研究,旨在挖掘张謇文化的当代价值(见图1)。通过对造纸厂创新性地改造为咖啡厅的设计实践,不仅为餐饮空间注入地域文化内涵,也探索工业遗产功能置换与文化再生的可能路径,从而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和历史记忆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与吸引力。
Figure 1. Mind map
图1. 思维导图
2. 工业建筑改造基础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资料研究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是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二战之后,日新月异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下国内、国外均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昔日辉煌繁荣,承载生产、财富的工业厂址、高大建筑、生产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不断地被人类所废弃、搬迁、更新再生利用和价值再现。伴随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工业遗迹保护与研究工作不断深化,交流在不断加强。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是以后工业时代为背景发展的,自19世纪中期已开展单体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随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深入,1978年在瑞典隆重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简称TICCIH)正式成立。上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思想理论体系已逐渐发展成熟并积累了大量的建筑实践,相关论著也极为丰富。发展至今以来,已对历史建筑开展了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保护与更新,更是涌现诸多示范案例。欧盟注重文化遗产与可持续社区的协同,如《新城市议程》提出“人人共享城市”的包容性更新理念[1]。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基地转型典范,其埃姆舍公园项目把废旧的工业用地改造成集休闲、娱乐以及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共空间[2]。而当前,学者们关注如何在改造过程中有效整合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高的经济价值。这些研究都为国内工业遗产的改造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历史建筑保护的阶段。对于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06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在无锡举办的“无锡论坛”,该论坛发布的《无锡建议》是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基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制订《下塔吉尔宪章》所提供的意见指导,并与当前工业遗产所面临的现状相结合,最终形成的一份具有一定约束性的文件。2020年《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至此,我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各城市相继开展了工业遗产空间体量的梳理和部分改造实践探索,诸多学者总结经验为后期更新实践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和策略借鉴。如隗抒悦在《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展览空间设计研究》中提到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工业建筑改造中融入文化元素,实现从生产功能向居住、商业、文化创意等功能的转变[3]。罗奕等在《弘扬江海文化推进南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研究中,就如何在工业建筑改造中准确、全面地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元素缺乏深入的探讨[4]。赵明岑在《基于新旧共生理念指导下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研究》提出,工业遗产的功能价值再生实现时,新生建筑不是简单延伸旧化形态及特质,如沈阳东茂库的建筑改造以提炼旧建筑的神韵、内涵、特质,实现对旧工业建筑的发展、升华,让旧、新部分长久统一、有序共存[5]。朱文一在《创意城市与工业遗产》中指出,798采用“资本跟艺术共生体”模式,把老旧工厂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既让工业遗迹特色依旧保留,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6]。
2.2. 南通市工业建筑改造现状
南通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政府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融入南通市现代化建设当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台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管理系列政策,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推动工业文化与旅游等,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相关的政策和规划,为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现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唐闸作为南通主要近代工业遗存区,自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并且以此为中心,在周围创办了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形成了包括交通运输、仓储、水利、教育和社会事业等支撑的工业城镇体系,其中的近代工业遗产涵盖了工业遗产概念的全部内容,完整保持了原有的近代工业文化生态,这种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南通工业文化的独特性,获得政府重视和支持。因此,有必要对以唐闸为中心的南通近代工业遗产状况进行调查,开展典型活性化方案研究,指导同类工业遗产的再生利用(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moder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heritage status in Tangzha, Nantong
表1. 南通市唐闸近代工业建设及遗产现状分析表
|
遗产名录及
始建年份 |
历史信息 |
现状与问题 |
1 |
通州
大生纱厂 1895年 |
建筑为砖木、砖混结构、占地6万m2。 建设启动资本250万两,
购置英国赫直灵敦公司纺织机,
工程师汤姆斯和机匠忒纳。1899年开车纺纱,
纺织业为主。1966年改制为国有企业。 |
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现保持原貌,仍在生产。 空间形式保守,缺乏开放性。 |
2 |
通州大兴
机器磨面厂 1901年 |
大生纱厂南侧,占地1.6万m2。 中国民族工业尤其是粮食行业
机器磨面发展史的“活标本”。 建筑为砖木结构,部分被拆毁。 |
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 仍然保持生产。 部分被拆毁,现厂房修复保护。 |
3 |
广生油厂 1901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4000 m2。 大生纱厂西侧,利用大生纱厂轧花脚料——
棉籽来生产棉油、棉饼及其他工业用油。 1953年对厂区进行扩建;1999年停产。 |
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 现存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外墙,
部分被拆毁,现存仓库修复保护。
改造为1895文创产业园,
保留了遗产地的原始风貌,
但缺乏维护和更新,游客及办公少。 |
4 |
通州大达
内河小轮公司 1903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663 m2。 购置有轮船、拖轮,专营江苏境内
江北里下河至镇江一带航运客货。 坐西朝东,为两层西式楼房(另设地下室),
共8大间,中有6间设面街铁艺凉台,
入门为螺旋式阶沿。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公司办公楼一座,建筑外墙及
内装修有所改变,其它保存尚完整。
改造为1895文创产业园,
保留了遗产地的原始风貌,
但缺乏维护和更新,游客及办公少。 |
5 |
资生铁厂 1905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13,854 m2。 资本30万两﹐蒸汽机英国制造。1906年建成―出产通海各厂所需添置、
维修的机器等,1930年停歇。 建筑中西合璧,坐北朝南,清水外墙。 |
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 遗存中西合璧式的老厂房一座,已修复保护。改造为1895文创产业园,
保留了遗产地的原始风貌,
但缺乏维护和更新,游客及办公少。 |
6 |
泽生
水利公司
1905年 |
建筑为砖混结构。 业务包括测量长江与内河水位;
疏通和拓宽水道;兴建大小船闸。
近代水利设施工程。 |
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 设施已修复保护。仍在使用中。 |
7 |
大昌纸厂 1908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5350 m2。 利用大生纱厂下脚飞花,
为纱厂提供包纱纸和翰墨林书局印书用纸。 |
现存厂房已修复保护。 改造为1895文创产业园,
保留了遗产地的原始风貌,
但缺乏维护和更新,游客及办公少。 |
8 |
大生
织物公司
1915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2万m2。 大生纱厂的附属纺织厂,主营纺织粗布。2004年停产。 车间和厂房均为中西合璧式坡顶建筑。 |
现存厂房被荒置,
缺乏开放性,未进行开发再利用。 |
9 |
大达公
电机碾米公司 1916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0 m2。 利用大生纱厂多余电力,代客碾米。 办公楼座西朝东,清水外墙,
紧邻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办公楼。 |
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西式二层办公楼一座,整体保存完好。
改造为1895文创产业园,
保留了遗产地的原始风貌,
但缺乏维护和更新,游客及办公少。 |
10 |
大储堆栈
打包公司 1917年 |
建筑为砖木结构,6000 m2。 有堆栈、打包和运输三部分业务。
办公楼为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
打包楼为三层中西合璧式建筑。 |
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 局部修复保护,
原生态地保留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目前闲置状态,未进行开发再利用。 |
11 |
益群堆栈 1920年 |
建筑为青砖木结构,2000 m2。 服务于唐闸工业公司的仓库,
主要经营仓储、打包和运输业务。
整体为一层建筑,外墙装饰构造为西式,
屋顶为中式歇山顶。 |
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 外墙修复保护,内部坍塌,逐渐荒废。
目前缺乏开放性,未进行开发再利用。 |
2.3. 南通市工业遗产价值再现策略分析
为响应南通市工业用地高效利用与改造政策,鼓励通过“工改工”、“三旧改造”等方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推动工业聚集区建设;允许在工业用地中兼容科研、公用设施及商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与空间集约利用。唐闸区作为南通工业锈带转型的示范区,通过修旧如旧原则对工业遗产进行开发保护,来推动工业遗产向文旅经济价值再现转化。唐闸片区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选址厂区、参观走访相关设计展览等方式搜集信息。实地调研南通造纸厂,针对工业旧址中出现的功能混乱、设施老旧等问题,提出张謇文化背景下的工业改造的策略分析和设计方法。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与阿莱达·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文化记忆”的理论概念。该理论认为,记忆本质上是社会现象,文化记忆通过符号编码与仪式实践实现代际传承,形成超越个体生命周期的历时性记忆轴[7]。南通作为“近代工业第一城”,其所含有的记忆轴点较于其他工业城市具有天然优势。因而,设计以张謇工业遗产为核心价值点,强化“近代工业文明轴线”包括大生纱厂、红楼、唐闸公园等核心历史地标,通过保留工业构筑物、设置历史信息标识系统等方式对历史场景再现,以文化事件植入的方式,使其成为一条沉浸式感知唐闸工业辉煌历程的“时空走廊”,有效延续城市集体记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本体与空间格局,同时通过文创转化赋予其新的文化展示、创意生产与体验消费功能,使其成为片区的精神高地和活力引擎。
城市再生策略包括“微更新”、“有机更新”、“肌理织补”等多元化方法,以城市功能的调整与优化、建筑功能的调整与置换、工业遗产的综合利益因素为导向,综合从工业遗产自身的特点、建筑内外部空间,以及旧工业构件的艺术再造和再利用中分析再生战略,实现近代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生。以造纸厂为对象的工业遗产再生改造,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是对旧有的工业遗产实施合理改造利用,让其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价值与活力,杜绝资源出现闲置浪费,促成工业遗产的传承与焕新,意在推动老旧工业空间实现新发展。
二是借助改造设计手段,打造出贴合当下多种需求的空间场所,好比能够融入适配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功能区,采用老幼代际共享、适老化等相关理念,增进互动。
三是从开展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支持南通城市形象塑造及品质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合理性,让工业遗产所在区域能更妥帖地融入城市整体环境。
四是剖析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改造期间进行体现与延展,加大区域文化认同感力度,在新空间中体验旧有文化底蕴。
3. 张謇文化背景下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
3.1. 场地分析
区位分析:处在历史建筑与文化资源分布的格局里,南通造纸厂有着关键的区位优势,其坐落于唐闸近代工业遗产集聚区的核心部位,周边分布着多处完好无损保存着的工业建筑遗迹,这些历史遗存共同拼凑成了极具研究与展示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群落。区域中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跟发展,进一步对工业文化资源实施了整合,建成了把历史展示、创意产业、文化体验整合在一起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搭建了良好的文化生态根基(见图2)。
场地现状:造纸厂属于唐闸近代工业遗产之一,占地两万多平方米,以工业功能为主,部分厂房仍保留生产设备和使用痕迹,因年代久远,众多建筑结构存在老化、墙体脱落、空间划分混乱、设施单一等问题,场地周围还有遗留的废水、垃圾等工业污染(见图3)。
周围环境:造纸厂位于唐闸古镇的核心区,周边紧邻大生纱厂、通扬运河码头、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整体呈现出“工业 + 运河”的文化景观。北市片区聚集当地特色小吃、非遗文化店铺等商业环境,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附近还有蓝印花布、活字印刷等传统手工体验项目,使得能够亲身体验当地文化特色,传播地区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见图4)。
人群分析: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的方式对造纸厂周边的人群分析,主要人群是18到26岁的年轻人,并且学生、上班族和游客居多,年轻消费群体,注重社交、打卡体验和空间美学。其次就是中老年人,多为本地的居民与社区群体,包括原厂职工后代,对场地有情感联结,注重怀旧氛围与社区归属感(见图5)。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底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 (2019) 333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2. Location analysis diagram
图2. 区位分析图
Figure 3. Site status diagram
图3. 场地现状图
Figure 4.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diagram
图4. 周边环境分析图
Figure 5. User behavior analysis diagram
图5. 人群分析图
3.2. 设计目标及手法
本项目是张謇文化背景下的唐闸造纸厂的工业改造设计,基于南通造纸厂厂房结构上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周边空间利用率低、生活空间单一等的现状,结合周边年轻人、游客及上班族的消费群体及喜好,将原造纸厂空间改造为集“休闲 + 教育 + 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式咖啡厅空间。在保留原有工业钢架结构的特色的同时,进行空间上的优化布局,融入现代品咖、展览、阅读及创客空间,利用金属、玻璃材质和暖色照明灯光打造现代原始工业风效果,推动旧工业改造向着多元化模式转型。
3.2.1. 外立面改造
本设计以张謇历史时间线为叙事空间贯穿整个区域,总体布局借鉴张謇在学校建筑中常用的中轴对称加庭院的布局方式,外观上,保留原有工业建筑水泥柱、钢梁结构与红砖材质,展示原有工业风貌,四周进行大面积玻璃窗和开天窗的处理,提升室内空间的采光(见图6)。
Figure 6. Exterior rendering
图6. 外立面效果图
3.2.2. 功能改造
将原有的厂房结构进行横向分割,分为上下两层,在保留原有承重柱和钢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空间重组,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和利用率。一层入口区是一个休闲庭院,主要是一些景观绿植,配备一些休闲桌椅供顾客观赏娱乐。进门是门厅,两侧有异形沙发,中间是楼梯与阶梯式空间是顾客上下楼的必经之处,也配有桌椅供休闲品咖;左侧是时光廊道工业展示区,里边展示了张謇和南通地区的历史文化;透过该区是现代创客空间box盒子上遍布该地非遗产品;右侧相对应的是异形卡座,供游客休息办公;中间是互动吧台和沙发卡座,便于顾客在品咖同时参与制作过程,增加其体验感。二层左侧设置box休息区;右侧对应封闭阅读房;中间及两侧公共区域是一些靠窗书架、沙发供游客阅读学习,一二层动静结合,共同构成复合式空间(见图7和图8)。
Figure 7. Colored plan
图7. 彩平图
Figure 8. Exploded axonometric diagram
图8. 爆炸分析图
3.2.3. 动线规划
按照张謇在工业建筑中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原则,为咖啡厅的空间布局带来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体验。设计迂回式的动线参观路径,串联了休闲、参展及阅读的空间。实现动静分区,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舒适度;在路径的关键位置设置特色景观或艺术装置,作为视觉焦点,引导人流动线(见图9)。
Figure 9. Pedestrian flow map
图9. 人员动线图
3.2.4. 咖啡制作区
开放式咖啡制作区,以“大生吧台”命名,用来纪念张謇的工业大生纱厂;同时,提取了张謇的卡通人物形象,用于咖啡杯和包装袋的装饰,用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吧台一侧配有休闲椅,方便人们在喝咖啡的同时,能了解咖啡的工艺以及历史(见图10)。
Figure 10. Barista zone rendering
图10. 咖啡制作区效果图
3.2.5. 工业展示区
该区域设计以张謇文化为时间轴的“时光隧道”叙事空间,贯穿于整个咖啡厅。展示区域设置了多媒体进行张謇和造纸厂的历史文化介绍,中间设置了南通地区的文物box展台,墙壁上搭配一些非遗蓝印花布做装饰,将蓝印花布、造纸工艺与咖啡文化跨界融合(见图11)。
Figure 11. Heritage exhibition rendering
图11. 工业展示区效果图
3.2.6. 咖啡散座区
该区域包含靠窗的走廊区和吧台前的中间区域,靠窗区域设计了木制流线型的桌椅组合,顶部搭配了轨道射灯和吊灯组合,既平衡了旧厂房的硬朗感结构,又为空间增添了温馨感;中间区域则搭配了现代的沙发组合,旁边搭配绿植组合,使咖啡厅在保留原始、粗犷感觉的同时,简约又不失时尚的感觉(见图12)。
Figure 12. Casual seating rendering
图12. 咖啡散座区效果图
3.2.7. 创客空间
该区域为工业展示后的创客开放区,中间设置有高低错落的box盒子,展示的是该地区包括张謇的一些非遗产品,如:蓝印花布、剪纸、张謇书法和西亭脆饼甜点、咖啡等,使顾客在品咖、了解张謇文化之后,可以通过购买一些商品来做纪念,同时传播地区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见图13)。
Figure 13. Makerspace rendering
图13. 创客空间效果图
3.2.8. 休闲阅读区
该区域为二层的全部空间,左侧靠窗区域置入矩形木盒子,为一个单独的休息区;中间公共区域设置了沙发组合,两侧廊道放置了书架,供客人品咖的同时能够阅读;右侧对照左侧设置了独立的謇语阅读房,整体都是玻璃材质,方便采光的同时,阅读房内部放有书架,沙发组合以及绿植,还配备多媒体设备用来讲述张謇和南通工业的关联;顶部则是原始的钢架结构和开天窗处理,钢架上悬挂金属吊灯和该地区非遗蓝印花布等装饰,营造一种光影交织的现代感(见图14)。
Figure 14. Reading lounge rendering
图14. 休闲阅读区效果图
4. 结语
本次设计以张謇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唐闸地区造纸厂的地域、文化、餐饮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将厂房改造咖啡厅与张謇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个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的复合式咖啡厅。设计过程中,保留了原旧厂房的建筑结构、裸露的砖墙等特色,融入了张謇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使整个咖啡厅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商业文化价值;在满足人们休闲阅读的同时,提供展览、传播文化的功能。设计注重本体的改造和文化的融合,重点关注张謇的文化特色、餐饮空间的布局、工业照明、色彩等,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张謇和南通地区的文化。不过,在工业改造与文化融合之间仍可以寻找到更好的融合,在张謇文化的探究上仍可以往下深入,从而诞生更合理的、更深层次的设计。这项改造设计,以新的形式再现张謇工业遗产价值,不仅盘活了原有的旧建筑,还能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地区文化的影响力。未来,这项改造将更注重综合的运用,确保文化、科技和功能美学的相统一,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发挥更大的设计价值。
基金项目
南通市社会民生科技计划项目–指令性,城市再生理念下工业建筑更新策略研究——以张謇时期营造建筑为对象(MS2023078);南通理工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项目,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唐闸片区口袋公园(社区中心)模块化设计(BS202602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张謇时期工业建筑的数字化保护(202512056071Z);202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张謇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策略研究(2024SJYB126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