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术论文摘要是论文的梗概,是文章科研目的、方法和结论的高度概括,具有指引读者、便于检索和查阅等功能,虽受体裁限制通常不超过300字,却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随着学术论文摘要写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其日渐重视,就其体裁(鞠玉梅,2004)[1] 、(Taş, 2010) [2] 、(李萍和Josta,2012) [3] 、(韩萍、贺宏,2012) [4] 、(杨磊,2012) [5] 、写作技巧(Supatranont, 2012) [6] 、(Klimova, 2013) [7] ;(张先刚,2012) [8] 、语篇特征(Samraj, 2004) [9] 、翻译(汪建丽,2002) [10] ;(滕真如、谭万成,2004) [11] ;(曾剑平、叶卫华,2013) [12] 、语言结构范式及连贯模式(刘丽芬、聂卫东,2012) [13] ;(刘辉,2013) [14] 等进行研究。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学术论文具有严谨性、理论性及专业性,但“相对来讲,学术领域正是模糊领域”(余盛明,2012) [15] 。与此对应的表现是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使用。Lakoff(1972) [16] 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使事物更加模糊或更加不模糊的词语”。例如,英语中的sort of,more or less,highly,slightly等词语,汉语中的“非常”、“或多或少”、“大约”及“稍微的”等词语都属于模糊限制语。值得一提的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点、分布情况、语用功能等在学术论文摘要中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诸多关注,尤其是其在学术摘要中的对比研究成果显著。如,滕延江(2008) [17] 运用语步方法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构成元素及摘要中限定修饰语的使用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在限定修饰语使用的整体数量上差别并不明显,尤其是模糊限定语,在英汉论文摘要中的使用次数几乎相当,并且指出汉语论文摘要在构成要素上不及英语的全面,且不同限定修饰语的使用分布在不同语步上也存在明显差异。王舟(2008) [18] 基于语料库对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变动型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的研究发现,在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无明显差异,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有显著差异,具体来说,英文语料中的直接和间接缓和语的使用比例均高于中文语料中的,其中,间接缓和语的使用较多,在英文语料中其表现形式多样,而在中文语料中表现单一。倪云(2013) [19] 以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为语料,研究分析在不同语步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分布情况,并选取在语料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几个词汇进行讨论。研究表明,在“中文摘要英译”和“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总数相当,说明中英文作者都重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此外,在任何语步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出现频率较高,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出现次数接近于零。随着汉语逐渐成为世界性语言之一,中文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已逐渐引起学者们关注,如:王然(2007) [20] 以工科硕博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为语料,分析模糊限制语在学位论文摘要语篇中的使用种类及语用功能。但总的来说,国内学术论文中文摘要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工科及社科作为科学的两大分支,就其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出现频率、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及根源进行对比研究,将有助于增强相关科研人员运用模糊限制语的意识,提高学术论文摘要传播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但该领域至今尚被忽略。
本文选取了工科1及社科类2各50篇中文学术论文摘要作为研究对象。为确保数据及研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所选摘要均选自各学科的国内核心期刊。所选论文均发表于2012~2013年,以体现研究的时效性。本文将对两类摘要展开对比研究,统计并分析其写作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旨在说明模糊限制语在不同类型学术论文摘要中应用的规律及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法与结果讨论
2.1. 研究方法
将100篇摘要分为工科类和社科类,结合语境,分析并手工标识出所有的模糊限制语,再进行类别区分,进行完整统计并以图表呈现结果。在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并解释模糊限制语在两类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的差异性及原因。
2.2. 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种类、总体频率及讨论
2.2.1. 种类
模糊限制语“使事物更加模糊或较为清晰”(Lakoff, 1972)[16] ,是避免不礼貌、保护说话者或听话者面子的交际策略(Brown & Levinson, 1978) [21] ,分为变动型和缓和型。前者指按实际情况改变对话题的认识,属语义模糊,可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分为程度及范围变动语,例如“大约”、“几乎”、“某种程度上”等词语;后者指不改变话题内容,只传达说话者对话题的猜测及所保留的态度,属语用模糊,不影响命题真值条件,分为直接和间接缓和语,例如,“我认为”、“可能”、“根据xxx所说”等。语料显示,工科及社科学术论文摘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但仅有两例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究其原因,学术论文是严谨性、专业型及理论性的高度统一体,在论文中论述的问题要层次分明,语言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王秀莲、李金丽,2001) [22] 。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会降低论文本身的科学性及严谨性,因此论文作者很少使用,甚至有时完全避免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本研究中其数量之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下文只以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为例进行探讨。
1) 程度变动模糊限制语
在摘要写作中,作者为了使表述更精确,免致质疑及批评,往往会使用程度类模糊限制语。在所考察的语料中,程度变动模糊限制语在两类学术论文摘要中均频繁出现,包括“基本一致”、“不同程度地”、“较为”等。这些词语不仅使作者更准确、严谨地表达个人见解,也给读者带来了相对大的理解空间。此外,在进行研究之前,研究者势必要对前人的研究及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详细了解与分析,以确保其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并可向前推进。因此,在对前人研究进行简述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表示程度变动的时间类模糊限制语,如“经常”“往往”等。这类模糊语经常出现于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
2) 范围变动模糊限制语
学术研究虽讲究严谨,但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得到的数据结论及个人看法势必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及误解。因此,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避免不了地使用表示限定范围的模糊限制语。在所考察语料中,大体出现了两类:一类是数字型,如“均在0.09 mm以内”、“5%左右”等。这类表述看似数据精确,但内涵却极其模糊。另一类是非数字型即文字表述性模糊限制语,如“一系列的”、“世界范围”等。由于受到常识及表达方式的影响,这类表述看上去准确严谨,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通过对语料的细致观察,我们发现,数字型模糊限制语绝大部分出自工科类学术论文摘要,而非数字型大多出自社科类。除此之外,在范围变动语下,也会出现时间类的模糊限制语,如“近些年”“自古以来”等。表示范围的时间类模糊语也多来自于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
2.2.2. 总体频率及分析
在所考察的100篇中文学术论文摘要中语料中,由于涉及到的缓和型模糊语极少,所以本文仅探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以下统称模糊限制语)。图1呈现的是语料中模糊限制语及总体使用情况,包括程度变动和范围变动。
图1说明,中文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广泛使用模糊限制语。总体而言,工科类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出现比例低于社科类(前者为123个,后者为137个)。具体看来,无论是程度类或者是范围类模糊限制语,在工科类摘要中的使用频率均略低于社科类。究其原因在于:工科论文摘要经常以数字来呈现研究结果,具有较强客观性,但由于误差在所难免,作者有必要使用模糊限制语为成果界定范围,使表述更客观。社科类着重于客观介绍所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表达作者的看法与观点,因此更多地带有主观因素。为了免受质疑与批评,作者需要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语,因此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明显多于工科类。
2.2.3. 讨论
在具体使用中,两类论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词汇有所不同。工科摘要中,“较”、“更(加)”、数字类、“一定的”及“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模糊限制语;而在社科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分别是“显著”、“更(加)”、“主要”、“一定的”及“较”。
表1、表2分别说明了在工科及社科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模糊限制语的单类频次及其在总频
Figure 1.The usage of hedges i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aper abstracts
图1. 工科类及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hedges in natural science academic paper abstracts
表1. 工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主要模糊限制语的分布情况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hedges in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aper abstracts
表2. 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主要模糊限制语的分布情况
次中所占的比例。根据模糊限制语的词性及表达感情的强弱,语料中最常出现的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一类“缓和语气”,如“较”、“略”及“数字类”;一类“加强语气”,如“显著”、“更”、“主要的”及“一定的”。如表数据所示,工科学术摘要涉及的模糊限制语多用于缓和作者语气;而在社科类中,作者多使用能加强语气、增强话语表现力的模糊限制语来进行研究探讨。虽然在工科及社科中文学术论文摘要中,这些模糊限制语词汇的使用频率有差别,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语气也有所差别,但是这些词语本身所携带的模糊含义是大体相同的。下文中我们特选取同时出现在两类学术论文摘要中频率相对较高的三个词语展开讨论。
1) 较
“较”表示程度的浮动,用来缓和语气。如表1、表2所示,“较”为工科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限制语(所占比例为21.54%),但在社科类的使用频率远不及前者(所占比例仅为6.57%)。工科作者往往使用“较”来确保摘要写作的严谨性、客观性及准确性;而社科研究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果过多使用“较”,只会削弱研究的说服力,容易招致其他学者的批评。虽然“较”在两类论文摘要中使用频次有所差异,但其意义及作用大体相当。例如:
① 结果表明,……可以较好地模拟……,……对……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对……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但柱中轴力较大时,会导致结构过早失效3。
② 另外,中国目前……、较低的信息到达率以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4。
“较”指相对于一般程度,多用于形容词前。例①中由于建筑实验的精确性,作者在进行实验表述时,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较”使读者了解等效拉杆模型与SPSW结构的抗震性能间存在着并不密切的关系。例②中,作者认为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虽正规,但并不完善,“较”可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
2) 更(加)
根据《现代汉语辞海》,“更”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越发”或“愈加”。“更”在两类摘要中出现频次大体相当,作用大体相同。例如:
③ 结果表明,随着……;……对切削力更加明显,……相互作用变得更加复杂,……对……的影响更加凸显5。
④ 法院附设……,使得……变得更为直接和灵活,也是……在中国实践的开始6。
上述两例中,虽然“更”一词的使用使明显、复杂、凸显、直接及灵活的程度变得不确定,但仍能加强作者语气,使其论点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3) 一定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一定”表示“某种程度”及“相当的”。该模糊限制语在两类摘要中均出现了较高频率,并具有基本一致的作用及意义。
⑤ 该预警方法较……的方法效率高,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7。
⑥ 本文研究表明,……能力和……能力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8。
价值和意义都很难进行精确的衡量,两例中“一定的”可帮读者理解该价值或意义的表现程度。“一定的”作为限定词,在例⑤中表明该预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考价值;例⑥中“一定的”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利用能力或多或少是有借鉴意义的。
可见,在学术论文的交流平台下,虽然一些模糊限制语词汇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大体一致,但在工科学术摘要中涉及的模糊限制语多用于缓和作者语气;而在社科类中,作者多使用能加强语气、增强话语表现力的模糊限制语来进行研究探讨。
3.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根据Lakoff (1972)[16] 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具有两类功能:或使事物更模糊,或使事物较清晰。模糊限制语可缩小被限制词的语义范围,使被限制词更精确、无歧义,还可作为交际策略,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发挥着一定的语用功能。正确、适时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有助于作者在呈现研究成果或发表个人看法时体现论文的规范性、严谨性,达到增强说服力、表现力的目的。
3.1. 合作原则的体现
Grice (1975) [23] 的合作原则是指双方在交谈过程中,需要相互理解合作,共同遵守一些原则以保证交流正常进行。它包含量、质、关联、方式四个准则。在正常交际中,人们都会积极地遵守合作原则。学术论文作为作者与读者间一种无声的交流方式,同样需要合作原则起导向作用。然而,在交流过程中总是提供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真实可信又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并用简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只是语言使用的一种理想状态(冯光武,2006) [24] 。学术论文摘要是研究者对研究成果及个人见解的客观陈述,具有极强的严谨性和信息性,但研究误差总难以避免,有时不太可能得到精确的数据或内容,所以作者会使用一定的模糊限制语。虽然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但却更完整、更有力地体现出结果的真实性、合理性及作者对于事实的尊重,该语用功能在工科学术论文摘要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
⑦ 结果表明,在……作用下,……裂缝宽度减小39%~133%;……作用下,裂缝宽度减小35%~121%,裂缝间距减小28%~67%9。
例⑦中,在未能得到精确、具体数值的情况下,作者尊重事实,选用数值范围来描述结果。虽然此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准则和方式准则,表述较为模糊,但从整体看,这些模糊限制语使文章更严谨,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及准确性。
3.2. 礼貌原则的体现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可减弱或取消对话者间的会话含意,突显其中的礼貌原则(吴光亭,2013)[25] 。Leech(1983)的礼貌原则是交际中的最高原则,包含得体、慷慨、赞同、谦逊、一致及同情六条准则。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是对命题真值的一种限定,往往体现了礼貌原则中得体、谦虚和一致准则。在学术研究中,“作者的研究结果在得到认可的同时,极可能对该学科中已存在的假设提出挑战,并可能破坏其他同事的研究进程。因此,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使作者缓和地表达研究结果,减少不公平竞争(余盛明,2012) [15] ”。作为一种无声的交流方式,学术论文需要作者在呈现研究成果时将自己置于谦逊得体的语境中。因此,在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可增强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保证此无声交际的顺利进行。此原则在工科及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均有体现。例如:
⑧ 最后,为了……,给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措施。……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10。
⑨ 修改后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为……,应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操作规则11。
例⑧中“若干”意味着作者在文章的正文将给出详细建议措施,在摘要中不必赘述。因此,“若干”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使摘要更为精简、明晰。而对于“该方法”的优越性,作者使用“一定的”来说明其还在实践阶段,并不能确定其优越性的强弱,体现了得体及谦逊准则。例⑨中“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保全程序依旧不完善,还存在不足之处;而“尽快”是指在不能明确出台时间的情况下为了给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建议,使表述显得得体、谦虚。两个模糊限制语在一定程度上给《民事诉讼法》保全程序的出台单位保全面子,保证了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和谐有序的进行,体现了礼貌原则。
3.3. 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
Brown & Levinson(1978)[21] 的面子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谈话双方的正面和负面面子均会受到威胁。模糊限制语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可能损害听话者的面子。但是作为一种礼貌的话语,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中可作为礼貌策略,用于缓解面子威胁程度(Salager-Meyer, 1994) [26] ,其使用可使作者正确、谨慎及谦虚地表达观点(Hyland, 1996) [27] ,缺乏此能力将导致言语的表达错误(Skelton, 1988) [28] 。再者,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由于严谨的写作态度、计算的不精准性及个人见解的独到性,模糊限制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作者免受质疑,减小自身压力。最后,模糊限制语的运用符合规定的写作风格,能更准确地报告研究结果(Salager-Meyer, 1994) [26] ,可使作者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
⑩ 为进一步推广并在实际中发掘……的应用价值,最后给出了一点较有价值的研究展望12。
……对一些屡次……的知名企业,表现出相对容忍的态度,引起……的质疑13。
例⑩中该作者对自己的研究首先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其是有价值的。同时,“较”的恰当使用也表明作者尊重事实基础,遵循论文写作的严谨性及科学性原则,并不毫无根据地夸大其研究价值。若作者不使用“较”对“价值”进行模糊限定,可能会招致他人批评,降低文章的被认可度、可读性及价值性。因此,“较”一词的使用起着作者自我保护的功能。同理,例中“知名”这一概括性的模糊限制语不仅强调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是“知名的”,而且体现了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将企业具名以后可能引起的麻烦。
可见,正确、适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可帮助作者实现论文的规范性、得体性及严谨性,达到增强说服力、表现力的效果,并同时体现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4. 结语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是值得探究的规范性语言之一。虽然学术论文摘要讲究强准确性和客观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模糊限制语。可见,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承载着实现作者和读者间交流的目的。本文以100篇中文学术论文摘要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将其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分析模糊限制语在两类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的差异性,并探析了其语用功能是如何在学术论文中得以体现的。研究表明:两类摘要均含大量模糊限制语,且以变动型为主。无论是程度类或者是范围类模糊限制语,在工科类摘要中的使用频率均略低于社科类。工科类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多用于缓和语气,在社科类中则相反,但这些词汇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意义在两类摘要中是大体相同的。此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体现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也体现了论文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学术论文更加规范、严谨、准确。因此,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适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使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更加和谐,营造出融洽的交际环境。
项目基金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编号za13156s)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1包括土木工程、建筑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工程。
2包括政治学、法律学、教育学、经济学及外国语言文学。
3参见“基于等效拉杆模型的薄钢板剪力墙结构滞回性能分析”。《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第2期。
4参见“中国消费者记性差吗?—对中国消费者容忍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
5参见“高速高加速度下的进给系统机电耦合”。《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第6期。
6参见“法院附设型人民调解及其运作—以“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中心的考察”。《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
7参见“BP神经网络在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预警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年第2期。
8参见“知识吸收、社会资本与模块化组织中企业竞争优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
9参见“疲劳荷载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第3期。
10参见“桥梁损伤定位的差分曲率差值指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第3期。
11参见“论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功能的最大化”。《当代法学》,2012年第1期。
12参见“面向混合属性数据集的双重聚类方法”。《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年第2期。
13参见“中国消费者记性差吗?——对中国消费者容忍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