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视域下社区公园建设实践——以宿州市银通公园为例
Practice of Community Park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Garden—Taking Suzhou Yintong Park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ulu.2024.123022, PDF, HTML, XML,   
作者: 赵士春:宿州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规划科,安徽 宿州
关键词: 生态园林社区公园城市化可持续发展Ecological Garden Community Park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要: 生态园林的建设能够改善由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日益凸显的人居环境质量问题。而作为城市公园最小单位的社区公园,不仅能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在生态园林视域下,对宿州市社区公园的设计进行分析,其建成后不仅可以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宿州市同类公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brought about b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the smallest unit of urban park, community park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of Suzhou Community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garden, which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but als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zhou after its completion. I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arks in Suzhou.
文章引用:赵士春. 生态园林视域下社区公园建设实践——以宿州市银通公园为例[J].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24, 12(3): 184-189. https://doi.org/10.12677/ulu.2024.123022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城市高楼林立,让有限的城市空间变得愈发拥挤,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变差。这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产生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进程的目标,也是评价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1]

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在对景观美化的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科技与美学理念,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自然审美需求,还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体验的需要[2]。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城市进行生态园林建设,有益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区域气候、提升城市景观弹性等,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保障[3]。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中对社区公园作出了如下定义:“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规模宜大于1 hm2[4]。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最小的单位,却是连接城市居民的最大公约数[5]。社区公园主要是为附近居民提供日常休息、观赏、锻炼和社交等户外活动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6]。社区公园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已经成为衡量人居环境好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7]。从生态园林的角度对社区公园进行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

宿州市地处安徽省北部,下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总面积约9787 km2,人口数量为532.4万人。《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中提出,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东进、北扩、南展、西优。即中心城区在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重点向东、向北发展,向南适当发展,向西优化发展。对宿州市的社区公园进行建设能够促进宿州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本文以宿州市社区公园——银通公园的建设项目为例,从地域文化特色为出发点,以生态园林建设为指导思想对银通公园的设计进行分析,最终打造成集生态、景观、人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公园,以期为宿州市其他公园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2. 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所在地隶属于埇桥区三八街道杨庙社区,东临拂晓大道,西至合徐高速,南至三八社区,北至大吴,社区人口3000余人。辖区内有宿州市消防中心、宿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宿州市十一中学通济校区。

项目位于宿州市银河三路和通济五路交叉口西南角,毗邻两条区内主干道,并处于居住区中心地带(如图1所示)。该地块为预留地块场地平整,无复杂地形和大型构筑物,平均标高27.3 m。场地东面、南面、西面是已建成或在建的多层居住区,北面沿着银河三路有宿州市两所重点中学及小学,东南侧有万达广场商业中心。周边人口密度和交通量大,缺少供居民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绿地分布。

Figure 1. Project location map

1. 项目区位图

3. 项目设计定位

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从考虑人的更高需求为出发点,才能获得生命力。优秀的城市公园案例都最终为地块带来了人群的驻留,让公园从原先功能简单的城市绿地,升级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载体,公园也因此成为了更有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8]

生态园林建设理念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更自然、更生态、更环保、可持续发展会是未来景观发展的方向。银通公园的设计对基地原有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最小程度的干扰,通过对场地的合理利用、乡土植物的精心选择,设计时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结合地势起伏变化,以植物造景为主,营造开合有度、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最终在市民的使用与自然环境中寻求一种平衡,整个公园作为一个连续的地表结构,在支撑并培育自然生态过程的同时,支持和服务多重复合功能为主导的人文生态系统,创造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体验,承载场地所赋予的特质,又取得主题性与市民性的平衡。景观在这里不应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公园”本身,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

4. 项目总体设计

本项目设计通过对蒙德里安经典构成元素的提取,以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涵,演变产生了“以规矩,成方圆”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处简洁、明快风格的现代公园景观(如图2所示)。

考虑到附近较高的人口密度,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对社区活动的不同需求以及两所宿州市重点中学带来的文化氛围,力争通过景观功能的合理安排和景观细节的打磨,在强调公共绿化的开放性空间的同时,重塑城市功能空间,营造艺术人文气息。创造一座有内涵、有活力的社区文化公园,以此提升场地附近整体社区服务质量,带动周边地块环境发展,成为一处能提升周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示范工程。

Figure 2. Design ideas

2. 设计思路

4.1. 功能分区

场地内以满足周边人群的集散活动需求为宗旨,设置了6个功能区,分别是:活力健身区、文化休闲区、科普教育区、中心广场区、静林休闲区和市政功能区(如图3所示)。公园主入口位于银河五路上,正对东侧小区西门,主入口处设置中心广场,广场周边设置文化景墙、雕塑空间、书海行舟庭院、树下活动空间等,北侧入口处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和入口树阵,西南侧市政功能区设置开闭所和垃圾中转站。各区既有分隔又能相互联系,形成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的动态的、连续的、灵活多变的社区公园体系。

Figure 3. Functional partition diagram

3. 功能分区图

4.2. 游线设置

本项目针对的使用人群有周边居民、学生、过境人士。通过项目的设计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散步、夜跑、广场舞等舒适的活动体验空间;为学生提供玩耍等丰富的运动空间,以及为等待放学接送孩子的父母提供户外交流的个人空间;为过境人士提供更加开放、美观的绿色界面以及公共停车需求。因此,围绕地块多点设置出入口,最大限度地汇入周边人群,方便出入,使银通公园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如图4所示)。

Figure 4. Site route map

4. 场地线路图

4.3. 亮化设计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人们观赏的舒适角度出发,通过合理的布光、虚实的对比,突出部分亮度,以柔和灯光补充,使公园在夜间展现出另一种风貌,提高人们游园的趣味性。选择合适的灯具,避免溢散光影响周围环境和路人,运用明暗及色彩变化手法去表现公园的景观(如图5所示)。

Figure 5. Night scene lighting effect diagram

5. 夜景灯光效果图

4.4. 专项设计

1) 景观智能管理策略

从生态园林建设的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各个方面的巩固,并考虑以下问题:生物多样性、节能、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的应用、植物自维体系的模拟。

2) 种植设计

植物系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以及不断变化的景观元素[9]。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季节性变化、长期–年度变化),区域内的空间特征和外观特征都将随着植物的成长而变化。以利用与保护现状植物为主要原则,以自然生态环境为根本,将人文景观与自然、周边业态结合在一起,使公园景观能充分与社区文化理念相融合,形成一处景观优美的“社区会客厅”,达到生态自然的效果。

通过植栽的设计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从景观上应符合美学要求,强调植物层次、季相性变化,注意各类植物的花期在时间上、色彩上的连续性[10]。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方式构建低成本的植物自维体系,形成具有视觉观赏性的景观绿化种植。植物生态群落布置以混交林、异龄林为主,模仿自然景观特色,避免植物的恶性竞争以及最大可能地减少场地内生态资源的浪费。通过智慧园林系统的投入,能够降低后期养护成本。

5. 结语

银通公园作为宿州市典型的社区公园代表,其建成后不仅可以改变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实现“宜居城市”的目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生态园林建设的视角对整个公园进行设计分析,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进行调研和分析,对银通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多样性保护和对基地原有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最小程度的干扰,使得公园既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也能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注 释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德良. 城市化进程中梅州人居环境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6): 3675-3676, 3679.
[2] 靳晟, 王雷. 西方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以杜伊斯堡风景区为例[J]. 现代园艺, 2024, 47(3): 119-121.
[3] 高韬翔, 赵红霞. 浅析现代生态园林建设[J]. 现代园艺, 2024, 47(5): 150-15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CJJ/T 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5] 冯斌一. 社区公园: 市民身边的绿色之窗[J]. 绿化与生活, 2023(11): 31-32.
[6] 张捷华. 浅析社区公园设计[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21): 1-3.
[7] 黄星月, 王美琪. 基于社区公园的地方依恋特征研究——以杭州市朝晖文化公园为例[J]. 现代园艺, 2024, 47(9): 11-14.
[8] 郑博. 生态文明视域下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理路[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4): 18-24.
[9] 雷芳. 基于场所特征的滨江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10] 刘贤强, 侯建辉, 牛晓东.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J]. 居舍, 2024(22): 103-106.